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煮中藥
雖然科學中藥粉用得相當普遍,但有些急、重病仍得遵古法煎煮,方能取效。加上中藥粉添加西藥的比例偏高,部分病人為求安心起見,也寧願改吃煎煮費時的中藥飲片。但煎煮中藥可不容易,其中蘊涵有許多學問。
一、煎藥的容器﹕以砂鍋、瓷鍋最好,彩色鍋或不銹鋼鍋也可以;至於鐵鍋、鋁鍋或銅鍋則不適合。因為不少中藥的有效成分是生物鹼,而生物鹼必須和鞣質或有機酸生成鹽之後,才能溶於水,如用鐵鍋或其它金屬器皿煎藥,則容易使中藥裡的鞣質化合成鞣酸鐵或其它成分,影響生物鹼的利用,使中藥有效成分的浸出減少,降低治療效果,甚至生成有毒物質,危害人體健康。
二、煎藥的用水﹕古書記載,煎藥的用水有多種,如甘瀾水、陰陽水、地漿水、長流水…等,但時下的煎藥已不似從前考究,只要用清潔的河水、冷開水即可。由於自來水含有氯氣,氯分子有較強的氧化作用,會降低中藥藥性,故不適合直接用來煮中藥。至於水量多少,需依據藥物的性質、藥味的多少而定,一般以水淹滿藥材為度;如有些藥物隨水浮起則稍攪拌,藥物經水浸濕片刻再行煎煮。
三、煎藥的火候﹕一般以可有效控制火勢大小的瓦斯為宜,先用大火煎沸後改用中火,以免藥汁溢出及過快熬乾;煎藥時不宜頻頻打開鍋蓋,以減少揮發油成分損失。
四、煎藥的時間﹕一般藥物煎煮二十分鐘即可,含有揮發油成分的感冒藥、消炎藥,更是不宜久煎,久煎會使有效成分損失。當歸、熟地等滋補藥物則宜以慢火久煎,使有效成分分解更完全。有些具有毒性的藥物,如附子、川草烏,需先煎二十至三十分鐘,以減低其毒性。至於介殼類、礦物類藥物,因質重而難煎出其成分,故應打碎「先煎」,相反的,像薄荷、鉤藤等藉由揮發油取效的,宜在一般藥物即將煎好時再「後下」煎煮,以防有效成分逸散。
五、其它注意事項﹕
(一)為防止藥液混濁不易濾出及減少對消化道、呼吸道的不良刺激,有些藥物要用小布袋包好,再放入鍋內煎煮。例如旋覆花、枇杷葉本來具有止咳作用,有人服後反而咳嗽加劇,就是煎煮方法不當,服後刺激咽喉所致。
(二)阿膠、飴糖等藥物,不能與其它藥物一同煎煮,否則不僅難以發揮藥效,而且常使藥物煎焦。至於人參、鹿茸等高貴藥材,為了減少同煎時被其它藥物吸收,亦應另行處理。
(三)一帖藥一般可煎兩回,頭煎與二煎的濃度不同,應該把兩次煎液混合均勻,再分二或三次服用,留待下一餐喝的要放進冰箱,防止變質,並記得飲前加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