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桑叶 減肥

个民间流传的故事:古时候一肥胖病患者,听了医生的话,吃霜后桑叶而痊愈。我想:“反正花不了什么大钱,不妨试试。”
因此,就在霜降后,即10月份,当桑枝上的秋叶还剩余1/3桑叶时,托四位农村朋友采摘、晒干、收藏,然后用来当茶饮服。具体服法是:每晚用一杯冷开水浸泡5g左右的干桑叶,第二天清晨空腹服下,再冲水浸泡,白天当茶喝,傍晚把桑叶渣倒掉后重新浸泡,翌日饮服。如此循环往复一个冬春,奇迹出现了:盗汗去除,体重减轻,身体恢复正常。原来每天晚上都要汗湿被褥的,尤其是晚上喝酒以后盗汗特别多。可饮桑叶茶近两年后,竟一点盗汗也没有了,就算是晚上饮了酒也无盗汗。体重由90kg减少到了74kg。人也感到神清气爽,手脚不再麻木,脚气、水肿消除,力气也有了,且两年来无反弹现象。全家人非常高兴,旁人十分惊奇,问我治好肥胖病的秘诀,我回答是:霜后桑叶当茶饮。单方介绍患肥胖症的同事、学生,效果同样好。
话虽这么说,根据何在又不太清楚。为此我跑图书馆,从医书中寻找答案。医学名著《本草纲目》中载,秋后经霜打的桑叶为“神仙叶”,并注明桑叶主治:清寒热;汁:解蜈蚣毒;煎浓汁服,能解除脚气水肿,利大小肠;炙熟煎饮,代茶止渴。经霜桑叶研末,末汤饮服止盗汗。
桑叶是一味具有疏风清热作用的中药材。如今,日本正准备将桑叶开发为人类的食物。日本卫生研究所在长期动物实验中发现,给实验性与自然发病的糖尿病动物食用桑叶4~6个月,会显著抑制糖吸收现象。另观察10个月的血糖值,与对照组相比也显著降低,且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据研究,桑叶中含有17种氨基酸,还有脂肪、糖类及维生素B1、维生素C、叶酸、胡萝卜素和钙、磷、铁、锰、钠等营养成分。据测定,人类所需的三大营养物质,在初冬霜期的桑叶中含量很高。日本有关人士认为,桑叶极有可能成为功能性食物。
目前,除桑叶茶外,在日本已有“桑叶面”、含桑叶的小甜饼、苦荞麦面上市。另外日本还有将桑叶提取物作为糕点等食品的安全色素。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桑所,对桐乡青桑树品种桑叶的营养及保健作用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其营养丰富,含多种氨基酸,尤其是粗蛋白质及粗碳水化合物有利于消除肥胖,解除脚气、水肿和盗汗,所以说吃桑叶好处很多。

【性味】 甘、苦,寒。

【归经】 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痛,目赤昏花。

【用法用量】 5~9g。

【贮藏】 置干燥处。

【备注】 (1)桑叶善于散风热而泄肺热,对外感风热、头痛、咳嗽等,常与菊花、银花、薄荷、前胡、桔梗等配合应用。桑叶不仅可用于风热引起的目赤羞明,且可清肝火,对肝火上炎的目赤肿痛,可与菊花、决明子、车前子等配合应用。至于肝阴不足,眼目昏花,桑叶还可配滋养肝肾的女贞子、枸杞子、黑芝麻等同用。

(2)桑叶轻清发散,能散风热,但作用较弱。临床主要用于清泄肺肝,如风热袭肺、咳嗽多痰,或燥热伤肺、干咳无痰;以及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等症,为常用的药品。配牛蒡子、前胡,则散风清肺;配石膏、麦冬,则清燥润肺;配菊花、决明子,则清肝明目。
【炮制】 桑叶:拣去杂质,搓碎,簸去梗,筛去泥屑。蜜桑叶:取净桑叶,加炼熟的蜂蜜和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桑叶100斤,用炼熟蜂蜜20~25斤)

【性味】 苦甘,寒。

①《日华子本草》:”暖,无毒。”

②《纲目》:”味苦甘,寒,有小毒。”

③《医林纂要》:”甘酸辛,寒。”

【归经】 入肺、肝经。

①《纲目》:”手足阳明经。”

②《本草经解》:”入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

③《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功能主治】 祛风清热,凉血明目。治风温发热,头痛,目赤,口渴,肺热咳嗽,风痹,瘾疹,下肢象皮肿。

①《本经》:”除寒热,出汗。”

②《唐本草》:”水煎取浓汁,除脚气、水肿,利大小肠。”

③孟诜:”炙煎饮之,止渴,一如茶法。”

④《本草拾遗》:”主霍乱腹痛吐下,冬月用干者浓煮服之。细锉,大釜中煎取如赤糖,去老风及宿血。”

