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膽系統與皮膚
望、聞、問、切是中醫的主要診斷方法,其中望診擺在第一位,其重要性自是不言可喻。其實,不管中醫或西醫,都會藉著觀察皮膚、指甲、毛髮等外在的細微變化,來推測內部臟器的疾病,其中尤以肝膽系統與皮膚的關係最為人所熟知與重視。
當肝膽有病時,皮膚可能產生多種變化,中、西醫容或有不同的闡釋與推理,但其焦點卻是一致的:
一、黃疸:由於肝細胞損傷,影響膽紅素的轉換及排泄,同時毛細膽管破裂,使膽紅素回流入血液循環,於是造成黃疸。中醫認為黃疸與「濕」最有關係,並將其分為陽黃與陰黃,陽黃屬實證,用茵陳蒿湯治療,陰黃屬虛證,用茵陳朮附湯治療。需注意的是,有的人天生膚色偏黃,或者吃了太多的胡蘿蔔、柑橘、蕃茄、木瓜,皮膚也會發黃,但不同的是,這些情形眼白不會變黃。
二、黑色素沈著:這是因為皮膚表皮基底層的黑色素沈積,使人的皮膚變成暗灰色,它會隨著肝病的惡化或漸趨輕微而加深或變淡。這些變化,有的呈瀰漫型分佈,在暴露於陽光的皮膚及疤痕或乳暈等處較明顯;有的呈局限型,看起來很像褐色斑,所以,男性或未懷孕未服口服避孕藥的年輕女性,有褐色斑的症狀時應檢查其肝功能。這些灰暗膚色的表現,中醫多半認為與腎虛有關,亦即肝病日久,久病及腎,所以必須針對肝腎加以調養,滋水清肝飲是常用的基本方。
三、微血管擴張:慢性肝病的患者,常在暴露於陽光的皮膚即臉、頸、手臂等處出現許多擴張的微血管,呈斑駁狀,加壓則退色。但像農夫等經年累月處於風吹日曬環境的人,也可能會出現微血管擴張。
四、蜘蛛痣:可能是肝功能障礙,雌性激素不能正常破壞而堆積,使局部毛細血管擴張所致。蜘蛛痣的形態為中心小動脈放射出許多細小血管,狀似蜘蛛,用手壓迫後則消失,放手則又恢復,多發於面、頸、胸、臂、背及手部。清代醫家唐容川所著的血證論曾提到:「血臌之證,脅滿小腹脹,滿身上有血絲縷,煩躁漱水,小便赤,大便黑,腹上青筋是也」很像肝硬化、肝癌患者的表現,其中的血絲縷可能就是蜘蛛痣,足見這種問題應配合活血化瘀的方法來治療。
五、肝掌:肝掌是指手掌大魚際、小魚際及手指掌面出現鮮紅色區域,手指基底部見紅色斑點或斑塊,加壓後可變為蒼白色。然而也有一些人雖有肝掌,但卻找不出任何疾病,反之有肝病的人也不一定就出現肝掌。
六、皮膚癢:皮膚癢是肝膽系統疾病中,最常見的也是最難忍受的症狀之一。據推測,肝臟發生病變時,肝細胞破壞、膽小管阻塞,膽汁運送出了問題,此時膽紅素容易由血液再吸收,循環到皮膚層,刺激神經末梢造成皮膚搔癢,特別是腋下、胸背與腿部等神經分布密集的區域,更是奇癢難忍。中醫的治療,可用疏肝利膽、清熱利濕,兼能祛風止癢的茵陳、金錢草、赤芍、地膚子、刺蒺藜等藥物。
此外,由於慢性肝病使得內分泌的代謝紊亂,可能導致第二性徵的毛髮如腋毛、陰毛等的脫落,男性且可能頭髮生長變慢;又如指甲變化、男性女乳症,也可能與肝臟疾病有關。因此,病人若察覺有異樣,應儘快就醫診治,以免延誤病情,更不要有先入為主或人云亦云的觀念,以為一瓶成藥或一帖秘方,可以讓人生的色彩繽紛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