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名老中醫講座—中醫藥延緩衰老之道

國家級名老中醫講座—中醫藥延緩衰老之道
韓明向 教授 主講
(一)何謂衰老?
• 是一種由遺傳因素和內外環境多種複雜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生物學過程,是生命週期中按一定規律發生在整體、器官、組織、細胞的形態和功能的演變過程。表現由一系列隨增齡而顯示的全身性、漸進性、衰退性的變化或紊亂。
• 生長壯老已是生命新陳代謝的基本規律,奢想長生不老是不現實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延緩衰老過程,提高生存質量是人類本能的追求和社會發展的標誌。
• 由於社會科學、經濟的發展,人類的平均壽命正在不斷的延長,人口老年化的過程也不斷加快,因此衰老和延緩衰老已經成為人類普遍關心的重要研究課題。
何謂衰老?
(一)氣虛與陽虛:
頭暈目眩,少氣懶言,倦怠乏力,自汗,頭昏目花,
少氣倦怠,腹部墜脹,脫肛等為氣虛表現,若兼有畏寒、
肢冷等則為陽虛。
(二)血虛與陰虛:
面色蒼白或萎黃,口唇、爪甲淡白,頭暈眼花,
心悸失眠,手足發麻,健忘頭昏,肌肉消瘦等為血虛
表現,若兼有潮熱,盜汗、五心煩熱等則為陰虛。
(三)肺虛證 1. 肺氣虛:咳嗽短氣,倦怠乏力,聲音低怯,
面色少華,畏風自汗等。 2. 肺陰虛:乾咳少痰,聲音嘶啞,午後顴紅,
潮熱盜汗,形體消瘦,舌紅苔少等。
(四)脾虛證
1.脾陽虛衰:面黃少華,泛吐清水,納少腹脹,喜熱飲,
大便溏瀉,肌肉消瘦,四肢不溫,少氣懶言等。
2.中氣不足:納食減少,懶言氣短,四肢不溫,
腸鳴腹脹,大便溏薄,少腹下墜,脫肛等。
(五)心虛證
1.心氣虛:心悸氣短,胸悶心痛,舌淡苔白等。
2.心陰虛:心悸心煩,少寐健忘,舌紅苔少等。
(六)肝陰虛證 眩暈頭痛,煩躁不安,急躁易怒, 耳鳴耳聾,麻木,震顫,雀盲,舌質紅幹少津,苔少等。
(七)腎虛證
1.腎陽虛:面色淡白,腰酸腿軟,陽痿,頭昏耳鳴,
形寒尿頻等。
2.腎陰虛:形體虛弱,頭昏耳鳴,少寐健忘,腰酸腿軟,
口乾,舌紅少苔等。
中醫藥學對衰老的認識:《靈柩、天年》
50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
目始不明
60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卧
70歲:脾氣衰,皮膚枯
80歲:肺氣衰,魂魄離散,故言善誤
90歲:腎氣焦,四臟經脉空虛
(二)中醫藥延緩衰老的原則
和方法
中醫藥延緩衰老的原則
• 未病先防:《素問.四氣調神大經》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不亦晚乎?
