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性體質的中醫調養
中醫是強調平衡的醫學,認為吃補是一種調整平衡的方法。當身體屬於寒性體質,應該用熱性的藥來平衡;相反的,如果是熱性體質,要用寒涼的藥物來調補,讓身體達到平衡的狀況。然而,現代人飲食多半不虞匱乏,又有進步的醫療資源可對抗疾病,有需要進補嗎?就中醫的觀點而言,進補的原則應該是:”見虛才補,不虛不補”。
中醫進補的作用包括三方面:
1. 器官功能的恢復:受傷害的器官功能恢復,五臟氣血調和,使營養自動產生 ,且不再流失。
2. 對疾病抵抗力的建立:即中醫治病在扶正,使身體不容易生病。
3. 營養的補充:使身體消耗、流失的營養補充,恢復體力。
進補是中醫治療虛證的方法,只有當人處在虛證的狀態之下,才需要用補藥治療。所謂”虛”就是”不足”的意思,凡是身體的氣血不足,或是抵抗力不好,甚至器官的生理機能運作功能不良時,都可以稱為虛。中醫所謂的虛證,大致上又可以分為氣虛、血虛、陽虛、陰虛等四大類,不同性質的虛證,進補法也不相同。
氣虛體質調理
� 常見症狀: 容易疲勞,面色微黃 or 蒼白,胃口不佳,大便較稀,不愛喝水、容易流汗。 易頭暈目眩 ,說話中氣不足、聲音小,脈搏較弱, 行走較無力, 而且稍微動一下就覺得呼吸氣促
� 用補氣健脾的方式來幫助身體恢復正常的狀態
� 常用的補氣健脾藥材:人參、北耆、淮山、芡實、蓮子、 茯苓等。
� 常用方劑: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
血虛體質調理
� 常見症狀:臉色蒼白、容易眩暈、心悸、失眠、嘴唇指甲顏色很淡、身體瘦弱、健忘、手足易發麻、眼睛易乾澀、脈搏較弱女性經量比較少,精神不佳,容易疲累,血液循環不佳,四肢冰冷麻木,頭髮乾枯。
� 常用補血養血的中藥:當歸、何首烏、熟地黃、白芍、鹿茸、鹿角膠、枸杞子
� 常用方劑:當歸補血湯、四物湯
陽虛體質調理
� 常見症狀:比較怕冷、手腳冰冷,而且尿多、顏色大多是透明的,倦怠乏力,大便稀,陽萎,早洩,夜尿頻。臉色有些蒼白, 時常倦怠無力、 精神萎靡, 呼吸氣息短、較微弱 , 容易腰酸背疼 、 膝痠軟 、白帶多、早上易腹瀉且畏寒。
� 這時就要用較為熱性的中藥來補陽氣。
� 常用溫陽補腎中藥: 巴戟天、附子、冬蟲夏草、山茱萸、杜仲、續斷等。
陰虛體質調理
� 常見症狀:容易失眠、眩暈、體型瘦弱,口渴、喉嚨乾燥,便秘,小便較黃且每次排尿量少 。容易火氣大,潮熱盜汗,舌質比較紅, 心煩易怒,唇紅且臉頰易發紅, 脈搏細、快 ,易手腳心發熱、 皮膚乾燥 、 乾咳無痰
� 常用生津潤燥養陰中藥:西洋參、麥門冬、沙參、玉竹、百合、白木耳等
進補時機 & 進補重點
一、 大病初癒,元氣尚未恢復:常見疲倦氣短,自汗出,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等”脾虛症”,以調理脾胃為重點.可用四神湯配合補氣藥物加速復原。
二、 女人產後 or 經後,經脈空虛:常見頭暈、疲倦無力,面色黃白,眼睛酸澀、姿勢性低血壓、脈沉細弱等”氣血兩虛症”,可以八珍湯配合固腎藥來加速體力恢復。
三、 小孩子長年體弱多病,面黃肌瘦、食欲不振、發育遲緩: 稍為吹風受涼就感冒等先天”腎虛”加上後天”脾肺虛”現象時,可根據其標本緩急,酌量以冬蟲夏草配合黃耆、西洋參、山藥加減來改善體質。
四、 學生面臨大考,經常熬夜唸書:耗傷人體津液,容易出現口乾、煩躁不安、頭暈目眩、腰酸腿軟等”陰虛火旺”的症狀,此時可用生地、麥冬、當歸、枸杞等”養血滋陰藥”來強化體力兼退虛火。
五、 生病時 or 老人體虛的調養:運用中醫的辨證法則:「見是症,用是藥」,按體質來補,是比較安全而有效的。然而,中醫有所謂的「虛不受補」,過於虛弱的人身體消化功能差,服用補品後,可能會有消化不良、腹脹等情況發生;若是久病耗傷津液,此時進補會助長虛火,凡是過寒過燥、大辛大熱的藥劑,都是不適當的。
六、 一般冬天驅寒的補養:適合體質虛寒之人。坊間常見的有羊肉爐、薑母鴨、麻油雞、十全大補湯等。有時吃了反而會造成便秘或上火,那是因為這些滋補品通常較為燥熱滋膩,有虛火或體質偏屬實熱性的人不適合服用。
工作疲勞的調養
1. 腦力勞動者:因長期缺乏身體的活動,體質較差,而且思慮過度,損傷心脾,或長期熬夜引起肝腎不足和氣血虛弱的現象,症狀為心悸、失眠、身體疲累、容易頭昏眼花、健忘等,需補氣血及強肝腎。
2. 長期在寒冷潮濕環境工作者:容易陽氣不足或有脾濕的現象,而引起虛弱或皮膚方面的不適,宜選用溫補健脾的補品。
3. 長期在高溫和乾燥環境工作者:由於出汗過多,耗損氣陰,會出現皮膚、口鼻、咽喉等乾燥,以及咽痛、便秘等症狀,可選用養陰潤燥及益氣的補品。
進補禁忌
一、 身體不虛不用補
二、 陰陽不合不要補:陽虛體質卻誤用補陰藥,則陽氣更虛,且腸胃容易因難以負荷而腹瀉;陰虛體質而誤用補陽藥,則陰更虛,且虛火更大。
三、外感未解不要補:若感冒未癒,自覺身體虛弱,急著吃補藥,結果進補後反而出現咽喉緊、胸口悶,痰黃稠難出等更不舒服的症狀,這是一般民眾常犯毛病!
四、不會控制藥量不要久補:補過頭反而造成「上火」或「傷津耗血」的副作用。建議如果對於藥性與人體病理不太了解,又想自行進補,請掌握一個原則:『見效則止,見好就收』這是比較安全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