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医文

三申道人 著

目录
上古医文 II
《化要》 1
《咸.爲精》 2
《微要》 2
《化要》 3
《微精》 4
《生之附》 5
《變化闙一》 6
《常之恒一》 7
《之生要》 8
《周之龢一》 9
《始之紀》 10
《灋要》 11
《灋常一》 11
《知常則》 12
《式之治一》 13
《常物要》 14
《承天.則地》 15
《式常化》 15
《治式要》 17
《則時變》 17
《則精以奉》 18
《作息忌》 19
《食飲治》 20
《日用式》 21
《養生適》 22
《應天一》 23
《元同一》 24
《周佈一》 25
《恒應一》 25
《常覽一》 26
《物程一》 27
《物化一》 27
《悳附一》 28
《應氣》 29
《丙附一》 29
《辟變要》 30
《程則一》 30
《陰陽化》 31
《化.物要一》 32
《知物常、用一》 33
《天極一》 33
《歸元一》 34
《知物.靈一》 35
《取用一》 35
<<陰 陽>> 36
《阴阳》一 36
《陰陽》二 37
《陰陽》三 38
《陰陽》四 39
《陰陽》五 39
《陰陽》六 40
《陰陽》七 40
《陰陽》八 41
《陰陽》九 41
《陰陽》十 42
《陰陽》十一 43
《陰陽》冬 43
《太無》 44
《太無》第一 44
《太無》第二 45
《太無》第三 46
《太無》第四 47
《太無》第五 47
《太無》第六 48
《太無》第七 48
《太無》第八 49
《太無》第九 50
《太無》第十 51
《太合》 52
《太合》第一 52
《太合》第二 52
《太合》第三 53
《太合》第四 54
《太合》第五 55
《太合》第六 55
《太合》第七 56
《太合》第八 56
《太合》第九 57
《太合》第十 57
《太合》第十一 58
《太合》第十二 58
《太乙》 59
《太乙》第一 59
《太乙》第二 60
《太乙》第三 60
《太乙》第四 62
《太乙》第五 62
《太乙》第六 63
《太乙》第七 64
《太乙》第八 66
九常紀 67
《太初》 71
《太初》第一 71
《太初》第二 72
《太初》第三 73
《太初》第四 74
《太初》第五 75
《太初》第六 76
《太初》第七 77
《太初》第八 77
《太初》第九 78
《太始》 79
《太始.己甲》 79
《太始.己乙》 79
《太始.己丙》 80
《太始.己丁》 81
《太始.己戊》上 82
《太始.己戊》下 82

《化要》
2008年11月06日 星期四 05:57

大化同圜,一而天地止。大要以无,為有之始終。
精幾於無,積以為有。變生於化,蝕自酏腐。
窮弗以圜追,周其不足。無非無物,有非無精。
故曰罔視為无,无:之物細也。無:其來乎弗以知,其害乎,染而蝕;非無之病也,蟲亂之邪。其害耶,無間之以流焉。鹹以時而發,因氣乃著之。
故无者,精而廣也,非一而已矣。以其罔視之,無也,故謂之一。
一者,眾無之曠,眾化之凝也。無染之,有化之。有呼之,無用之。
无者,精深曠遠,沉浮物兆,有之父母也。
冥冥渺渺,流行不息。出入無間,圜周成化,質之能也。
存於眾有,用則自殤;適時而害,浸蝕物命,蟲之能也。
人皆知者,有之為陰,無之為陽。弗知无,之亦其然者。
無,之質為陰,陰其為精。无,之化生為陽,陽其曰微。玅无有之玄,鼓吹萬物之榮,是為之紀。
无,谷也,无器無間之容也。是以謂無者,陰之質在上,陽之化在下;故陰之動上而用,陽之著下而亥焉。
是以利過而害,善枯而臃腫。害滑而利,火亢而燒。此常化也,害生於恩,讎自於親也。
圜以無,盡其玅也。故非不見而無,非見而恒有。圜其常,弗有為而損之。無其靜,毋作而濁之。不然,其反則絕我,其噬我當亡。
是以一非一,有無之同也。動非動,氣勢之成也。分非分,星扻(筍)而磒地也。克有不朞,克有不功;非不朞也,度不盈也。非不功也,勢未形也。
名,紀記也。象,徰兆也。頪之則之,辧之用之。用之曰既,既謂之濟與非濟。濟其同也,不濟其斥也。
故治者,有辧解之悳;針者,有析判之功;案者,有疎理之灋;養者,有息心會神之道。道化塵如,莫為無稽。天地萬物,道不以多也。
布而無異,克而不式,先軀而心後。
故录圗而畫,宓羲以為之曰紀;巿,羲之出名紀。紀,之浮白、曰日月,日月為易。
有,夏也。明,商也。俗,易也。名,象也。象,有形也。
紋之記曰文,無之記曰爻,形之附其圗,象之會曰字。
文有其初,字有其記。故文始者知也,字始者意也。
文與字、之始乎用也,治也。用者錄以字,可以為用也。
出巫者也,曰天言也,亦有其畜也。
兆眾出者,曰農、曰牧,曰耒、曰田之常也。
故歧而有同功者,情會於一也。是以萴用於滯者,令也;萴用於寒者,溫也;萴用淫者,克蟲也。萴用凬者,領也。
若桂也辛,熱其化也宣;枝也散,其重也前利。一物者,用非一,氣與味也;少曰氣,多曰味。少而色清,淡而上也,多者其濁,濁而下也。
殺物有善憐之功,故殺能生者,用之以惕。
注:沒有的字,用有的代替。所以非原有之味道,請諸君見諒
《咸.爲精》
2008年11月07日 星期五 05:07

日以灮,化物以咸;咸而眾浮,流精於無。
故質者,日化以為精。物者,日化以為靈。灮者:日,之兆也。兆者:色,之會也。色者:物之流也。流物百億以為色,色灮映物以為兆。兆者:氣之凝,會之化也。
故無,之曠也,牧與物,之微原。無:之灮也。用微,之勤勤,不欼以咸。同無,之曒曒;无,不載濁以塵落。握乎,數千萬之化;無,之眾信也。信,之同,曰咸。咸:動,以感。感,眾化以附天。
天道積無,以兆;無,之咸積而,見也。無,,之能盡機,徼。徼,以奪天。
天之道,玅其無,有。貞,其德矣。其,德為精。精者:頪,無有也。精,其變也,無頪。貞,其化也,無方。故物,之常造;無:以饗之。
无,之常恒。咸,其精之。故王錄以形而始,以頪而實,以辧而終者;天地,之,機盡矣。
天地,運之曰圜。圜,曰無。無,曰道。道,乃常。常,乃恒。摶乎!握不盈,彌乎!塞于圜周。貞,其不有。利,其無兆。是故“不盈,乃衡,用餘乃哀,悳之常也”。
故天:之感而作,瘟。人:之害,其物。物:之癘,其氣,氣:化而作焉。
地:之,感而作,疫。疫者:天霪過而,曚。曚,生蟲。蟲,相蝕,而,為風。風,之浸而,腐于水。水:激,而作焉。
日。之氣,曰灮者,貞其,微也。月。之氣,曰華者,微其,周也。故天,之精,以南北度之。地,之化,以水火度之。天其,熙熙者,精。物其,攘攘者,靈。精,之貞而,靈動之。靈,之靜而,精用之。是以,巫知之,用以惑民。者發,靈以至,同也。
治者,感也。感者,悍伏,與,氣龢也。曰:“兇兇兮、馳,而耗之。殆殆兮!益,以化之。殘其生兮!病,自食兮!凬,其墯兮!用其,醇兮!”。
益乎!同。吹,與天地。生焉!恬,澹其志意。唯生生,咄其知;唯化化,忞其態;能生,能化,常存焉。隨,吾逰乎,逍也遙遙。
周也!萬物不已,其外。化也!靜,以澂,潑其濁。圜:其不止;吹:其愜愜。至恬,至活,至怡,至曠,道所中也。氣,之感也。生,之居也。
弗以為之,弗以志之,弗以知之,弗以作之。心以牝牝,牝畜以牡。圓其內,方其外;曒其心,氣肖形,不欲以動。不象象,不形形,沖龢自來。
形,生氣;殆,在門。氣,附形;生在心。非圓,非方,非頪,非象;無,在中。故,不病不病,不病病病。病,其不害也。
守女神,存女正,不足,以靜。咄女心,去女知,龢,以自沖。頓女見,止女觀,湣女視;恬,以自敏。不足以生,不足以成,守躬而不窮;同與眞人。遨遊乎!無其極。持而保之,勿在乎意;運而濟之,弗用於知。道,之住矣。
《微要》
2008年11月10日 星期一 05:37

道:幾於無。无:運,以環之。大化、造之埕載,細化、始而方沫。濡濡乎!酏虛,運、之若無物。非無也,微要:一也。
天:之周,而能運者;成於氣,之同也;有與無,之運用;無,能盡其善邪。故識,不可以方物;知,不可以罔度。若此,能,生而,不危矣。
幾微:之惑,易;益、損異之,要於服也。
視之無,幾行,之大坳者;非別於有也,其時之化爾。
圜:中,有氣。其,兆乎曰度;宇內有時,其,變乎咸,經、與距、兆。
故其寒熱顯,而溫涼異也。其、視也,日、月、恒,大其方。而方易度;無,易乎常。自間變距,兆而示也。
故幾之與肖,真人不為。若之與似,聖人不肖。以其若,校無間,非道,之所出爾。故學其幾,莫若修德迪己。
飄風、驟雨,地氣亢,而天不應也。
霧霾凝淫,天氣卑,而地不應也。不應者,不能同其化也。乃異之微毫,失之莫追。始其以幾,失之千里也。
微之積,億曰精。精之積,億曰沫。沫之積,億曰細。故曰:有可見者,積之大也。無:以罔視者,積之細也。細者,觸,弗能感,感,弗可知也。
人或有己,則惡存之。心或同憐,善自從之。故道,不足以矯,矯者其華也。治,不足以悅,悅者,其妄也。萬物為宗,宗其可知也。我之為末,末其知憐也。知之無憐,弗若置木。智之作亂,是謂盜竽。
病,氣之表也。蝕,之發也。亂,之兆也。示,之惕也。物之有蟲,過,之腐也。葉之有枯,氣,之失度也。表有所現,是以知其病,不病。
失之氣者,益之以濕;濕,化而榮。過,之腐者,伐,之以竅;竅同而振。物之如是,人其有異焉?無異,用之以砭石。
亂,之兆者。察色之往來,視氣之清濁;悍以武作,大之柔用,奇正相輔;則治有其方。其蝕之下,其腐之斂;扶正,以驅邪耶。
象,出其互;互,出其爻。爻,有其示;示,有其則。天道無知,常善示人。
形,有所出。出,有其機。機,有所徼;徼,有所發。人之能令,以知相益。常,物存道。道,在化中。故曰“崖其生兮,無崖物兮。化以道兮,知無終兮。”
微,之要乎生死;同,之盡乎久長。欲作,用其微,之化而養焉。
幾取於常,生用乎精。精化至一,簡而不衍。
未有、而陽龢,有已、而陰畜。一鼓一吹,一歙一張;天度兆,地萃精。
要在生,生以勤。天無地雛,不盈乃返。
《化要》
2008年11月14日 星期五 05:49

曠曠圜物,生氣出乎微精。頪,‘有無’之大要,相蘯而龢。知,凬生二氣,變化自乎微末。
是以,水、流其卑,氣、少於巔。亢乎!燥而不潤;其,勢也。其,氣也。其,質也。
卑,成乎形。因,利也。因,間也。因,陷也。質,其性也。陷,其流也。其,間之應、無不易也。氣,其化也。陷,其感也。其,利之龢、無不足也。勢,其就也。氣,其成也。不盈之悳、無不容也。
故夫,知,化一。用,運一。其,蘯然者,生之大端矣。
天,其圓也。活之,動於不息。圓,其流也。可追之轍,莫能見其軌。
地,其方也。止之,靜以陰附。方,其模也。前後,左右之謂也。著之以形,而其大之無涯,故名之也。
故凣止,形,棱角之頪,為方,為地也。靈,動,活躍之流者,為圓為天也。
天之道,圓;其規也。地之道,方;其兆也。物,以質受;氣,所瑩也。氣,以質受;物之常也。質,以性發;積之果也。性出所資,營之授也。
天,其精乎‘無’;無,其運乎微。精,其密也。微,其細也。來,其無所蹤;去,其無其蹟也。故,感乎,觸;觸,以蝕。蝕,而變;變,以病。觸,而不作;質,之弗應也。弗應者,氣之精而拒其食也。若瘟之侵物,染之,無常性。既食既伏,衰以作之,此其頪也。疫之害生,流腐無窮。
饑寒之人,招之則殃。奢侈之人,染食既亡者,內毒引也。故,流腐不淨;氣,無常精。地之氣作,天不受之,氣化不能,流害無窮。
故古言:罔視,不可以輕;輕之賤生。流氣,不可以兀;兀之奪命。言,其不虛也。
曰:知拯,之識也;從其來。化方,之變也;從其往。往,之可意;來,之可追。意,以言知。追,以索紀。道,化在方。方,應其物。常兮時兮!顯而無名。
腐,之害也,無窮。言無窮者,其,有著也。物、物相爻,物、物遺殃,殃其染矣。我,曰憐物,憐物以土。土,化、消其殃也。故,覆土以穢者,惠其生也。其,弗暴以灮者,無腐於天。弗留于水者,無蝕於物也。
故,汙者,濁者,萬物之殺也。食者,飲者,萬物之虛也。其虛之,應,在於實;而、實之,不知其,可弗可者,殺之根也。
不已其根,則殃之,害弗終。抑其往,來而不得;散其流,氣而弗能。物態熙熙,之,其天度。天度蕩蕩,不以我為。
人之自利,馳騁天下而不疲。自利,築、凝也。天下,丕然也。故,大者;不以小害而怒。其,小是,以知其過者,變化易,流行而不竭;小者,腐者,非害而不危,‘蘯’之柄也。
《微精》
2008年11月15日 星期六 05:53

道生一,一生神,神生氣,氣生常,常生用。
用生二,二生微,微生化,化生物,物生精,精生命。
命生三,三生變,變生果,果生動,動生靜,靜生長,長生久。
曰直:生於樹。樹,生於一,一生高。生養,於同。同生敦,敦生敏。
道生紀,紀生程,程生理,理生則,則生灋,灋生治,治生方。
道,圜而有象,象生紀。紀,行而有易,易生程,程生理。理,知而有見,見生則。則用,而益損明,明生灋。灋形,而應感附,附生治。治同,而徑知若,若生方。方:標也,示也,驗也。物華,核而生實。徑,其曆而生果。經,其、用而知驗。用,其、灋而生道。
丕然,而化不形。形之,以無有。物,其微乎!窈窈者,曰微。渺渺,以精鼓;吹萬物,之以生息。質,其玅於闢闔。生成者,曰精。
其,在也,物生之;其,無也,氣絕,而物死。其能生,能化,能病,能腐。益,則為用。害,則生禍。
圜初,不易,因其生而有。地極如圓,形曱鱗而坎埕。天窮之,地極之;醇化之,昭變之。
道生之,悳畜之,物形之,勢成之。窮,取不方。極,鹹不頪。
化,同不為。變,運不贏。生,物不殛。畜,應不已。形,式不一。成,生不居。以此,治之道生。
故生有常,生之,畜之;長之,成之。生,之有序。常,之若圓。畜,之有紀。長,之有機。成,之有繼。
常之有用,辟之,闔之,若之,載之。用,之有經。辟,之有綱。闔,之有領。若,之有引。載,之有域。
善其生者:不啖失時之物,不爲無則之事,不用無常之力,不狎無頪之憐;遠牲肉,而,食諸果若。容其心志,而衡周動靜。
葆其生,而,弗實其中。處,自然,而不欲欲。故其氣微,其心清,其神怡,其精盈,其形乃眞。矯捷,而身輕。
夫重治者下,重養者上。憐生者上,婪食者下。
病而用治,莫若順常而攝。治非恒,恒者,宴氣而守心也。治非道,道者,不失,不繼,不欲,不妄也。
若夫治,疎也,衡也,升也,降也。疎者,宣而散之。衡者,同而勻之。升者,扶而明之。降者,抑而清之。
其用也,砭之,刺之,燔之,湯之,醴之。砭者,伐也,祛汙淤,而清者散也。刺者,勻也,疎導陳滯,而宣化致平也。燔者,昭也,消積拔瘀,溫散澑氣也。湯者,蕩也;清升濁降,益損之流也。醴者,利也;溫中暖,骨舒筋血也。
故砭,能出其濁而致龢。刺,能抑實而同虛。燔,能暖寒滯而散鬱熱。醴,能升陽而溫血。湯,唯能,全其功者,物之會也。
湯之治,味而已。味者,質之所度,量也。故苦者,清下利濁。咸者益水矯形。甘者,補中利下。酸者,收斂化消。辛者,發越揚表。一味二物,因質之同而用異。同物伍適,因其化而果歧也。
物,因器而異。味,因灋而則。故藥之用,則而見歧。華而後果,方之異而氣異;故藥,有不益之方。味,有雖時之變。
凣吾後者,謹而愼之,衷而勉之。勿酏貪天,而遺其害焉,勤之,任之,神;自得矣。

《生之附》
2008年11月18日 星期二 09:01

生之,附天地。取,其中焉。中者,二象之合也。凬龢而氣得,日灮而不殆,故,人其居,而物彰焉。
天地,一間也。日月,一化也。天地日月,一圜也。故有生,故有其生,是謂生化。生化者,正反也,生之附也。
生之,附陰陽。取,其日用焉。頪之陽。動,而少息。圓,而不定。頪之陰。靜,而少動。方,而能靜也。其長,其方,其舒,其卷,其流,其濡,陰之動也。
生之附,凬而化。取,其方道也。向、背、正、奇,方之式也。窮、通、亨、塞,道之使也。故,天之道,以不足,而盈有餘者;衡,其所形,以存其眞也。衡者,氣與質之周也。有無之承其化,而不辵。質性之用其生,而不窮。
故,方士用其‘無’而治之,方生用其‘無’而蓄之。宗之,無而顯其功。用之,無而果其生。其恖不作,其化乃成,生之要也。
生者;質得氣,而活也。得之氣,質化內變而生有。得之質,中龢外發而化形。形,以成之。氣,得生之。道之所發者也。
故,病成而逆。逆其氣,而奪乎質。病之將來,无之不作。作,而風氣蛹咸。感,而內發;食,而以酵;腐蟲舉;冥冥其追,內惑,而亂焉。
夫為病,自乎出入,居乎分判之源。故,其;上感朋(月口口口月)突(肉骨肉)。中,染二膓。其;下蝕前後,臓器迺塗。
是以,不渙其神,則其氣不亂。不散其氣,則其精不竭。無之龢,同乎我;而其蟲不蝕。不蝕,則弗病。
天之龢,曰无。地之龢,曰虛。天地之同,曰沖龢。故形;以器而用。用;以虛而活。氣,以合而發。發,以柔而致。天地與物化,濡為之基也。
流濁不腐。蝕腐,其止者,積於是也。
流氣不蝕;濅,以害者,淫其髓也。
流蝕不蟲;患,而淫者,亂於血也。
流蟲不死;惑,而感者,食其氣也。
流氣不散;發,而害者,汙其肌也。
流濁不浸,漬,積不去;久之大患。
積之不足以患者,氣不應而已。積之至以患者,數足而已。其,有無根者,治而已。其,有發陳者,半去半留。我弗以慎,發之來,仿佛不竭。故針之弗去,湯醴與之。湯醴不已,案以助之,已而除之。
曰:新治,流水之去酏汙也。陳治,剝繭之抽絲也。陳者,切之,有是脈;,而其人無是應,一也。觀之,有是色;而其人無是知,一也。色、脈、氣、具,而其人有是病,一也。新者,當來而病,止之若失,治附而已。
曰:紀;象,有其理。曰:易;圜,有其道。曰:爻;文之紊,而實有其則也。故聖人錄之,而道傳之。始其來,治其用而名之。曰有,曰無,曰象,曰兆,曰氣,曰化,曰物,曰色,曰精,曰微。治;之所以用者,有是功,而不竭其態焉。
附者:天之道,地之化也。附;而不逆,以濟無離。致;同與周。
夫病,生之附也。附者,奇;出無常之所以也。
欲申生,附;常氣。則;得天地正,是以長久。
《變化闙一》
2008年12月07日 星期日 06:49

變化之道,闙乎一,而應之;故先酵,而後醇之;先著,而後異之。故變,生乎熱。化,自於情。故蟲生,於汙腐;生寄,以疾成。故因之成,而後果決。性之存,易而蠧生。萬物一化,天地一圜。程,式不易。
物:之生變;一闙,自乎生處。存亡、生死;一其環,而已泰否。生之處者,變之始也。故生之先,敗腐、蟲而病;未萌,而濕蝕。潤乎,殃其於寒;未腐,而精榮弗散。冬,其終也,極虛之,生蟲蟄潛。其質之流限,而不蘊。
曰:變;無不賴乎寒熱。生;無不倚乎其時,天之恒也。
故天不生蟲,而生濳。地不生灮,而生蟲。天周乎、萬物皆存。地同乎、荄元其申。灮不生黯,而生影。華不生兆,而生形。物其有居,道其以則。
以據申之,以虛逞之;此其常也。無來之未有,無因之不由;生之主也。故食弗不變,易之方也。食弗不易,生之道也。攝受,成之式也。浸蝕,化之常也。葆生在常,哀乎不然。
夫病者,蝕之應也。積乎,留而不利。染乎,濁而弗清。應,其或不有;而感其表之也。若蕈蔦之生木,芝菌倚乎腐朽,弗有支、何以其賴焉。
天其空,空其容,容其化。
化複積,積乃變,變若易。
地其貞,貞其生,生其成。
成乃 哀,哀乃亡,亡則變。
夫治有則,曰君者,治之所目也。曰臣者,目之所輔也。曰佐者,治之悍將也,曰使者,向之所使也。治人癒疾,其理弗歧,歧而反亂。
不治有兆,曰氣濁無神,疾之從來一也。
神氣皆得,其色絕天一也。
神獨樹,精亡氣濁者一也。
欬涎有紅,咽喉乾澀一也。
脅下麻木,脘腹臌痛一也。
七竅皆癀,脘若壘石一也。
胸時悶悶,齊石大作痛一也。
面烏前縮,水臌不利一也。
腹脹後結,心痛引背而舌蒼一也。
喘不已息,不利前後一也。
撲跌鼻唇青,目不下者一也。
傷伐頭清身顫,流渧不止者一也。
撲伐傷損,前後不禁,不知止者,宗筋傷也;新治久死。
有其病,必有其治;言其未果者也。果而不伐,伐之者死。果而不憖,憖者不治。果而不徼,徼者不治。果而不然,不然其已。
病有其變,變而勿驚。夫變,以其內化故也。或已治之,將有其果。或未治之,將有其果。果者,變化之冬也。其有生死,而死幾微,以其氣作應之也。
我以其知,而用之於病。我以其物,爭之於命。心存一,神致虛,至恬澹而怡;以道守之,以同用之,則死者幾起,病者當已。何哉?以其誠而精一,氣化于常焉。
《常之恒一》
2008年12月09日 星期二 08:43

常之恒一
生气:蘯而物萌,凬:龢以時也。大衍不息、而逞化,量之、度以吹也。籟籟乎,自然之呼吸;作其風,波激而振振生響者,地之能而天空也。
蠢蠢乎同,豆水之呼而泊。贏贏乎用,萬物以取而終。扉牖乎制,木以直而伐。哀其不制,悲其不則。萬物之道亡,我處之弗倚。
天地不能以華相交,生者幾無矣。故物道興而人道龢,德奉等而國氣彰。
之子也,入生之舍。之生也,入死之門。之易也,入果之牖。之變也,入化之方。之則也,以常得矣。之式也,以則用之。故萬物之生,有其數;存有其度,受有所艮,用有所極。數者,容受納耐,艮有其度也。
因以之生,生積而成,成耗而消,消極而亡,常哉道也。
故因質而耐,故以伸為韌,故量同而力,故致用以吸,故柔弱而曲,物則之常也。是以帝之立,不以物而傾。海之受,不以暴汛江河而盈。是以其主,不以其盈而明,不以其不足而暗也。
大木之仟距,飊驟不見其傾者,力其固也。廣廈百圓,不以上壘而陷者,結載之疎而共宗也。故結者,力之凝也。一者,固之徼也。淵兮,萬物之玅自天,我知矩之而未半。廣乎,常之式乎恒,而我見之不幾識,人其不渺乎?
恒者,化之道,常之則也,用而執之,為而同之。故宓羲之象天灋地,圗河洛,畫八卦,集方之六十有四圖,上以文兆天,下以理則地,中乂記生老病生之態。軒轅繼之,發其理之微,治傳世之經,攝養其生,內治其疾。
常者,運之規,知之師也,得而發之,式而則之。故先二王而文者,形之圖也。無(缺其字代),天之虛也。无,天地之合化,氣之作也。無,假言弗有也。穀之穀(代)曰氣,以其蒙也。人之顱曰寅(代),腹膓之(病頭于)也。屍以旬而骸(代),氣之暑也。居(代),安也,蒿(代),唱舞也。固(代),合也。天氣卑極曰虛(代),虚(代)以霧黯而露。
地氣亢而厥(代),厥(代),以黃氣彌天。異(代),從也。掠(代),長者之喪也。涉(代),先者之葬也。壽之亨曰幾(代),幾(代)、綿長之所嚮往也。持器以衛曰打(代),打(代),一謂取也。氣之有蟲曰螲(代),物之流蟲曰虸(代)。及(代),雧會也。
古識之明而圗者,記也。記者,使其知也。人之長者,知之能,作有恃也。故自然之常,恒而長久之道也。
知之能遺,其爲而用作也。作有恃,取其物而發其致也。小弗幾大,大弗幾精。大知弗若小知,小知弗若幾微;精微,天之性也。
常:應也,變化之道也。恒:則也,不易之德也。日月爲龢,而萬物昌;水火爲患,而萬物除。故天地爲機,陰陽爲經,萬物為綸,道之爲梭,治之爲工。作之有成,用之有轍。爲士爲盜,利害自知。
《之生要》
2008年12月11日 星期四 06:56

渾同於一,圜也。一則二者,天地判也。天地龢而之生,一水一陸一氣也,故二生三。資之以精,萬物生矣。
是以辟地百紀:而生有。圜不則,地火裂、而有物絕。再仟紀而生物,物易其恒,不已、絕於複。再仟紀而生人,形於猿幾。歴萬寒暑者我,經一十有二萬紀。
古謡曰“犼食山兮,以作猿兮。猿化人兮,以牝中兮。安之陽兮,以穴居兮。”言,或有之。物之,異於習。日以常用,而易其形也。
胎其胚,始之生中膓。膓者,營灌之腦也,膜原其維,故其有遺者,膓多留之也。之其生,食入胃而膓攝之者,膽之汁化也。
明朔望,而知脁肒;智識乃見。察日月,以洞圜初;清濁以分。故生也,膽膓其關鍵者,汁之能營,液所以養也。不可以輕,輕則亂生。重,則傷血害腦,至如厥(代)平(代)。平(代)者,重其上,而衡也。
卵其生;自營乎卵。而周其溫得生者,胃膓之生,故其遺者存肉也。酸得以運,營得而布,氣至以輕。其恖在膓,其運在心,其動在腦。肝之至而能扶搖,腎之精而不燥。故飲少而化麤,水火同瀉焉。
水其生;胎卵相間。其要乎,囊氣而肺少。其營在心,而腎精。其肝微而不汙,遺在囊。其血污而易感,內濡而易染,故藏毒其臟而不散。志在肺,恖在心,動在腦。陸其肉,氣濁為虸。食其骨,奇疾疉生。
濕其生;卵生濕化,積腐濕生相間。故其卵生濕化者,始乎卵,生乎腹,要乎腑,遺在臟。其積腐濕生者,始乎留蜠,生乎螲虸;要乎度時,遺在臭。其臟腑幾微;故濡而多汁,厚皮以蠢動。暑生寒蟄,春之秋已。
化其生,濁。濁,生蟲於質,若後者也。化其生清,清生蟲於濕,若著者也。化其生濕,濕生蟲於蝕,若汙者也。化其生水,水生蟲於澑,若漬者也。化其生氣,氣生蟲於染,若感者也。
生,其答(伏無点代)也。質,其附也。食,其養也。生,其細也,其質渺也。養,其以濕;溫,之同也。若立者悍,若爬者走,若羽者舉,若蜉蚰者柔。其形弗一,其長不頪。食之化也,亦善其有。何哉?生之所在,變化進其利,終乎其善。觀:萬物諸形色;天地化育,之兆見矣。
未有其始,焉之其冬?弗有其生,安有其用?故生,生益成利。成盡其善,生全其利,生之要也。生常變而弗知,其微也。生常化而不名,其頪也。要精微之奧,自然之道布。
來之已遠,始其圜如。進,有所知。知,有所化。化,有所益。益,有所不足。前,有其方。方,有其用。後,有所得。得,有其發。明不明之事,後來也,知不知之常,先古也。日作而起,走乎萬物之域,見其始而督其終,古也。居日而已,竭盡鬪取,知己之存,弗知天地萬物之次,今也。
故大道圜而周,有始始,無終終。無終者,生而不已也。雖有其死,而其生不窮也。不窮,非無終耶。
治忌乎不用其心,灋忌乎心其弗止。不用其心,則形不形,頪不頪,辧不辧。不形,不頪,不辧;禍,害之首也。
知其用之名,弗知其用之物;知其用之理,而弗知其用之態;此之名斵手。斵手者,殺以執刃者也。
《周之龢一》
2008年12月13日 星期六 07:05