⑤《日华子本草》:”利五脏,通关节,下气,煎服;除风痛出汗,并扑损瘀血,并蒸后罯;蛇虫蜈蚣咬,盐挼敷上。”

⑥《本草图经》:”煮汤淋渫手足,去风痹。”

⑦《丹溪心法》:”焙干为末,空心米饮凋服,止盗汗。”

⑧《本草蒙筌》:”煮汤,洗眼去风泪,消水肿脚浮,下气,利关节。”

⑨《纲目》:”治劳热咳嗽,明目,长发。”

⑩《本草从新》:”滋燥,凉血,止血。”

⑾《百草镜》:”治肠风。”

⑿《本草求真》:”清肺泻胃,凉血燥湿。”

⒀《本草求原》:”止吐血、金疮出血。”

⒁《山东中药》:”治喉痛,牙龈肿痛,头面浮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附方】 ①治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梗二钱,甘草八分(生),苇根二钱。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温病条辨》桑菊饮)

②治风眼下泪:腊月不落桑叶,煎汤日日温洗,或入芒硝。(《濒湖集简方》)

③洗天行时眼,风热肿痛,目涩眩赤:铁扇子二张,以滚水冲半盏,盖好,候汤温,其色黄绿如浓茶样为出味,然后洗眼,拭干;隔一、二时,再以药汁碗隔水炖热,再洗,每日洗三、五次。(《养素园传信方》)

④治肝阴不足,眼目昏花,咳久不愈,肌肤甲错,麻痹不仁:嫩桑叶(去蒂,洗净,晒干,为末)一斤,黑胡麻子(淘净)四两,将胡麻擂碎,熬浓汁,和白蜜一斤,炼至滴水成珠,入桑叶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空腹时盐汤、临卧时温酒送下。(《医级》桑麻丸)

⑤治吐血:晚桑叶,微焙,不计多少,捣罗为细散。每服三钱匕,冷腊茶调如膏,入麝香少许,夜卧含化咽津。只一服止,后用补肺药。(《圣济总录》独圣散)

⑥治霍乱已吐利后,烦渴不止:桑叶一握,切,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

⑦治小儿渴:桑叶不拘多少,用生蜜逐叶上敷过,将线系叶蒂上绷,阴干,细切,用水煎汁服之。(《胜金方》)

⑧治大肠脱肛:黄皮桑树叶三升,水煎过,带温罨纳之。(《仁斋直指方》)

⑨治穿掌毒肿:新桑叶研烂盫之。(《通玄论》)

⑩治痈口不敛:经霜黄桑叶,为末敷之。(《仁斋直指方》)

⑾治火烧及汤泡疮:经霜桑叶,焙干,烧存性,为细末,香油调敷或干敷。(《医学正传》)

⑿治咽喉红肿,牙痛:桑叶三至五钱,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⒀治头目眩晕:桑叶三钱,菊花三钱,枸杞子三钱,决明子二钱。水煎代茶饮。(《山东中草药手册》)

⒁治摇头风(舌伸出,流清水,连续摇头):桑叶一至二钱,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各家论述】 ①《本草经疏》:”桑叶,甘所以益血,寒所以凉血,甘寒相合,故下气而益阴,是以能主阴虚寒热及因内热出汗。其性兼燥,故又能除脚气水肿,利大小肠,除风。经霜则兼清肃,故又能明目而止渴。发者血之余也,益血故又能长发,凉血故又止吐血。合痈口,罨穿掌,疗汤火,皆清凉补血之功也。”

②《重庆堂随笔》:”桑叶,虽治盗汗,而风温暑热服之,肺气清肃,即能汗解。息内风而除头痛,止风行肠胃之泄泻,已肝热妄行之崩漏,胎前诸病,由于肝热者尤为要药。”

③《本草撮要》:”桑叶,得麦冬治劳热;得生地、阿胶、石膏、枇杷叶,治肺燥咳血;得黑芝麻炼蜜为丸,除湿祛风明目。以之代茶,取经霜者,常服治盗汗,洗眼去风泪。”

④张寿颐:”桑叶,以老而经霜者为佳,欲其气之全、力之厚也,故入药用冬桑叶,亦曰霜桑叶。”

