痺證辨證論治簡表
分類 | 症狀 | 病機 | 治法 | 主方 | |||
---|---|---|---|---|---|---|---|
主症 | 兼症 | ||||||
行痺 | 關節 肌肉 疼痛 |
游走疼痛,時而上肢,時而下肢,胎白脈浮 | 風寒 濕邪 留注 經絡 關節 |
風邪偏勝 | 祛風通絡 散寒除濕 |
防風湯 | |
痛痺 | 痛有定處,疼痛較劇,得熱痛減,苔白,脈浮緊 | 寒邪偏勝 | 溫經散寒 祛風除濕 |
烏頭湯 | |||
著痺 | 肌膚麻木,肢體關節重著,苔白膩,脈濡緩 | 濕邪偏勝 | 除濕通絡 祛風散寒 |
薏苡仁湯 | |||
熱痺 | 關節灼熱紅腫,發熱,口渴、舌紅、苔黃燥脈滑數 | 風濕熱邪,留注經絡關節,熱邪偏勝 | 清熱通絡 祛風除濕 |
白虎桂枝湯 宣痺湯 |
|||
久 痺 |
痰瘀 阻絡 |
久痺不愈,關節腫大,甚至強直畸形,舌有瘀點瘀斑,苔膩,脈澀 | 邪留不去 血脈瘀阻 痰濁凝聚 |
化痰祛瘀 搜風通絡 |
桃紅飲,身痛逐瘀湯 | ||
氣血 虧虛 |
久痺不愈,肢體倦怠,腰脊冷痛,舌淡,苔白、脈細 | 邪留不去 氣血虧虛 肝腎不足 |
祛風除濕散寒,補益氣血肝腎 | 獨活寄生湯 |
重點思考:
- 試述行痺、痛痺、著痺、熱痺的證後特點及其病理機制。
- 如何將痺證與痿證相鑑別?
- 痺證日久,容易引起哪些病理變化?
- 試述痺證的治療原則。行、痛、著、熱痺的治法各有那些特點?
- 在治痺證時,用藥應注意那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