• 未老先養:“年過四十而陰氣自半”,提倡早期養生,未老先養。
• 形神兼養: “神是人體生命活動和思想意識的體現,為人體精神、意識、知覺、運動等一切生命活動的主宰,支配、控制、調節臟腑組織的活動,維持人體內外環境的平衡。神是形的產物,形為神的物質基礎,無神則形不可治,無形則神無以生,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形神合養《素問上古天真論》“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即外避邪氣以養形,內養真氣以充神,即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 精、氣、神三寶共養:精能生神,神能御精;氣能生神,神為氣主;精氣同源,精為氣母,氣能化精。三者相互轉化、調節,不可缺一。
中醫藥延緩衰老的方法
• 法於陰陽:遵循陰陽變化而進行養生,自然界變化可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體生命活動,天人相應,人應適應年、月、日陰陽之變化,如日落而息,日出而作;一年中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天人應心胸開闊,情緒樂觀,不要煩惱生氣,夜卧早起,適宜鍜煉,吐故納新,怡情養性,防風御寒,養陽歛陰。夏季天熱,內應於心,應內心寧靜,神清氣和,切忌發怒,心胸開暢,晚睡早起,適當午睡,防暴曬,降室温,注意通風,但不可當風而睡。秋季漸涼,內應於肺,內心寧靜,神志安寧,不可悲傷憂愁,早卧早起,以應收歛,多飲水,保持室內濕度,避免大汗淋漓。冬季萬物凋零,內應於腎,養神,注意安靜,含而不露,避寒保暖,養藏陽氣,早卧晚起,以待陽光。
• 安於居處:居於環境如空氣、陽光、濕度、噪音、朝向、水質等對健康、長壽有重要影響,另外人們可以通過適應居住外部環境和改造室內環境,創造一個有利於健康長壽的優美環境。
• 飲食有節:
• 飲水:保證水質和水量的動態平衡,老人每日飲水量最好控制在2000ml左右
• 飲茶:《神農本草經》曰茶能“益思、少卧、輕身、明目”,《本草綱目》謂可利小便,去痰熱心煩“,現代認為有提神、助消化、擴血管、解毒、殺菌、減肥等作用,但不宜飲濃茶,服藥時及飯後不宜,高血壓、冠心病、貧血、失眠等亦不宜。
• 飲酒:少飲有益,多飲有害,《飲膳正要》“酒味辛甘,大熱有毒,主行藥勢,殺百邪,通血脈,寬腸胃,消憂愁,多飲傷神折壽,易本性…飲酒過度,喪生之源 ”
• 食物:食物是人體至貴三寶-精、氣、神的營養基礎,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
的根本,古人云:“主身者神,養氣者精,資氣者食。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
• 忌暴飲暴食,宜少食多餐,“不欲極飢而食,食不可過飽” 食欲少而不欲頓,常如飽中飢,飢中飽。
• 忌偏食物,宜合理搭配:偏食有害健康,合理葷素搭配,性味搭配,飲食結構合理,有助長有天命。
• 宜三餐分配合理:早餐好、中餐飽、晚餐少。
• 食不欲急,急則傷脾。
• 節制食量,營養均衡,少米麵,忌油膩,宜牛奶、魚、豆、果蔬。
• 起居有常:即生活起居規律,順應陰陽變化,保證睡眠質量,保護腦細胞,降低代謝,減少消耗,促進組織修復,睡眠應:
• 動中求靜,充分放鬆,心境平和,精神鬆弛,情緒安寧,卧處安靜,整潔適温。
• 頭北足南,順應磁場,不可當風而卧。
• 屈膝右側卧。
• 勞作有度:勞心者不可不勞手足,徒知久行久立之傷人,而不知久卧久坐之尤傷人。《孫思邈》:“養生之道,常欲少勞”,《華佗》:“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體力活動可以改善心、肺、腎、腸、神經、肌肉、關節的功能,促進新陳代謝,推遲器宫衰,但活動要適當,量力而行,勞作有度,老人尤應注意。勞作有度也包含腦力勞動,常用腦可減慢腦的衰退,維持腦功能。
(三)如何判斷生活方式的健康程度
如何判斷生活方式的健康程度
• 不吸煙
• 不過量飲酒
• 每天吃早飯
• 每天平均睡7-8小時
• 每天平均工作9個小時以內
• 定期運動
• 營養均衡飲食(不吃零食、體重標準穩定)
• 自我感覺不緊張
符合0-4項為不良生活習慣
符合5-6項為一般生活習慣
符合7-8項為良好生活習慣
(四)建議湯劑
延緩衰老方
〔配料〕
生晒參、參三七、南沙參、黃精
〔功效〕
益氣養陰活血、改善記憶及
動作反應能力、延緩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