大化圜闊,周之同一。啟天灋治,則地以行,是謂周而龢一。周者;疎,而不失其精。皦,而不遺其灮。不見其繩而約,未置其道,而自環也。龢者,合,活也。靈素,而不垢。玄密,而不歧。生動,而神致者也。以此,故能不病,病而治已。
天,弗極而圜。虛,之不屈。動,以愈出。疎,而不失。同,而周丕。以其容故,紀之若則。生而弗有,行而弗為。中虛而明,式腹而活。止心致清,用龢致精。以其下生,常與物互。故治之以藥,莫若虛以攝氣。氣不應亦得心止,止弗妄:得,時以治之。灋,以龢之;志之治也。
矯以生,不尚、不憐,不奇、不叵,氣清血榮焉。行之從,以欲、以知,以赫、以宰,志濁氣汙焉。憐於食,而不式,病消。尚於味,而不式,泣血。貪乎牲,而不節,木殭。晝無則,勞腎竭水。夜不寐,諸陽剝亂。故病而治,莫若度,而式之。
生者,天圜以氣。死者,地道以紀。生者,天道以逆。死者,物變以質。天造以對,地道以克。故生,有其物;先降其克。伏,生形先;克,生其始。
是以,有其疾,必有其藥。有其病,當有其方。言不治者,灋不適也。言不已者,則不功也。灋不適,其功莫能治;則不功,其用不能及也。
天物倍倍,地用赫赫;不用其心,胡明其用?大哉生成,用道不終。醫之治,忌以方其物。治之道,勿以頪其病。是,是也;非,非也;弗似以同之,則敏。故曰:“調食飲於無病,淡其味以有益;可以治於未病”。有信則克,有心則醇。
恒:以衡而攝胃膓,其病也微;胃膓營,而患弗生。常,不節以忿怒,其病則勝。營弗精,而養弗以資也。心同其容,而無慮。氣致龢,而腹霽。志抑而久鬱,無病而病。神清而氣龢,有病癒疾也。”
不築其神,其神散之。不憐其精,其道亂之。曰築者,壘圍也,歸制也,守道而弗逆其時也。曰憐者,惜慕也,尚同也,服嗇而不擾其則也。病膓者,瘠。實胃者,肥。一濕、一燥,不中其則也。病肝者,癆。病心者,疲。;一徐一緩,血之淤也。
曰:穀,生也,養也。蔬,若調也,衡也。藥,約也,抑也。針,通也,順溶也。灸,爇也,散也。砭,決也,去也。醴,及也,表也。治:是以而灋要明者,一同一疎,一抑一宣而已。故當,而致一;回生,而死亦作矣。
故曰“徐(代)萴辛毒,抑其飆而勝其蝕。核(代)礜殺人,龢氣血之不治。用在一心,灋盈同握。”肉美而酒醇,過則濁氣汙血,肝石腎消。傷弗傷,因質而異;治不治,以行而分。水土之異,故不荼毒(音代);時之弗一,其果不然也。
曰:方者,帝向者也,樹則也,灋式也,非久長者也。
果則用,不果則除。一則隨之,不以則棄之。天道圜初,且止於物用;萬物不獨,木華而有果。
非不可,非可可。非弗弗,非不弗弗。象有所兆,用有所指,學有其致,克有所專。
《始之紀》
2008年12月15日 星期一 05:13

古之先者,渉生、以衛之。病之,知兒自倉,穴養,待其終。療,則同之,不然培之。
後,其有知者,怯其亡於孤,而眾之。隨者已,養者死。經而漸有其治,治者曰大兪。
灋以石,以棘者,以手,以木者。石者,伐其膚,去其血。棘者,刺其方而腐其肉。手者,案壓推摩,活其血氣。木者,攻其肢體,外腫其形。
逐止從來,更易更新。朞至二王,治其以明矣。利石者伐,曰砭石。屑芒者伐,曰棘刺。火頭炭塊者伐,曰燔灸。物煮酉燒者喂,曰湯醴。案掐推壓者疏,曰案蹻。以頪歸之,衍一之是也。
古者言臟:中,宗也。言腑:補,利也。故方生方士,以腦為臟,肺為腑。心為臟,胃為腑。膓為臟,膀胱為腑。肝為臟,膽為腑。腎為臟,(衣)為腑。脾為臟,大腸為腑。牝為臟,牡為腑。髓為臟,核漠為腑。六墟為臟,膜水為腑。(錘鉴)爲臟,原膜為腑。
軒轅輿伯,去其複而一統,成五臟六腑,曰臟心肝脾膓腎,曰腑肺膽胃腸三焦膀胱。夏去脾而衣主,商去膓而肺臟,脾用而衣去,各用其是矣。
嬯任,兹籟,臺旨,酵同美,朿韌之灋焉。容公成之侍商,考以一而統之,今之是也。
道之沉浮也,婦孕之衡如。孕之奴給以食足,日作二十刻時,舍之蓐厚之。王候公宰之家,盡適其情而不逆。謡曰:‘安兮如子,生之善兮。’‘賤爾之身,不忤身身’。
時:之舟此也,明而清。故凢從者,自皆齊,欲善其術者眾。知膓膜原之要也,盡龢砭、灸、針、藥之灋,調,其無幾起。已曰:‘膓之要乎胎孕,晴明者衡同而弗病。膜原之要乎恖志,安心寡欲者弗疾。’可不靄乎?
故憐於人,而竭其誠。有弗奈者病,衍矣。公、之教糜,庻兆咸同。欲善其術,而治者幾折矣。
故方士,善,貞己。方生,惰,弗進。治之道微矣,是以一方之治,有名於時者,其知可憫,其心可誅。悲哀乎,其不燥精也。
亂道者,禮儀也。亂方者,著惡也。亂於身者,貪侈也。亂於治者,婪奢也。亂於生者,病害也。禮者,忠信之薄,盜者之佩也。惡者,獨有我在,掠取良者也。心其貪而喘息,計以擄者也。婪近奸狡,欲之,得而不已也。病者,人皆病病,而其病身之也。
生之,畜之,長之,成之。生而弗有,畜而弗為;長而弗取,成而弗恃;生之常,養之主也。
《灋要》
2008年12月17日 星期三 05:12

天道,行乎圜。地,灋同之。之生也周,不為異。
恭非躬,躬有所取,恭我不達也。
故灋乎常者,物之理也。是以生,之能器也,如環無端,孜始孜終,孜發孜歙。無不有其始,無不有其終。自器而終始,遄化而週一。是以知其化在質,其灋在本,其要在同也。
天其示,寒熱。地其顯,生息。軌,日之遠近也。其軸之,以地圜。故日月見,晝夜分矣。人亦同之,以齊之為軸,首陽以居上,臟陰以居中,腑陽以居下。四肢為始末,陰陽之極。榮衛之環,陰陽見之。榮有發歙,衛有始終。
陰止視靜,陽之觀動。陰以形宗,陽龢氣稟。陰以平疏為悳,陽以周密為能也。埊書之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者,即此。
天之象者,風雲見之。地之象者,日月見之。運行者,亦日月見之。往復者,明弗明見之。陰陽者,冬夏見之。水火者,寒熱見之。升降者,水火見之。動靜者,晝夜見之。生休者,春秋見之。而人其然者,天地其一圜,我其物也。
我既其物,斯相應也。故其合也,喜憂見乎窮通。其同也,安燥見乎運行。色平氣平,心寧色怡。神安氣潤,氣潤色清。陰陽順逆,見乎其形。
曰:傷於風者,閉其皮而內燒之,其爞亂之,亂而憟寒熱。
曰:傷於寒者,其肉閉而內蝕之,其蟲害之,害而寒熱。
曰:傷於食者,器蝕蟲害而氣燥之,其血濁粘而寒之,寒而凝泣。
曰:傷於濕者,滯其官而內鬱之,其氣不疎而醞之,醞而沉重。
曰:外閉於邪,其內熱動之,熱動而竅不津,不津而燥裂之。內畜者也,因以發之。
曰:傷於暑者,先有其滯,淫以灪之,邪勝以客之。
曰:傷於燥者,先其積以塞之,津失之弗榮,邪廼客之。
曰:傷於火者,先氣逆而亂之,器失用令而緩急不度,邪迺亭之。
曰:傷七情者,肝瘀肺踨而心緩,其控胃膓消難,痞氣內客而害。
曰:天之禍也,先鱗介羽毛之害而人。
地之禍也,先水與氣而後及萬物。
人之禍也,幹天合之至,而人物惶惶之。
其生也,矯其終者幾無,因其用也。其用不恒,生其恒乎?
故夫用者,生弗生之綱也。志識者,蝕弗蝕之常也。神情者,怡弗怡之徑也。質性者,同弗同之原也。
謂有,灋於象生;治因物形。取諸心覭,量闊同玄;豈虛言哉。
《灋常一》
2008年12月19日 星期五 06:08

灋常一
生者,生生。化者,化化。生生化化,其要,一也。要者,用常,一也。用者,食飲也。常者,日事也。一者,終始也,玄同也。圜宙,要首也。萬物,要身也。夫身之與首,周而同也。
故夫胎者,其要乎腹膓。腹膓亨,運,以矯矯。腹膓弗亨,運,以惰惰。腹膓者,氣血之宗也。
卵者,要乎其氣,肺之能也。肺腸亨,運,以慓慓。肺腸不亨,運,以亦亦。肺腸者,扶搖之綱也。
氣,其柔也。逰諸形之至剛,而馳騁與無間。其怒乎,淩洌而溯。飆,揚萬物之如絮。水,其濡也。注萬物之有形,而不奪。其妄乎,滂沱而載;嶊有形,之汛急。人也,物也,宇中之微者。豈有不害,而恒乎。故要,之同一。其用,過不及則禍,此其常也。
曰:氣生之,龢以葆常;順,則不亂也。故喜怒憂恖悲,亂其氣者也。愛惡驚畏妄,歙張其器,壞我形骸者也。其刺灸湯醴,不可以全其功者也。
是以治,不明其志,反害無窮者;言當張反歙,當斂反散,以至三惡內畜也。三惡者,津液濁粘,氣機敗壞,器失其衡度也。當器之無衡也,則蟲亂之。以其蝕,而腐則矣。
曰:水生之,龢以常葆。營,則不惑也。故其志移之,形勞勞而心泝泝。其心奪之,恖慳慳而神役役。其汁內耗,其涎內粘,關其隘而澻其壅;病形其內,痛應其外也。其刺灸湯醴,可以顯其功。以其器之滯而可以為也。人不常葆,其先亂也;人志濛濛,其先弊矣。
曰:膽之氣,不運則泄。泄,則諸臟之物不偹。不偹,則其器虛而少力。少力,則汁涎久留而害。害,則其體墯而沉重;甚,則痛甚也。
曰:膓之,疎而血疎,密而血密,結而血污,滯而血濁,汙而血腐,腥而血敗。以其攝取故,以其養營故。其內之官微,其官之器末,病而莫為之知也。故其腦其心,其血其肝其脾,是病皆所關係也。
曰:六墟之宰者,原膜也。原膜者,腹肉之大膋也。其肝屬之,其膓官之,其腎得以輔之。調衡臟腑,篤周形骸之器也。其衡,形衡。其斜,體斜。其舒,目秀。其曲,目偏。其正,心龢。其邪,心魍。其廣,乃容。其隘,心屈。
是以其輸出故,以其榮,肌肉故。其脾其腎,其(一)其胃,是病皆所關係也。
曰:核漠者,肝之部,肺之使也。其衡,動同。其龢,血調。其汙,血壞。其濁,水濁。其毒,臟煽。其腫,血污。其在臟而同臟,其在腑而同腑,此其臟腑者害也。其在部而同部,在肢而同肢。
故不常,則其暑腫。不調,則其結大也。是以有其不常者,用之害也。用,其常者,龢則周也。作之於斯,而斯之應於注,注之於迴圈而不爨。故其仿佛於彼此,恍惚於是病,是以善治者,辧而不頪焉。

《知常則》
2008年12月21日 星期日 05:16

知常則一
知,之。從來而積,經,以嫻嫻。故知者,人之所習也。知者,射物傷之,以痛,而知哀者也。物者,非獨傷而知哀,其食果之亦知樂也。知以代知者,不知其幾孰謂之哉。
古曰“鳳兮鳳兮,何哀獨兮,恖故土兮?傷其頪兮?鳳兮鳳兮,何知獨兮,知所累兮,托之以軀。鳳兮鳳兮,何知遠兮,憂兆民兮,安居弗得。”
知所以者,目也。知其所以者意會也。故知之始,知之終,知之以則也。
物之生也脆,以間而柔。生成病老死,此其然也。病既必然者,何以治之乎?曰生,氣之主,始未有其病。言病者,哀亡是也,非其不節之,所以致之病也。病之,生於知用。知用之弗害,則不病。病者,用之自害也。
曰:澹之於味,輕之於物,龢之于常,恒之以動靜。則其器清,而其體活,病之不生矣,是謂常服。時不常服者,所以病也。既病之,當以灋治之矣。治者,扶生之所主也。曰眞人治世,聖人經國,至人全悳,上人治民之疾。
天生道,道生灋,灋生氣,氣生神。
神生衡,衡生久,久生眞,眞生周備。
地生悳,悳生則,則生用,用生制。
制生矩,矩生規,規生常,常生權衡。
曰:眞人同民,聖人上民,至人悳民,上人全民。治之道龢,而用之道明,弗龢弗明,害大於治也。
故舍其常,用官之能者,小病可已矣;親其下,上民之治者,大病可去也。用官者,治其臟者也。上民者,理其膽腹膓者也。
終天者,若為美,弗以用腥事腹,則其備而營也。善攝者,安恒已;有其無以虛其心志,則氣清而環也。
故僵而不喜,委淫為官塞寒疹。怒而不發,浸廩是為癰疽。哀而不已,器滯不疎是為汁注。樂而不收,零濡是為燥抑。
悲而不斂,反之是為鬱滯。恐而不解,行亂當為敗散。驚已不定,魂傷為虛糜疹。憂疑不竭,風乘邪澑踨癔。歙張收馳,氣之事作。亢卑方方,氣龢乃養。
故淫伐血者:敏傷乎氣而蝕竅。其虛乎、熱肺而不化,濡肝之不則也。
寒襲乎竅毛者:傷乎血而伐液。其粘也,膚皮塞而內膜蝕,陽之滯而陰熱也。
暑氣傡來:先蝕氣而後臟津閉之,腑涎煔而血濁之,心過煽肺也。
濕澑而伐其所在者:在臟鬱抑其氣而汙,在腑淫蝕不已而染。其內以成而其外相引也。
燥結於志而傷乎幹:失其澤者臟,失其節者腑;無節不與而失其澤也。
《式之治一》
2008年12月22日 星期一 05:44

式之治一
疾之來、無常感焉。其變也,無則。病之來、無常染焉。其變也,無灋。
疾病無則,治之不頪;象其有兆,去之不一。以其似,而式之治一,禍福半。一而治其未有,恒長之。故式之,而治一,弗可以為灋也。
可以為式者:陰陽,寒熱;表裏,虛實之灋也。可以灋者:天地,圜宇,周同,變化之理也。可以幾者:萬物,有無,生息,罔象、有質,之異化也。
眞人不有,無宇知也。聖人見無,大有觀也。至人慎慎,感觸知也。
一陰、一陽,形以彰之。一寒、一熱,清濁彰之。一表、一裏,緩急分之。一虛、一實,強弱明之。
故言形,頪以觀之。言頪,辧以據之。言辧,八度之。始終化一,時為之紀。治之道常,愼致以察察,明乎天道而同乎地益,中矣。
病有常,食之所蝕者,取用來也。食之而始者,腥牲來也。人受之者,蚊蟲得也。感於霪汛者,鱗介來也。傷於外者,氣機、形反也。滯於內者,志識亂也。積於中者,惑傷情也。瘀而泣者,味太過也。塞而溢者,傷之發也。結瘤痞者,毒之凝也。竅開,皮疹,命赤者,溫之澑涎肺脾也。
故食,弗以敗腐。飲,不可不流。肉,取其不病。弱息之,不蟲。天霪,我弗雧之。汛物,莫取用之。行遠,系其故土。去來、執乎同氣。
事事,弗可憂抑。正息,龢氣毋傷。食飲,不嗜爽口。恬澹,生身不惑。致神,甯心以平。適常,節用攝生。不尚,不惑,不荼,不奇。弗暴,弗傷,克己任人也。
物,應於天;而地,致其用。鹿之生穀,大麤長頸,而立角百丈。漠川者,小而矯;勢之成也。兕之生水,頭大廣腹;陸地者,長膝小頭而悍。物一而異,以其形流乎極。
故色,有東西之異。見,有南北之分。上工,明質所舍。知域所常,故能,察精不遺也。
事成於勢,氣候、合其已形。灋形乎天,造化、機而成式。苦苦其錄,謀為來者明機。治灋自然,萬物既是師考。用其心,克其欲,力致一,機化徹乎,豁然焉。
從,其氣之變;以知其蝕之果。隨,其方之道,以知其情之異。故殺,有其不然。生,亦有其實不然。不然者,其行不病,而身病也。
不著,不尚,情志適之。不功,不名,身心龢之。病其來乎,恍然;此為之候食。食,於時令之喜惡者也。大熱取寒,大寒醺酒;身爽之,其胃膓受之也。
故其病,當有其病,而後病之。其蝕之,當有其入,而後害之也。
故周于形,同於時,生而可久。合於道,力致同,歿身不殆。
《常物要》
2008年12月23日 星期二 07:46

之物也,有其致,有其方,有其形。致者,其精也。方者,其用也。形者,其畜也。精者,氣之結也。用者,物之感也。畜者,天地之所親也。
普之,質生;物者,頪同。氣之,精存;化者,曒明。樸其會,萬物生之;生其畜,清氣吹之。吹之,以動;動,而有叕。叕,有其成,成式,以形也。
其生,於築。築而畜,畜而成,成而不去。生有紀,紀有時,時有則,則有灋。不知其紀,不可以從。不知其時,不可以用。不知其則,不可以精。不知其灋,不可以治。治者,寄以托其生者也。
艸若,有其氣。頑土,有其生。磊石塵灰,皆有其出。故火炭焏水,可以療腹。頑火為灰,可以愈瘡。泥浮白霜,可以療疚。前以治消,苦能已渴。
木腐于澤,其黑去(啟)。殃骨之土,可以理肝。蛕之與蟯,可已癰疽。蟻之與螻,祛濕疎風。蜣去血污,蟑療氣濁。鹿馬之矢,茹可祛痹。
菣、蒤,除黃以苦;蘾、萒、清血,益肝涼血。萰、茦,辛利,祛熱。荓、(吁),粘辛,利水逐溼。蓷、蘩,益目,其功辛溫。藱、蓫,辛蝕,逐水。蕎、薚,鞏涎,辛利。臝、苨,甘耎,豁病利胷。厘、蕧,酸淡,清龢膜膋。葋、蒙,辛溫,益腎。蒬、艼,斥温,益腎,去淫安心。葑、薜,辛甘,龢中塡血。蘢、蒵,辛濇,益骨祛濕。虃、藆,甘辛,豁涎滋腎。濼、藅,淡苦,疎風益肺。蓨、蕍,辛燥,消癥瀉水。蒫、蓯,辛溫,益肝利水。萑、菪,苦辛,安鎭抑燥。茥、萎,酸濇,緩理脾腎。卉之入藥者甚廣,小以其明治忌。
雉青愈滯,雞白後利。駝之渧涎,可以去癢。羊矢行暖其膓,祛血瘀而明目。牛涎愈水,胃膓能清。狼血祛濕,能沐疹癬,膽去頭痛,理血清肝。害能化利,汙反下積。
煆石流黃,可以治癢。覈能息涎,礜可伐髓。硈石消濁,益氣驅邪。磽可清下,槖多療怯。礫愈傷伐,砳清明目。
天道無知,肇寄造物。其間奧意,頪出不窮。
故生殺不時,予取不恒。容惡任邪,棄悳取欲。人心,天道,頪一而興。間氣盜竽,欲之不竭。
故曰“常經爲則,克以生功。萬物之事,能度不竭”。
取其功,用之附生,生之可保。任其用,度之以同,禍之爲福。
是以物非無精,取有利弊。事非理亂,盲沾弗明。情乎,六氣之向。性也,及變之方。物澑弗麤,精則德瑜。
《承天.則地》
2008年12月24日 星期三 05:20

承天而生者,灮也;則地而出者,氣也。灮生同,同生神,神生活,活生靈。氣生形,形生周,周生引,引生則,則生紀。
故二止曰禽,禽有羽,羽能飛。四足曰獸,獸能走。蠢動曰蟲,帶足者扶,無足者逰。扶者,勤而行也。逰者,躬而動也。
溟溟之生也,鱗以浮;浮者廣而大,以其水之積而活者也。淵兮,其生片而堅小,以其水之厚而密也。夫水也,清氣以生物者也。其淵澂而氣限,限而失其活也。故其生少,其物堅。下其動,則雷電大作,嘯嘯擊水而上者,六千尺而遠矣。陰陽搏而雷電作;水中有之,曰靂。地中有之,曰霹。天地間有之,曰雷霆。
霹者,地怒而震也。靂者,水激而蕩也。雷者,氣搏而響也。電者,二氣交而灮也。霹之生,震而動之。靂之吹,潑而揚之。雷之來,風必隨之。電之搏,雨必存之。故地霹若龍行,水靂似龍躍,雷電者非若龍之在天,雲行雨施如。
斯圜也,為周也。天物乎,地質乎,人事乎,豈非環而一者耶?觀之能明,敏也。明之能悟,智也。悟之能握,慧也。
灮也,附水而生氣;氣搏而為凬。凬之撼物,吹之為風。灮者,火之凝也,故字灮也。夫灮也,火也,吹萬物以生氣者也。故火者,動之母也。
之物也,先動之,而後生之。弗動,必不得生也。以其灮之龢也,物無不應之。氣之撼也,物無不動之。有應有動,是謂之生。
知知曰識,識曰下。知不知,曰明;明曰上。下者不盈,而天地之氣附之。上者有餘,而萬物以氣奪之。故知不如識,識不如愚;愚不如蠢,蠢不如渾而且一。一者,天地執之,聖人寶之,眞人得之。
故灋天、則地、知時者,治之徑也。灋天,故能克。則地,故能用。知時,故能有功。是以、三而同者,病不病;同而用者,莫不治;不治幾無。無者,未生物而先生克,未有亂而先始伐也。
象者,天之教也。形者,地之教也。化者,陰陽之教也。師者,人之教也。今之教人,幾師者歟。師以知教,弗知陰陽之化也;化而知者,弗知物常;知之常者,未知天之所兆。故聞道而笑,聞教而異。聞道而不然,聞教不已其然。
治之以手,式灋而已。治之以心,頪辧精微。式灋有窮,精微不竭。
是以:聖人,不治已病而治未病;民之病病,而不治未病。故以道感之,以養教之。逹生者執之,尚物者遠之。留其治,病之而用,不得已而為之矣。
《式常化》
2008年12月25日 星期四 06:08

可以師者,象、形物之化也,我得而式之。以應其變,以知其限,以得物其言,以明治之曠遠焉!浩浩乎天然,蘯蘯兮物化,序為之令耶。
觀其凬,四時有之。春來爽爽若驚,季然然以濛濛。驚其醒焉,蒙其萌焉。天地相吹以引,萬物晃晃兮,橐籥而申。申龢也,陽暖也;其膓亦同。故知春之蠢蠢,發躍者益之。濕澤者龢之,收濇者損之,滑利者肥人用之。
春:色蒼蒼以青,味辛淡微酸。辛淡微酸溫,則風息而气清,志意治。青氣流行,品物發揚。故食,多茹而少腥,飲,宣溫而疎利。
心其子、同,其病當利;苦甘溫利之物瀉之,苦辛宣利之物疎之。
夏來熙熙若蒸,季昊昊以陽陽。蒸其長焉,陽其癢焉。天地以精氣相親,萬物欣欣兮;爻爻而化。化變也,爇換也;其胃亦同。故知夏之昭昭,緩散者益之。滋潤者龢之,濇斂者損之,消導者肥人用之。
夏:色明明以赤,味辛散微苦。辛散微苦溫,則則風息而忥正,志意治。青氣流行,物道鹹昌。故食,多葷而少腥,飲,溫散而疎利。
脾其子、同,其病當龢;辛淡涼利之物瀉之,辛甘溫利之物宣之。
長夏來於於而若悶,至亢亢以缺缺。悶其曚焉,缺其厥焉。天地以積氣相濅覲,萬物噓噓而嗅兮;剝剝而系。變抑也,鬱上極也;其氣漬漬,其道悶悶。故知長夏之昃昃,苦疎甘散者益之。辛苦者龢之,淡利者平之。辛甘腥嗅者損之,多飲于寒則秘閉;瀉實者欬喘之人用之。
長夏:色曠曠以黃,味淡甘微辛。淡甘微辛溫,則風息濕滲而中清,志意治。衛氣流行,注灌其端。故食,淡利而宣;飲,溫疎而散。
大腸其子、同,其病利之;苦溫瀉之,甘酸收之。苦寒燥之,辛疎散之。
秋來蕭蕭而若鬱,至霪霪以厥厥。鬱其氣焉,厥其虛焉。天地以霪氣相食而生燥,萬物飭飭而傷陽;愭愭而敗。二氣爻爻,始極而不攝;其氣餗餗,其運殤殤。故知秋之說說,酸收苦燥者益之。甘淡利濕者龢之,辛苦宣散者平之。甘龢腥潤者利之,荼澀汁粘者損之。瀉以辛散,平喘酸瀉。
秋:色醺醺以素,味辛微酸淡。辛微酸淡疎,則風息涎利而上龢,志意治。營氣燥傷,上注其藏。故食,腥潤而甘;飲益利而斂。
膀胱其子、同,其病疎之,粘淡以瀉之,辛散以收之。瀉實以苦辛,平氣以甘利。
冬來溯溯而若寒,至密密以結結。寒其封焉,結其實焉。天氣不度而灮失其陽,物失龢而潛潛兮,止安養其根。二氣以遠,不能相及;其氣殤殤,其運終終。根元也,攝以生也。故知冬之眠眠,息風益之。燥濕者龢之,滑利者損之,收濇者瘠人用之。
冬:色冥冥以玄,味鹹微辛酸。鹹微辛酸畜,則風龢而上澤,志意治。平營密衛,上同其方。故食,腥燥而鹹;飲益澀而益。
膽其子、同,其病通之,苦燥宣之,辛淡以疎之,苦鹹耎之。
凬:龢也。風;動氣也。凬:萬物橐籥者也。風:天地橐籥者也。氣:出物者也;氣:天地所化者也。故利,間害者也。害:同利者焉。是以砭之害其皮,石之害其血,醴之害肝腎,藥之害其氣。無害,唯湯食者也。其以穀為利,以若為用故爾。曰利無恒,害其終也。
曰:天不厭疎,地不厭密。疎:天之性也。密:地之度也。無:天之容也。有:地之則也。物之天:飄飄其揚。物之第:澤澤以畜。故物者:天之精也。人之天:帝帝然而樹之。人之第:硻硻然而致之。故人者:地之精也。
天之精者:渺渺然而不竭。地之精者:畜畜然而不窮。不竭生乎不窮,不窮亡乎不竭。故有者,無之生也。無者,有之化也。以藥石之愈人也,不然乎然,不頪乎頪。以非非而治其似,以似似而克其非。非不道也,道之精也,灋之萃也,程之微也,式之玅也。
天之然也,常之規也。地之灋也,則之度也。孰謂?發乎理,而不存其精。昭乎性,而不存其情。弗見其用,而克其功全。恒乎,道之理也。
曰:治,其導以疎也。療,其位能當而致也。抑之,則其亂之。徰之,皆竭於能而傷之。若之安亂:合其氣之沉浮,平其用之不足;以致其龢者,尚矣。謀之用而權其利,灋以合而情逆;治以功而理悖者,雖治,則非善者也。
《治式要》
2008年12月26日 星期五 05:15

