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中益氣湯
複方
黃耆(病甚勞役熱甚者一錢),甘草(各五分炙),人參(去蘆三分有嗽去之),已上三味,除濕熱煩熱之聖藥也,當歸身(二分酒焙乾,或日乾以和血脈),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以導氣,又能益元氣,得諸甘藥乃可,若獨用瀉脾胃),升麻(二分或三分引胃氣上騰而復其本位便足行春升之令),柴胡(二分或三分引清氣行少陽之氣上升),白朮(三分除胃中熱,利腰脊間血)。
右件藥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量氣弱氣盛,臨病斟酌,水盞大小,去柤,食遠稍熱服,如傷之重者,不過二服而愈,若病日久者,以權立加減法治之。
如腹中痛者加白芍藥(五分),炙甘草(三分)。
如惡寒冷痛者,加去皮中桂(一分或三分桂心是也)。
如惡熱喜寒而腹痛者,於巳加白芍藥二味中,更加生黃芩(三分或二分)。
如夏月腹痛而不惡熱者亦然,治時熱也。
如天涼時,惡熱而痛,於巳加白芍藥甘草黃芩中,更少加桂。
如天寒時腹痛去芍藥,味酸而寒故也,加益智(三分或二分),或加半夏(五分),生薑(三片)。
如頭痛,加蔓荊子(二分或三分)。
如痛甚者,加川芎(二分)。
如頂痛腦痛,加本(三分或五分)。
如苦痛者,加細辛(二分華陰者)。
諸頭痛者,併用此四味足矣。
如頭上有熱,則此不能治,別以清空膏主之。
如臍下痛者,加真熟地黃(五分),其痛立止,如不已者,乃大寒也,更加肉桂(去皮二分或三分),內經所說,少腹痛皆寒證,從復法相報中來也,經云:大勝必大復,從熱病中變而作也,非傷寒厥陰之證也(仲景以抵當湯并丸主之,乃血結下焦膀胱也)。
如胸中氣壅滯,加青皮(二分),如氣促少氣者,去之。
如身有疼痛者,濕,若身重者,亦濕,加去桂五苓散(一錢)。
如風濕相搏,一身盡痛,加羌活防風本根(各五分),升麻蒼朮(各一錢),勿用五苓,所以然者,為風藥已能勝濕,故別作一服與之,如病去勿再服,以諸風之藥,損人元氣而益其病故也。
如大便秘澀,加當歸梢(一錢),閉澀不行者,煎成正藥,先用一口調玄明粉(五分或一錢),得行則止,此病不宜下,下之恐變凶證也。
如久病痰嗽者,去人參,初病者勿去之,冬月或春寒或秋涼時,各宜加不去根節麻黃(五分)。
如春令大溫,只加佛耳草(二分),款冬花(一分)。
如夏月病嗽,加五味子(三十二枚),麥門冬(去心二分或三分)。
如舌上白滑胎者,是胸中有寒,勿用之。
如夏月不嗽亦加人參(二分或三分),并五味子麥門冬各等分,救肺受火邪也。
如病人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一分或三分)。
如不能食,心下痞,勿加黃連。
如下痛或下急縮,俱加柴胡(三分,甚則五分)。
右一方加減,是飲食勞倦,喜怒不節,始病熱中,則可用之,若末傳為寒中,則不可用也,蓋甘酸適足益其病爾,如黃耆人參甘草芍藥五味子之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