緩解幼童氣喘
緩解幼童氣喘
氣喘兒常反覆發作,開業中醫診所院長陳冠仁指出,幼童氣喘發作仍應遵照西醫用藥指示,如口服類固醇抑制症狀;症狀緩解後可選擇中醫小兒氣喘門診,目前健保給付12歲以下幼童;滿4歲以上幼童可著手調整體質,減少發作頻率。
據國民健康署資料統計,兒童氣喘盛行率約10%,即每10位幼童,就有1位飽受氣喘所苦,尤其5月溫差變化明顯,加上豐沛梅雨易導致塵蟎、黴菌大量孳生,更易誘發氣喘發作,當急性氣喘發作時,西醫治療多仰賴口服類固醇抑制症狀,並在發作後的緩解期,使用支氣管擴張劑與吸入型類固醇藥物治療。
相較西醫對氣喘治療,中醫師陳冠仁表示,中醫較偏重在體質調養,從根本改善氣喘症狀,如在氣喘緩解期時,透過「辯證論治」,觀察氣喘患者的體質,適度開立藥物,並配合如針灸、藥餅敷貼等加強體內氣血循環。另外,以生理食鹽水、蒸餾水震盪成氣霧供吸入,有助化痰暢通肺氣。
氣喘幼童 多肺脾虛 依中醫理論而言,氣喘與肺、脾、腎三臟密切相關,而肺、脾、腎又是負責體內水液代謝的臟器,中醫認為氣喘是因體內存在不健康的水液,又稱作痰液,卡在體內循環不良,難暢通就容易產生氣喘症狀,通常小朋友較沒有腎虛問題,而多以肺虛、脾虛等體質狀況展現。
【3方針】辯證用藥 針對肺虛體質的氣喘兒,可選用麥門冬湯或玉屏風散;而脾虛體質者,可善用補中益氣湯或香砂六君子湯(視個人症狀加減添加其他藥材),若氣喘幼童有併用西藥,為避免交互作用,中藥最好間隔1小時再行使用。
穴位敷貼 中醫也會採用針灸或穴位敷貼治療,穴位敷貼主要透過熱性的中藥材,例如白介子、肉桂、生薑等製成藥餅,敷貼在風府、肺俞、膏肓、大腸俞、腎俞等穴位,藥力可從皮膚深入,建議每周1次,至少進 行2∼3個月。
氣霧吸入 對體內較深層的痰液,可服中藥從內調理體質,再從外將痰導引而出也是方法之一,可用氣霧機將生理食鹽水、蒸餾水震盪成氣霧,讓氣喘兒吸入下呼吸道,有助將體內深層的痰液化出,建議每周治療1次,至少進行2∼3個月。
【提醒你】勤戴口罩 避免接觸容易誘發氣喘的過敏原,像是塵蟎、花粉及化學類刺激物,外出時要謹記攜帶口罩,有助隔絕過敏原。
規律作息 作息紊亂易損傷氣血,造成氣喘症狀加重,建議小朋友最好在每晚11點前上床休息,有助調整整體的氣血循環。
儘早就醫 12歲以下幼童至中醫小兒氣喘門診治療,有健保給付,臨床建議約4歲即可治療,療程前2∼3個月,每周均需治療,醫師會評估狀況,調整成2周或3周治療1次,通常在3∼6個月內便有顯著改善。
【在家做】督脈推拿 在家可自行抓捏氣喘兒背部督脈,趁幼童睡前,讓小孩趴在自己腿上或床上,手指從臀部上緣沿著脊椎向上捏到頸椎脖子下緣,此即督脈位置,連續輕捏5次,有助補氣強身。
按膻中穴 氣喘兒若常感覺胸悶、氣不順,家長也可按壓幼童膻中穴,此穴位於兩乳頭之間,可在小朋友睡前讓孩子正躺,家長用手指輕推膻中穴約3∼5分鐘,有助寬胸理氣。
按足三里 足三里穴為下肢常用的穴道之一,位於膝蓋外側,家長可用雙手四指抓住小朋友的雙腿,直接以大拇指搓揉按壓,約持續3∼5分鐘,有助肺氣暢通,改善氣喘症狀。
按合谷穴 合谷穴位於兩手虎口處,家長可用雙手握住小朋友的手,以雙手大拇指按壓小朋友的合谷穴,每次約持續3∼5分鐘,能疏散風邪,清泄肺氣,改善喘鳴等症狀。
【醫師說】開業中醫診所院長 陳冠仁 建議氣喘兒減少食用加工食品,如糖果、餅乾,甚至是油炸刺激物等,以天然的食物為主,有助減少因化學刺激物而引發的氣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