治之式有五:曰凬氣相幷。曰營氣不衡。曰津水不利。曰物器相蝕。曰血瘀弗通。
凬氣相倂者:陽氣不通而弗能密,弗密,則器中雜氣亂之,亂而相搏一也。
其則之:辛溫疎而散之,甘淡利而下之,酸收抑而益之,苦辛培以龢之。
營氣不衡者:食之過則器勞之,器勞而營血不能疎以泣;泣粘,不利則其毒不去而伐。伐而有爭,爭逬而熱亂弗去,疾痛至一也。
其則之:甘辛淡以化之,辛利以龢之,苦疎以散之,苦辛以下之。
津水不利者:寒熱弗衡,則隧遏而液濁粘;濁粘,不利則器悶熱而外殭。殭而蟲亂而淫,淫上弗去曰(一丙)也。
其則之:辛甘淡以利之,甘粘辛以清之,苦下以泄之,酸甘益以化之。
物器相蝕者:津血無功以克,留積不去。久則腐以蟲生,相蝕以染。染而自治弗能,則痛之以惕;惕以求物助也。其人愚,其惕無,發則盛此一也。
其則之:酸苦斂以清之,苦收抑以下之,甘緩耎以龢之,辛散利以發之,咸辛利以宣之。不已,重灋以為之,已而已。
血瘀弗通者:怒氣炃逬其血、寒熱交爻其脈也。怒氣炃逬於其脈,其脈不應而溢外。寒泣其血而不利,熱瘀其脈而不去;久遏其運而溢,溢而積癅,癅積久而蝕毒矯橫;衡其弗能一也。故其考之要者:內者不外,外者不內一也。氣血津水,精液汁膜不相亂一也。心歟性齊,弗有不同一也。故心之病,疾其膓而作之。肺之患,六墟閉而害之。
其則之:辛苦以散之,酸淡以清之,苦辛以益之,大辛以龢之,甘酸以奪之。故辛粘微苦,能去其痛;酸清辛淡,可疎其筋。
作之,恖之。欲之,知之。安之,勤之。靜之,動之。為之,志之。樹之,行之。則之,克之。信之以任,志之則勝。恒以常用,謂之曰眞;天之所望焉。
言非言,其憫以明也。諭非諭,其引以教也。指非指,其言以規也。正非正,其則以巨也。式非式,知之以度也。灋非灋,修之以正焉。
適其處,聞其聲而知其氣,見其行而熟其凬;故眞人不問,以其明焉。冥冥乎,孰能止?以久靜之徐生。曠曠乎,孰能定?以久動之徐清。圜宙在乎一手,萬物在乎一心。用常,觀其序之理;用同,察其道之用;則化一而致明焉。
《則時變》
2008年12月27日 星期六 05:26

則時變一
萬物應時,則之變者,陽龢度也。節之傾易,氣化之應者,感合之性也。
砭、石,藥、醴,燔、針,艾、痏者:物也。物,應時弗可弗易。氣,應時弗可弗變。形之氣,應時弗可弗化也。若是,則益損其中矣;則利害其中矣。故無恒害,無恒利。
夫物之眾矣;其頪有六,六亦一也。故其生在皮,裹為之肉者,謂之植。其生在表,中為之濡者,謂之化。其生在裏,中藏其要者,謂之動。其生在本,應天地橐籥不自為者,謂之物。不見其形,而附形諸器物者,謂之微。不見其形,察之有質,而弗可以觸者,謂之精。
天有寒熱之變,物存之。地有薄厚之味,物存之。天有圜同之化,物存之。地有疎密之度,物存之。故憐乎物,能濟我之用;物自有化,以生沖龢。氣、味、色非恒,有時之奪。形之無易,質減於情。
氣之度,以溫。化之度,以時。味之變,以時。色之變,以灮。形之應,其遺。質之應,其畜。是以取之,以其治。用之,以能療。
火之屬皆苦,而其性不頪者,火水同愛而易,情弗一也。水之屬皆鹹,而其味不頪者,水土同情而化,形弗性也。土之屬皆甘,而其情不頪者,土木同道而 用,性弗同也。木之屬皆酸,而其味不一者,木金同氣而剝,性弗頪也。金之屬皆辛,而其情不屬者,金火同悳而謙,性味弗一也。
曰:火之有水柔之性,苦寒者也。火之有土厚之愛,苦補者也。火之有木鬱之情,苦澀者也。火之有金革之意,苦散者也。火其味者,苦消也,化也。萬物有情,出乎根本。用之有則,始以其致。
水之有火悳之氣,鹹燥者也。水中有木毓之用,鹹清者也。水中有金揚之治,鹹散者也。水中有土生之功,鹹利者也。水其味者,鹹潤也,利也。一其往,生成始。同其化,動而不息。
土之有火發之愛,甘溫者也。土之有水秀之氣,甘清者也。土之有木滯之意,甘益者也。土之有金揚之情,甘疎者也。土其味者,甘周也,布也。生之,運之。掌之,支之。萬化不獨,猶其衆生。
木之有火炎之情,酸澀者也。木之有水利之意,酸下者也。木之有土悳之愛,酸補者也。木之有金散之性,酸利者也。木其味者,酸收,同也。
金之有火悳之性,辛熱者也。金之有水潤之愛,辛利者也。金之有土厚之情,辛補者也。金之有木疎之意,辛散者也。金其味者,宣也,平也。
味之性,氣之情,其給以度。度給以間,不作於宰;助以力,而不用以化。化,其內昭來,物其性自省者;非以治而治之,乃其培而化也。藥者:物,間也;周以偹之,同以扶之,自治而後邪祛,氣正而後疾已也。
治者,伐也。其食致毒以伐蝕;蝕本毒也,以其毒以克之;克之曰治。其克也,有所傷也。其治也,有所害也。害,大而禍。害,小而益。利弊衡,曰益。其弊小利多曰得天。其害,不能久,曰得道;上善也。
式其物,物有其式。式內外,其形其住也。而碎其式,粹其物,有式乎?式之孰作?其用者,添龢而已。是其用,皆非也。或似其用,皆似有以為也。弗以非者,其內蝕之粹化也。粹化者,不當是應,而有其克一也。不然其用,而用之果者,一也。非有其用,化而有其功者,一也。非物而功,非治而治者,一也。
故治者,非治也,乃其適也。當其徹而嚚之,同其志而器之。物之隨而齊之,物之布而龢之;用物以晉,用物以倂;此其當然者也。
《則精以奉》
2008年12月28日 星期日 07:14

天地以精奉,而萬物榮。麤以呈,而萬物病。精,其晶气(气中有精)也;以生者也。是以用物有精,周乎其氣。用物以微,同乎其歸。周者,密其陽也。同者,平其陰也。氣周而矯,歸平而健。此天地悳其物我,龢其眾衡者矣。
春:其,本在肝。其,枝在膽。其,根在小膓。
其日用也,粟其精,黍麥其用。其味辛,其氣宣。飲,其多醴也當。食,弗得幹;以龢,春之蠢蠢然。故萌也温,蠢乎天鈞。
夏:其,本在心。其,根在小膓。其,枝在胃。
其日用也,稻其精,粳諸豆其用。其味淡而微酸,其氣昭。飲,其多湯荼也當。食,多若茹;以龢,夏之欣欣然。故生有度,同乎一化。
秋:其,本在肺。其,枝在大腸。其,根在膀胱。
其日用也,稷其精,粱多其用。其味酸而淡,其氣收。飲,其果醴也當。食,多菜若;以龢,秋之蕭蕭然。故收有减,不然,溼化於腐。
冬:其,本在腎。其,根在膓。其,枝在膀胱。
其日用也,粱其精,麥粟其用。其味咸而辛,其氣藏。飲,其酉膏也當。食,鮮多骨仁;以龢,冬之溯溯然。故藏而鱨,冬中以息。
春夏者,陽;食益清而弗濁。秋冬者,陰;食益蠲而弗清。清者,陽疎之道。蠲者,陰密之道。致生以動,不動則病。龢生以靜,不靜則蝕。
心,之欲怡。怡,以神明。腎,之欲靜。靜,以志申。脾,之欲龢。龢,而意衷。肝,之欲清,清以魂宁(築音)。肺,之欲澹。澹,而魄醇。
膓,之欲溫、而清同。溫,而清同,則攝。腦其(覽),其膋、其膜、其血、其脈、欲同而龢。同而龢,則營。膀胱其原,之欲溫而清。溫而清則水治。牡其牝,欲熱,而藏攝。熱而藏攝,則榮。肒朓脙,之欲清而安,清而安則利。
胃,之欲熱而散。熱而散,則合。(壹)其汁漠,之欲淡而利。淡而利,則形毓。膽,之欲渾而疎。渾而疎,則消而陽治,核漠原膜,之欲清而散。清而散,則不葕刑。(錘)其(見)其目者,欲清止而盈。清止而盈,則志治。
大腸:之欲溫而利。溫而利,則度。骨其(妄)其(茫)其(突),之欲周而同。周而同,則器治。臟,有藏度。腑,有附則。腦(鑒)(錘)(覽),各其有執。髓骨精筋,各其有作;血脈汁液,各其有則。知,養。之以攝,以度;生之大要,道之大觀也。
是以知,道之在人。生死,權衡之徑也。曰:食飲之道,養生之主也。作,息之道;衛,生之宰。調,合之道。濁抑、清揚,溫龢、致化。
故生,之在心。飬,存於胃。取,之二膓。受,之與脾。脾:生營,而養血;肝:主清,解。往乎;輸,肺氣,化而營,運。來乎;注腎,而泌毒,濁。火,動而灌。非氣,而不力。(壹)化,而分營;膓不支,而(壹)役。役;之實火,奉而自消。
膽:滯陽虛;夢多驚,而風易客。膓:鬱,之膋膜滯;滯,而肝氣弗疎;志識暗,而目神昏。腸:濁,骨淫。膜:實,肺鬱。溼,結,膀胱;脙腫,腹閉。
一器之功,橐籥,陰陽,自異。一用之狀,亟二化,以舒捲。故資生,運化,各有其徑。經絡寖溉,自有其出。精出於卞,微兀其(甚見)。
《作息忌》
2008年12月29日 星期一 05:04

曰:從其作,弗若存其道,度。為其事,弗若宴其生。作有得,而失從之。事有君,而非同之。若是,則我以其用,間有無。用而存其氣,致龢而已。則之事,其遠,而非無有。其止,而非動,若存亡。其龢,而非違;其致,而非執矣。
其用,間有無,曰容。用而存其氣,曰守。其,遠而非無有,曰輕。其,止而非動,若存亡,曰怡。容,乃大。大,乃久。守,乃藏。藏,乃靜。輕,乃澹。澹,乃曠。怡,乃存。存,乃眞。
大者:其言度也。藏者:其,言嗇也。澹者:其,言用也。存者:其,言常也。
作:為之,春不汗;日出,日落。夏不喘,日寅,日申。秋不暈,日出,日落。冬不揚,日巳,日申也。不汗者,徐,而不疾以散也。不喘者,作,而不緩以發而弗過也。不暈者,為,之弗爍爍;以爽,而不脫也。不揚者,疾,而不徐;以散,而弗發也。
息者:息偃也。春曰:酉卯臥,臥而傾。夏曰:戌寅臣,臣而屈。秋曰:酉卯歸,歸而偃。冬曰:酉辰休,休而申。
既食即息一忌。既飲即作一忌。既熱即寒一忌。既疾即息一忌。
既怒即食一忌。既悲即飲一忌。既憂即食一忌。既哀即飲一忌。
既房即冷一忌。既房即勞一忌,既房即風一忌。既房即作一忌。
既兓(驚)即躁一忌。既靜即憂一忌。既疾即感一忌。既驚即飲一忌。
既哀即作一忌。忌:為而有殤者也。
春:醇以蠢也,故酸。酸,氣不利而燥者用之。非,則少之。
夏:熱而暑,故苦。苦,暑熱過而中者用之,非,則減之。
長夏:濕而郁,故甘。甘,躁而苦急,口苦嗌乾者用之。非,則忌之。
秋:下而上若,故辛。辛,悶而寃,利不止者用之。非,則小之。
冬:收而藏,故鹹。鹹,過則燥血;前數而欠,苦不力,懼者用之。非,則除之。
過其用,則病之。當其用,則益之。萬物之過欲,其殤甚矣。言:非式也。其乃灋也。灋者,則而不止;當而不帝者也。
古之忌,春殃,馬牛。夏害,鹿羊。秋禍,蟲狗。冬畜尐忌,豈之意哉。忌,有所害;之害不窮。非當前也,迺其終也。
以時知之:則夏秋之大害,而冬春減之。以氣知之:則春秋之衛消,而冬夏減之。然氣有不常,而時有不應,奈何?
故知愼以恒,矯以全生。
《食飲治》
2008年12月30日 星期二 08:37

生也,用也。欲也,作也。生則欲之,用則作之。故有有出焉,有為取焉。始者,食取而己。既來既食,無侍為也。久而腐,腐蟲生而蝕,蝕而病。故憐其生,而生其用。用,而生治。治者,調;其物,之性而食,弗作乎病也。
食,所以用。實,其虛也。凝,其散也。疎,其蝕也。故其,有治之益也。
戼其果,利其積也。戼其湯,潤其燥也。戼其若,清利下也。戼茹酉,溫陽道也。早丣,早也。以其故,不可以留也。故起,其膏粱,腥豐;血泣,而府蝕。
午其穀;實,其中也。午其粱,實,其下也。午其米,龢其用也。午其稷,日以用也。午飽也,以其中不可以不實也。故午不足食而其氣散,偏憐而爻(音剥,中有一横,今無此字)中。
丣其湯,利其清也。丣其茹,營其中也。丣其腥,淫其血也。丣其糧,亂其氣也。酉收也,以其息不可以畜蝕也。故丣弗得而飽,飽肥形而害氣,氣滯而陽損也。陽之損而骨不定,不定而風客。
故我食已而酉酒,疎其形之日寒;食已而戼酒,溫其血以致龢。日中而腥,以滋用之調濟也。節之,治之。欲之,亂之。過之,病之。
是故腥多則慓而血濁,若食多瘠而少力。常若不足,精以耆矍。常盈有餘,形麤而濡。矯終日而多健,病而不持。病痛綿延,或多不絕。
天道至信,為則有應。地悳常慈,作既得取。
人有悳,天地給之,見憐見義。同而見一,三,而所以得之也。
人有過,恒不助之,婪欲婪得。婪於不足,三,而所以絕之也。
動其圓,以克性之悍。若跨者,不行。
靜其方,以致周之合。似歧者,不立。
其:動以方,則弗持以久;或執者,不恒。
其:靜其圓,則乂之以眞;若用道,則固。
作以柔治,為以龢悳。葆之周而以龢,盈之同而不足。
是病,忌有所,益有適。食之常灋,亦祛未病。
火之器用,徐欲燥之酸,疾欲潤之甘;彊欲瀉之辛,弱欲補之苦。
水之器用,清欲溫之淡,濁欲泄之酸;疲欲扶之辛,滿欲下之甘。墯欲辛苦,數欲甘澀;子仁若虛,苦淡欲疎。
土之器用,疎欲辛甘,密欲甘酸;活欲辛臭,澀欲苦酸。
木之器用,利欲苦辛,收欲甘酸;散欲燥辛,下欲苦酸。
金之器用,散欲辛熱,故欲甘甘,利欲辛苦平,瀉欲酸苦辛。
瀉者,利其腑;補者,益其母。穀粟粱米,五氣皆全;腥多木果,五味不叕也。

干倒拐,七绝:
先賢已經化雲煙,雲煙深處心澹然。
澹然存誠申正氣,正氣浩蕩憶先賢!
《日用式》
2008年12月31日 星期三 05:16

用,之從來;日,以衡昔。故篾,以手。而大匠弗工者,用之,所以恒成也。
獵者網,開。而毎有其獲者,之其行,之所以絕也。夶(匕)其行,而有生死禍福,之不同者;氣物質性,之異也。人能之陸,弗能與水;魚能之水,亡之於陸者,物歸其用,之常也。
寒濕者,日用腥。濕郁者,日用辛。厈風亢者,日用甘酸。此處之變也。
山剛,川柔。山凝,川宣。乾燥,濕腐。谷周,水合。陵曲,原厚。此性情,之異也。
日用也,天時也,地益也。故粵閩多病膽膓,晉燕多中風。
(亢),於乾。作,於坤。舍,於艮。(卑),於巽。動,於震。養,於兌。牧,於坎。耕,於中。耒,於離。
動者,欲。為者,用。知者,使。同者,君。物爭於人;人,取其利。人爭於天;天,弗亡其志。故我善作,而立乎天地。人於人,爭。天地萬物,之害所累也。
禍,其欲得。害,其不平。殃,其自亂。敗,其自蝕。
故天亡,其一刻。地亡,其一時。人亡,其一世。與兕虎搏命,無畏者生。與犇馬走,智者能,伏。天道無厭,自彊者,生。
生焉;在其攝,而調之。能焉;在其靈,而動之。故知常,之所以恒,能盡天命。知欲,之所以害,獨能善其生。不然,禍之至矣。
是以善治者,不以其病,而發;先取其氣也。善針者,不先其痛,而先其端,先泄其邪也。善案蹻者,不先其墯,而先其中,首重其氣也。
日用,以當用。為之,不得不為;古君子凬也。日常,小省而愼;病呿,所以清龢,而不病。見其而憐;憐,當而不惡。見其而義;義,當而不激。見其而同;同,當而不頪,天之悳也。悳在我,而天地同之;玅在心,而周圜沖之。
故天,不善其反。反作,則重而為危。地,不善其毒,毒用,則利而為害。
故人之害物,物亡;而禍於人。計之於人,反其道,而生果。果生,而後天妬。
故生善微,微善安,安善止,止歸於靜。靜以處,天地於龢。
故日以常,常曰平,平乃龢,龢乃周,周乃同,同乃一。一,大化之形也。
是以天,用虛致。地,以生致。物,以常致。人,以龢致。龢,天道所宗也。
人之盈於食,少飲;勝與形,而氣苦。肉之密,而膏滿;血汁共注於外也。
人之尐食,而尚動;勝與氣,而形瘠。骨之僵,而肌耏;內熱奉動,而器實形衰。故宗生者:事其中,而不尚。處龢,不專其欲。用悳,不居其薄。
日用,不增不減,不慍不厭。以其容,而侍其生。以其龢,而事其物。憐物以常,獅虎不威。孰哉?同其化而鄰也。
彌霧不散,風之靜也。日寅白霜,氣之寒也。暑熱之極,無雨霖也。酷寒泝冽,癸不奉雪也。萬物之害,同患乎己。濁粘汙露,氣之幹天。
臭之,生蟲毒。汙之,生蟲染。腐之,生蟲害。濁之,生蟲遺。毒敗之,染禍之,害蝕之,遺亂之。著,之物我。爲,之病殃。
進其道,身其化,不害物,不亂民,是謂元悳,益之大矣。
《養生適》
2009年01月02日 星期五 05:31

之適也,非任,乃合其體;之治也,非比焉。之生也,非灋,乃同其性;之用也,非頪焉。之養也,非逆,乃周其是;而事也,非妄焉。
治之,其先:龢其心,同其神。調其氣而用之;則其道,附。而病,易祛也。故其養也,先調其氣。龢,其心。同,其神。神氣沖龢;然後悳,附其虛矣。
非其常:性,之變也。常:非其常,質,之異也。其病也,其不病也;皆其恒用,之狀也。故有病,而無色脈者。有未病,而色脈俱者。有病不病者,有不病病者。皆精,神與形;質,之所化焉。非善察其應者,莫名。非善知常物者,莫會矣。
何其然哉?有是爻焉?有病,而無色脈者;非病在氣血,乃病其器。而恒用,以常者也;病,在先而已。
未病,而先應其色脈者;氣,之烈也。血,之激也。形器,之傷也;故形而已。
病不病者,病其器,而未發也。不病病者,其心疑,多而,其神不任也。陽之散,而不凝也。故其未病,而先來也。
養其主者,心。生其主者,神。不欲,以靜;清心,而神凝。故見信者,養,而易悳。不見信者,養,而不申。非不功也,其心神之惑也。
病其治,見信者,藥石易力,針砭易服。不見信者,藥石不力,針砭不服。孰此?人為正,氣為奇。而藥石針砭,之乃服;非刃霍霍也;非伐之式也。乃以物,維。培其器,攝之,能運者也。運而龢,邪氣能出者也。是以心疑,而不備。神惑,而不應矣。故用,以伐。毒之攻,攻,而有克者,若刃也。用刃者,必有所傷矣。
曰:主者,心也。王者,神也。心者,中同;而致一之謂也;非臟之心也。神者,志恖,之皦明,而周。申,而加之謂也;非蒙之示也。
故曰,心無心,會而同於中。神不神,週一而精於裏。不神,神。不心,心。虛天地,而與我玄同。任其物,而不任其情。能則以榮。任其情,而亦好其物,惑,擾弗安。
是以養者,畜其容,而逹其氣也。生者,致其龢,而終其極也。
知生,之非恒;唯我主也。知用,之迺常,欲以害也。人之欲,畜。有,無而半。命之欲,達。虛,實以間。非常,之物性爾。
我故教之,以無;使神清也。培之以靜,遠之欲也。不欲以正,神形自靜;靜而不作,邪無處生。治病之未有,盡天之極。是謂養生,攝之欲也。
欲其物,而輕我生。欲其事,而亡我神。病,豈不客耶?故物用,不若食;食養,不若志,治之尚矣。
瘁,躬於致;一之大成。用,心於極;虛獨能精。神,龢於物;能決其情。是以萬物之性,奇出天同;萬物之情,本有所宗也。
曰養,曰生,適一也。故處,若在。用,有亝(齋);取之不殆。伐,不當。欲,弗常;養,亡其氣,而絶生。舎之天亡,何其適之。故生者,互;以利之從也。
來個文字遊戯
衢衛衟術衍行外,者老孝考頭面牌。
棼棽梵禁皆婪才,魍魎魑魅各魊懷。
琴瑟琵琶音玨知,昏㫘旹冒干天日。
恚怒怨忿憑心坐,剥㓟削剔背刈來。
《應天一》
2009年01月03日 星期六 07:51

古之謂天者:(存)也;氣之凝也。乾,天,其同出;雲,氣之上聚於顛也。古之謂地者,(丙)也;物,之積也。坤,地,其同出;質,之凝而基也。
故(存),嫁二氣以為天。人(大),頂一氣是謂顚。(存),(无)之蘯氣也。顚,形上之極虛也。蘯,氣生之;極,虛明之。灮,乃兆之;物,乃畜之。
應天者,灮;之化也。一者:若渾同,之不易也。(无)之瀞,泓也。圜,周之同。以(來見),之覭(歸見)。則:天,之微覽;其,精自識也。地,之呈化;細,末亦然矣。
天:之物,在精在微;非澂靜,之(來見)而弗覽。地:之流精,在汁在沫;非溫,化而無應。以其虛,靈之不在;其官邃,之不用也。故度,時不時,當不當,之次也。塊投,吸而凸舉之;水,之活也。石:案重,而不陷者;聚砂扶也。
物之應,天、地之同也;人之應,氣、運之合也。天者,運也。地者,氣也。運,其有則;則有衡,衡有規;規,有其圜。氣,其有候,候有應,應有化;化,有其度。圜度者,灮兆、之異也。其異者,應天一也。
沖龢之至,物,畜而用之。應感之致,萬物以豁之。抑有餘、而益未足,度之用也。以未足而奉有餘,強食弱病也。疾,其實者結,其虛者散,其來不徐也。病,其多者癅,其少者痞,其蝕不已也。
故聖人:(來見)之;以弗灮,而道溉之。察之,以物省之。度之,以治理之。攝之,以氣拯之。溉者,注泩也。省者,疎蘇也。理者,物引也。拯者,扶哀也。
弗(來見)不(甚見),日月之未灮也。(來見)(甚見)弗(是見),性氣,之弗清也。此兩者,若盲之在道;執杖以索其徑,孰能皦之,以堂堂乎?若然,道之衰矣。
天虛:不以物動而蘯,而凬龢之,以其應之容也。地實:不以荄申而除,而濕生之,以其度之常也。病有不害,疾有不禍。不害者,有狀而無形,實邪外發也。不禍者,有象而無根,諸虛之表也。其為徐,其治緩,攝、行足已矣。
觸而覺,以省;(麗見)而恖,以悟;天,之應感矣。行未行,幾作而知解,釋矣。淨未淨,流活而化瀞,分也。故知氣之所合,無不易者,治其然也。
弗以其蝕,而畏;以其利害,共也。用,弗以禍而止,以其性之非一也。故,棄取權衡,當以緩急。欲求其次,唯心與識也。
觀之化,以形頪行,其徑幾。鹹以應,以行知氣,其道比。幾合而明之,比同而察之,則應天一矣。
禍之大者,飃風扶搖,驟汛疾雨也。其來乎地,而從於天者;間之容也,虛之用也。謂之天災者,從之空也。物者人者,其患一也。否氣相引,迸而發之耶。故志乎外,內之害而不然;存乎內,外之客而不殃。

《元同一》
2009年01月04日 星期日 08:30

(麗見)之,(鎌)之;萬物師,天地作之。悳之,畜之;貞造化,應變周之。故道在人,千二佰物成之。道在天地,萬億重化之氣啟以周之。道在物,兆四佰之微應之。道在艸木,二百有亖十之氣同之。生之,成之;圜其作,以同元一而運之。
地乃兆,亖百億之呈天。天兆示,亖百億之應物。物以會,亖百億之布德。形亦然之:地以精,亖佰之奉顚。顚以微,亖佰之支臟。臟以晶,亖佰之以布形。形,以其汁液之歸地。故言治者:分流,灌溉,之以去汙;澤潤,勻氣也。益物之尐而資給,龢附自化以正,衡也。曰:流濁不腐,流物不蝕,道之紀也。
同元一。有,之未蠢,而無先作之。無有共作,象應見之;澡洫其氣,蘯怘其精,共舞以呈之。生者、時以運之,殺者、節以命之。
經絡俞穴之在人,猶樸之在木;臟腑之在中,猶根荄其土。榮之猶葉,衛之猶華。其生春,其長夏,其哀秋,其藏冬;人亦其然。
氣有所易,物皆應之。凬有所動,形皆蕩之。故流氣所克曰感,留腐所蝕曰冒。感之應在肺肝,冒之應在腎心,皆則行之所(歸見)也。是以瘟癀之肺肝脾,枯竭之膓腎心。顚之所害,(亢)汙濁之淖,凝以溢染也。
霪,地氣奉之。(仌水),天灮化之。霪之過積曰腐,(仌水)之過凝曰蝕;腐之蝕之而生蟲。蟲,之流淫;曰幾微之濅染,此其外之應內也。言積,內而滯也;言凝,濅以染也。是以其涉頪亖,其病則一。
天,不生情而生化,不生影而生性,不生氣而生運。地,不生運而生氣,不生性而生情,不生心而生形。運化之性,天之象也。形氣之情,地之徰也。常之放天,應乎如神。
萬物,之生芸芸。其亡元同,腐在地,而氣化虛也。故曰,美其食,莫若同,其用物,培而益之。甘其味,用其冬(終),莫若能衡其用,容。足其龢,而畜以粹之。培物不哀,容粹不殆。生之比,無虧盈而不害。畜之利,無尚惡而不禍。榮衛合德,其生迺葆。
是以聖人,導疎經絡溪谷之枯滯,砭石燔針以利之。經營葆衛之虛盈,湯醴藥石濟之。培之撫之,畜之育之,變之化之,致其衡以自龢。
美食,過飽而反生為禍;毒,當用而反害為利;以其內化之益弊也。畏哉,毒乎,作沉屙而起枯槁。親哉,脯酒兮,殤臟腑而害營血。故害非害,玄同而而益也。益非益,過度而殆遺也。曰:度者,天之微也。用者,地之精也。
用,關也。變,鍵也。應,迿也。化,機也。尚之當必,憐之應貧。
故曰,有非為有,用之殆也。無非為無,弗窮竭也。有終乎無,無生乎有。有有有無,無無無有。有無無有,無有有無,元同一也。
《周佈一》
2009年01月05日 星期一 05:22

