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小兒發燒

小孩子發燒是很常見的病,沒有小孩不曾發燒的,毋庸太過緊張,除非兼有急症,比方腹痛、頭痛,才考慮半夜送急診。否則的話,一般隔天早上再去看醫生就行了。
若是找中醫,父母親對孩子病情的了解很重要,比方體溫、出汗狀況、大小便、精神、飲水、胃口、怕冷怕熱等等,看小孩的病,問診第一重要,小孩也不會講,中醫師沒得靠,只能靠爸媽,若是這孩子是給褓姆帶的,爸媽一問三不知,那就麻煩了,所以呢,小兒發燒若找中醫看,父母對孩子的狀況要有基本的了解才好。下面我們一樣一樣解釋。
體溫,最好父母在家裏就要先量過,而且早上、下午、晚上要各量一次,也就是至少要三次體溫,量一次是遠遠不夠的。而且醫師處,只能量得當下的體溫,這會遺漏很多資訊。不同時間的體溫波動,對中醫而言有莫大的意義,是會嚴重影響用藥的,所以請父母若決定帶發燒的孩子給中醫看,早中晚務必要各量一次體溫。另外想補充一點的是,小兒高燒不要怕,能高燒代表這孩子正氣足,心肺功能好。若小孩發燒從不破38.5度,都是37~38度的低燒,那反而糟糕呢。
出汗,這也很重要,中醫講「汗出燒就退」,這句話特別是針對「太陽病」而言的,「太陽」,指的是周身之皮膚毛孔,若皮膚毛孔受了寒氣而閉鎖,那我們中醫就會說這人得了「太陽傷寒」,這時病人是不出汗的,而治療法就是讓病人流流汗,那自然會退燒。所以孩子到底有沒有流汗是非常重要的事。流汗的位置很重要,後背、前胸、額頭這幾個地方出汗的意義都不同,所以父母在家先摸摸,幫助很大。或許有人會問「我家孩子流汗了一樣發燒啊!」那很可能這孩子得的是「陽明病」,所謂陽明病就是腸胃方面的毛病,孩子吃壞肚子或有宿便也是會發燒的,只是這燒會伴隨流汗,這時只要清清腸胃,燒就會退了。當然這些是中醫師要煩惱的,父母不用太費神,讓醫師去煩惱就好。
大便,這非常重要,有的發燒是宿便導致的,這在中醫叫陽明病,若是宿便的發燒,孩子的大便必臭,腹部按壓必痛,要注意的是,沒便秘不代表沒宿便!孩子可能照樣天天有大便,可是肚子按壓明顯疼痛,這一樣有宿便,不過父母要告訴醫師的只需大便的軟硬、是否拉稀、臭不臭、幾天一次,這樣就夠了,按肚子檢查交給中醫師來作就可以了。
小便,這也非常重要,小孩子發燒的這幾天,小便黃不黃?量有沒有突然變少?有些發燒是小便不利引起的,唯有利小便才會退燒。
怕冷怕熱,發燒時會不會怕冷或怕熱?這也很重要,孩子雖不會說,但只要看肢體語言就可以知道,若是簌簌發抖,緊抓棉被不放,那自然是怕冷了,比較輕度的,可能不會表現得很明顯,這時看孩子是不是常常縮成一團,洗澡時一泡熱水就表現出無比舒服的樣子,那也是怕冷。但發燒常常也有不怕冷反怕熱的,比方踢被子,就是怕熱的一種明顯表現。
飲水狀況,孩子在發燒的時候,會不會特別口渴?這也是重要指標,是父母特別要注意的。已知口渴,喝的多不多也是一個重點,有時雖口渴,但喝個兩口就不喝了,這在中醫是很有意義的。口渴代表的可能是燥熱、可能是濕熱、可能是積水、可能是瘀血、可能是便秘,狀況很多。父母要知道孩子渴不渴,喝得有沒有特別多,有沒有特別愛喝冷的或熱的,這樣就行了。其他就交給醫師去煩惱。
精神,精神還好嗎?是不是某個時段特別昏沉?這也是父母要注意的。也許有人會說「醫師當場看不就知道了嗎?」不一定。精神不好有時會有時間性,比方早上特別精神不好,或下午精神特別差,給醫師看的時候說不定是小孩精神正好的時候呢。
另外要注意的一些事:
1.一般孩子發燒時都是吃不太下的,吃不下就不要勉強他吃,清淡飲食就好,比方稀飯就不錯,若是還沒斷奶的孩子,可以直接給稀飯湯,實在不行,就用稀飯湯沖半量甚至三分之一量的奶粉,總之就是要讓腸胃休息。很多人誤以為發燒要補充營養才好快,剛好顛倒!感冒吃越好吃越多,好得越慢!孩子沒有那麼脆弱的,台灣孩子也不是非洲孩子,只有營養過剩的問題,沒有營養不良的問題,放心清淡飲食吧。
2.若兼拉肚子,絕對不可以喝牛奶,下利有很多種,不論哪一種,牛奶都是禁物!下利喝牛奶,只會越喝越壞的。另外就是要看下利物臭不臭,若臭,那是身體自己在排出不好的東西,絕對不要打止瀉針或吃止瀉藥,閉門留寇的後果,最糟可能會死人的!
3.若有咳嗽的,不要吃甜的,吃甜的會生痰,讓咳嗽不容易好。冰的當然更加不能吃。
4.不用特別給水,口渴再給就行,渴才喝,不渴就不用喝,順其自然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