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良性腫瘤

乳房良性腫瘤屬於中醫學的”乳癖”,是指乳房出現形狀、大小、數量不一的硬結腫塊,又名”乳栗””奶癖”,為乳中結核之一,乳房內出現腫塊,伴有乳房脹痛,腫塊常為多發性;或呈串珠狀結節狀,腫塊與皮肉不相親,推之能活動、經前或惱怒時腫塊可增大;經後縮小,可發生在一側乳房,也可發生在雙側乳房,任何象限均可出現,但以外上象限為多發展緩慢,極少數可同時伴見乳頭溢血<乳衂>或乳頭溢黃水濃汁。

  中醫認為本病的起因與女性功能失調有關,因此須重視婦科的整體治療,特別是本病多有經前乳房脹痛,常與月經不調、不孕症、更年期綜合症等伴見,故應屬於婦科疾病進行辯治、本病的發生,主要是腎虛、肝鬱、氣血不暢、脈絡失和,痰濁與氣血凝結於乳房所致、病系本虛標實,病情亦較錯雜,乳癖之各所見於漢代華陀<<中藏經>>,宋<<婦人大全良方>>附有治驗的病例”婦人久鬱、左乳內結核如杏,二月不消、、、以八珍湯加貝母、遠志、香附、柴胡、青皮、桔梗、五餘劑全消、”直到明代及清代對乳癖的病因病機、症狀和治法及預後描述較清楚,如<<瘍醫大全>>引明代陳實功之言”乳癖乃乳中結核形如丸卵、或墜重作痛或不痛、皮色不變,其核隨喜怒為消長,此名乳癖、具體的描寫了乳癖的症狀,與西醫所說的乳腺纖維瘤(乳房良性腫瘤中常見的一種)相似、<<外科真詮>>還指出”乳癖、、、年少氣盛、患一、二載、、、可消散;若年老氣衰,患經數載者不治,宜節飲食、息惱怒,避免乳癌之變。

本病發生的病因病機是肝鬱氣滯,痰氣凝結和肝鬱腎虛
一、肝鬱氣滯型:
1、婦科症候特點:多見於青春期或病程較短者,乳內腫塊隨月經前後或情志波動而增大或縮小,多有經前乳脹、月經不調或痛經或不孕。

2、全身症狀:精神鬱悶、心煩易怒、喜嘆息、胸脅脹痛、舌暗紅;苔薄黃、脈弦。

3、治療:(1)治則:疏肝理氣、活血散結

(2)引藥:逍遙散加鬱金、橘核,貓爪草、雞內金、夏枯草。

二、痰氣凝結型:
1、婦科症候特點:乳內腫塊形如雞卵,堅實光滑,無明顯脹痛,多為年輕婦女可見月經不調。

2、全身症狀:頭暈、胸悶、痰多、咽喉不利、胃納欠佳,舌淡胖、苔白略膩、脈沉細或弦滑。

3、治療:(1)治則:疏肝健脾、化痰散結

(2)引藥:可用消遙散合瓜簍薤白半夏湯或海藻玉壺湯。
如硬塊較硬、痰氣較盛者,可加皂角刺、貓爪草以加強化痰、散結消癥之效。

三、肝鬱腎虛型:
1、婦科症候特點:乳房腫塊可成栗粒、砂粒狀,團塊或片狀、月經前可增大、經後縮小,可有月經先後不定或婚久不孕。

2、全身症狀:眼眶暗黑、腰膝痠軟、舌暗苔白、脈弦細弱

3、治療:(1)治則:疏肝補腎、通絡散結

(2)引藥:定經湯加浙貝、鬱金、橘核、莪朮、天門冬

  乳房良性腫瘤它常見於30~40歲之間、臨床發現病患有較高的流產率、而且症狀發作常與月經周期有一定的關係,因此一般認為由卵巢功能失調、黃體素分泌減少、雌激素相對增高或泌乳素增高有關,我們認為病發於乳房局部氣血,實際上是腎陰陽消長轉化之不足有關,即腎虛偏陽虛、陽長不及,肝脾(胃)氣血活動於乳房者有所失調,凝聚之痰濕與氣血不運者互相蘊結於乳絡,在辯治方面應局部與整體相結合,藥治與心理疏導相結合,局部調治雖以{逍遙散}為主方,但必須加入清肝軟堅、化痰通絡的方藥如山慈菇、夏枯草、絲瓜絡、鬱金、漏蘆、山甲片、浙貝母、地鱉蟲等藥,整體治療可按補腎調周法論治,特別要重視經間排卵後的黃體期論治,要以補腎助陽為主法,內治的同時也可合用外治法,例如針灸背部的天宗穴或小腿的三陰交、足三里穴位、足部太衝穴,或患者自行按摩乳房周圍肝經及胃經的穴位,再結合心理疏導、解除患者思想顧慮、穩定情緒,平常可飲用一些玫瑰花茶或加上一些柑橘類的花果茶飲用(例如青皮、橘皮、檸檬皮、薄荷、佛手柑、香茅)可在經期前5~7天或經期服用,以疏肝解鬱,排卵後加服鹿角片磨粉,有助消散乳癖、恢復黃體功能而鞏固療效,若保守治療無效,短時間內迅速增大者,須考慮手術切除、如伴有月經失調者、應當結合補腎調周期療法整體治療,以鞏固療效防其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