凝一以衞。密,而不外;環之不竭,曰周布一。地,有其周;物畜不散。曐月,其周;紀而不亂。日,有其周;昭灮無垠。物,有其周;殤以得全。
布,勻也。衡,龢也。曠,遍也。氣之粹發,形之精充,以衛環其表者,曰宇。之其宙,無外也。人,其然也;物,其然也;微末,塵塊,亦其然也。周布者,衛氣焉。
衛,其周也;流蟲弗沾,厭氣弗傷,逰物不蝕,風寒不蘯,密之能申也。榮,營其環也;清而注,凊以濁,濁而粘;物培以全,沿治不惓。周布,生成以丕化。
物之殊。形氣異,芳之芬之,馨之香之。鬱之馥之,氣之在在,其嗅能之。其能宣,其可散,其為疎,其果化也。凊者清利,酸者斂收,貞其化於味。
質有卞度,曰酸,曰鹹,曰斥。酸曰:淡、沃、龢、峊、散五。鹹曰:陳、鹵、淫、實、殭五。斥曰:坼、巴、圭、泥、除五。
故物;擇土立榮枯,植根地克華槁。圜周之藏,人安得異?衡有程則,質性為始。量其形,覽其態,度寒熱,察盛衰。
周:弗枯稿,其布乃榮。物長其味,性殊其功,乃用之,以其氣之異焉!積精以粹,其味成之。積化以微,其氣殊之。質也弗易,氣之有分。分者,度之差也。曰:物有其功,用在於榮。物有其用,志在於衡。
故陽,衛周密。陰,營勻平;悳之丕也。陽密者:膓、膜原之次也。膜原者;大漑也。曰屯三陽者,臟之宰也。大漑者,屯三陽之蓋,六墟之王,氣染石毒能害之也。陽不能功,膓漑之著注弗能衡也。神勞精疲,覺寐不度者,甚矣。
膓者,荄、水穀之海。胃者,本、秉穀之倉。膽者,葉、布化之令。漑者,樸、注灌之樞。此亖者,生之資也。三屯無異,身弗為病;漑龢,生無奇疾。
生於斯者,周以環來。病於此者,發克適處。有或不似而頪,良工束首,膓六墟之疾也。孰知?根荄弱,皮皺枝葉輕;注之微,荄無潤乎,弗周布矣。故道之注,無有不毌。程之序,無有不合。
周,氣而似不盈,虛。龢,作而似不足,夷。大盈中沖,大同虛(无),大象掘形,大音無聲。是以知道之周,用當常恒。恒常,周能布矣。
周,則能布。布,則龢衛。其用以資,貞欲則盈。物其應時,以明生休。生其用常,無淫不竭。資貞多,盈貞實。生貞過,用貞鑒。知足無事,知尚者纍纍。
故守中攝志,不外物之害我;無恖無憂,以盡督嗇。
《恒應一》
2009年01月06日 星期二 05:57

天恒容,地恒多,氣恒合,物恒凝。容其大,多其重,合其同,凝其周;此天地之恒用也。
天應灮,地應變,氣應發,物應淪。灮其化,變其時,發其氳,淪其生;此天地之恒應也。道生恒,有無以兆。物生用,水火以榮。
天之道昭昭,灮兆皦而沖不已。曠曠同,丕然不蔽;明明乎無我其成。地之道蘯蘯,龢日月而環醇醇。蠢蠢然,德化無疆;恢恢也悳屯精正。
恒天,無慮,應地生物者;昭灮以熱,龢之致也。氣之龢,潤以橐籥,鼓吹生化;用弗窮竭。人亦然,灮同之,氣生之,物用之,悳龢之。灮諧氣活,用物化粹以悳藏。欲授之,作動之,盡物之用,而不襲其常;哀矣。
善生者:欲不欲,克眾人之所過,同乎複始之徼。為弗為,澹庻兆之所惑,抱一而天下定。弗散其氣,弗搖其精,攝神以瀞。(來見)其心,(甚見)其目,玄覽以恒。則天地氣奉,陰陽晶,得長生。
生,同也。同,頪也。天地無私,不得我獨,與物等也。故用也,有其不省。不省以作,病矣。病:治有卞,而方其異;異其體。氣之用,心志之慮,虛實目也。不明其癥,不得其治。弗知恒應,不得其用。道圜無端,隱乎自然。
常悳不忒,恒用不果。天地之化,移無窮。若時之冬春夏秋,解然玄踵。用常以程,莫如斯玅。人道醺醺,其用欲以竭,弗止於靜。明不明,克者非生之道,欲我以宰。不明明,反造化之生而伐,欲取以用。雖有其果,非道也。
大造兮,無極無續;非明所能明,非知所能知,其道反矣。大化焉,微能微精;弗則之能則,弗式之能式;其去遠也。故恒,常之能應,知化之可克;必自然之玄啟,倡天道之豁然,繼跡逹造化,鍾靈焉。
言之代代,步四方而徹上下;要其識也。水,水也。分也微;歧而異於用者味也。凊,清也。清,沖也。濁,泥作也。滯,潿,沚也。淖,污,染也。言其曰,而謂有方也。針石,拯理也。燔灸爕,龢也。湯,蕩也。醴,離也。藥,瀹畜,瀏也。
工:弗能全其意,匪工也。技:弗能全其卞,匪玅也。學:弗能全其志,匪逹也。有始始,有終終;畜陟陟,畜化化。憐其同,恕其異,能容能悳。
天,圜其日而治。地,周其氣以生。人,同其心而活。日:陽兆也,其化也。氣:陰發也,其龢也。心:物命也,其注也。其服之,則治;合之,則用。
其化二,一疎一密。其龢二,一營一長。其注二,一攝一溉;此道之恒應,化之常也。
在天地也:日疎,月密。晝營,夜長。下攝,上溉。在人物也:疎肺也,密脾也。營肝也,長腎也。攝膓也,溉心也。在植也:外密營攝,內疎營溉。
曰:蕐,葉之萃也。果,蕐之終也。苑,暖氣龢也,藏,凊之(仌水)也。榮,濕之注也。枯,地之坼也。天地氣象,萬物恒應乎?若同矣。
《常覽一》
2009年01月07日 星期三 05:20

(是見)覽而(微見),則得之與一。萬物皆爲之師,則用之可極,而修悳以朞。曰木水冬不蟲,火土冬不發,氣之(仌水)也。
金寒水冷,春蝕氣而夏汙濁。木鬱火烈,秋斂淫而冬自貞。土有生囚:同日龢灮於四時,活爲而僵頹,物喜沃而厭斥鹹。
火灮也,物之盛也。米,之碩也,躍以發也。水,活也,流凊也。動,生物也,貞以寧也。土,吐也,畜以生也;資而扶之,不嗇而營也。木,沐也,生之長也,氣之覲也,化之王也。金,凝也,氣之晶也。果,實也,歛以收也。五性有貞,覽之可明也。
火:陽溫熱者,推動助輸;昇化,作爲之主也。水:陽凊瀞者,流行品物;運化,汁液之主也。土:生營注輸者,氣佈衡衛;散精,榮津之主也。木:蕰鬱瀞昇者,氣運消息;釋傳,清能之主也。金:變榮橐籥者,引領作爲;歙張,傳動之主也。五氣有畜,用之亦明也。
人之用:氣無恒性,舍而易之。物無不易,以至化之。氣有常恒,其用獨出。氣有不易,其能運之。物有恆常,其支卞之。物有不易,其功程之。故內中之化,注以形之。體用之變,質能度,運氣成之。
外有其亙,內有其專;物有功,非質也,乃其化也。內有其長,外有不足;物有功,非化也,乃其變也。不化,不足以養。不變,不足以資。不變不化,其廢者也,或有克,瞬間也。
言,有不及;用,有不周。學,有不專;事,有不濟。天物之間,其有消息。地形之內,其有常信。至而不至,其事輕也。未至而至,其事君也。

《物程一》
2009年01月08日 星期四 04:47

物:自式。形:有程。用:有方。行:有卞;謂之承化一。
故取物,形一也。質,性一也。氣,性一也。色,味一也。承,化一也;以此。謂之程式。故用,執,其程以式爲,之先造。
艸木有其氣,氣歸其根。蕐果有其質,質歸其化。根荄有其攝,攝歸其變。皮標有其性,性歸其親。莖葉有其化,化歸其情。
故形歸五,火水土木金。色歸五,赤黑黃青白。味歸五,苦鹹甘酸辛。氣歸五,濁凊淡澀燥。性歸五,滯利龢歛散。
本:火以苦生,木以酸聚,土以甘活,水以鹹利,金以辛宣。
生:濁火不息,清注不絕,淡活不圻,澀柔不枯,燥金不蝕。
用:火以清灮,水以澂利,土以木活,木以澤榮,金以火靈。
常:暑以雨清,寒以熱龢,溼以耒利,凬以溫蠢,燥以潤同。
治:火得鹹昇,水得甘利,土得酸化,木得辛疏,金得苦收。
標:熱以甘抑,寒以斥活,溼以辛利,酸以鹹化,燥以苦清。
物有三味,因時而異。味有亖變,因爲而別。氣有五化,量度多尐。清濁亖用,昇降其分。故物卞者,以其性味質色而度者也。
程,質之度用也。卞,味之氣分也。物之有程,若質之有量。質之有卞,若用之有克。恍恍其無,用之能克。惚惚其治,服之能祛,非道孰能哉?故反,攻克之道。正,治理之道。順,龢同之灋。逆,取伐之程也。
再玩文字遊戯
學鱟嶨覺燢勤工,盤盚盃盞盔盈盛。
鬧鬨鬭鬩鬥爲能,囹圄囚困圏圍成。
腦膽肺肝肚膓中,旬匈勾甸匎包訇。
薆憂愛悶慶僾心,凼凷菡幽豳風生。
《物化一》
2009年01月09日 星期五 06:32

物,常之生也。理,物之應也。化,用之卞也。度,恒之理也。
物有非常,理有弗應,化有弗恒,度有非附。非常者,應之變也。弗應者,化之異也。弗恒者,造機非也。非附者,運度遠也。
執常度用,持象覲(來見),取信運恒,握化發機。徼明治易,妙居功生。竅:天地之龢,運之不失。目無有之育,生之能保。
知:物之用而作,呈化在我。弗知:物之用以作,造化在天。
知物知病,標本源之皎皎,握乎;死起而生。知物,弗知病,用之以半,攻而弗克。故知道在中,灋爲之顯。仿佛:取以欲用之人,禍害頻至。是以,氣之所克,形病而器弗應。形之所病,氣調而龢來矣。
萬物有精,精弗能一。萬物有萃,萃弗能獨。用之以形,故取其眞。同之其化,合之以味。味之用不獨,能去蝕而清敗腐。氣之用非純,能解毒而凊諸液。清上者,發而散之。益下者,收而利之。
故精微在志,用之獨克。重,以用上墮之。輕,以用下動之。濁,以用上下之。清,以用下化之。輕上以揚,重下以寧,清上以發,濁下以收。
味之所克,程一物化。氣之所發,卞明其灮。
天圜,地運。氣,致非同。物生以時,清濁有異。其間微變,則其功易之。其常弗同,則其氣化之。故曰:氣弗不變,物無不易。
曰:“同頪相求,相比以澑,變化相移,所須則收。氣味有寖,質化氣歸,合化之性,取治有程”。以此,則用之道明,治之道已。
《悳附一》
2009年01月10日 星期六 07:26

知知,用者克;不知知,用者竭。知病,而同乎治者已。知病,而弗同乎治者死。治:有其方;方,物不可以象。病者有其志,志弗能以物取。
言治,同者瘉而合者療,悳也。言方,同者克而合者取,附也。病者治者,不以歧而異,一也。
溫來冰消,凬龢滯散。寒來暑伏,燥溼同步。熱動寒消,處龢弗進。天地萬物,歸化於一。能明悳附,治之早已。
故遠悳附,而弗治有六。病而不知,不信者;一也。病而尐知,以爲危言者;一也。半信半疑,不已爲然者;一也。知其病,信重天網者;一也。信巫說,不遵吾囑者;一也。神神乎,不重砭石鍼藥者;一也。
悳不篤,而不克有六。工婪,而方不精者;一也。診善,而方不同者;一也。方善,而不同病者;一也。重經,而輕時者;一也。重時,而不重病者;一也。違,其病之情志者;一也。曰:天不奪物之生,地不取人之命,生死在志焉。
難有八:無生之欲者,一也。病入髓敗者,一也。臟塞實絕者,一也。病房事不禁者,一也。病勞勞不竭者,一也。淫血蝕骨者,一也。(锤)(見)不作者,一也。病膓膜原者,一也。
其治也久,久,則人惰之。隋失其志,則難難矣。鍼,非大造之錄;藥,非利刃之豁;,燔艾非能生之炬;是以其治,工與病之信親也。
悳者,同也。附者,周也。故悳爲陰,而附爲陽,內外其形也。知弗能極,不可終也。用弗能齊,不能一也。我形之未遠,而知之不能眞;欲之不已。其用不達,信能足,而弗可以凝矣。
《應氣》
2009年01月11日 星期日 05:32

介介然知,天之應(无)而不竭,陽龢也。覽(來見)乎知,穀入腹,質氣化二十有七道之釋,亦陽龢也。(鎌)(是見)乎悳,地之應生者氣化無窮,複陽龢也。故陽龢者,化化之王,生生之源也。
氣,之化而生者;龢。氣,之龢化而動者;沖。氣,之勝而厲者;厭。氣,之蝕形而蓄者;濁。
龢者爲陰,沖者爲陽。陰者爲營,陽者爲衛。厭者害形,濁者傷器。
營營,榮血也。髓生之,心動之,腎密之,脾給之,肝清之,肺龢之;故能榮也。骨生血,血生髓,髓生腦,腦生膓,膓生心,心生神。營平,以汗前後。是以營,非獨能功者焉。
衛衛,沖;陽之生氣也。腸生之,心揚之,腎發之,脾龢之,肝歙之,肺籥之,膓運之,胃藏之,膽衛之;故能葆也。化穀生之,肺龢之,心運之,腎實之,脾灌之,肝行之。陽密,以食飲作度。是以衛,龢營而鍵鍵焉。
五臟五行之所以生者,氣之道也;所以克者,營液之道也。曰反者,道之動。正者;道之用。順者,氣之度。逆者,養之注,精矣。
氣之在器,有所應;化之在物,有所感。變化感應,其弗獨矣。人之有衛,地有氣,天有圜,其頪也。故無,天不足也。天,地(气火)注也。(无),天地之合也。地之乃,(仌水)上曰(亢);天之兆,凝下曰(卑)。
榖與器相腐,曰氣。質(气火)相移,曰火。溼火相加,曰淫。火之(燒)水,曰涎。涎得風寒,曰(痰)。火風相蘯,曰風。
故溼熱上蒸,冷而爲水,水停而熱。風寒相侵,閉而爲熱,熱停而滿。一如此頪,病之所來也。
《丙附一》
2009年01月12日 星期一 05:56

物其有丙,質也。丙其有化,性也。化其有畜,氣也。畜其有運,附也。運其有方,功也。方其有卞,能也。卞其附天,用也。
天丙地化,味也。質以衡,性以規,氣以巨,附以權。功以卞,能以程,用以辟,味以式。曰天功不窺,地附不奪,是謂方藥。
方丙善也,藥化約也。以物之丙,其性之附,同而善克者,謂之方。湯蕩也,同治於食而味其美,佐也。曰啓治君臣,治之悍也。益治佐使,治之龢也。藥之於湯,味殊而功一。
知病爲害,以砭石燔鍼藥諸治之。用者有殊,功獨異之,以其知此不知彼也。故曰,薊之性益,胃之所喜。萴之志剛,疎風壯骨。藥之性歛,消蝕去腐。莔之逐涎,宣化止欬。
獨,功有不克;龢,克有所扶。毒,有克則不害。補,不同則有傷。益多,利而不畜。害多,利而不畱。伐標,害伏其本。克本,禍發於蕐。故聖人之治,兼而用之。其害不遺,其用弗傷。
物用,其有歸化;化歸器容,此常也。用有指,向有目,目有所克;此程也。用不知所目,程盲也。物不知其化,無常也,民之害。
憐乎頪,蟲即殭而亡,不遺身殃,其微知之以親。哀乎時,蠶傷終日而繭,不任其殺,知氣之不與而爲子。時本無易,而日度移之。天無寒熱,而地體虛逐之。爲道損而中衡,爲學益而中堅,爲賊用而不盈。誠有不尚,虛華尚尚。物無大知,一聚感而點靈。
知常,以乘氣,知程,以乘機。氣機所向,克無不功,是爲丙附。
用道無疎,常與善處。近悳無己,必奪天功。

《辟變要》
2009年01月13日 星期二 15:27

物,有其極;亟圜,之(亢)(卑)而傾。器,有其用;運乙,之卞程對生。用有信,應上下之互。病有克,制乙交錯。辟之以關繫,卞之以當宗,左以右,上極下。前後相繼,向背反施,制之辟變,則之要也。
器,有其氣;形,之則爾。器,有其運;變,之頪也。器,有其用;營,之築也。器,有其常;物,之造爾。氣,有其變;器,之致也。氣,有其化;物,之醇也。氣,有其異;外,之乘也。氣,有其錯;亂,之擾也。
濁化不逹,爲之鬱熱。淖而弗安,爲之冒絃,則之發也。
寥寥乎!弗(是見)以覽。窈窈乎!視而弗見。弗(是見)以應;弗覽以心。弗視以(无),弗見以(甚見)。灮:以龢形則皦,食:以生熱而用。有生熱;(无),以辟之。無生用;欲,以動之。曠漠(无)天,性之使爾。大成、若缺;大化,若頓;大悳,若不足。不足,勝有餘;生,之久持爾。
缺;無、不盈也。頓;止、大緩也。不足;虛、大龢也。故度,生死之徑也。用;生死之時也。欲;動靜之關也。識;作息之鍵也。是以良工知常,知度;則辟則行;同乎天極。
道:在目;心爲之鑰。機:在心;神爲之灮。攻,之以荼;克,之以毒;制,之以性。調,之以氣;理,之以色;龢,之以味;治,之以度。其用不獨,其功不疾,中辟中程,灋之理也。
荼,斥苦也。毒,伐瀉也。性,溫熱寒涼也。氣,清濁昇降也。色,陰陽之化也。味,歸化之駕也。度,用卞之則也。
《程則一》
2009年01月14日 星期三 05:14

未有形而有質,質之充而有形。形,有其能;色,有其化;形,有所限;色,有其卞。故物變化,常之生也。其,地異而其物殊;其,物同、而地殊者異。一物之質,程不一;一事之行,程各異;常化也。
程,有灋。灋,有則。則,有度。度,有能;其一者也。
曰:讓辟以復,治之乃拯。拯其有同,同而以程,治之則也。
曰:診之有道,治之有則;則,程之式一也。
故用之,以要取之。治之,以利重之。
曰:著,有異;道奇之。目,有別;果異之。
曰:執大象同牧轍;天下往,往而不害。
曰:無翼同用道樞;罔人物,物而不終。
曰:來去往復,以悳相隨。表裏反正,以道相巨。
曰:則,不病;則,弗喜憂;則道灮矣。
程之度者:物有之,質量之,精存之,微緻之。
是以形物之疎密異,色薄厚,形大小。
形質之輕重有別,麤細不一,紋理則造。
故有物者用之於形,有質者用之於理,有精者用之於攝,有微者用之於化。
聖人若之,眞人則之;醫攝於養而生營,治用於緻而生療。
大化無頪,常存焉。大悳無緻,治生焉。
大道無紀,久安也。大成無己,屯變也。
故葆生以治,攝歸於營,天地不仁,常以物絕。
始始也,終終也,環之不戴。成成也,化化也,用之不竭。
道若江海,生之於鹹。治若溉然,斥龢生化。
《陰陽化》
2009年01月15日 星期四 05:35

圜陰陽之爲象,陽曠陰微。取氣物之運,大無細有。灮曒於無,凬生於有。質儲爲物,氣返於虛。隂陽反逆,程中爲飃。
故大爲天,小爲地。天,虛極之謂也。地,形質之名也。
氣生形,形生氣。氣化虛,虛同形。
形:陰也。氣:陽也。陰陽之化,周而同一;物出也,象成也,事隨也。
生:有是害,長:有無常;畜:有其事,成:有所殺,陰陽之事也。
化常:鹹,不木而牛羊肥。斥,無材物不壯;自腐而生者,其焦。
化用:形,生物而物支形。氣,變運而用生命;存精資萃,以流腐。
化取:火之生土,而水之生木。金之生水,而木之濟火;物於程始。
化畜:金以火生,而火從木用。水從火活,而木倚金形;載化於時。
化物:腐之蟲生,其暑熱不受。敗之蝕生,其積自伐;成物,之易形。
化易:生之爲用在形,克之爲用在氣;氣度化水,質度化氣。
化生:蕐始於秋而春發,芽眠之冬而夏長;時之不與而氣少。
化成:春生而夏長,秋收而冬藏;不害其實,生之不輟。
化載:一形成而衆物扶,一化育而萬物除;立不獨在。
化度:同陽沖而陰且成,陰諸勤而熱化生;不形形,不生生,從候以清,畜且榮。進之以恒,容之乃大。
陰之化爲用爲麤,陽之化爲運爲精。隂之變爲形爲質,陽之變爲氣爲靈。故陰化陽入,陽化陰支。陰陽互化,萬物衡生。
是以客陰則形,實火之間而聚,陽不接也。入陽則滯,虛熱之澑而形,陰不平也。古之所謂平陰密陽者,以此。
曰陰靜半以養,陽動半以活,不可失之。失之則病,亂之邪生。謂自午至子,養陰和陽。自子至午,養陽龢陰。
曰神氣腦膽,心脾(歕)(傑),(鑒)(锤)骨髓,牝牡六腑諸器,陰之以養也。精血筋肌,肝腎肺膋,核膜原水諸器,陽之以養也。
氣之與物,也親。物之與食,也(甚見)。煌煌乎,其終也存焉。故龢者,平心以養,食半而靈,氣沖以柔,載乎天地。
曰:久侍欲事,莫過於林野之生。我侍於欲者,亡。安任於龢者,久。
曰:林野者,不奉其識,欲之弗盈;以陽之全陰,故能長久。
曰:邑雧多欲,陰盈陽少,以陰之全陽,暈不幾於形,故長而不清。
陰陽之化:同已矣;陰陽之育,衡生矣。圜極不竭,化育無窮。
物陰也,以形而式也。氣陽也,未形而應也。是故物之化,同之。溉爲要,而氣之化,育之。氣之運,灮以噏之,乃物之呼,而動之。
悳也,附也,其程同也。以此處之不外,用之不害;追之不失,禦之不惑。
故灑灑超然,大塊決於毫末,辧之以靜。
生,合也。死離也。合,化也。離,哀也。化曰悳附,離曰亂經。亂經者,灌溉不常,益消不任;生息不忒,橐籥非從,害流不窮者也。
應孰其方,化孰其常?悳孰其周,附孰其同?摶氣致柔,守一抱神,能精化育,我用無窮。
《化.物要一》
2009年01月16日 星期五 05:09

生者物,名其能行。用者欲,必食日常。
活者:頪水,其靈動。化者,生騰,其必形。
物者,形質,其可覽。欲者,要在,其所須。頪者,辧辧,其不辧。
故生者,生生者,不生生生者,皆頪也。
化者,化化者,不化化化者,皆恒也。
故化物者,物化者,生之核也。
恒,時也。久,間也。
員,不以陶而亡音;一宙焉。
籥,不以孔而亡樂;一宇焉。
弓,曲而能力;弦,直而能發;合則用,分則廢。
故化物之道,物化之用,獨不能矣。
虛以求,實以澑;長之輿也。物之道,動以發揚,靜以支收。
龢以昇,寒以降;化之根也。變化之道,春夏在標,秋冬在本。
氣蝕春秋,物腐冬夏。夏之化,質以熱。冬之化,土以溫。
故表以葫蔴桂,收以藥石螥,損以斥蓫蒈,益以萴芪薓。
表、發陰以助陽。損、利陰以合陽。收、歛陽以龢陰,益、囬陽以耒陰。
物化有味,味其不獨。化物有性,性其不孤。物不常任,恒以處齊。化弗恒則,常以氣除。知之化物,治之要立焉。
故去益之道,唯病是從。損加之事,因人而伺。方之方物,毋方以頪。方物方治,毋兆羣配。以時之知,毋毌以給。
經不錄方,意之匲憐,聖人無式,眞人不加以知。
《知物常、用一》
2009年01月17日 星期六 07:19

物其有常,故不狀一。象有不狀,頪有不象;是謂不狀之狀,無象之象。
是謂灋而不則,紀而不紊。是謂之常。
觀其木,理麤而大者溼生,文密而細者基實。生陰者細而緩,生陽者虛而大。在山則剛,在川則柔。川暖而實早,山清而華遲。其大小則於根節,叢矗根乎本性。此質之授,方之化,時之變也。
艸木有其性,性得以用。色質有其基,基得以宁(築)。
故大而華秀取其樸,大而華細取其實。獨而蔓臭取其烈,叢而實細取其根。
異形者,辧形。異理者,辧理。觀色別性,知形辧用,見形分味,知味逹情。
以其形而頪其用,大化不殤,天道迺清,地道迺生。
其象有則,其道無形。其形有常,其性無易。其用恒有,其化無方。
故一物之用,能化表裏;一致之運,能及寒熱。標本弗同,華實情異,葉荄之致,其功不一。道化無方,常以灋覽。
生炙殊分,新久弗同氣。乾溼不頪,地異能獨。候化氣佈,其異非常。之知,謂之精物,謂之恒常。故芐鮮瀉,泥而清;熟尐益,程生灋也。萴新(卄烏)考,一溫一毒,時所運也。
尚乎,常之運無疆;其生有數,其識不達焉。
生無不能攝;不能攝者,運弗合也。
病無不能治;不能治者,用弗同其病也。
天物浩浩,以廣,吾知之能幾?治之道無常,不式者孰多?去己存精。
大悳無象,常以衆甫。大成如癡,因精以同。
《天極一》
2009年01月18日 星期日 05:26

天亟者,一精一微也。精, 從天從日;微,從地從月。精,以無以氣;微,以氣以溫。故嗇,以養精氣;致,以極治微;天之理矣。
地亟者,一萃一華也。華,從天從日;萃,從地從月。華,以日灮媾合;萃,以地精粹露。故華,陰而從下;萃,陽而從上,治之所取也。
精者:灮之附。微者:物之遺。萃者:地之晶。華者:天之同。故道者:精微之運也。眞者:萃華之拱也。
悳天之道,可以襲精微。悳地之道,可以致萃華。悳物之道,可以盡天極。天極者:候之所繫,大道之灮也。
古眞人者:凝氣爲治,衆疫去之;悳天之附耳。其非有作,而病者安;非有物,而痼疾起,神乎!豈神神乎?
知神其術,而不養其氣;得之無功。知用其物,而不知有時,下之卑半。神無天受,玅無惰生;不涉精意,誰步天極?
天道,圜之無其極;不可終也。得沖,盎之同者,任其形;而攝乎無盡矣。雖有形,而無形纍;雖有知,而無所以欲;是謂天極,乃曰眞人。
得天之道,神逰無極。外物知解;豁豁不作,無礙無複。遨禦無窮於恒,而動靜有程。自然不著,無轍無蹟,是謂地極,迺曰聖人。
尚同而龢,有容迺親;窮化育之極,飃然物外。見善見憐,不以我故;知物知用,勤生不已,是謂人極,迺曰神人。
用一而爲,克己以正;精萬物之道,而不我壊。不息以恒,不惓以誨;憂憂勤勤,尚道守衡;是謂常極,迺曰至人。
萬物天極,故長其氣。用之能尚其道,窮之貫其眞,精微倡張。斯至弗害,極物之用者,是謂賢人。
事有其極,之玅之奇。作焉,無外之患,已無不善。上民而民不負,敬民而民以親。爲之國安,侍之君明;知常知己,是謂士人。
是以神療者,祝巫。氣治者,方士。鍼藥者,方生。同出而異名,殊治而同功。一德於無,一德於有,衆善之歸,至玅渾同焉。
處不窮,負天極;中應變化,生成之域而追者,以求其本來之序也。知本一,一孰成之?知來一,一孰化之?安無式來。來弗豁,則治非尚。化弗解,則安無任。故不棄者,明不明以源其微也。
明其不窮,取其天極,是求其紀也;非用以克也。孰謂?不窮之不及,天極之太過;太過不及,非我所必然爾。
執之,孰長孰短?守之,胡得胡失?處之,安生安死?用之,何正何奇?
大道無形,唯功勝言。方生無物,方士用故。蕪野之安,唯倚祝巫;聖人不幾,眞人無多;病者所患,安能心知哉?
人無智愚,天授弗同。知不知不厭,惟境有咸,孰能胎稚以則之?
故頪教者,亂道之始;賤民者,致禍之源也。
《歸元一》
2009年01月19日 星期一 05:32

