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談「補」

中醫所謂的「補」乃是指「補氣」、「補精」、「補血」實與一般的營養素、蛋白質、維它命有別!

胖子日益增多,而血液膽固醇含量及三酸甘油脂(中性脂肪)含量常有增高現象,遂有人對於是否有必要吃補提出質疑,此一說法,乍聽之下似覺有理,但是在中醫內行專家的觀點看來,其中誤解重重,有必要說明。

說到胖子問題,其實國人虛胖、水胖型居多,實胖者較少,而虛胖、水胖者,仍要補氣以免越虛越胖、越胖越虛惡性循環,而永遠無法使體重正常。再者有些肥胖原因是由於肉類中含生長激素等賀爾蒙殘留所致,要解決此問題更應,補氣才有助減肥,至於膽固醇高等血濁問題,只要依中醫師指示,服用有降脂作用的植物性補藥,如何首烏、枸杞子、杜仲等強化機能,不但補身且改善血濁血壓問題。因此適不適宜吃補,完全在於是否依中醫方式和角度來認定,這不是外行人所能隨便談論的。
再談到中醫的補,究與現代所說的營養素,如蛋白質維他命是否一樣的問題。表面看來,好像差不多沒什不同,但若仔細研究,似不盡然,試觀國人體檢調查報告,慢性疾病,虛弱體質,過敏反應者,及免疫力抗病力差,容易感冒者所在多有,原因何在,只要是國人不瞭解比營養更重要的東西-「精」、「氣」、「神」。

說到吃補,這個觀念的起源,在中國可說淵源甚早。數千年前的神農氏,即發現了近百種的補身藥草,而歷代帝王為身求長生不老,也都鼓勵方士研究發明補之道。而
 時至今日,雖然各方偶有爭論,但是經過專家仔細研究起來,冬令進補,實在有它的道理,不應該莫視,試想一向勤勞務實的東方民族,為彌補一年來的精力和體力的消耗,依據東方獨特的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結合大自然的節氣變遷,所發展出來的補冬保健觀念,很值得我們探討和發揚。

用吃補的方法來強身防病,早就理論完備,成效彰顯,如醫經上說:「聖人不治己病而治未病,不治己亂治未亂,夫病己成而後藥之,亂己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

 距今兩千多年前的老祖先,即已明確的指出,有病才找醫生治療,那未免太消極了,積極的作法應是,平時無病即應給醫師作好保養預防的工作。而對於虛弱易染病的病人,更研究發展出一套完整的吃補治病理論,叫做「補養法」,此一吃補療病的方法,早已列為中醫學八大治療法之一(註)。

 又清初學者;汪昂先生,曾在他所著的醫書上,替「補養法」作如下的說明;他說:「補者,補其不足也,養者,栽培之,將護之,使之生遂條達,而不受戕賊之患也。」他又說:「人之氣稟,罕見其平,有偏於陽而陰不足者,故必假藥以滋助之,使氣血歸於和平,乃能形神俱茂,而疾病不生也。」這一段闡釋把中醫吃補的真諦、原理說得一清二楚。給盲目主張進補和反對進補者一個深思的方向。
註:中醫治病八法即
  1.補法
  2.汗法
  3.吐法
  4.下法
  5.溫法
  6.和法
  7.清法
  8.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