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类风湿关节炎
缓解类风湿关节炎 遵守123守则
不少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疑惑,治疗到何种程度才算有效控制?为了让患者有所依循,风湿病医学会引进达标治疗观念,遵守“123守则”,让疾病确实获得缓解。
类风湿性关节炎疗到什么程度才算控制?这对病患来说,并没有明确目标,目前多以外观判断及患者自我感觉来认定,多数患者容易自认为治疗已经完成而中断,因此错过治疗时机,造成关节变形、失能甚至失去行动力。
风湿病医学会今年引进欧美最新治疗观念,把“达标治疗”新观念首次应用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并制定“123守则”,希望能够让病友轻松了解,不但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可以被控制的,且有具体的目标可依从。
他进一步说明,1 个月回诊一次;2个治疗目标:使疾病达到缓解、及使生活品质最佳化;3个月后未达目标,需与医生进一步讨论是否调整用药。其中,使疾病达到缓解是目前风湿免疫专家一致认同的治疗目标,而在必要时,医师也会建议病友换药,达到治疗目标。
赖宁生表示,缓解的最新定义于2011年3月在美国风湿病医学会及欧洲抗风湿联盟的共识下发表,评估“缓解”的4项指标为:关节触痛及肿胀总数目小于或等于1、反应性蛋白CRP检查小于或等于 1mg/dl,且病患的整体健康状态评估数值小于或等于1。
他说明:“简而言之,病友只要查查关节的状态,搭配抽血的结果,就能轻松了解是否达标,让医病双方沟通也有了共通的客观标准。而加上病友在配合复健、运动等辅助下,生活功能正常化及生活品质的改善是可期待的。”
张玲瑗,她本身也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友,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的困扰感同身受。她也认为,清楚的治疗目标可帮助病患更有信心抗病,而拥有积极正面的乐观心态,复原能力越强,若搭配良好的药物治疗,更是双管齐下的好方法。
赖宁生表示,类风湿性关节炎因近年来医学及研究的进步,了解到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关节慢性发炎的疾病,需要积极治疗。他提醒患者,治疗必须有目标,且要随时监控病情、确保治疗达标,以避免失能的后果发生。
評估「緩解」的4項指標:
1關節觸痛總數目≦1
2關節腫脹總數目≦1
3反應性蛋白CRP檢查≦ 1mg/dl
4整體健康狀態評估≦1
大部分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患,只要按时服药,都可以重回正常生活。口服药组合,包括消炎止痛药、少量类固醇和免疫调控剂,通常约可解决八成患者的问题。
不幸的是,少数病患对传统的免疫调控药物不来电,幸好有生物制剂新的发明。最近一名六十多岁妇女,因为手腕、膝盖和脚踝关节疼痛,走路一跛一跛,连拧毛巾,都痛到无法完成,严重影响作息。诊断认为是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祟,先开口服药,几个月后,症状没有明显改善,病患接受建议,改用新制剂,这种抗肿瘤坏死因子,让她进步神速,没多久,又能重拾锅铲,帮孙子作点心,恢复正常生活。
医师说,对传统药物没反应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生物制剂发明前,只能听凭病情恶化,坐视关节坏死变形。
现在注射抗肿瘤坏死因子后,一到两个月,疗效明显,有的甚至打了两针,关节就不再肿胀。唯一的缺点是价钱昂贵,必须先向健保局申请使用。至于,抗肿瘤坏死因子不只能对抗类风湿性关节炎,国内还允许用在僵直性脊椎炎与干癣性关节炎。
医师指出,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严重的发炎性关节炎,常攻击三十到六十岁的妇女,先是造成手脚对称性关节肿胀,进而影响全身,包括肩榜、手肘,甚至咬合关节,如果没有适当治疗,往往两年内关节就因侵蚀破坏而变形,造成严重生活障碍。医师提醒,近来气候变化大,风湿关节炎病患比较敏感,可能病情加剧,呼吁病患注意保暖,配合药物治疗,顺利改善不适。
糖皮质激素包括强的松、强的松龙及地塞米松等,是目前已知最强的抗炎药物。但这些药物仍不能阻断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情进展和关节破坏,而且长期应用还会产生明显的副作用,如骨质疏松、糖尿病、高血压、细菌或病毒感染、无菌性骨坏死等,这些危害并不小于类风湿关节炎本身的危害,因此,这类药物在类风湿关节炎中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并仔细观察临床反应。
激素对控制类风湿关节炎还是很有帮助的。激素应用的适应证如下:1、有关节外症状,如类风湿血管炎、心包炎、心肌炎、肾炎等;2、急进型类风湿关节炎,在慢作用药尚未显效时使用,暂时控制症状;3、一般治疗疗效差,为改善生活质量,尤其在老年人。
日前倾向于使用小剂量,即小于每日15毫克的强的松,根据病情在短期内可酌情增减。对于有严重关节外表现的,其激素治疗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似,采用中到大剂量,甚至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病人应用激素,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严格遵循医嘱,不能擅自改量或长期应用。
目前使用生物制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成效颇为显著,中重度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使用生物制剂治疗,可有效帮助患者缓解疼痛,保持关节活动度。
根据国外研究显示,在生物制剂的选择上,应优先以疗效与安全性为主。生物制剂是藉由抑制肿瘤坏死因子(TNF-α)作用,来达到调节免疫机制,但减轻发炎的同时也会降低免疫力,感染风险(如肺结核)也会随之提升;若选择半衰期短的药物,因为代谢快、在体内停留时间短,较能降低感染风险。
在施打方式上,近期也有新型注射笔形式,相较传统针筒装注射剂,其针头类似胰岛素笔针的设计,施打过程中完全看不见针头,能降低患者对于针头的恐惧,而且不需额外抽取药剂,患者只要遵守“一压二拉三喀喀”的步骤,在家也能轻松施打,不但能增加患者治疗意愿与强化持续治疗的信心,也能提升治疗成效!
摄取地中海饮食 降低发炎症状
除了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也很重要。长期居住于地中海一带的民众,因为饮食中常摄取橄榄油、蔬果与鱼类,发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机会就降低。根据国外研究也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摄取地中海饮食持续3个月后,相较对照组,DAS28(28处关节疾病活动度评估)指数有超过0.6的显著改变(DAS28评分变化> 0.6于临床被认为是具有意义的变化),证明好的饮食管理能抑制类风湿性节炎患者的发炎症状与增加活力。
根据英国营养协会饮食建议,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平日的饮食中要摄取适度的钙、含铁食物与地中海型饮食,如大量蔬果、谷类全麦、坚果类、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鱼类与油脂,少摄取乳制品、红肉与甜食,有助减缓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但在烹饪时也要注意火候与时间,才能将食物的营养留住。
除了药物治疗与饮食管理,要维持患者关节的活动力,适度的持续复健与运动也是必需的,例如:游泳、瑜伽等,多管齐下更能有效降低发炎指数,提升治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