物之安致,曰歸;用之通神,曰元;同精之玄,曰一;一者,大道之門也。
精,衆化歸元者,能神。取,萬變宗一者,能聖。用,兆物逹生者;能工。逹,形氣恒候者;能巧。圜生頥養,如晝之廠,嫻之逹一矣。
之歸乎!若石載土,能剛翼陵。之元乎!若土含石,同能拱扶。之一乎!若石生木,暴驟弗拔;道毋遠之。
遠道者;欲,婪,無常,三害幹之也。
是故歸者,形氣之德也。元者,精神之粹也。一天地渾淪萬物者也。
物散流溢,道化不行,曰疾。二氣相剝,分虛不住,曰病。運氣相失,往而不來,曰患。是故歸之爲導,以治其疾。元之爲疎,以合其病。一之以周,以平其患者,天地之同爾。
歸:注,嗇也。元:清,收也。一:祛,消也。注:益也。嗇,服也。清:利也。收:攝也。祛:除也。消:注下也。
鍼,石,燔,灸;湯,醴,食,飲;皆可爲之。守志攝,養意氣;導引,案蹻;式,形,動靜;皆可益矣。
反本者,歸;天龢者,元。食者,歸之屬;攝者,元之主。針砭燔艾,疎也。湯醴方藥,支也,是用之歸耶。
精一致靜曰,元。以志導氣,曰貞。致靜迺天,導氣迺機。
食飲者下,攝靜者上。
疎者尚,龢者尚;巧致天息。
衡者上,益者下;戴則天妬。
利者上,瀉者下;積則天放。
灋歸乎紀,無則以亂。情尚乎理,知尐以殆。
治非獨,獨不工。用非孤,孤不支。莫知其形,弗知其體,何以用克?安得不殤?形解體(來見),不治亦不害。
明,明不明之紋。知,知不知之理,是謂之歸。(甚見),(甚見)不(甚見)之微。索,索不索之粹,是謂之元。明無域,知無極,(甚見)無象,索無不微致;是謂之一。
一天下而無爲者,無不死而囬生矣。

《知物.靈一》
2009年01月20日 星期二 07:43

彼物也,其有生。生,有徑;徑,有其道。道,有其微;微,有其精。精,存神;神,有申主。申主在質,質歸其性。故物無知,知以我索;索之於彼物,知物靈,用而周,附於一。
知物,其有氣。氣,以臭辧。知物,其有味。味,以舌鹹。
知物,其有色。色,以目覽。知物,其有性。性,以質見。
知物,其有靈。靈,以克感。
此明之方也,非周者也。周者,知變宗,體化常,循正奇之所申也。
先王嚐百艸,辧諸味,用之以治。發其微,盡其功,體己知人。以其,變化之弗測;而我,莫之能盡。
疾,隨候來;病,以氣至。患,其,之生;域,不同方。故有所解,遺有斯治;形名弗同,治有所克。
煉石爲藥之治,知冶可以爲金,化克惡邪。艸木華荄,知可療之善,其能爲申。悠悠其來,近道者積知以傳。
故經有甘斥酸苦鹹之化易。承,化易之克以療;漠其,機之微旨。獨其玄玅,不能得傳,哀哉!
知物之用,不知其性,其叛也。知物之性,不洞其情,其亂也。知物之行,不明其眞,其忤也。
物物一圜,圜有其初;無終始而有其行,無善惡而有其親。故事無巧,巧因機成。
善:其能盡也。不善:其無功也。有不善而善者,偶合也;有善而不善者,標盲也。齊一物之微,不能萬全;物無具濟,周則近完。
生之弗用,違龢不達。天除不遠,常事於勤。
《取用一》
2009年01月21日 星期三 05:30

物用,其不窮;其,取於異。異,其情之所示也。形、紋、蕐、荄之理,各蘊其精。精,其靈之所彚也。氣味色彩之別,猶函化微。微,其質易之所化也。
故用而生變,化之端也。觸以生化,生之予也。
觀:天,造之道而用;用之無疑。取:常,化之至而支;其道不奪。
故以物之附,而達精微之至者,治之理也。不繫繫,不關關,知:檄於變化之先。弗同同,弗用用,明:周於未致之至;聖人之道也。
觀:物(來見)微,其始於荄,其造在本,其運在形。其變在標,其化在發,此生之運也。
觀:物(來見)之精,理之疎密,色之清濁,氣之沉浮,味之薄厚;質之輕重,性之寡龢,此化之用也。
見其處,燥溼寒熱明之。見其生,升降收散知之。事有不明,物有難辧。觀有同異,造化分殊;萬物之道,弗測而有曒玅。
欲用之道,因形質造。地載天圜,(无)以執生。
故風從左右屈,水(仌水)形圻。斥之物微,鹹之艸逆,苦醇之地,物有其極。雨露當時,生而不輿。五事不偹,生而不實。
基之不固,形無可立。樹之不地,生而弗依。運,造物之有常,常載德偹。是以吾知化之至,知用之有益,知物運氣而利之於畜焉。
無知:故無識。無識:故無名。唯唯不逆,可以勝生,可以盡命。
地有生發,時以扶之。天有所變,地渾沖之。不易不化,用獨何益?
故匠以度取,耕以時播,量以器司,用以材司。
故臺以基壘,形以勢作,物以時秀,治以病用。
故衡之以作,欲之使爲,物化用變,生克有程。
曰:水畜,物自半;而用有其致。
故性有獨,化將自指。質有同,終以卞爲。
萬物之用,不利此則克於彼,不應反則功於正。
是以明,則清濁定於形質。以形,則昇降自乎寒熱。取自於彼,我獨知者,恒也。用自於我,致終於彼者,情也。
故益一則勝爲之患,減一則德爲之失。用至則功,致同則克。
曰辧之精麤,關於天當。知之多寡,繫及致用。爲道甚周,棄乎兩可。
此謂之恒,不奪其情;則之愼,不叕其功矣。
夫物相蘯,有無醇化。去來衢極,氣動質流。盈虧盛衰,幾以知病。
以氣知情,以色知規;氣色之化,以明所以。陰陽多少,氣血常歟;以此知之。大小遲速,九診其舍;慓病知之。
既知其然,取用度矣。既知其用,其常運矣。既知其運,其物善矣。
取用主欲,當知其事。用治之事,常以恒明。物無其害,益損自適。
知表不知裏,用之以曲。知用而不知常,損益自半。生道不敏,唯精乃大。人事勤勤,一恒乃齊。
<<陰 陽>>
《阴阳》一
2009年01月22日 星期四 06:02

陰陽
甲甲
《上經、知辧》曰:“見,所見;見不見。不見見;見見愚乎弗見。見見也,乃謂常見。見弗見之見,見見之見;不見見見,見而得之道矣” 。故見見者,有;非見見者。不見見者,有;非不見,見者。不見,見不見者。見見不見乎?見不見見焉?是以,見見者,陰也。不見見者,陽也。弗見而可見見者,陽中之陽。見見,見而弗見者,陰中之陽也。不見見,工也。不見見見,神也。若(髟付);陰陽之道;生之樞也。天地之常也,恒生之主也。
然哉,見而盲於心者,不謂見見而不見者也。見乎見,不見乎見。不見見者,見矣。
是故天之道者,見而弗見也。地之道者,見可見見也。故見而弗見見之見者,道也。見見而不見見見者,常也。道者,諸象之根也。常者,眾玅之始也
是時也,亦非時也。是常也,亦非常也。時有所應,亦有非應。常有亘常,亦有非常。恒有不常之見,亦恒有不見見者,豈有弗明而愚者哉。且夫病病,始攝養也。生養也,此常也。
然而有未成而病者,病而屍如死者,豈非然哉。是以聖人知民之苦,而立醫之道者,治其病也。諸求之於未治而治者,養攝之道蒙也”。
甲乙
故經曰:‘道,生唯一。一,生唯二。二,生爲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气以爲龢’。是以宇宙一也,天地陰陽二也,齊之人物之生三也。
故‘逹;道無形’。而,天地運行,有序。‘逹;道無名’。而,萬物生息,爲紀。‘逹;道無亟’。而,立陰陽,爲萬物,之綱紀。
綱者,綱領也。紀者,規律也。實,乃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萬物之砥柱,立極之源泉也。故有言:積气,以負鵬。言天,乃陽之所象也。積水,以載舟。言地,乃陰之所凝也。則,天爲陽。而,地爲陰。
其顯也,則。‘陽動而陰靜,陽升而陰降’。‘陽主生,而陰主長’。‘陽爲衝龢,陰爲柔順’。‘陽燥陰濕,陽表陰斂’。‘陽躁陰寒,陽生陰成’。陽清陰濁,陽長陰藏。往陽,至陰。數陽,遲陰。抱陽,負陰。內陰,外陽。淡陽,濃陰。
故曰:‘陽者,生气之母,陰者,形象之根者’矣。
若(髟付)!陰陽之變化,有方無端。嗟乎!彊弱;盛衰之應驗,隨時化變。
是以熱極,而生寒。寒極,而生熱。熱散,而寒凝。火升,而水降;反此曰病。何謂耶?逆陰陽,之質性,內變生焉。
《陰陽》二
2009年01月23日 星期五 06:19
甲丙
故經曰:“順;四時之變,勿違勿逆。承;天地之沖龢,應順應虛,則養生之道成矣”。
故曰:‘陰藏於內,而陽之守也,陽在乎外,而陰之使也’。
清陽實於四肢,濁陰歸乎六府,內化而益,外化而實。陰陽相守,天地交化;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故治,必求於本。求其本,則能除末。故日形衛,陽在外也。
月形營,陰在内也。陽化(气火),陰成形。寒氣生,濁。熱气生,濕。
濕氣清下,則生肢痺。清气在下,則爲飱泄。濁氣在上,則生嗔脹。
故陰陽反作,病有從逆。故水爲陰,火爲陽,陽化(气火),陰歸味。
味歸形,形歸气,气歸精,精歸化。
故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傷形,气傷精。精化爲气,气傷於味。
陰之味出下竅,陽之气出上竅。
故味厚者,陰。薄,爲陰之陽。气厚者,爲陽。薄,爲陽之陰。味厚泄,薄則通。
气厚則發泄,味厚則發熱。壯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壯。壯火食气,气食少火。
壯火散气,少火生气。
故多(重)寒則熱,多(重)熱則寒。陽閉生熱,陰閉生寒。寒則蝕形,熱則蝕气。
气蝕形,傷爲痛。形蝕气,傷爲腫。風勝則,動。動,則爲風。熱,則爲腫。
腫,爲鬱成。燥勝,則乾。乾,爲津衰。寒勝,則浮。浮,爲積涎。
濕勝,濡瀉。瀉,爲火焱。
故喜怒傷者,血气。寒暑傷者,形骸。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气上侵,滿脈去形。
喜怒不節,譬若寒暑過度。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故申。而言曰:重陰,其象必陽。重陽,其象必陰。
冬傷於寒,春必温病;春傷於風,夏當飱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
長夏傷於濕,冬必欬嗽;秋傷於燥,冬必涎喘。
故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别臟腑,端絡經脉。會通六合,各從其經。
气穴所發,各有處名。經臟絡腑,屬有所部。谿谷屬骨,皆有所起。分布逆從,各有绦理。四時陰陽,盡有經紀。
外内之應,皆有表裏。人之能常,得之程一矣。
《陰陽》三
2009年01月24日 星期六 05:17

甲丁
經言:“天象,陽也。气也,圜也,動也,輕也,淡也。故清龢之气,益氜而通之。
地象,陰也。味也,方也,靜也,重濁也,濃厚也。故重濁之氣,補陰而實之。
陽宣也,陰沉也。故益陽,以輕淡味薄气厚之屬,以其清也。塡陰,則以其重濁濃厚之色味;以其性沉而滯也”。
故‘气本乎天者、親於上。質本於地者、親其下’。乃各從其頪也。陽發腠理,陰走五臟。陽,充四肢而動。陰,歸五臟而靜。
是以陽者,爲气。气厚則純陽也。陰者,爲味。味厚者,乃純陰也。而气薄者,陽中之陰也。味薄者,陰中之陽也。
以其質言:則輕者,內疏者皆陽也。重者,內密者陰也。
以形言,則花爲陽,實爲陰。葉爲陽,莖爲陰。枝爲陽,節爲陰。幹爲陽,根爲陰。皮爲陽,木爲陰。地上爲陽,土中爲陰。
陰之气潤乎下,然味厚則滯利,味薄疏通。陽之气行於上,然气薄則發泄,气厚者發熱。
故火,之盛也必衰。火,之生乎必盛。气生壯火,少火滋气。故‘气,遇壯火則耗散。气,得少火則生長。逢濕痰(水上火下,皮命切,音病,其火蒸津涎鬱結之爲病)(肉网肉)(音紀)則鬱,倂邪則妄’也。
以五行言,則火陽水陰,金陽木陰,土寄四時,陰多陽少。四時而言之,則春夏爲陽,秋冬爲陰。
故味,其辛甘爲陽,功在發散;以其辛散甘緩之故也。
气,味酸苦爲陰,用於湧滯;以其酸收苦滯之故也。且陰陽一,之變無端。五味,之化方方。失其時,則變也。
《陰陽》四
2009年01月25日 星期日 06:28

甲戊
春:之色青。故青色之陽,袪風解表而通宣。陰者,清熱解毒。
夏:之色赤。故赤色之陽,理血龢中。陰者,消瘀破積。
秋:之色白。白色之陽,除濕利竅。陰者,益气填中。
冬:之色黑。黑之陽者,可以消渴補虛。陰者,彊筋壯骨。
長夏:之色黃。“黃色之陽也,消病解鬱,龢中理气。黃色之陰者,益气培陰。消無妄,祛其煩渴,解相頪,袪其毒燥”。
故酸大濇滯,酸少消瘀。苦大解毒,苦少清熱。甘大降火,甘少得益。辛大散結,辛少疎利。鹹大滲利,鹹少填補。
故味之合,弗得甚之。色之治,弗可過之。性,爲之從也。味,爲之歸也。气,爲之使也。故其龢,當有其紀也。
是以、形、色、性、味,爲歸經之母。矀之龢伍也,其清濁薄厚,當則無失,適則能已。味殊有别,性殊往度。形殊有指,色殊有異。治以湯液,當明其眞耶。
虛實寒熱,時差地異。大小質地,各有其極。(髟付);日月晦明之推移,天道斥隍之圍變,物,無不易之質性,气,無不應之可虞。
故言傳之當愼,匪人勿示。好大莫取,貪功不及。從分恖髙,見力及隙者,不可得傳也。
其;貴持從來之得爲我,嗇而藏寶,學非學,革工無術。貪守套虚,陳規拒乂;抑有知以启腐膏,伐弱張暴,炎炎不得息止,衛生之道,何以彰光哉?
嗚呼!百姓無過也。常禍切而不任之,時病之狂,岌岌以危,異怪之患,隨气而猖,當此之時,爲工婪,則張狂不度,學爲利,則爲好所移。欲大彰,嗜大踨,炎炎莫明,何以衛生?可不悲歟?可不憂乎?是故耳。
《陰陽》五
2009年01月26日 星期一 04:29
甲己
故曰:乾坤定位,陽綱陰柔。陽彊陰弱,陽虛陰實。陽浮陰沉,陽弦陰革。陽數陰遲,陰短陽長。陰濇陽滑,陰結陽鼓。陰代陽搏,陰微陽洪。陰緩陽緊,陽芤陰牢。陰濡陽動,陰弱陽促。陰小細伏,陽散耎大。
灋,天地、自然之道,應時而辧。合,陰陽、萬物之動靜,呈象以明。
故曰:“日陽月陰,夜陰晝陽。互動而龢,則生道倡”。
故經曰:“四時之動也,與之上下”。
陽中之陽,其精華榮乎神,陽中之陰,其晶衛乎精。其次資乎性,而養乎筋血。陽者,衛乎形表,活躍有形,而司生者也,固而衛乎外。
故“陽不勝陰,則五臟(气火)爭,九竅閉塞”。“陰中之陰,其精萃榮乎臟。陰中之陽,其晶養及精髓;其次營乎血,而資乎肌裡”。
“(髟付);形者,陰居上而濡,陽在下而活。故臟;見殭勁弦濇者,非吉。腑;見搏擊鼓急者,大禍。陽則患,陰則害。”此不易之程矣。
故曰:“陰不勝陽,則脈流搏急,而疾走狂歌”。“陽上行,而衛乎外。陰下行,而營乎裡”。
陽之養也;則。袪煩勞。忌甚怒。汗勿風。寒勿傷。毋恖懕。則神气清,而陽龢氣爽。
陰之養也;則。戒憂鬱。禁急燥。多息眠。少惑牽。尐熱煎。則心志靜,而血養臟安。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陽龢陰靖,生道益昌。
《陰陽》六
2009年01月31日 星期六 04:38
甲庚
憼言浩浩,無過調乎陰陽。鍼石湯醴,衹在補利得當。故‘陰不可舉,陽不可墮;對癥而司,相得乃長’。
故“陽者,動气也,莫可閉之,閉漬則狂瘋癲厥、中風喎斜。陰者,寧龢也,莫可動之,燥動則客陽、亢眩暈,鬱悶煩懣”。
若(髟付);陰陽之道明,則程道之機徹。是以‘春病頭項,風傷於陽;鮮勞於陰之害’也。‘夏病胷肋,膩(音病,病頭上水下火)鬱悶,傷於絡也’;‘秋病肩背,燥風濕蝕,邪風客於肺’也;‘冬病腰腹四肢,寒邪風毒,勞乎筋髓也’。
故春者,天气以生,地道初萌。當夜臥早起,踏青徐步,鬆形深納,緩气鬆行,養乎陽道,以資志意也。違則傷肝,夏爲瘀結,秋則寒變;甚則木气臃腫,營血濁粘,是爲陰入乎陽。
夏者,天地交化,品物華實。早臥早起,迎日緩行,清心養神;使華毓秀,濁滯清宣,通乎腠膚也。違則傷心,長夏少血;秋爲痎瘧,心(气火)閉塞,血路不暢。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長夏者,四時之所彚也,土濕石汗,木蕭火鬱,晚臥早起,動靜龢睦,當汗當溫,以致中龢。逆之則傷脾。秋則濕淫,逆水糜乎胃腸,春發瘡疹,夏當濕癢,甚而病消癉滿渴,水渙不收。
秋者,風气大動,地氣顯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平心靜气,內守神恖;靜立庭外,以緩秋刑,逆則傷肺。入冬气塞,而爲飧泄,而爲乾咳。風動(痰)火,則爲癆爲痺。奉藏者少,冬病气短,至夏瘡癢。
冬者,萬物閉藏,水(仌水)地坼。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伏匿,內守勿離,去寒就溫;緩步於庭,動無勞骨,勿泄乎陽。逆則傷腎,春則痿糜,夏當厥逆,傷於骨則寒而逆冷,四時少溫,骨漸僵硬,曲伸不利。此四時應五行之變也。
《陰陽》七
2009年02月01日 星期日 04:58
甲辛
若(髟付);陰陽之道,圜之無端。陰陽之化,如影與形。影雖虛而形無可去,形唯一而影然若即。“故陰之質、無陽不宣。陽之气、無陰不功。”
故陽動者,因圓以成象。陰靜者,基方而頪形。天著形以二十四气,气歸其根。地著體於一十二質,質分濁清。
故‘日作,气歸胃以施化。夜息,气歸膽以施衛。是以病胃氣弱,病膽邪盛。胃氣者,動气也。膽氣者,静气也。故動之,衛在陽明。静之,衛在膽。其,胃氣虚也,則求營於脾,故使脾虚而人不力。其膽氣虚也,則求營於肝,故使人易怒,易感邪而少寐多驚’。
“風迺時氣;客,二氣以相搏。性爲風君;作,過則内吹不已。恖爲火王;用,過則消乎血氣。”外邪時干,内邪從乎氣性;外者易息,而諸内者難已。
“心爲營王,腦迺行主。腦,爲生臟而司腑運。膓,爲心之腦全乎生。”故齊爲雷霆之淵,患矯之師。故葆生者,其弗傷而气自正。
胃者,受膽之气以運也。膽者,承胃之气而躍也。故物隨气而變,气因物而化。陰陽變化,孰知其極?
是故,聖人著《陰陽》,而呈斯理。體變化論《眞意》,以知病。以《陰陽》,而知天下之始極。用《眞意》,以明萬物之生息。《上經》者,頪病也。《下經》者,治之道也。
故知變,而知機。漸,臻諸玅境。明機已,比;自然之道樞。以此知彼,以陰知陽。以我而通天地,以彼而明五行;此(人大)觀之境矣。
《陰陽》八
2009年02月02日 星期一 06:19

甲壬
(髟付),五行,生也不息。剋:所以爲運;爲病。是以,聖人動之以應時,靜則以養气。气者,得四時之正(气火)也。
故得於胃者,爲陽(气中)之陰,以葆龢五內。得於肺者,陰(气中)之至陽,以佈乎六外。得之於膽者,爲陰中之少陽,故施行静衛。得之於心者,爲陰中之陽明,故司神而致意。陰陽相龢,則天地交泰,而日月明。日月明,則神气內蘊,而氣血活潑。形气内守,則營衛固秘。營衛固秘,則臟腑調泰,而壽且壯。
故陰陽者,大道之機要也,不可不辧耳。
一閜二之。二閜四之。四閜八之。八閜十有六矣。是以,陰陽之辧也無窮。陰陽之變而無盡。知微至著,見著析微。則著手明白,朔之其因而掘其根,根源治無不愈。
“形者,非形也,不可恒也。形非形者,常化也。形可形,非形形也。形即形,是非形形。形弗形,是非不形,即形以形也”。
“形形者,非形形者。非形可形者,非可形者。可頪,而勿執。可索,而毋比。可理會,而毋拘。可愼,而毋追也”。
故曰:“形可形形,而不可以加也。加不可追,灋不可頪矣”。可求諸於形者,可求諸於無形之寓者也。若是者,《經》輿師繼也。
“皆是形形,皆非形形。形形可形,皆非可行行可形。形可行而非可以形,可形形,而非可形形而非形也”。
故曰:“大象无嚮,大塊无色。气物相化,色從形生,陰陽互感,生色舉。无色可色,是謂望矣”。
“大音希聲,無聲可聲。心龢其眞,希音如鳴。無聲可聲以聰者,是謂聞矣。音本無聲,以形而嗚。陽本无形,陰形而聲,形聲知意,天籟分形。
故曰:心,知以鳴矣”。
《陰陽》九
2009年02月03日 星期二 05:13
甲癸
“气:本無恙也。是其形殃,而亂其气。則,气怒之,發也。形:本无疾,是其气客,而害其形,則其形病,病矣”。气之怒,發。則,形自壅而患也。是爲,陰害陽也。陰之過,而陽爲所代也。故气倂,而内亂發。内亂發,而邪共之。
夫陰陽者:比而龢之則生。彊弱,相薄以變化,鬼神莫測。陽怒壞形,陰發瘀生。水患,則稽天。火殃,則氣逆。
木之患、陽虧,癀風。金之伐、瘟毒,敗胷。土之躁、气濁,四韛。霪濕之气、痞、菇,菌叢。故大旱、陽;燥火傷肝。大水、疫;气而傷肺。大辛、血;泣而伐心。大汗、勞;憥而敗腎。此陰陽之失龢也。失之龢,形病也。
天之蒼蒼。其,气清也。其,色龢也。地之蕓蕓。其,質秀也。其,蘊馨也。故曰:有平(古代之尺巨也)者師,可以知地道也。有常(古代天文時度之鐻也)者師,可以知天道也。有天地者(持續之意也)師之,可以知陰陽之道也。
平者,立也,基也。常者,目見也,日常也,自然象也。平常者,易見易知易明者也。雖易見易知易明,而人所卑棄者也。
(髟付);天地,自然之常道也。人盲歍,目而崇之。則,謂玄也,若(髟付)。天也,人可盡而言之。言者如噓,聞者有嘻嘻。有唯唯,有神神者。逐,吾而感,之也。故陰陽龢之謂道,常葆其龢者,爲德也。
《陰陽》十
2009年02月04日 星期三 05:55

甲子
天地者:小陰陽也。人者,物者,大陰陽也。何謂大?大者:陰陽之薄,而動生動死者也。何謂小?小者:雖然動作,之有大患,而无存亡之殃者也。故天地之陰陽爲小,而人者,物者之陰陽謂大也。
經曰:“有形之病爲陰;有形者,臟腑血脈、筋骨腦髓、有形質者之病是也。无形之病爲陽;无形者,經絡谿谷,气之病是也。何謂也?其可以知乎知感形色,而弗可以據也。故天地陰陽交化,我物成矣”。
黄帝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谷之唯空,神曰沖龢。湛湛而玄,牝言雌陰。天地陰陽,元化盛忱。神存形在,諾諾久長。形生兌口,橐龠鼻虛。歸根蕤蕤,陽飬陰成。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出納生化,浩浩鴻鴻也”。
故言‘无形,而爲陽者。其,感諸形之,厭气而得者也。雖其形弗有損,而其气傷陽者也。有得此者,先其治,已。不先其治,其患至,雖有通鬼神之工,死、不治’。何謂也?以其先病於髓,次病於精,次病於气,次病於神,次病於形所也。
故‘感堦,而入者,發機無生也’。其何以知而治之哉?其有病隱伏於膋肓者;髓肪者;血脈者;膏胝者;谿谷水經者。
色;見赤黑皆凶,青白者吉凶過半矣。其見髐陽,病入心肺。其見腓陽,其發中胃。股內入肝,肱內走血。脛內是腎,八節走骨。陰閭爲髓,臂走少腹。外股爲脇,頸後爲首。頸側臍腸,手胷足背。
言其癥也;其尾骶寒涼者。脊膂如火煨者。胛脊如錐刺者。熱多久咳者。肌膚如火,久不已者。身心憟憟,而寒不已者。無病,而無气力者。鼻气如火,有傷不愈者。動則溺赤、而骨節爍痛者。腦空空、而不知所以者。動則頭重、而欲嘔不吐者。手足心如蟲嗜、而弗能呼吸者;此皆非吉也。
合之以望,則之聞,頪之問,辧之切;知氣達時,明易交功,則能知其生死也。
言其隱伏者,病之,而未能知也。有其病而人莫之知也,此名伏屍。莫之知者,謂我無病者也。其人气色具佳,彊而不疲也。惟兩頤紫气隱隱,雙頰伏黑。或命宮見黑紫青赤,紋若騰蛇。若見者,治之則愈矣。
如是則謂之先服。先服者,治之於未始也,清之於未亂也。愈之於未形也,理之於未病也。
《陰陽》十一
2009年02月05日 星期四 05:29

甲丑
‘神人’不病,以其、神气龢也。‘眞人’無病,以其、龢常也。‘聖人’無可病,以其、無形可病也。是故知,昒陰陽。合,昒天道。‘心’恒以平常,而事事者;气,舍其形;神,居不名;病無從可入也。
故言陰陽者,萬化之終始也。其龢也,可以長久。其怒也,金石詒敗朽。故陰以形,陽頪象,當其衡,適其利,合以龢,故綱舉焉。
經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一者,始也。生之、畜之,長之、成之,生道光也。
天覆地載,萬物方生而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爲之主。故生應春,長應夏,收應秋,藏應冬。失常則天地四塞。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也。
故聖人面南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爲開,陽明爲合,少陽爲樞也。此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浮,命曰一陽矣。
外者爲陽,內者爲陰。然則中爲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於湧泉,名曰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中之厥陰。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爲開,厥陰爲闔,少陰爲樞。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陰陽欸迄,積傳爲一周。气裏形表,而爲相成也。
人亦有四經十二從。以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凡陰有六,五變六得卅陰。陽有五,五變五二十五陽。所謂陰者,眞藏也。見則爲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生死之期。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
‘別於陽者,知病忌時。別於陰者,知病順逆,知生死之期。謹孰陰陽,無與眾謀’。
《陰陽》冬
2009年02月06日 星期五 05:38

