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談腰背痛

研究中首次发现,早晨和上午是腰椎间盘更容易受伤的时间。

又据报导,该研究说,更容易突然出现腰背痛的具体时间是早晨7:00到中午的时间。

对于腰背痛,中医早在5,000年前即有相关病因、机制和治疗的阐述。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述,身体经络的运行如同地球运转,有一定规律。与腰背痛有很大关系的一条经络——足太阳膀胱经,如果在该经络的最强运行时段下午3点至5点,选择其中的穴位进行针灸、按摩或点穴,会收到最大的疗效。《黄帝内经》记述的是,5,000年前中国一位帝王黄帝与他的医师及顾问岐伯之间,关于养生、治病、防病等医理的对话。

中医认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涉及脏腑及筋骨的经络与气血的运行不顺畅或瘀塞,是导致腰背痛的经络气血方面的原因。

对于腰背痛,中医也从其他方面详细分析。如1,400年前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腰痛第七》,有对于腰背痛的五种病因描述,“一曰少阴,少阴肾也。十月万物阳气皆衰,是以腰痛。二曰风痹,风寒着腰,是以腰痛。三曰肾虚,役用伤肾,是以腰痛。四曰暨腰,坠堕伤腰,是以腰痛。五曰取寒眠地,为地气所伤,是以腰痛。痛下止,引牵腰脊,皆痛。”

这些内容描述,腰背痛的原因有多种如外伤、风寒、身体虚弱尤其是肾虚等。对于现代医学所称的急性腰痛,在中医中称为“概腰”或“闪腰”、“岔气”,和姿势不当有关;而慢性腰背痛多缘于寒湿与肾虚。

因此,中医也根据腰背痛的病因与机理,将该病分为10多种类型,如风寒痹阻、寒湿凝滞 、气滞络阻、劳倦所伤、肾虚精亏、肝肾亏虚等。

而且针对每一个类型,给出具体的疗法。如风湿腰痛型,可用海风藤、桑寄生、杜仲、桂枝、猪尾骨等制作成食疗汤,服用后以“温经祛湿”的原理消除腰背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