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養生』
中醫學認為日常生活中接觸的飲食物中,各有其氣味功能,藉由瞭解飲食物的特質,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選擇適合個人的飲食,達到身體保健的目的,而稱之。
古來許多名人對食物的講究,更是出現在中國詩詞中。
蘇東坡《老饕賦》:“庖丁鼓刀,易牙烹熬,水欲新而釜欲潔,火惡陳而薪惡勞。九蒸暴而日燥,百上下而湯鏕。嚐項上之一臠,嚼霜前之兩螯。爛櫻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以含酒,蟹微生而帶糟。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
黃山谷:“爛蒸同州羔,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箸。南都撥心面,作槐芽溫淘糝,以襄邑抹豬炊。共城香稻,荐以蒸子雞。”
中醫學理論中提到,飲食物進入到人體後,化生為氣血,供五臟六腑使用,所以攝入的飲食物,會影響我們身體的健康。《黃帝內經‧六節藏象論》中談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古人早已發現飲食物與健康密切相關,所以認為日常所食入的飲食物要有節制而且謹慎。元朝忽思慧《飲膳正要》中談到:“保養之法,莫若守中,守中則無過與不及之病。調順四時,節慎飲食,起居不妄,始以五味調和五臟。五臟和平則血氣資榮,精神建爽,心志安定,諸邪自不能入,寒暑不能襲,人乃怡安。夫上古聖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故重食輕貨,蓋有所取也。”
按《黃帝內經》的思想,飲食物可以依照陰陽五行學說,劃分為五類飲食物,隨著四季氣候變化,及每一個人體質稟賦不同,適當選取適合自己的飲食物,即可達到養生目的。《黃帝內經‧五味》中談到:“黃帝曰:穀之五味,可得聞乎?伯高曰:請盡言之。五穀,秔米甘,麻酸,大豆鹹,麥苦,黃黍辛。五果,棗甘,李酸,栗鹹,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豬鹹,羊苦,雞辛。五菜,葵甘,韭酸,藿鹹,薤苦,蔥辛。五色,黃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鹹,赤色宜苦,白色宜辛。凡此五者,各有所宜。”生活中所有的飲食物,包含調味料、蔬菜、水果、穀物、肉品、茶葉、飲料、精油等,皆可依五行學說來分類。
下面則用常見食材,介紹五類養生飲食粥品:
一、小麥粥:食材有,小麥、白米等適量。
功 效:補肝、除熱。
二、蓮子粥:食材有,蓮子、白米等適量。
功 效:養心、寧神。
三、山藥粥:食材有,山藥、白米等適量。
功 效:健脾、益氣。
四、百合粥:食材有,百合、白米等適量。
功 效:益肺、強壯。
五、仙人粥:食材有,何首烏、白米等適量。
功 效:強腎、不老。
《神農本草經》:“上藥,主養命以應天;”,“中藥,主養性以應人”,“下藥,主治病以應地”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適當且適量選擇適合我們身體所需要的飲食,達到養命、養性、治病目的。進而保持心情開朗,凡事樂觀,相信你我皆可擁有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