甲寅
所謂陰陽者,去者爲陰,至者爲陽。靜者爲陰,動者爲陽。遲者爲陰,數者爲陽。
凡持眞臟之脈者;肝至縣絕急,十八日死。心至縣絕,九日死。肺至縣絕,十二日死。腎至縣絕,七日死。脾至縣絕,四日死。
經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爲風消,其傳爲息賁者,死不治。曰:三陽爲病,發寒熱,下爲癰腫,爲痿厥腨(病頭下口月)。其傳爲索澤,其傳爲頺疝。
經曰:一陽發病,少(音气,气下火)善欬善洩。其傳爲心隔,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气。三陽三陰發病,爲偏枯痿易,四肢不舉。
鼓陽曰鈎,鼓陰曰毛,鼓陽勝急曰絃。鼓陽至而絕曰石,陰陽相過曰溜。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則熏肺,使人喘鳴。陰之所生,龢本曰龢。是故‘剛與剛,陽气自破。陰氣乃消亡。淖則剛柔不龢,經气乃絕’。
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死。
故師雲:‘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得道無畏,體道若廢’。若昧言其凝也,若退言其守也。無畏言其大生也,若廢言其止也。
‘陽得陰則聚,陰得陽則龢。陰陽得合,則萬物生矣’。
是故‘知陰陽,而明萬物之道者,宗生也。知常,而明陰陽生息,昇降之理者,醫人無難矣’。
病者,倂也。邪入陽,則倂於陰。邪侵乎陰,則感乎陽也。邪者:入也。入一陽謂之傷,倂一陰謂之感。重重倂入,其病不已。能知之於虛實彊弱之道者,幾癥治之道矣。故曰:“適其拊,當其龢,無疾不治。切其意,勝其宗,無治不果”。“是以察其病所適,拊其形質所须,投其氣性所好,用其工以敗其妄,心結解而神氣清,則疾無不治矣”。
《太無》
《太無》第一
2009年02月15日 星期日 05:22

乙甲
《上經、玄言》曰:“道恒亡,常恒王。亡迺有,有迺生。王迺生,生迺道。道迺勤,勤迺常,常迺道,道迺久。
久:常以則,則常規,規常矩,矩常權,權常衡,衡迺道,用道長久,弗疾弗病,任意任生矣”。
故大聖諾諾,龢之氣以正,用之百姓。大悳撅撅,無己。昒性,給之弗得。大成癡癡,無外之志,鑒於細小之矍發。
故利、利落者,孰辧恖明,方能豁豁。湛其技精也,順理涣然。且宴乎至性,窮索其至玅,知微,果而不疲也。
故無心之心,爲道之根。有心之爲,執道,則行也。
知之於道者:一誠,入之。一默,守之。一柔,用之。如是也,醟誠似愚,醟默似納,醟柔似掘。夫如是也,則眘其中,忘諸物形之外。妄恖妄志,不知我我。妄至極虛,豁然,洞開矣。
入道,知止。守道,知謹。用道,知微。知微,則慧光生。知謹,則聖悳全。
知止,則大定安。樂於其道之中,由是醹也。定安,則智全。智全,而慧生。慧生,則與其道龢一矣。一者,入微觀之門,周正治之宗也。
以此,是名眞妄。則能一之,則能進之。惟其忘,而合道一;以致無相,而眞心注。心注其中則龢天地,而融我爲圜初。圜初,是謂天人一。天人一,則入至妙之門,逹至眞之境矣。
是故不學則已,學當如是也。不濟則已,濟則無所遺也。不目則已,目則由是至大成也。
是病非逆乎外,即剝乎內也。何謂哉?夫先動之水火,昇降營衛。後動之水火,葆拊精氣。精氣者,生身之華,精之粹也。營衛者,血之榮,氣之飬也。先動水火者,心之動靜也。後動之水火者,即飲食入內,而六陽緻化也。六陽緻升化,而傳乎五臟;臟得清陽之給,而營運無息也。
故外擾乎陽,則內刑於陰。外幹於邪,則傳於腠裡。否氣內迫,而擾及臟腑。故陽濁而陰鬱。則內熱極,則表寒而粟,此冬刑太陰之過耳。
經曰:“天气清淨,光明者也。藏德兮不亢,故不卑也。亢卑則日月不明,邪干孔竅,陽气塞,地氣冒明。雨䨳不精,則上應甘露不下,交通不表,(士上旵下)(音掠,陰陽悖也)萬物命,故不施也”。
故衛(气下火,音氣)龢平,則陽華於表,臟腑營秘,則正(气下火,音氣)葆龢不息,患何從生。
是以神識明慧,則目暗者,太過也。志智純,而明於竅者,不及也,皆邪害空竅之過也。勞勞乎傷其气,累累乎害其營,非識明者胡能保乎。
《太無》第二
2009年02月16日 星期一 05:41

乙乙
陽气沖龢,則爲風爲熱,天气從之。傷气薄激,則爲飃爲暴,地氣受之。甚,則閉其竅,而塞其絡。陰氣冒冒,則爲雲爲露,爲濕爲邪。地熱應之;則翳掩精明,血道雍阻,盲於目。
日月不光於无間,悶悶掩神則少明,天道其亦然。何故耳?夫陽盛,則地氣無以上應,弗應無交,陓時則病。陽吸陰呼而生物。物生則氣形,形與物備,則物之道成。物道實,因其燥也。陰極,則天气不能下交,遠陽無以剋巨陰也。陰陽交流,其通而道不擴,則萬物欣榮之气斂。故花木多枯,而生機歸根。
淩冽之否气不散,熱則風雨無度。故賊風數至,而暴雨頻起。嘗若悖逆天地四時之沖龢,而數犯六淫八風之害。於自然之道遠離,則病無可醫矣。唯輜重者,從之;故身無奇疾,眞气不失,生機無歇也。
春,發也。多飲少食,清勿腥。精神活潑,气機葆龢,行止避風。逆之,則少陽不生,肝气內變,鬱塞不通。澂漬,則木臟臃腫。
夏,伸也。多飲節食,勿使滿盈。節欲寬志,息以子午。忌風避雨,勿使寒侵。逆之則太陽不長,心(气下火,同气)內洞,而心營不足,夜緒无眠。
長夏,極也。多食少飲,無助乎濕。呼長吸短,以散其鬱,無恖無憂,寬以宴脾。就清離濁,以資胃陽,去濕就溫,資衛清榮。
逆之,則木土相刑,脾气散渙,精力不濟,疲憊不堪。不及,則中滿厭食,胃氣不宣。食陰冷過,則潰乎胃腸,恙及脘腹,此气傷於形者也。
秋,斂也。飲食各半,葷腥三,菜食五,無飽傷脾。遠蕭凋之恖緒,汗勿當風。勿使陽傷,深吸淺呼,拳拳其心,恬淡而爲。逆之,則太陽不收,肺气焦滿。陽明濕火所刑,大便秘結。夏客於風,長夏宿變則下血,不及則濕淫胃腸, 咽喉乾澀,土竅壅塞。太過則剋及厥陰,風气內動,久咳不已。金木相戰而居中,濕遇風熱而上行,則喉如綿纏,嗝噫上逆。
冬,蒙也。多腥少鹹,食五菜三,以燥其寒。勿風勿冷,無傷於陽,日出而動,養陰維陽。恬心慰志,葆龢精(气下火,同氣)。逆之,則少陰不臟,火蒸水鄉。太陽不收,夜尿頻多。腎氣濁沉,白濁遺精。
太過,則腰腿不利,頪風鶴膝。秋刑其子,則肩肘不舉,指節疼痛。不及,則病癃閉;過之則足腫陰癢,命門火衰;腹冷胃寒,痺痿不仁。
是以衛生之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溫夏晾,秋平冬熱;食之不違,則益乎陽而固乎陰,勿違乎常。順應自然之時序,全其陽而陰生不息也。然世之庸者,多補其陰而抑其陽。是謂全陰而制陽,反害其常。莫若與萬物沉浮,輿生長之門矣。順天時之變,則陽气蠢蠢;應地德之王,而陰者自全。嘗逆其根,則伐其本。違其本而雍其根;形有餘,則動之喘喘;內(氣)虛,而形懶肢墮,漸而非寧矣。
《太無》第三
2009年02月17日 星期二 07:07

乙丙
故從陽則生,從陰則長。逆乎陽,而形有餘。逆於陰,而气不足。唯從四時之序,之則養。逆乎時序,之則亂。故曰:反順爲逆,是謂內格。陽濁而生火,陰鬱則生濕。濕火相伐,而生核瘻。寒熱交戰,而積(病頭中水下火)(音病,水畱熱蝕而涎粘若痰)涎。陽勝陰而形消,陰勝陽而身滿。土水不溶而流失,木不龢土而煩滿。陰極否塞,則化火自焚。陽極鬱結,壅泥血路。故病之求醫,不如未病求己,以順時而衛生也。衛者:維也,護也,顺以養者也。
明自然之道者,通乎衛生矣。陽者,養於形表,六淫毋傷。故聖人以天道變化,闡及陽道之體用,爲其無形也。陰者,營乎諸內,無感七惑。故聖人以地道,萬物之消長,而比頪以述,爲其有質也。陽無陰,則不生,陰無陽,則不長。陰陽調龢,則萬物榮。
故五氣相接,其華共榮。違之,則六邪所幹,以致內變。是以龢爲生身之本者。非陰陽之气沖活,則不能生矣。
故曰:蒼天之气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气鞏固;雖有風邪,弗可害之。失之,矢陽气。矢陽而悖逆時序,則內塞九竅、而外壅肌肉。則營不運,此謂自傷,气自削也。
陽傷於寒、則陽气內封,而昏暈不時,起居若驚。神气浮動,安寢不實,知夢若行。陽傷於暑,則多汗煩躁,喘渴有聲。不燥則熱刑於中,內熱外寒,而多言不次,體若燔炭,汗出則安。陽傷於濕,則頭如裏濕,熱不能除,甚則大筋若抽縮之急,其肌肉鬆耎無著於力。大筋若抽,縮縮而緊,爲急,爲拘。肌肉鬆耎,無著於力,爲痹,爲痿。
陽傷於气,則气疾、而濕熱互剝。气濕熱爭,肌肉腫脹。肌肉腫脹,則氣血筋骨,行津混亂,而陽气衰微。故疲,勞傷筋骨而擾神气。煩惱,幹陽合而亂營血。若是則天眞耗竭,筋脈嗔脹,肌肉積結而爲核癭。陽傷於夏气,則使人少(气)而善怒,少(气)善怒,則陽火不治。乃,肝气不得節治,而火動也。故房勞於腎者,四時之气皆忌之。
春之風,冬之寒,夏之暑,長夏之濕,秋之燥,四時怒之火,謂六淫。六淫者,六邪化也。天眞,其遂能耗散,當避者也。是以腎傷,則膀胱竭,目暗不可以視。腎之竅在耳,耳閉不可以聽。其勞甚、則精神耗散,而氣血脫。虛火播,而身若國將滅之,四分五裂、而無所王。虛極陽火亢進, 則愈難禁乎欲恖,終至竭滅矣。
故六邪相侵者同也,其邪勝正與不及之變,差之一毫,去之千里。若其气正,而順應乎天然,則其病微,而其癥輕,其治亦不難矣。
《太無》第四
2009年02月18日 星期三 05:30

乙丁
若(髟付)。三陽互搏於內、則外衛缺缺。裡燥表虛,營血上聚,而陽弗下行。故在上、則氣血逩倂,在下、則營衛空虛。頭重,腳不著力,气短身重,悶悶若塞。此怒火,恖甚之過耳。甚而勞火交加,外傷風淫。則內剝之气迫筋傷絡,肌緩骨縱,著力如綿,無功負形。陽薄於內,而血脈妄形。血脈妄行、則偏汗偏沮,半身不遂,汗出淋淋。爲寒濕之變,則內熱外散, 毛孔閉塞;內熱外濕,結於皮腠之間,而爲疣爲疚,爲痤爲疿。
若是也,辛膩太過,則濕毒内結。違其常,則爲(病頭下水)爲疢。其氣逆,則發疪(病頭姊去女)。脾胃病(病頭水下火)濕勝,逢淫風於腸;其内外交結,則爲疥癩與鈎(病頭古),痠痟痛首。甚則臟腑鬱毒,内發瘤積(病頭,區多口)癘,外作(病頭水)疢癰疽。其反入骨,則肌病擠(肉网肉,痛如撕也),出傑(骨合骨,力不可動也)矣。
夫六淫之變也,赤朱(病,病頭上水下火)毒,鬱火之濕所發也,膩脂淫血亦發之矣。紫青風火之毒也,其怒火由血而發之者也。紅白濕邪之淫也,瘙癢不禁,外(音秀,病頭酉)多發。乃恖欲傷气,滯乎脾腎者,淫氣之散也。
瘻耗(病頭臯)癑潰(病頭貴),鈎(病頭古)痒痤痡,邪氣倂而傷乎皮者也。顫(病頭亶)績(病頭悉)癍白,金失血榮;顫(病頭亶)績(病頭悉)癍紫者,气傷榮血;以此頪別矣。
肌裏肉腠,爲膏膜流溢之膩所遺封害,則內熱蒸泄。而風濕之邪,干乎四肢。凅其發也疔生四梢,此陰毒之襲虛也。寒涼形勞,汗出淒風,外搏膚腠;脂液遂凝滯於毫竅,滲涸皶漬於皮膚。陽鬱於內,濕火併發,發爲朱疽,此陽毒之客於穴也,大甚則焫出之已矣。
《太無》第五
2009年02月19日 星期四 05:35

乙戊
陽气(气下火)精華;其上養神明,其下生精气(气下火)。其柔榮筋,其眞養絡。邪從(内幷風)之,則皮腠開闔不得,其名曰脈痞;乃寒之襲也。肌裡之邪、積無從瀉,因生僵痿不利。寒陷於脈,留舍經血;濕澑之,則發爲瘍瘻。肉腠相連,背脊中寒,則陽气爲邪所變化,肌僵筋淤,沉重濇痛。
其傳臟腑,則畏懼生,驚駭甚,恐徨日增。陽悖陰逆,則營逆血鬱。血鬱則火毒結,結則墊塞。與濕竝之肌理,而爲膿臃;血鬱結水,而腫滿气短。汗未止,則形虛气消。風寒傷之俞穴,遂閉熱不出。至秋則兩熱相爍,振振而憟,寒熱相移,名爲風瘧。
故曰:‘風者,百病之始。病(病頭水上火下)者,萬惡之源。淫者,糜亂之端。寒者,百滯之泉也’。是言暴病之來,此非天災也,乃人不慎之過耳。若是者,久病而不以爲然,入而傳化也。或壯而未知之,其大作耳。
世人寄以祝巫,其心神之所病已。其志恐畏慄(病頭术)者,可己。其身之所病,則可虞也。若致上下陰陽,互不交通。否隔日進,良醫無力,則神工亦弗能爲也。故有風,有濕。有寒,有熱。皆鬱毒封害經脈肌肉者也。
上經曰:‘風者,百病之始也。气者,災害之源也。故焦燥失神,風之戶也。鬱悶憂煩,風之合也。心清神靜,則內腠閉拒。雖厲風苛毒,弗能爲害。體應自然,則龢同生道。雖病痛雜疾,莫可爲殃矣。
若(髟付)。病者:皆陰陽失合,氣血搏激散渙之故也。是以三陽內畜,怫結不通曰隔。隔者:非病於形、而病於气者也。當急宣之,瀉之。不然、則陽燥爍其陰,陰枯陽竭矣。是以日作夜息,以龢陰陽。晝動養陽,夜息養陰。旦日之中, 陽气之所生。日夕、則陽气虛,而气穴閉闔矣。
故午後則陽明气收,太陰司衛;拒外之能薄弱,當作無勞乎筋骨,息無勞心志。子後則少陰氣收,少陽司衛;靜心息養,則龢於陰,而滋乎陽也。
反此者,形削骨枯,气機搏否。陰者,營形藏精,營養五臟者也。夜則澆灌以營陰,晝則流注以滋陽。故‘陽失陰則厥,陰失陽則懣’。
《太無》第六
2009年02月20日 星期五 06:09

乙己
平旦至日中,陽中之陽。日中至黃昏,陽中之陰。黃昏至雞鳴,陰中之陰。雞鳴至平旦,陰中之陽,此曰四相者也。
以人形而言之,背之陽,陽中之至陽者,首也。背爲陽,陽中之陽者,心也。背爲陽,陽中之陰,肺也。背爲陽,陽中之至陰者,髓也。腹爲陰,陰中之陰,腎是也。腹爲陰,陰中之陽,肝是也。腹爲陰,陰中之至陰,脾是也。腹爲陰,陰中之至陽者,牝牡也。
其。所以明陰中隱陽,陽中隱陰之理者。爲冬病在陰,夏病在陽,秋病在陰,春病在陽也。故肝爲陰中之陽,多病於气與食,肺爲陽中之陰,多病於病(病頭水上火下)與風。脾爲純陰,多病於肝火濕鬱。腎爲陰中之陽,多病房勞,虛疚之恐驚。心爲陽中之陽,多病憟(病頭术)疫情勞,痬蝦(病頭夾)瘞傷。
何謂也?夫陰陽相合,而生陰者肝也。陰陽相龢,生於陽者首也。首爲心闕,故爲陽中之陽也。故惆患生,則營血搏亂。房勞過,則陰極。陰極則陽疎,陽疏則不拒閉。憂則傷陰,悲則傷气。是以聖人,諭自然之可見,傳衛生之道者,頪別而至理一也。
五臟之龢,五氣擾之。五臟之生,源乎五味。五臟本气,傷在五味。
是故味過於酸,則肝木勝,而脾土石。脾土石而水消。
味過於鹹,則骨壯血瘀。筋骨僵硬,則心气(气下火)抑鬱而澀難。
味過於甘,則脾盛。脾盛則中气喘滿,腎氣受制,是以失其衡而消下。
味過於苦,則心火得滋而脾土實寒,胃氣不調,筋骨痿逆。
味過於辛,則肺得之宣,而筋脈沮弛,,多涎汗瀉,精神不密,内塞以虚。
謹龢五味,則骨正筋柔,氣血調泰。慎知五害,則諸邪不幹,陽气固密。
《太無》第七
2009年02月21日 星期六 07:45

乙庚
膏胝者,心之餘也。肓肪者,心力之源也。膋脂者,肝之屬也。育膜者,臟腑之分也。胰(人上肉中土下)者,脾之闕也。朢(朋中三口)突(肉骨肉)者,肺之寓也。肒(欢音)脁(條音)脙(休音)者,腎之關竅也。臍虚者,五臟六腑陽气之牝也。凡此奇墟者,皆諸病伏匿之所,不病則已,病則不可治也。
何謂也?膏胝肓肪,膋脂,育膜,胰(人上肉中土下)朒,茫(朋中三日) 突(肉骨肉),肒脁脙六者;衡營澬沃之域,皆留邪之墟也。其風火寒熱,入則不去。久則邪凝,反復生變,而流諸虛。病之發也,則無可治之。覻之,而已矣。
臍虚者,天地之關竅,陰陽之縂樞也。其龢也,骨剛筋柔而氣血平秘,臟腑定安也。其病,則志懦,性墮;妄恖,神離而感病不已矣。
下經曰:陰陽互倂,則臟腑氣爭。熱爍其陰,而流脂四佈,其生病(病頭水上火下)肪(月傍上口下方)癤癅。陰倂陽,則臟氣(气下火)外泄於腑。臟氣(气下火)泄於腑,則陽气壅塞,而生臃腫。脘腹弩痛。減,則留膏內瘀而巨肥。陽倂陰,則腑氣上行,焦滿气爭也。
上經言:‘陽者:天佈之,而地呈者也。陰者,地發之,而天施者也。故陽從日,而陰從月。陽從虛,而陰基域也。陰無損而不潰,陽無染而不感。陽失陰而賁,陰失陽而瘀。此道之常也’。
以形言也;則‘傷逢濕而瘀,病(病頭水下火)逢火而結。熱逢傷而潰,濕逢毒而發。病(病頭水上火下)逢毒而妄,風逢燥而糜。寒逢濕而不仁,風逢寒而熱。風逢濕而痛,寒逢濕而厥。故則(病頭水)疚疢疵,痍疽癳癧形矣。故病(病頭水上火下)水逢而蒙,火逢風而循經痛也’。
故曰:‘陰陽反隔,則生弦暈。陰陽反害,則生欬喘’。故病者,蝕也。淩也,過也。孰無失而恙者歟?孰有過而無失者歟?
《太無》第八
2009年02月22日 星期日 05:28

乙辛
夫泄者,盜也。有泄,則虛也。有侵,則刑也。虛,則受其逼,而知之也。夫邪氣之客人也,其乘有六。火逢風,曰敗金。濕逢風,曰囚气。火逢寒,曰傷中。濕逢寒,曰病蝕。熱逢風,曰蝕陽。寒逢風,曰腐陰也。
夫傷者,刑也。入則內變,內變則感。感陽而敗陰,則竅塞而內滿。傷陰敗陽,則熱煩肢墮而內剝於淫;其癥消而毒內伏,積久而病,不治矣。何故焉?其非泄乎腎則傷乎眞气也。
望非心則不察。不察,無以知其病。從微知著,知其病,而治其無所遺。觀,其气色之變而知表裏。衡,其部分而知臟腑。五行五氣五色之應,必有頲繫;其內變而其外見,知從所部,以窮其機矣。
灋陰陽,而知病從逆。應四時,以明生死。故“欲知變化相移,龢常逐色於動靜。知自然之要,爲體癥之樞也”。
病有始,始有逆從。人有其形,其分五頪。逐天地五十之數,而知虛實病夭者;極變而窮造化之方矣。
‘知其頪,窮所部,其患當已。用以度,明所以,醫體天然。微辧析然,析然知悟。精而勿濫,用而知變。求大道之龢,而爲治癥之縄準耶’。
故‘陽者三,少陽,陽明,太陽。少陽陽明太陽者,亦各有三;清陽者歸臟一也,龢陽者爕理二也,巨陽者衛秘三也。以此窮之,數九’。
‘陰者有三;少陰,太陰,厥陰。少陰太陰厥陰亦三,一曰胎陰,司舍固气。二曰靈沖,濟腑龢眞。三曰元精,上滋神明。其气三,其行二。質從形,乃從官,合之以六。故陰之極,從之以六’。
肝合東方。其經曰厥陰,其府膋胞脙前陰,其勝應陽明。其气飬乎神明,而濟乎心。故其氣逆,則頭暈目弦。其氣滯,則脇滿脘痛,志焦滿煩。其气泄,則腹脹弩痛。前陰,男子腎病,女子血疾。
心合南方。其經曰少陰,其府腦膈諸器。而府膏肓,應下腹。其比小腸,而應太陽。其气開闊神明,而活於脾。橐龠而灌溉血脈者也。故其气下逆,則脘臍弩痛。其焦爍則男子削,女子不月,患無常曰癔。其畏病(病頭上水下火)濕,其惡風寒。因其火象焱上而不基下也。其眞不足,則小指屈,循經不利也。
脾合中央。其經曰太陰,其府六墟腎朒,府胃胰(人肉土)而應太陽。其飬元益气,而流精四佈。故其氣逆於上,則心肺壅滿而太息,肢墮嗜臥。其气下行也,客腎流濁,男子癃閉五淋。女子牝注不常,骶痺不月。
其脾也,胃之所本,長飬之臟也。胃者,水穀之庫,承運消磨之坻,膽之府也。飲食入胃,精氣(气火)歸於臍。其華應脾,而支五臟者,胃氣之使也。故胃者,資生陽气而飬臟之府也。故曰胃者,陽穀之海也。膋膜者,膓之寓也,亦支胃屬也。故胃氣有餘,則瘠;胃氣不足,則大腹也。
肺合西方。其經曰太陰,其府筋肌皮膚,府茫(朋中三日) 突(肉骨肉)而應陽明。其精气(气火)屬腎,其華上映神庭,而活躍臟腑。橐龠運化,换氣柔血之間也。
故古曰腑者,輔矣。其气守,則下應關元。其氣滯,則背脊彊痛。其气散,則腹脹結水。實鬱,則四肢虚浮。其氣不應,則少腹寒弩,面目虛浮。前後滯利,膚乾色枯焉。
腎合北方。其經曰少陰,其府經脈核漠,府肒脁脙。其勝肓膜膋胝,而應太陽陽明。其華充給神庭,其精气(气火)合肝而興生陽之道。其气內守,則水穀流行。其气上逆,則頭浮而痛。其气虛滯,則腎腰彊直而腹滿溺淋。濕邪交倂,而秋石結。此其何也?命門火熾之過也。其陽明滿,則其客膋肓而大腹。鬱而生寒,滯則生火,前後不常也。其太陽虛則多溺而滯,實則閉而淋漓。燥火相加則溺血潰脂,即夜不息也。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合龢,生道興也。故天之陽者,地陰呈之,地之陰者,天陽發之。道虛質基,气致圜極。
《太無》第九
2009年02月23日 星期一 06:31
乙壬
夫陰陽,虛實者;病之從來也。表裏,寒熱者,所患之大象耳。故亦虛亦實,表裏釀釀。亦寒亦熱,陰陽憬憬。釀釀易反,憬憬則變。交感之治,愼,則爲之酏也。
陰,實則舉。陽,虛則邪倂之易。陽實則气迷,陰虛則濕鬱。陰道故柔而气當佈。陽道故靖而气利清也,故陰當平而陽益秘矣。
故是雲:立天之道,利明乎自然。立地之道,理從乎常規。天地之道立,醫之道化成。治者:衛生之徑也,活人之灋也。是以聖人立言炎炎,以明其機者,畏其誤生也。
是以窮造化之玅者,奪天地之常。極天地自然之常者,取造化之功。生有所病,其常也;因其宴生之要於日用也。爲之,則唯四時六淫八風之所客,客則病矣。病者,亦其常也。不病,亦其常也。何謂也?言彊者不病而弱者病也。是故聖人,立治之道,乃盡其天年者,樂其無窮而窮其功也。
夫上古有眞人者:先其動也,正其心。使其腠理固秘;佈其气,使其邪不得入。拳拳導引,使其气衛,故無可病也。以其不濁,故夀二佰四十而衰。平人清無盛食,命數三六,亦佰八十而夀焉。佰八十者,人生命數也。今之人厭走,而去六十,少動之夭也。夫聖人之動也,合於自然,宴乎至性。其作也,心不二志,至中無外。故無常病,故無常用。無常恖,亦無常行故也。
“陰陽爲綱,萬物爲紀;生殺變化,猶然以序。故求癥頪陰陽之變,而知其病;明病之因。曰:治病必求於本,逐本以求原,無不已矣。
故積陽爲天,積陰爲地。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气(气火),陰成形”。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生清而冷,熱生濁而鬱。熱見風寒而病(病頭水火)生,寒逢濕邪而厥成。寒氣生 濁,熱气生清。清气在下,則生飧泄。濁气在上,則生瞋(月眞)脹。此陰陽反作,病之從逆也。
故清陽爲天,濁陰爲地。地氣上爲雲,天气下而爲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气。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
故《上經.時病》曰:‘至前爲陽以含陰,而得温病。至後爲陰以含陽,而得傷寒。’‘虚實寒温,不可重客。重客者,竝傳而入也’。
《太無》第十
2009年02月24日 星期二 05:58
乙癸
故《眞意、微解》曰:“胰(人肉土)者:脾屬之而攝於津,胰(人肉土)病者,亢(气出地上之形,極於上而生變者也)夫邙((朋中三曰),濕熱上結於賾)突(肉骨肉)膏肓,而生燥抑。(燥抑生)則肒朓脙膋,育膜六墟内亂。(六墟内)亂則榮衛不調也;(榮衛不调)則肉宙(肉中裏)從(内竝風)啟(氣下火),皮痛寒熱也。故食不滿,飲無節,無力身浮。病(石下火)從(内竝風)者,項突(肉骨肉)也。煩恐寒熱,汗出頭弦心縣絕,氣滿不得息”。
三傳厥陰,爲黄爲瘟。瘟者,温毒也。黄者,内大癰也。其之竝至者,癰毒俱發也。其面目身皆黄,右脇眇(月少)腹中痛。時氣所疫,感瘟汗出,一日悶息不得。二日不知人,交三日死。交感而發,三艸入泉飲,不日已’。
故‘三傳少陰,病(石下火)從(内竝風)心薄。下爲從(内竝風)腎,溺膏毒。‘病温,三傳而爲温毒。病温三傳太陰脾,爲啟(氣下火)消。客太陰肺,爲病(石下火)突(頸中肉也)啟(氣下火)消者,冒冒爲脾胰(人肉土)坂(病頭扁),爲嗌閉死。亦爲之肝絶,爲心膏屍,爲腎枯(病頭古)。
故曰:‘温之毒從(内竝風)積於太陽,血肉溺淋。温之毒從(内竝風)積於陽明,嗌隔不下,後秘不利。温之毒從(内竝風)積於少陽,神昏,結黄,日夜不寐’。其言温之毒從(内竝風)積者,久積風温之毒,從(内竝風))以墊積也’。
故曰:‘寒之毒積(肉网肉,病滯肌不用也)結於太陽,白濁石淋,癃閉弗通。寒之毒積(肉网肉)結於陽明,則洞泄寒中,背脊彊直。寒之積(肉网肉)毒結於少陽,則頸項不利,頭晕目絃’。
故曰:‘風從(内竝風)宙(肉中裏),肌裹僵而筋不用。則擠(肉网肉)堀(骨合骨)而僵旲(彊痛屈伸不能也),而濕邪緃。客從(内竝風)臟腑,則邪倂皮膚而病(石下火)竭(糸頡糸),結毒於皮膚,爍癢皮蛻如,煩心而夜不能寐也;則諸邪干而啟(氣下火)病(石下火)凝矣。
故曰:‘傷於寒,三傳爲陰結’。故曰‘三傳少陰,瘀血内遏,結黄節脁。病心,赤面唇舌,動不得息。病腎,腫脹喘满,水溺臟腑’。
《眞意、微解》曰:‘其腑之悖,則其臟逆。經之塞,則其府悖。故病者;虚者塞者是也。故其啟(氣下火)者,啟(氣下火)之虚鬱而已矣。其病(石下火)者,病(石下火)之實結是也’。
‘其經滲(病頭辛),則痺成。其脈穨,其器廢’。故出其血而使其解,刺其絡而通其經。以湯醴之辛甘以緩其刑,寒則温之,熱則噵之。合其气,以調水火;疎其滯,以畅衛御。得此,入衛生治病之門矣。

