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美白

臨床上導致黑色素形成的原因約有以下幾種:
肝鬱氣滯型:主要徵狀為臉部呈現褐色或略帶青藍色,間有情志抑鬱胸脹滿或少寢多夢、面部紅熱、月經不調、舌有瘀點或瘀斑舌薄或黃、脈多弦細,治療宜理氣活血可服用加味逍遙散。
脾濕型:主要徵狀為面部黃褐色,四肢疲困、白帶多、經期延後、舌多淡潤或有齒印,治療宜理氣、健脾、活血。
肝腎不足型:主要表現為面部褐黑色,間有頭暈目眩、腰膝酸軟、舌紅、苔少脈細。

從中醫辨正角度來看,治療仍需從肝、腎、脾著手,尤其近年來活血化瘀研究日有進展,治療也多輔助以活血藥或側重於活血法,『從肝論治』與『活血化瘀』是目前美白治療的主要方法。此外小柴胡湯、歸耆建中湯、八珍湯均是不錯的美白處方藥。女性產後臉部若易生斑點,當歸芍藥散是最佳的處方用藥;如果位在額頭、面部的膚色暗沉黝黑,可取單方用藥的白芨、黃芷皆可,而白芨亦對胃酸過多、胃潰瘍、胃出血及傷口癒合效果佳。對於臉色總是色澤晦暗、鐵灰色者,平日可食用杏仁、薏仁、雲母、桑白皮。而臉部循環差者,聖愈湯是見效方;對氣血兩虛者,人參養容湯是最佳的補氣兼美白的立即良方。
此外如果能搭配外用藥的治療其療效更能提高,一般常見的外用藥為五白膏,主要由五種白色中藥組成即白芷、白附子、白芨、白蘞、白丁香磨粉加蛋白或蜂蜜調和而成膏狀,可每天塗抹使用。目前市面上亦有販售類似的中藥美白產品,可方便消費者保養使用。

常用單味藥材:可由中醫師診斷後視個人狀況選用不同藥材由醫師做出加減方
1.玉竹:味甘、性平、不偏熱偏涼,可長期服用,可滋潤皮膚、去黑斑、抗衰老。
2.茯苓:味甘、性平、補脾健胃、寧心安神,可使皮膚光潔,紅光滿面。
3.白芷:味辛、性溫、無毒,可改善血液循環、擴張血管和消炎作用。
常用複方中藥:
1.當歸芍藥散:養血益氣、利濕安胎,可應用於婦女貧血、顏色蒼白、易疲勞,腰腳易冷等婦人病。
2.八珍湯:補氣養血、調營和衛,可應用於體虛衰弱、貧血、頭暈、面色蒼白,婦女月經不調、腰痛。
◎建議用藥需經由醫師指示,依個人體質開立合適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