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進補-補之有道
人們習慣於冬令進補,而盛夏酷暑可以服用補品嗎?其實,只要補藥適應人體的需要,一年四季皆可服用,但卻需配合個別體質(寒、熱、虛、實)季節(春、夏、秋、冬)地域(高原乾燥、低地卑濕)甚至個人精神因素,才能適當化裁。
傳統中醫強調「致中和」,故對於「虛證」者,如抵抗力低下、臟腑功能衰退、神經內分泌調節系統功能紊亂、貧血、營養不良、容易感冒的人,要用溫補的藥味調理。
對於「實證」者,如病邪太過、發炎反應、臟腑功能亢奮、代謝增強的人,則用寒性、涼性藥物以治其熱性病證。舉例來說,如肝火旺的病人,表現出煩躁失眠、面赤頭痛易怒、口乾口苦口臭、大便秘結、小便腥臭黃赤等,若給服溫補方藥,無異「火上加油」,如能服用清熱瀉火之劑,反有「寓瀉於補」的功效。因此,辨明體質,是進補的前提。
補藥雖是用於補虛,但還得將陰、陽、氣、血分清楚。
一、氣虛﹕容易有頭暈、疲倦、氣短懶言,可用人參、黃耆、白朮、山藥等藥物治療。
二、陽虛﹕除了與氣虛者一樣有身體能量不足的狀態外,還有怕冷的現象,可用肉桂、附子、鹿茸、杜仲等藥。
三、血虛﹕有面色萎黃、唇爪淡白、頭暈、四肢容易發麻等症狀,可用當歸、熟地、何首烏、龍眼肉等藥。
四、陰虛﹕有身體消瘦、手足心發熱、咽乾舌燥、睡覺時容易冒汗等症狀,可用百合、麥冬、白木耳、生地黃等藥物處理。 臨床上,也常有陰陽氣血虧虛合併存在者,端賴醫師的詳細辨證。
若就季節而言,春季人體各組織器官功能活躍,需要大量營養物質,供給機體活動及生長發育的需要,因此選用扶助正氣、補益`元陽的藥物最為適合,例如以黨參、黃耆、紅棗等藥煎湯服用。
夏季天氣炎熱,人體出汗多,消耗較大,睡眠又少,故宜選用養陰清補之品,如太子參、白木耳、薏苡仁、綠豆、赤豆等。
秋季氣溫漸趨涼爽,此時宜選用「補而不峻,不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如山藥、扁豆、蓮肉、百合、蜂蜜、芡實等。
冬令氣溫低下,人體食慾旺盛,進補最為恰當,可選用補氣補血及血肉有情的中藥,如鹿茸、阿膠、冬蟲夏草、胡桃、龍眼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