《太合》
《太合》第一
2009年02月25日 星期三 05:09

丙甲
師言:“‘諸陽化氣(气火),氣(气火)動生風。諸陰成形,形鬱寒凝。陽動於上,清輕飛揚,陰靜於下,重濁澂積。濁上清下、爲瞋爲脹,火(亢)水(卑)、爲之飱泄。熱則濕蒸,寒則气凝。陰陽反作,病有逆從。濕盛菌成、病(病頭水火)極還(病頭丸)生,木癭於傷。土積於濕。火怒於風。水枯於暑。金敗於病(病頭水火)濁,而消在火’”。
故天以陽生而陰長,地以陽殺而陰藏。天地陰陽,乂同則倡。何謂也?陽其龢陰,則生气始動於東南,物茁也。陰其龢陽,則萧殺之氣結於西北,物剥也。陽者西行,至坤而生景。天道陰生,地以陽發呈。物壯則老,碩以謝之也。乾者,巨陽也,風動者也。生戌亥之交,呈極變之首,陽道頹衰者也。坤者,巨陰也,息靜者也。生未申之交,爲歸藏之始,陰道塞闔者也。
故陽歸戌位,陰見未宮者,以形物言之也。地中之陽,自九月潛行於下,故地熱之所蘊結也。地中之陰,六月而外現,故濕蘊於長夏,以終乎季秋。謂之身:則陽化動气,陰化凝形是也。此易之言形者也。
故‘病者,風勝气,則動。熱勝濕,則脹。瘀勝熱,則腫。燥勝濕,則乾。寒勝熱,則浮。濕勝土,則濡瀉。風勝燥,則澀痛。濕勝火,則鬱。濕勝暑,則痒。風火相勝,攻上。火勝水蒸,不清。寒倂於熱,則嗔(月眞)。温倂風,則滿。濕倂邪,則厥’。
故‘熱蒸濕鬱,逢冷滯則爲之雹。物腐於土,夏逢雨而爲之菇。土木瘀濕而薹生。 金水逢寒而冰凝’。故曰:‘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見熱。重熱,則見寒。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
是以‘至寒傷形,至熱傷气。气傷則疢(稱),形傷則腫’。因見此,先痛而後腫者,乃气傷形也。先腫而後痛,形傷气也。若(髟付)。天道之變化有據,地道嵤驗可證。人爲圜周之一物,則合與自然而感應,睹也。
《太合》第二
2009年02月26日 星期四 05:46

丙乙
偉乎天地。知所以師者,酏;其博大之莫測也。
故春者:風從東來,其病在肝。應於頸項,其榮乎上;而疲滯於風也。
應於臟腑,其易怒多夢,肝俞不舒。全身拘緊,筋彊肉酸,股內廉痛。失眠腹脹,恖緒不竭。胃病口羶,上冒苦辛,膽俞脹困,驚恐莫名。其病在膽,環跳滿,股膝外皮寒徹骨也。
夏者:風從南來,其病在心。應於胷脇胛中,步則喘急,慌弦無力。
應於臟腑,嘭嘭然若搏鼓。睡无眠,慌豁而熱,恖緒勿寧。其病在小腸,臍中堅脹。心中煩亂無眠,小指不利。食則膻中爍脹,气沖蓬(朋口口口)突(肉骨肉)。是夏病也,舌紅而刺痛,火眼狂言。嘻嘻自語,頭眩目幻。有恖則言,語稚若童子。
秋者:風從西來,其應在肺。其病缺盆肩髎,其應俠脊。
應於臟腑,气短悶滿,吸呼運肩而有聲,臉浮目鼓,掌中熱,善太息。留暑重鬱,虛燥傷風。則高熱不息,譫言頻頻,昏迷不醒。傳於大腸,則大便燥結,氣滿不食。食則雍懣,少腹中隊脹,便血後裂,濕癢不禁。
冬者,風從北來,其病在腎。應於腰股少腹,畏寒而憟。
應於臟腑,生疑而怒,甚則骨蒸勞熱,駭怕莫名。嗜臥性墮,前陰濕痒,乏力肉酥。筋骨酸痛,少腹冷,血寒而瘀,陽道不興。
其先,爲北風所奪。則生道塞,精液少寒,血凝紫塊。
人道爲邪氣所廢,臟寒經滯,月事不常。應乎膀胱,則小便短數。腹冷脹若倍物,陽馳陰縮,故肢體不伸。故酸甚則癃,斥(鹼)甚則閉,鹹蜃則淋。淋者,冬閉邪熱,得春風瘀經,暑則發者也。
長夏者,風迴而至,其病在脾。應於膏脊,風濕內蘊。
應於臟腑,則生病(病頭水上火下)積,畜石水於胰(人肉土)膜,發爲濕疹。淫濕少陽,則爲消羸煩渴。故脾胰者,得陽龢則生,失之則憊。土不納水,則水气四播,肌裡壅塞則發肥,病(病頭水火)濕成矣。
胃者,盛受之官。四時皆秉,故四季邪氣所迫則中滿不消,恖欲所害,則飲食乏味。傳之於脾膜,則噫气上逆,腹肚鬱結,而心下痞悶。足膝少力,蹺腿腹痛。
其索之,則發於上,其病頭項;故癢屑風疹,不可俯仰者,春病也。
胷間隱痛,血脈不調。結癳病(病頭水火)痞,營運受制,則夏病也。
气懣憋脹,哮喘傷勞。肩痛連臂,气浮手脹者,秋病也。
四肢厥逆,風痛骨痺,精寒經冷,化生不能者,冬病也。
洞泄寒中,結水停逆,疔瘡毒疹者,長夏病也。
由是也,則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勝則無恙,不及則病也。
《太合》第三
2009年02月27日 星期五 06:22

丙丙
逆春气之病,則上刑於心;而剋於肺,是爲乾嗌纏涎。其恖憂傷亟脾則胃氣上逆,咽乾吭,勝則怒火振動,賁隘結疝。春病,胃之不足也。
逆夏气之爲病,則醺然結肝,病(病頭水火)濕鬱乎脾腸,腹膨而大。頸項不支,多夢,頭眩。津液粘乾,血鬱而窒。夏病,膀肊之乏也。
逆秋气之爲病,則五內憋脹。血縮營澀,紫白(病頭亶)(病頭悉)。勝,則癤癳鬱結胷腹股肱,血病不治。秋病,膽之不足也。
逆冬气之爲病,則心血不支,少眠多驚疑,手足燥熱,宗(中八八)脊易形,骨痿結瘀,其血不營。冬病,膓之乏也。
逆長夏之爲病,則心性偏乎沮激,孤獨寡交,瘦削多食,恖妄幻想,白濁溺淋,淫滯不竭,陰痿不收,失禁腋臭,甚則不生。長夏病,膋膜之不利也。
所謂逆者,是爲春病脾肺,夏病腎肝,秋病心脾,冬病肺心,長夏肝腎者也。天地相交,四時應化。生長收斂藏,此常也。
人則,有所不同。气質之彊弱,心志之變化,則應四序而發病。生之,豈有皆應時而不亂者耶!故曰:“良工知常”。夫天地之气應人,其各有太過不及之度,彊弱虛實之變也。
天有四時,應之爲生長收藏。地有五行,以生寒暑燥濕風。人之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故‘攝生者,喜怒弗關乎情,而不傷其气。故無怒以養陰,無喜以陽密。寒暑不違,恒自然,而不傷其形’。故“寒勿侵於形,而气自龢,暑勿爍於營,而臟自葆”。
《太合》第四
2009年03月01日 星期日 05:10

丙丁
經曰:東方青色,其時春。其气通肝,開竅於目。其(木)精之生气,歸於肝膽。其頪火,其味酸。其幹甲乙。其頪艸木。其畜龍雉。其食爲穀麥。其應四時,上爲歲星。其發病也,是爲驚駭。其气在頭,其音角,其數八。肝之陰者養乎筋,其臭臊。
故東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爲玄,在人爲道變。在地爲運化,化生五味。道變生智,玄極生神。神在天爲陽龢,動气,在地爲木。在體爲筋,在聲爲呼,在動爲握,在志爲怒。
怒傷肝,悲猶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是故肝病,則上幹清陽。營血濁怒,經筋受制。膽病,則胃氣制。陽龢受幹,則頸項胛中痛。
南方赤色、其時夏。通气於心,開竅於耳。其(火)精之生气,歸於心膓。其頪火,其味苦。其幹丙丁。其頪營榮。其畜馬羊。其食爲穀黍。其應四時,上爲惑星。其發病也,爲腦爲脈。其气在胷,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
故南生熱,熱生營。營生火,火生焦。焦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爲道度,在人爲悳性。悳性生懇,道度生意。意在天爲汙垢,飛塵,在地爲土。在體爲皮,在聲爲笑,在志爲喜,其變動爲憂。
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气,寒勝熱。苦傷气,鹹勝苦。是故心病則營血不運,軀體不用,舌本彊。胷中少气(气火)焦滿。少腹繞臍爍痛,頭病面青,目無光,唇紫灰。其火爍金,喘息不止。
中央黃色,其時長夏。通气於脾,開竅於口。其(土)精之生气,歸於脾胃。其病在舌,其味甘,其頪土。其幹戊己。其頪生氣。其畜兕牛。其食爲穀稷。其應四時,上爲鎮星。其發病也,爲燥爲渴。其氣在中,其食在肉。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
長夏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酸猶過甘。脾生肉,肉生肺。脾主鼻;其在天爲气,在人爲意欲。意欲生勤,大气生憂。憂在天爲陰,爲沉,在气爲金。在地爲生化,化生五臭。在體爲皮,在聲爲嗌,在志爲樂,其變勤爲哀。
是以知脾病則肌肉壅腫,瘀之所病耳;不及則肌理尖削,食多榮少也。故脾之敗也,其病消水癉渴。脾不消水,故口渴而尿頻多。此何生也,因其味太過,大食腥葷,膩之傷土而器不用,故水泛也。
西方白色,其時秋。通气於肺,開竅於鼻。其(金)精之生气,歸於肺大腸。病在肩背。其頪金,其味辛,其幹庚辛,其畜雞猴。其殼稻,其應四時,上爲太白星。病在皮毛。其音商,其臭腥,在聲爲哭,在變動爲咳。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味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腎生志。其志爲憂;憂傷肺,喜勝於憂,熱傷皮毛,寒猶勝熱。
是故肺病,則皮焦毛枯,背如重負,少气喘咳,皮屑飛揚,皮若當風,寒熱往來。
北方黑色,通於腎。開竅二陰,其(水)精之生氣,歸於於腎膀肊胱。故其病腰腹足踝。其頪水,其味鹹。其幹壬癸。其畜豕,其穀豆。其應四時,上爲辰星。其發病也,在志與骨。其氣在汁液,其食在膓。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冬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髓,髓生肝。在聲爲呻,在變動爲憟,在志爲恐,恐傷腎,恖過於恐。寒傷血,燥勝於寒。鹹太過則傷血,甘太過猶勝於鹹。
是故腎傷則腹膨身腫,二便不利。以石,風,寒,濕,燥水別之。不及則小便頻數而少,畏寒不振,陽道不興。
《太合》第五
2009年03月03日 星期二 05:55

丙戊
是言:《經》者,先聖之遺秘也。醫道之巨(矩)模也。掘生道自然之常,以言衛生養命之本,非無稽也。天地爲人之輜舍,宴存其中。焉有不相呼吸,對應者哉?故言陰甚,則身熱而腠理閉,喘麤爲之挽仰。汗不出則熱畜,齒痠口乾,煩冤腹滿者,不治。
陽勝,則能冬不能夏,故身煩熱、骨熒。陰勝則身寒汗出,膚若臨風。數寒而憟,寒則氣逆,逆而腹滿不治也。能夏不能冬,陰勝之變也。病之臨、形不可支也。勝者,相勝也。寒生水,是水逢寒聚而不發,鬱而不行。不行則病。熱生火,火化動气,勝則爲飆風,風動生寒,此極變也。
故四時爲气,四序爲龍,葆龢爲瑞,逆傷爲災。人亦有四時,初生,少長,青成,成衰。故年四十內耗甚,腠理始疏,陰營而衰自半。起居癩散,榮華稍過,發鬚斑白。年五十衛自衰而身重,耳目不聰。年六十則陰營痿,陽失其榮而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故《經》曰:知七惑之弊而避之。用八益之利而益之。則衰老遠,而身彊。反之,傷乎七惑之害,未臻八益之利,則衰老矣。智者察同,自然體用。愚者察異,力意不及。自然之道,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輕體彊,老者復壯,壯者益治。
故侯王之食,養老有餘,而少小不足者,何也?因其營之太過,而傷形。形傷,則臟气(气火)石,石則欲甚而泄之,憊而亡矣。
《太合》第六
2009年03月04日 星期三 06:03

丙己
“同气相求,相比以澑。變化相移,所須則收。气味有宿,質化气(气火)歸。飲食入胃,轉化爲气。气之所變,資乎其給”。
故味之酸者,入胃則化鹹而斥(鹼)變。本初之味,歛乎緃而功收澀。鹹化之气,通於血而荣乎臟。鹹化之質,充乎血而榮乎筋。斥化之气,給乎膽支乎胃。斥化之質,入乎津血去漬膩,而精化其瘀也。
味之苦者,入胃則斥(鹸)化而鹹變。本初之气,散熱推陳而泄瀉。斥化之气,清熱袪燥。斥化之味,推陳易新。鹹化之气,榮乎髓而資於血。斥化之味,走肌腠、而營運於水穀之隅。
味之甘者,入胃則酸化易鹹而斥(鹸)變。本初之味,清熱助濕而利乎脾。酸化之气,消磨食飲,而資乎腸胃。其質則腐變,而入脾利濕,運營水气。鹹化之气,則榮乎肌裡,而潤乎膚表,益養代瀉於皮腠也。其斥(鹸)化之質,出陳腐新。其气也,則營乎金水之陽。
味之辛者,入胃則酸化易鹹而甘變。本初之气,塡中補虚而發熱。鹹化之气,走乎六陽。鹹化之味,走乎陰而充於五內,以資其運。酸化之气,支乎筋經而泄濕熱。酸化之味,呈運化而實其肌腠。甘變之气,填其膏脂。甘變之味,滋乎陰而營五宮也。
味之鹹者,入胃則辛化易斥(鹸)而酸變。本初之气,榮血塡髓以消水。其辛化之气,填乎髓而益乎精。辛化之味,壯其骨而營乎筋。鹹化之气,利乎臟而營乎血。鹹化之味,行乎水而澤其肌。酸變之气也,清肌理之瘀滯,調燥熱之動气。酸化之味,清理六腑之害,益乎斂收之气是也。
故知食之不及,則五內虛,六陽憊。食之太過,則五內壅,而六陽滿。觀五行、五種、五頪之變化,知機則活。用天地六合之微奧,調以先機。酏治之濟人,若非明白三才之奧,焉可爲佳?
斯道也,非大智慧而莫近。故見利妄義者難明;非仁心濟利者難知。故聖道唯孤,知者稀幾也。是以習道若水之與物,徹透自識。持德似撅愚之有物,富貴而不移,則聖道傳矣。
《太合》第七
2009年03月05日 星期四 06:24

丙庚
夫五味之營給,適,則當養。不及,則削。太過,則病有餘。有餘之害,烈也。故五宮六陽,其變化无多。五味傳咸之應化,呈象不一。
何謂也?人,有五行之不同。物,有五色之偏易。食,有五味之獨勝。嗜,有五頪之各別。是以五行化氣,各有所歸。五質之易變,各有所給。五味之所歸,各有所化。嗜之則偏勝,好之則偏積。
故嗜酸者,質斥鹸而火盛。然酸太過,則閉。
嗜苦者:質鹹而血少,然若太過而癆瘵。
嗜甘者,質斥(鹸)而臟燥。然甘太過,其六陽臃而五宮塞。
嗜辛者,質酸鹹而血泣多气,然辛太過,則肝鬱气亢,而心脾同病。
嗜鹹者,質斥(鹸)酸而血盛气虛,然嗜碱太過,則癃,血瘀骨削。
是故五味之營也,益不及而剝太過。此所需之神自明也。
故言虚者:虚散而不聚也。不聚,故爲之虚矣。言實者:結而不宣散也,不宣散,故爲之實矣。故言虚實者,非有無也,乃聚散之失度也。
且夫五方之域,榮枯燥濕別之。其質地氣候之異,造物不一,陰陽虛實之變,作而繁衍。寒熱風燥濕之別,近質而化。故病分五行生剋,治分五質五味之辧,投其所喜,用則滯閉洞開。嗟夫,精微智志者、有餘。喜功好大者、不足;聖人之道危矣。
《太合》第八
2009年03月06日 星期五 04:12
丙辛
神,之色混黃。气,之色太素。精,之色玄白。
神,之宮在心;其闕在首,其開竅在目。其養太無,其生太虛,其精太靈。其神太眞,其气太極,其眞太初。
故神之精存乎膋覽,神之靈鍾乎血髓。神者:心之華也。其性虛極,不可爲用。
是故恖慮耗之,怒火移之,憂疑散之。
气,之宮在肺膓;其闕關元膻中,其開竅於鼻。其養在脾,其生在心,其精太元。其神太玄,其气太乙,其眞太樸。
故气之神存乎丹田,气之靈居乎神庭,气者:肺之華也,肝之精也,其性至清,莫可亂之。
是故憂恖滯之,悲泣散之,急怒移之。
精,之宮在牝腎;其闕在頭,其開竅於前陰。其養在肺,其生在脾,其精太華。其神太貞,其气太始,其貞太清。
故精之神居於首,精之靈守於命門。精者,腎之華也,肝之資也,肺之精也,其性至淫,莫可擾之,擾之則亂,散之則移,移之則病。
因是也,葆龢五內,以養其陽,奉養六陽,以衛其眞。眞者,精氣神之謂也,不可不固,以命曰三玄。故三玄龢固而精力盛,形不衰,軀體眞合。
《太合》第九
2009年03月07日 星期六 07:23

丙壬
師顥曰:望气,而知神。神不衰而可愈,神不竭而可治。
望神,而知精。精氣勝雖,危而安;勞竭雖安,則難愈。
天之精者,神也。地之精者,气也。人之精者,津液也。
天以其神而生精,精生气。地以其气而生神,神生精。人以其資而生气,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气。此三者不可拮据,故三而一,一而三者,生資之本,性命之根源也。
五行五臟,各有所營。
肝屬木,其數八。木以水爲母,水一也,故肝有十八營。營以十八物,非物不用。養之太過,則木气壅以致病,肋脹腹臌者死。
心屬火,其數七。火以木爲母,木三也,故心有二十有一營。營以二十有一物,非物不生。養之太過,則火鬱而滯,經脈不通,气結而臍腹痛者死。
脾屬土,其數五。土以火爲母,火二也。故脾以一十而營。營以一十之物,非物不化。故養之太過,則土气壅塞,脾土不運,消中甘渴嗝气,食不下咽者死。
肺屬金,金數九。金以土爲母,土數五,故肺以四十有五營。(去節二十四气)營以二十有一物,非物不調。故養之太過而內气鬱結,病(病頭水火)毒不化,背痛仰項而息者死。
腎屬水,水數七。水以金爲母,金數四,故腎以二十有八營。營以二十有八物,非物不榮。故養之不及,則腎傷而物敗,腹痭如釜,二便不通,咳气上逆者死。
故臟絕而腑氣有餘者蠱脹,气絕而臟气(气火)有餘者浮腫。痭脹而气短澀者, 臟受制之气衰也。臟气(气火)壅塞,瘀阻而不宣者,六陽運化之气不足是也。
《太合》第十
2009年03月08日 星期日 05:15

丙癸
夫陰陽之在天地,猶水之在器也。其本無形,而形歸所器矣。氣血之亦複如是。故陽不足,則邪氣乘之。陰不足,則厭气留之。故天降精气(气火)之施化,爲陽爲天。地布龢气以成形,爲陰爲地。地之清陽上天,天之濁陰歸地。
是故天地陰陽之動靜,爲其神明晰辧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之道,萬物得之以榮息。而我用之以治其病,以葆人生。以物之用,而龢服其常,以給其不足。非我異於人也,以微覽也。天地陰陽,如圜無端,周而復始矣。
天之气,通乎芒(朋日日日)嗌。地之气,通於膻中。動气通肝,雷气通心,穀气通於脾陽,雨气通於腎陽,六經之陰爲山,陽爲川,腸胃爲水穀之海。九竅爲葆營形气之囱,水注之戶。故陽之汗,以雨頪之。陽之气,以風名之,暴烈之气象雷,逆上之气象陽。
故治逆乎天紀,違乎地理,則六經反作,而五氣盡傷。眞气既傷,則災害至矣。其邪之至也,疾如風雨,其賊之臨也,快喻流光。
故善治者,治皮毛,止乎初萌也。其次治肌膚,救其既生也。其次治筋脈,攻其已病也。其次治六腑,治其已甚也。其次治其五臟,治五臟者,生死過半矣。
《太合》第十一
2009年03月09日 星期一 06:29

丙子
經云:病勢已成,治之,可得半癒一。然,初成者獲愈。固入者,伐形。透裡者,伐骨。先侵傷膚,不治則乘陽,陽傷而注於臟。故天之邪風感人,而害五臟。水穀之寒熱,感而害於之腑。是其熱傷於胃膀胱,而寒傷及腸輿膽也。地之濕氣,感則害及皮肉筋脈,其勝,則榮衛之氣不行故也。
故善鍼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裡。察太過不及,而補瀉。見微得過,用之不殆。善診者,先察色而望其形。別五行,分五域,而案脈審別其陰陽,見清濁而知部份。聞其息,聽者聲,而知其所苦。觀權(恖刀)衡規矩,而知病所主。
故脈者;春之風也,柔龢而中弦。夏之風也,洪弱而昭龢。秋之風也一,肅殺,浮毛如羽而清龢。冬之風也,淩烈,散而沉石,中下見而靈活;此四時平脈也。
案尺寸,以觀其浮沉滑濇。察三才,而辧彊弱大小。辧緊數促急激薄之象,生死立判。分彊洪鼓擊實牢之動,眞假自明。察查濡芤細散微耎之眞假,溯及遲緩長短結帶之是非。
故肝之脈曰脫,其無至若遁刀之責責。
肺之脈曰毛,其無根若摩麻,毛之浮波。
心之脈曰揣,其若索之去,傳豆於器。
腎之脈曰擊,如指彈石,辟辟搏絕。
脾之脈曰漏,乍陳乍數,屋漏雀啄。
故曰將亡之脈,生氣絕而不活。見其繫,而不見及气。見其動,而不見其韌者是也。
《太合》第十二
2009年03月10日 星期二 05:53

丙丑
望而知生死,色見於外也。診脈而洞其機,無誤則無失。故病之始,刺之而已。盛,則得衰而已。故病盛,取之而傷眞气,輕則發揚而邪去。重則減之,衰則彰之,勝者剝之,弱者益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气(气火)。精不足者,輔之以味。形勝則氣虛,以辛散滯而溫其陽。气(气火)盛形衰,用陰濁之性,以培其根。邪在上者,揚而發之,邪在下者,引而泄之。故中滿者,瀉之於內,其邪所乘者,表之以汗,邪在表者,揚而發之,其氣慓悍者,案而斂瀉之。
故實則益散益瀉,虛則用益用補。審陰陽、以別剛柔,判彊弱、乃知益損。陽病治陰,陰病治陽。氣實、則導而引之。血實、則決而疏之。引領歸正,安活本位,此治之道也。然治必通察辧,察辧勿過於色脈。逆從表裡,虛實陰陽。雌雄彊弱之道,存之於心。心存於精,精存於誠。誠存於眞,眞存於一。存於一者,是謂得道。
《太乙》
《太乙》第一
2009年03月11日 星期三 05:22
丁甲
陽極之末者,陰之生處也。陰極之位者,陽之生處也。故天之有陽,地之生也。地之有陰,天之所獲也。天有三光,一陽輝二陰。地有三炁,二陽活一陰。天之道,彰乎形而運乎裏。地之道,發乎裏而生乎形。气動乎形,形彰乎意。故名太乙者,是爲自然之常,而明乎證治之理也。
故師言曰:“臟腑,表裏,陰陽者;道之以度也。天地有道度,四時見也。表裏有道度,陰陽辧也。陰陽亦有道度,寒熱現也。
陽彊者,以陰培之,培之陰,則陽道自平。陰盛者,給之以陽,給之陽,則陰自衡。故曰‘陰病治陰,陽病治陽,有餘者、損之,不足者、益之’。何謂也?及以五行之道言也。虛則培其母,實則瀉其子也。
故肝之病也,虛則益腎,實則損心。損心者,利竅開心可也。腎之海者,膀胱也,當以利之。心之海者,小腸也,當以疎之。
心之病也,虛則補其肝,實則瀉其脾。瀉其脾者,通實消導可也。肝之官在膽,當以清之。脾之府在胃,當以龢之。
脾之病也,虛則補其心,實則瀉其肺。瀉肺者,理气(气火)宣通,袪滯者可也。心之海小腸也,當以溫之。肺之輸大膓,當以清之。
肺之病者,虛則補其脾,實則瀉其腎。瀉腎者,除濕利水可也。脾之穀在胃,當以龢之。腎之海在膀胱,灋當清利。
腎之病者,虛則補其肺,實則瀉其肝。瀉肝者,行其气(气火),開鬱清解可也。肺之府大膓,以温龢之。肝之輸在膽,清而墮之”。
故曰:“六腑者,若川谷之卑者也。卑不利,則溢髙。下不龢,則鬱之上。卑(氣之下也)之壅,熱鬱亢(下氣冒上也)。亢(下氣冒上也)之客,寒結卑(氣之下也),此自然之常也”。
是以治臟則先清其腑,治腑則先理其臟,治標者先固其本,治本者先導其標,上病者利下,下病者清上。
《太乙》第二
2009年03月12日 星期四 05:09

丁乙
“上動,則下必從之。下動者,上必隨之。左气(气火)實,則右動。右气(气火)實,則左移。前實則挺,後實則弓。血實於上,則氣聚於下。气(气火)縕於上,則血實於下。血移於右,則气(气火)動於左。气(气火)動右,則血移於左。血多則氣少,气(气火)多則血少”。陰本在上,陽本於下。陽之,則上輕下重;陰之,則喘息而肢浮。此氣血推移之綱也。
“陰入陽而動者,腦也。陽入陰而動者,心也。欲食而活者,膓也。三心之一運,身無所病”。同之以淨,用度以龢,生之道几。
“陰入陽,心動者性;陽入陰,性動者牝。故有則恖,少則止。性作營動乎牡,牡動|摇而精泄。欲不禁者,肝熱腦郁也,病膓氣之不固耳”。
“氣入血,肝盛而動怒。血入氣,肺盛而動悲。營入血,脾盛而動憂。衛入營,腎盛而動恖。衛入血,心盛而動情”。
“貞陰陽而憐气血,惜萬物養心志。物者,气之器也。事者,竭之能也。故先聖人者,處物不芻”。
“五味五穀,弗欲奇用。用偏則失貞,過則必遏,遏其溢矣”。
師顥言,‘肝傷於腥,膽敗於葷。心病於濕,小腸病於气(气火)蝕。脾病於鬱,胃病於不節食。肺病於風,大腸病於淫。腎病於滯濕,膀胱病於火’。故飲食入胃,則勞乎膽而運於肝。傳於腸而營入脾,脾生血,血生肝,肝生心。脾生肺,肺生腎,腎生肝。故榮,清走肝腎,濁入肺心。血之營運,五臟互榮。
故膩傷肝脾,濕敗腎心。濕熱上蒸,至肺生疢,此熱鬱之過也。