【临床应用】 治疗下肢象皮肿:采用10%桑叶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5毫升,每日1~2次;或25~50%溶液4毫升,每日1次。15~21天为一疗程,必要时间隔10天后再给以第二或第三疗程。在注射三天后同时开始绑扎患肢。临床观察各期象皮肿病人共512例计352条腿,经一疗程后基本治愈(腿围缩小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皮肤变薄,皮下组织极度松软,自觉症状消失,劳动力完全恢复)者计38条腿,占10.2%;显着进步(腿围显着缩小,皮肤、皮下组织大部松软,自觉症状显着改善,劳动力有所提高)者计166条腿,占47.2%;进步(腿围稍有缩小,皮肤、皮下组织略感松软,自觉症状稍减,劳动力稍微增进)者计149条腿,占42.3%;无效者仅1条腿,占0.3%。凡一、二期象皮肿患者,治疗后多数腿围能接近正常或明显缩小,三期以上病人则多难恢复到健肢水平。亦有单用桑叶注射液观察20例,结果证明对丝虫病的淋巴管炎有肯定疗效,对象皮肿有一定的软化及消肿作用。经验认为,”绑扎”是治疗中的重要一环,可昼绑夜松,绑扎得好的腿围缩小较快,如绑扎不紧、走路过多或不能长期坚持者,则疗效不佳。如能同时绑扎踝部及足背,易于取得确实效果。疗程结束后仍需长期坚持绑扎。副作用:注射局部疼痛,部分患者有发冷、发热、头晕等反应(可能与制剂不纯有关),一般较轻微,不影响治疗;个别病人注药后发生全身不适,腰、背及下肢疼痛、不能活动,需卧床1~2日,可逐渐减轻。

【备注】 下列同属植物.在少数地区亦同等入药。鸡桑,具细长2裂的花柱(参见”小叶桑”条);蒙桑,叶缘锯齿常具刺毛;华桑,叶缘具钝圆锯齿,幼叶两面密生细毛。

【功能主治】
祛风清热,凉血明目。治风温发热,头痛,目赤,口渴,肺热咳嗽,风痹,瘾疹,下肢象皮肿。

①《本经》:”除寒热,出汗。”

②《唐本草》:”水煎取浓汁,除脚气、水肿,利大小肠。”

③孟诜:”炙煎饮之,止渴,一如茶法。”

④《本草拾遗》:”主霍乱腹痛吐下,冬月用干者浓煮服之。细锉,大釜中煎取如赤糖,去老风及宿血。”

⑤《日华子本草》:”利五脏,通关节,下气,煎服;除风痛出汗,并扑损瘀血,并蒸后罯;蛇虫蜈蚣咬,盐挼敷上。”

⑥《本草图经》:”煮汤淋渫手足,去风痹。”

⑦《丹溪心法》:”焙干为末,空心米饮凋服,止盗汗。”

⑧《本草蒙筌》:”煮汤,洗眼去风泪,消水肿脚浮,下气,利关节。”

⑨《纲目》:”治劳热咳嗽,明目,长发。”

⑩《本草从新》:”滋燥,凉血,止血。”

⑾《百草镜》:”治肠风。”

⑿《本草求真》:”清肺泻胃,凉血燥湿。”

⒀《本草求原》:”止吐血、金疮出血。”

⒁《山东中药》:”治喉痛,牙龈肿痛,头面浮肿。”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选方】
①治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梗二钱,甘草八分(生),苇根二钱。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温病条辨》桑菊饮)

②治风眼下泪:腊月不落桑叶,煎汤日日温洗,或入芒硝。(《濒湖集简方》)

③洗天行时眼,风热肿痛,目涩眩赤:铁扇子二张,以滚水冲半盏,盖好,候汤温,其色黄绿如浓茶样为出味,然后洗眼,拭干;隔一、二时,再以药汁碗隔水炖热,再洗,每日洗三、五次。(《养素园传信方》)

④治肝阴不足,眼目昏花,咳久不愈,肌肤甲错,麻痹不仁:嫩桑叶(去蒂,洗净,晒干,为末)一斤,黑胡麻子(淘净)四两,将胡麻擂碎,熬浓汁,和白蜜一斤,炼至滴水成珠,入桑叶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空腹时盐汤、临卧时温酒送下。(《医级》桑麻丸)

⑤治吐血:晚桑叶,微焙,不计多少,捣罗为细散。每服三钱匕,冷腊茶调如膏,入麝香少许,夜卧含化咽津。只一服止,后用补肺药。(《圣济总录》独圣散)

⑥治霍乱已吐利后,烦渴不止:桑叶一握,切,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

⑦治小儿渴:桑叶不拘多少,用生蜜逐叶上敷过,将线系叶蒂上绷,阴干,细切,用水煎汁服之。(《胜金方》)

⑧治大肠脱肛:黄皮桑树叶三升,水煎过,带温罨纳之。(《仁斋直指方》)

⑨治穿掌毒肿:新桑叶研烂盫之。(《通玄论》)

⑩治痈口不敛:经霜黄桑叶,为末敷之。(《仁斋直指方》)

⑾治火烧及汤泡疮:经霜桑叶,焙干,烧存性,为细末,香油调敷或干敷。(《医学正传》)

⑿治咽喉红肿,牙痛:桑叶三至五钱,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⒀治头目眩晕:桑叶三钱,菊花三钱,枸杞子三钱,决明子二钱。水煎代茶饮。(《山东中草药手册》)

⒁治摇头风(舌伸出,流清水,连续摇头):桑叶一至二钱,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