痺病總括

三痺之因風寒濕,五痺筋骨脈肌皮,風勝行痺寒痺痛,濕勝著痺重難支,皮麻肌木脈色變,筋攣骨重遇邪時,復感於邪入藏府,周同脈痺不相移。

〔註〕:
三痺之因,風、寒、濕三氣雜合而為病也。其風邪勝者,其痛流走,故曰行痺。寒邪勝者,其痛甚苦,故曰痛痺。濕邪勝者,其痛重著,故曰著痺。此為病之因而得名,曰三痺也。
又有曰五痺者,謂皮、脈、肌、筋、骨之痺也。
1.以秋時遇此邪為皮痺,則皮雖麻,尚微覺痛癢也。
2.以夏時遇此邪為脈痺,則脈中血不流行而色變也。
3.以長夏時遇此邪為肌痺,則肌頑木不知痛癢也。
4.以春時遇此邪為筋痺,則筋攣節痛屈而不伸也。
5.以冬時遇此邪為骨痺,則骨重痠疼不能舉也。
曰入藏府者,謂內舍五藏之痺也。
1.以皮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肺,成肺痺也。
2.脈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成心痺也。
3.肌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脾,成脾痺也。
4.筋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肝,成肝痺也。
5.骨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腎,成腎痺也。
此皆以病遇邪之時,及受病之處而得名,曰五痺也。
所謂邪者,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周痺亦在血脈之中,隨脈上下為病,故同脈痺,但患有定處,不似脈痺左右相移也。近世曰痛風,曰流火,曰歷節風,皆行痺之俗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