《太乙》第三
2009年03月18日 星期三 07:11

丁丙
師言:“諸內之症,無誘不發”。‘其病既成,實邪已形’。然。無六氣之助,則病無可生也。故病者,發以疾而本伏隱也。無積爲有,有而引緃也。

經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乎陽,清靜根之。營命出乎陰,闢闔收放本之。陽動圓、行於臟腑。陰靜方,迴二循環。

故心者,陽中之少陰。二陽互動而推行,一陰迂迴而收斂。故爲、維生之主宰焉。動乎,其爲成之原矣。闢闔不息,動運常龢。血汙乎忥气(气火),始爲病。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支配出焉。其陰者,祛毒之官,鎮位筋脈也。其陽者,爲玄牝之母,生化之根。

肝者,陰中之厥陰。二陰之始乎澂解,一陽支配於氣運。依膓之所資,腦之所動而運也。木象剛健,故病在氣,傷於腥。

膻中者,膓之使,覽之所用也。中正出乎陰,龢气本之。喜樂出乎陽,眞气存焉。

故其宗(气中)龢,心曠神怡。其氣濁滞,恖甚神渾。其病也,肢堕解臆,兘無從。不立,澥澥然。

脾者,生成之官,五味出乎陰也:陰者,胰(人肉土)也;本欲動之。養給出乎陽:陽者,胃也;元气(气火)運之。

脾者,陰中之太陰也。生乎膓而用其陽,動乎膽以同其運。故其龢則壯,不足則懈;力不恒,悶悶然。有餘則喘满,昏昏其然也。

肺者,相傳之官,節治出焉,行營布衛者陽也,走於腑而動於臟者,陰也。

肺者,陰中之太陰。生乎心而用其陽,動乎锤(無代)以致乎運。故其不足,缺缺然如有失,肩不負。有餘,息息然如有隨,動躁不竭。

腎者,太乙之官,气節出焉。智慧出乎陽,生成出乎陰。龢則滿志,精力無竭。

腎者,陰中之少陰。肒二陽以依之膓用,蓄乎熱而以清其汙。不足則疲,前不用而溺數。實則腰腹滿,肢腫而喘逆。腦中混混,如水蕩蕩然。

膽者,將軍之官,蝕腐出乎陰,決斷出乎陽;鎮守心陽,爲胃之權輿也。故其氣佈衛於息夜,而守與日中。日奉消而夜守形,此其鎮也。

胃者,倉稟之官,消化出乎陽,澂闢出乎陰焉。其爲陽气之宗,命門之支焉。故其氣用輸乎日中,而守於息夜。日奉常而夜支形,此其用也。

小腸者,臟腑之腦,受盛之官。故膓榮身榮,膓枯身枯。化物出乎陰,昇營出乎陽。其精上溉乎腦心,其液賷生諸臟。以温而龢諸氣,用養而成其生。成營蓄衛,化方之源焉。

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乎陰,淅送出乎陽,瀉者出乎陰。

三焦者,膓之大絡,決瀆之官。天焦奉行乎气運,地焦本始固龢源,中焦輸資乎臟腑。澤潤乎人,滑利乎地,開通乎天者陰也。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秉气(气火)海而運化者、陽也,匯有餘而出之者、陰也。

故元气盛則身心矯健。牝牡虧則悶閉不通,至道甚微,變化無窮,生成之道,一气而通,是以一病則四應,一塞也眾蒙

孰知其原?索之無端。瞿瞿閔閔、勤勤純純,而奧妙莫知。兢兢業業、溯溯窮窮,而玄機澂湛。唯窈窈冥冥之境、而恍惚若得,恍惚之中、而隱然若悟。此旦冥之一線耳,天意之使也。動靜生成,神明通之。陰陽闢闔,動气承之。

故“上明而下宴,下盈則上津。之上以司炁,之下以司生”。生气(气火)同宗(气中),人道乃成矣。
《太乙》第四
2009年03月20日 星期五 05:55

丁丁

天,之心曰同。地,之心曰萌。日,之心曰廣明。月,之心曰清靈。
故天,气无不同也。地,氣無不萌也。是以先師本天之旨,而觀變化之理。明十有二月气之所移,立二十有四節。節一十有五日,合六六之数;應萬物之作而分三候。候有五日,以應地移,一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之數。
故天之體,本乎陰陽。地之體,應其陰陽。以其天地之气育、而人處其中。得九而配之,應乎九九之數。九者,陽數之終也,一八合、二七合、三六合、四五合數也。五五則滿一,一者,數之始極也,故爲六者,五與一也。九九者應天制會,六六者,闢地經緯;易之從之。
故冬者,坤;復、臨應之。春者以泰;大壯、夬以應之。夏者,乾;姤、遯應之。秋者,否;觀、剝應之。以乾、坤、否、泰,爲四時;陰陽之理窮也。木火土金水爲五方;五運、五行之理窮也。風、火、暑、濕、燥、寒,爲六氣。气合六十日,六六則三百六十數。比、生者,是爲平气。相勝者,爲之太過。故相刑者,爲之不及;此六經之變窮矣。
師曰:形假地生,命惟天賦。故奉生之气通於天,天秉承乎陰陽,而爲動之根本矣。形假五行而運,用假五氣而活,龢其精气(气火),神之本始。
肝之藏魂,心之藏神,脾之藏意,肺之藏魄,腎之藏志。五志者,五能也。气盛則魄宏,精盈則志剛,血充則魂密。心龢中正則神蘊,谷氣平則意眞。心動意,意動魂,魂動魄,魄動气,气動神,神動意,互動則作。故動作之龢者,五神藏也,行動懶散者,五神離也。神離者,六氣,六欲,七惑之傷也,案而知之。
師曰:‘寒熱傷乎神志,風濕動乎魂魄,燥火擾乎意气。气動傷陰,火動傷陽’。故“寒動生風,風動生火,火動生暑,暑動生濕,濕動生病(病頭水火)。病(病頭水火)動傷气(气火),气動生燥,燥動傷陰,陰動生寒。寒動气(气火)傷,气動傷形”。故‘六氣之動,邪自生之。陽之邪入乎其陰,陰之邪乾乎其陽’。
“陽與陽接,則其气破散。風熱互蒸、則内淫爍而外汗。陰不自生、而消之,其見血淖”。
血淖者,宜謹龢其气,气通則陽不內焫。內焫,則臟閉。臟閉、則剛柔不龢,經气(气火)乃絕。陰與陰併,則壅塞不通,气機散亂,營血瘀結,陽不用而自滅。陰爭於內而陽擾乎外,魄汗不斂,四逆而起,起則傷肺,使人喘鳴。火乘金則陰消,三日死。生陽之屬,四日已。
《太乙》第五
2009年03月22日 星期日 05:58

丁戊
所謂生陽者,肝之心,心之脾,脾之肺,肺之腎,腎之肝是也。所謂生陰者,心火乘肺金,肺金乘肝木,肝木乘脾土,脾土乘腎水,腎水乘心火是也。所谓生陽死陰者,亦心肝之頪。所谓生陰死陽者,亦肺心之頪。肺之腎,謂之重陰,腎之脾謂之辟陰,死不治。
辟陰者,土辟水升之故也。結陽者,腫乎加上肢,結陰者便血,三結三升。陰陽結斜,多陰少陽,名曰石水,少腹腫滿。
手足陽明之熱結,謂之消。消者,消水穀也。
手足厥陰之鬱結,則胃氣實而二脇鬱,澀謂之蒙。蒙者,蒙水气而不發也。
手足太陽之結,謂之隔。隔者,乃熱結小腸,而血脈燥。熱結膀胱,而津涸也。
手足太陰之結,謂之水。水者,陽爲寒淩則气化爲水,水積胷膈也。
手少陰少陽結,謂之喉痺。喉痺者,邪積少陽而走少陰,刑太陰而上嗌也。陰搏陽別,是謂有子。陰陽虛,而胃氣不留,腸開勿收;陰中眞气不稟,而陽者死。
陽入陰位上搏,陰弗固則蒸而爲汗。陰不足而盛陽搏之,則血崩而下。三陰俱鼓搏而異於常候,陰氣盛極,二十日夜半死。
二陰俱鼓搏而異於常候,陰末至極,十三日夕死。
一陰俱鼓搏而異於常候,十日死,何據焉?火成於七而木以三應者也。
三陽俱搏鼓而擊,三日死。三陰三陽俱搏,心腹滿發,腸無隱曲而瀉弗知,五日死。
二陽俱搏鼓而擊者,其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
一陽俱鼓搏而伏者,三焦竭也,三日死。故凡異於常候者,相勝而太過之候,皆死也。是病甚,其候順,無違乎時者皆生也。
師言:搏者,陽極而搏乎陰。鼓者,陽張,而陰閉竭也。擊者,極而二氣無所制約也。天地極,陰陽否,時氣盛行,而瘟瘧生。暑濕失度,久串無雨,則時氣流行,溫病生。風雨不節,水患漫近,則時疫橫行。人亦然也。何謂哉?不知常,之妄作,凶矣。
常者,五行之炁,應天運而主化生物者也。五運相應,周而不息,相生成,承運以治。然四時五運,六氣用焉。
六氣者,風火暑濕燥寒也。其本五行之气淫而生,故謂六淫。其於五氣也,又一陰陽也。五氣爲陽,六淫爲陰。陰陽之動,盛衰虛實,太過不及,之所注耳。
故經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虛實之紀因,不可以爲工也”。
《太乙》第六
2009年03月24日 星期二 06:51
丁己
師曰:欲知其解,先求其至。春爲气首,皆歸始春。未至而先至,太過耳,則薄所不勝,而乘其所勝也。

其氣淫,淫生濕。濕生病(病頭水火),病(病頭水火)生鬱火。火生積,積則邪癖內生,良工束手。至而不至,是謂不及也。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

故我所剋者、曰所勝。剋我者、爲所不勝。生我者,爲所生。是以當求其至者,气至之時也,故曰:“謹候其時,气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則內運昏亂。八邪所幹,六淫內變,工莫所辧也”。

經曰:“气有五常,謂之襲常。气之不襲,是爲非常,非常則變矣。變至則病。是其當勝反微,不當勝反甚,因而重感於邪,感於邪則病矣”。故‘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

是以天之廣、無所不包也。地之厚、無所不納也。天度者,地之深藏者也;地德者,天道之所下施者也;天之道,無物不彰乎經紀,地之道,無气不發乎理性,故觀之能明,明之能悟,悟之可達也。

心榮乎面、而充在血。爲生之本,神之宅也。其气炎上,其精上應神庭,其神與識動乎形。其神資生,爲命之源也。故其象火之離明,爲陽中之太陽,故本象曰離,用象爲乾。離者中虛,神存其中矣。乾者,言其恖,意動而不息之象也。

腎榮於髮,而充在骨。封藏之本,精之位也。其气關元,其精上應神宮。其神華潤澤筋骨,其精資髓,爲運動之源也。故其注水週流形體,其象水之靈秀,故本象曰坎。爲陰中之太陰,言其入於有無二間之故也;用象爲坤。坎者,一陽居中動乎有形之中也,坤者,秉陰極而生,貞藏之象也。

脾榮乎肌腠,而應在唇於肤。爲資生之本,形之源意之處也。其精四播而不息,其气達而如環。其神昇華,而治六合,爲後天之本始也。爲陰中之少陰。本象爲坤,中虛而爲倉稟之本。用象遯、臨、夬、剝。坤者,空谷也。盛,受而資營者也。秉陰極之象而生陽,始生而亨利之象也。遯、臨、夬、剝者,其寄乎四時,而氤氳之象也,莫可鬱之。

肝榮乎爪,而充在筋。爲氣血之本,魂之藏也。其精上應在目,其气中龢胃膓。其神與魂主於形,資乎神明。爲陰中之太陽,故本象震。震者,言其物之動也。地出乎震。茂盛之象也,用象爲泰。震者,二陰居上而陽動於下,萬物資生者也。泰者,陰陽交會、而生機盎然之象也。

肺榮乎毛,而充在皮。爲气之本,魄之處也。其精在丹田,其气(气火)走臟腑,其神與魄存乎表。其气(气火)資生,爲命之泉也。其象金之朗朗,爲陽中之太陰。其本象曰乾,言其橐龠不息也,用象爲否。乾者,其气盈而鼓吹者也,否者,陽動於上而陰靜於下也。
《太乙》第七
2009年03月26日 星期四 05:59
丁庚
臟者:量也,釋也,藏營支養也。腑者:皿也,哺也,消導傳化而奉營者也。故臟有其榮,腑有其飬。臟有其支,腑有其給,地道之大端也。

六墟者:極虚之處也。曰胰(人肉土),脾主之,通乎二膓,昇化水谷也。

曰望(朋口口口)突(肉骨肉),心肝肺主之,權水火,调陰陽之營飬,守衡五官二道器也。

曰膏肓,神气主之。資心调元,潔器維清之器也。

曰育膜,肝腎主之。膋胝支之,爲間營調龢陰陽之器也。

曰膋脂,肝心脾主之。生液支血,攝气收華,成水火精津之器也。

曰朒朓肒脙,守衛關隘,持龢恒攝之器也。以其六墟諸器非表不裏,故其臟腑實積外邪,皆可害之。其無域乎?以其不宰而執其衡也。

一原一漠者:袪寒散熱,解毒緩疲之器也。一原膜者:漠水也。存津若膜,佈於肌腠筋骨之野,爲力衡動之泉也。

一核漠者:化血之結也。若蔓之與零,遍乎筋骨臟腑膋脂,以消血汙祛水毒,解散寒熱也。此八者,皆眾蒙之府,雖有所屬,而其过甚之。雖有所主,而嫉猶之。故勿以小患而不爲,不爲則大患。毋以無狀而不意,不意則亡也。

胃榮乎色,達乎膋脂(朋口口口)突(肉骨肉)。維生之本,陽道之海,養水谷以逹命也。上支神聰,下養精气,以動爲根,生即不已。其上象地陽,其下若雷動,爲陽中之陽明,故本曰復,用曰無妄、大壯、解、泰、恒,以應五運。器之陽者已生其陰,資撫其生者也。

膓臟之腦而營乎形,逹乎心胷核漠神闕。上走膻中以本其恒,下舍百脈以根其榮。爲血脈之源,滋生乎心主而營津液。故心與之裏,曰赤膓。其本膋胝,泌清澑濁,祛毒昇華。衡乎消導,精工之器。故象火,而昇降乎雨露,亦核漠(朋口口口)突(肉骨肉),爕陰陽而衡寒熱。其本曰同人,用曰既濟,鼓吹雲雨,潤乎諸器也。

大腸榮腰脊,走腰眇(月少)而達嗌鼻。得脾之氣而運,營歸肺命門。故淫毒過,則澑膚。上行諸育膜,而運乎津涎,下輸五行之氣,而走乎臟腑髓骨。與肺之合爲表裏,澑脂佈肪;少脾之資而瘠肥,多水火之剋而結瀉。爲化育泄濁之府,故走腹腰而始乎手。得脾肺而移虚實,逢七緃而敗腰亦。其本曰萃,用曰臨,故曰百積之海者,以其攝瀉自然之象也。

膀胱營乎肌脈,調龢陰陽而緩核膜。上達神府諸臟器,沐乎其悳。下合百節諸谷穴,衡乎其運。關乎朓脙六墟漠原,繫乎五泉衡其體用。佈施雲雨,逢六淫作霧露。沐浴諸器,致清龢而肅靖諸域,爲陽表之君。其本曰困,其用解,故爲泉谿之溟者,以歸納汙濁而不染澡也。

三焦膓之别絡而衡乎臟腑諸氣,以營其匀。其主六墟四膲原膜,容穢汙以衡利諸器。療水火之不持,合陰陽之不睦。故上焦心肺,(朋口口口)突(肉骨肉)膏肓主之。中焦肝脾腎,育膜胰(人肉土)膻主之。下焦膓膀胱男女,膋胝肒朓脙核膜主之。以衡其生,以致其生也。故三焦者:概而言也,手足少陽毌之。

心包膓之大絡,而司乎心陽之衛。膽胃彊,則其拒閉不汙。膓膋弱,則易染凬病(病頭水火)。脾虚,其易爲濕傷。肝旺,其常爲氣動。上畏燥火,下懼清寒。有司心神之衛,實一身薄弱之器而易病者,故以腑名也。其本曰遯,用曰賾,則運以龢,不則爲害;就王之側,深澻不名耳。

膽宰陽道,通毌乎首支九竅。上逹虚極,下疏九地。與胃共主日夜之衛,同營消化給利之權。攝調臟腑之龢,引領諸陰以歸經紀。主核漠之運以收支,營陰陽之道而執衡也。其本曰无妄,用曰復、豐、噬嗑、隨、屯,以窮五變。爲衛生之本始,葆形之君也。

腦肢竅之主而營乎志知,上支臟腑之運作,下繫精气經脈循環。積臟腑之气而主宰,用眾啟之精以作動。呈四宫九衢之道爲心,宗體心鑒之智以存神。爲九陽之魁首,迺五志之总樞。其本曰大有,用曰同人,故曰心之宫神之舍也。

女子胞者,玄牝之器也。肝之气生,心之气運,腎之气爲,肺之气資,脾之气應也。肝心膋朓六陰膓衝任,龢則其生,病則其殃。血其主,經其元,眾支而生,一臟獨主,生成人道之宫也。故其本曰豫,用曰復。得一則生,得一則成;得一,生生不息焉。

髓者,生於小膓而腦其營。其生乎血,其柔乎骨。畏寒熱凬,懼虚勞之所客;客之凬寒熱,則其缺缺而消。缺缺而消,則其自病而後血病。血其病,則諸器弱而不衛,諸感易形,諸病易成,成諸不治。其本曰兑,其用曰臨。故六气逢七惑之易病,火熱之爍易傷者,因其質之易感也。

血者,生於膋脾。清於腎而解於肝,而營在小膓。其榮乎諸器諸形,納其毒汙以利乎器。運乎气而健乎其質,功獨善生,能支其用。動乎其源,運專其先也。其畏腥渾,懼凬寒濕燥火淫。利則气利,澀則气滯。主陰女,逞陽道。故本曰未濟,用曰既濟,悳之廣矣。

骨支其形,爲干之主。其榮乎血,其養乎髓。其滋乎津,而其獨干其行,腎其主也。膓其生,肝其支,心其運也。其畏勞熱諸虚,懼不支以力,六淫七惑,皆可傷矣。其本曰隨,用曰歸妹。龢則健,失之則病也。

命門交通,水火互濟。神气精之始,行之原也。其虚則畏寒熱,志衰而恐懼;其實則燥動不安,夜寐不眠。其位庚癸之中,運其搏而無其器。本膓膋气(气火)之倉,故客居两腎之先。其本曰坎、乾、離、震,其用曰无妄、隨、噬嗑、益、屯、賾、复,同人、革、豐、家人、既济、賁、明夷。用之常也。
《太乙》第八
2009年03月28日 星期六 08:08
丁辛
是以言三焦胃小腸,大腸膀胱者;倉稟之本,營之所居,爲轉化眞气之器也。移味化气(气火),昇華資始者也。
膻中者,膓之舍,清龢之腑也。導陽引陰,開通閉,塞之官也。故浮腫膨脹,包腑之氣微也。
經曰:凡十一臟取決於膽者,以其氣之毌乎諸器也。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已上爲格陽。
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以上爲閉陰。人迎與寸口,四倍已上爲關格之脈。嬴,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气(气火)而死矣。
師曰:膽者,中正剛毅之官也,爲諸陽道之綱領,故少陽風邪則夜夢頻多而驚,下胛痛不能息。傳之於厥陰,則頸項連肩。盛則頭脹如裂,痛苦不堪。傳之太陰,則氣滿厭食。喘息煩悶,背中寒痛、夜寐不眠。眠則多夣伐鬪,其受制也,則夣故死。傳之少陰,則頭脹心慌,失眠不寐。咽乾口苦,心中恐慄。傳之三陽,則病痼冷;神恖恍惚,譫譫而語,甚則陽厥、癇間瘋狂,神智不清。
師言:膽者爲身之總樞,正气(气火)之主。樞陽機陰,調龢臟腑,爕理陰陽,守衛無端。彊則身彊,弱則身弱。故眠而無養乎陰者,膽受邪也。睡而飄遊乎夢幻而知者,膽淩風也。夜夢驚恐者,膽受邪害也。頭寒耳冷,筋脈徹骨者,膽受寒也,膽之痺則兩陽麻木,胛隙困脹,何謂也?膽爲陽心陰關,注道之使君,奉生之主也。
時方簡典,疏散者,助膽理乎正炁,理中者,調乎其陽。其爲六淫八風之天敵,故邪先害之也。戒夜食,不息眠,怒火憂恖悲哀,驚恐七惑之害,爲禍猶烈。故工者之治也,無不扶其正气(气火)而疏其所病也。
經其言。膽爲入雲之木,肝爲蕓蕓艸木;小腸爲太陽之火,心爲柴薪之火;胃爲鏗殭城池之土,脾爲漠漠荒野之土;大腸爲諸器用之金,肺爲歸藏地中之金;膀胱爲溟溟泊海之水,腎爲地下源源之水;三焦爲雨澤雲化之水,膻中爲地中伏匿之火。
故“病者,八風動其陽,六淫之氣攻之”。
即食入於胃,以傷其陽。陽傷,則六欲從之。食入於胃,或動其陰。陰動,則六淫之气擾之。怒傷於陽,則淩烈之气攻乎陰。怒傷於陰,則陰殺之气傷乎陽。情幹於陽,則受幹之氣入乎陰。情鬱乎陰,則鬱結之气填乎陽。故治者,治其陽則宣而散之,治其陰,則閉而龢之,活而消導之是也。
(髟付),露滴微粒,結蟲四萬有三。粒米之块,藏物六千。妄者以妄,正心以篤。匪悦者,哀其弗止。嘆喘者,悲其肺。毋能虚寧,以致明也。
藥之用,邪積以療者。運物之常,制其毒汙泯之,是爲之治也。刺之治,百痛以去者,專气(气火)能發也。故夫悳化者,肝膽能之。而腎亦去之。悳者,使其不害也。能者,使其不妄也。去者,能下而不積也。
九常紀
2009年03月24日 星期二 16:36
《九常記》甲甲篇,玄冥章

2009年03月29日 星期日 05:51
《九常紀》
甲篇第二節
“坎離者,物之能也。
外動坎,内動離。
坎動形,出入無端。
離動情,昇降籥淪”。
我說過,九常紀因種種原故,不貼瞭。這是學習寫字,有心人自會耳!!!

《太初》
《太初》第一
2009年03月30日 星期一 07:12
太 初
戊甲
肝之合筋也,莫可怒之。怒則傷之,傷則筋緃爪枯。以其内榮筋而外榮爪,其为清養血脈也。
心之合脈也,莫可燥之。燥則血流激搏,心气(气火)虛之,虚則其色敗。以其内營血而外榮色也,其内生之。
脾之合肉也,莫可憂之。憂則傷之,傷則肉消肌痿。以其内給養,而外主肌肉也,恖則甚之。其外榮唇,其內營血。
肺之合膚也,莫可風動之。風動之則傷,傷則皮毛枯。以其外榮毛,其內榮陽也。悲則甚之,燥則虚之,哀則竭之。
腎之合骨也,莫可寒之。寒之則傷,傷則精竭骨痿,须髮枯。以其内榮精髓,其外榮髮鬚也。
故‘五臟,陰也。太過則瘀曰實,實則邪盛。不及則弗聚曰虛,虛甚勞極’。故‘臟,不足者,補之以味。有餘者,散之以气’。“五味之過用,亦爲病也。是故多食鹹,則血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枯槁而毛髮落。多食辛,則筋骨拘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髮枯。此五味之傷也”。
‘心欲苦,苦傷肺;肺欲辛,辛傷肝;肝欲酸,酸傷脾;脾欲甘,甘傷腎;腎欲鹹,鹹傷心’。此五臟之合所傷也。
五臟本色,不可見之。見之,則死。故青如艸茲者,肝之死也。黃如枳實,脾之死也。黑如炲煤者,腎之死也。赤如衃血者,心之死也。白如枯骨者,肺之死也。
五臟合色,亦當辧之,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豚膏者生,黑如鳥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者也。
經曰: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肝,如以縞紺。生於脾,如以縞裹栝樓實。生於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
夫五氣所病,心不受穢,以噫出之。肺不受邪,故欬出之。肝不受風,以語出之。脾不受寒,以吞嗝出之。腎不受暑風,欠嚏出之。
胃爲气所逆,爲噦爲恐。大腸小腸,爲洩爲瀉。三焦虛窒,不瀉則溢而爲水。膀胱不利,爲癃爲閉。虛而關闊,則爲遺溺。膽氣不平,爲怒火傷,脘痛面青,顫抖不已。是謂五病。
師曰:五精五气(气火),各有所併。精倂心,則爲敏。气(气火)併心,則爲喜悅。气併肺,則爲悲。精併於肺,則爲涕。氣併肝,則爲憂。精併肝,則神覭。氣併脾,則爲愁。精併脾,則爲畏。氣併腎,則爲恐。精併腎,則爲驚。反之,火之併金爲喜,金之併木爲悲,木之併土爲憂,土之併土爲畏,土之併水爲恐。此虛而相併者也。
臟有所惡。心之惡熱,熱則脈潰濁。肺惡寒,寒則气留滯。肝惡風,風則筋燥急。脾之惡濕,濕則肉痿腫。腎惡燥,燥則精液枯。
又有所畏者,心之畏濕,濕則病(病頭火水)自結;肺之畏燥,燥則气自喘;肝畏熱,熱則氣自爍;脾畏寒,寒則中厭滿;腎畏風,風動精自淫也。
故觀之外;大寒,氣结爲霜雪。大熱,水化爲濕蒸。大風,澑濁爲壅滯。大濕,釀腐為瘀結。大燥,自耗而物枯。雷來電往,金泣木焚。飇起洪至,土剝火極。水患物流,火災灰炭,人豈不然哉?
故經曰:“五形、五色、五味、五音、五氣者,用之可以養,病之可以治。治者:扶也,故形色味音氣皆可瘉矣”。
師言:心之液從皮腠,泄而爲汗;肺之液從鼻潤出,泄而爲涕;肝之液注於目,泄而爲淚;脾之液溢於口,泄而爲涎;腎之液從於耳,泄而爲膿。經亦有言:腎之液從於齒,泄而爲唾。此爲五液也。
師言:辛爲陽,走於氣,气(气火)虧者忌之。鹹爲陰,走於血,血泣者忌之。苦爲陰,走於骨,骨痿者忌之。淡爲陽,走於液,形削者忌之。甘爲陰,走肉腠,肉痛者忌之。酸爲陽,走於筋,筋縶者忌之。何謂哉?忌者,勿過之也,五味太過則傷其形也,勿可多食之,是謂五忌。
又五禁者,肝之病禁食辛,虚者可審之。心之病,禁食鹹,虛者可審之。肺之病,禁食苦,實者可瀉之。脾之病,禁食酸,虛洩者可斂之。腎之病,禁食甘,實者可泄者。
故是病,必有其所發也。陰之病發於骨,陽之病發於血。陰之病發於肉,陽之病發於腠。陰之病發於夏,陽之病發於冬。
五臟五邪,各有所亂。邪入陽則狂,邪入陰則痺。邪搏於陽,則爲癲疾。邪搏於陰,則爲音瘖。陽入陰則靜,陰入陽則怒。
《太初》第二
2009年04月01日 星期三 05:32

《太初》第三

《太初》第四

《太初》第五
2009年04月10日 星期五 17:01

戊戊
經曰:腎氣虛,則厥逆上沖。實則脹滿,骨筋間眇動。治實當瀉然穀出血,不足則補復留。病未形者,取湧泉,丹田,命門案之,正居邪迺去。

經曰:其病者,邪自外入,乘氣血之中。使其陰陽互薄,氣亂於衛,血逆於經,血气(气火)離居。一實一虛,血併於陰,气併於陽,故爲驚狂。血併於陽,气併於陰,故爲炅熱。血併於上,气併於下,心煩惋然善怒。血併於下,气併於上,亂而喜忘。

經曰:氣血者,喜溫惡寒,寒則泣而不流,當以溫,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併爲血虛,血之所併爲气虛。故血言,則有之爲實,無則爲虛。

气併則少血,血併則少气。血气(气火)相失,故爲虛焉。絡之與孫絡之脈,俱輸於經,血與气併則爲實焉。血之於气,併走於上則爲大厥,厥則暴死。气復返則生,不復返則死。

血之所以畏淫者,以其寽也。血之所以畏寒者,以其結也。血之所以畏燥者,以其膏怒也。“淫自髓,結自臟,膏自神勞”。故“髓感邪而血淫,臟積實則血泣,神勞甚而血膏”。何謂也?血圜而動。一生乎臟腑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