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的中醫辯證及治療處方

腹痛的中醫辯證及治療處方:
臨床門診時, 常可見腹部疼痛的病人就診, 以下簡單做一個腹痛的辯證分型
及其治療方劑 :
1. 濕熱壅滯: 腹痛拒按, 胸悶不舒, 大便袐結 , 煩渴欲飲, 小便短促, 舌苔黃膩, 脈象濡數.
臨床常見此類病人, 大便三到七日一行, 大腸有宿便 濕熱壅滯.
治療處方 : 輕症以麻子仁丸治之, 重症以調胃承氣湯或大承氣湯治療,
如果舌紅紫,乃兼有血瘀, 可以桃核承氣湯治療.可建議病人, 始服藥前二天,
一日三次, 宿便清除後 宜減量服用 , 一日二次或一日一次即可, 宿便排除,
腹痛即可緩解.
2.飲食積滯: 脘腹脹滿疼痛, 拒按, 惡食, 或痛而欲瀉, 瀉後痛減.或大便祕結, 舌胎黃膩,
脈滑實, 此類病人乃消化不良, 輕症以保和丸(神麴, 山查, 茯苓, 半夏, 陳
皮, 連翹, 萊菔子) 治療, 或建議病人配合服用一些活性乳酸菌治療.
重症者, 大便祕結, 舌苔黃膩, 腹痛拒按 施以枳實導滯丸
(大黃, 枳實, 神麴, 黃芩 黃連, 澤瀉, 白朮, 茯苓)治療.
3.濕熱下注 : 腹痛即瀉, 煩熱, 口黏, 肛門灼熱, 小便短赤 , 大便急迫臭穢, 舌苔黃膩,
脈滑數, 此乃濕熱內盛 , 下迫大腸, 亦即感染性腹瀉, 腹痛, 治則以清熱利
濕, 健脾止瀉. 治療方劑以葛根芩連湯加減(葛根, 茯苓, 黃連, 黃芩, 炒白
朮, 甘草 , 金銀花, 藿香, 香薷 …) , 若有噁心, 嘔吐者, 加薑半夏, 竹茹, 以
和胃降逆, 兼有食滯者, 加神麴, 麥芽, 山查, 雞內金, 以消食導滯.
4.中虛臟寒: 腹痛綿綿, 時作時止 , 喜熱惡寒, 痛時喜按 , 飢餓勞累後更甚, 得食或休息
稍減, 大便溏薄 , 兼有神疲, 氣短, 怯寒等證, 舌苔淡白 脈象沈細,
治療方劑: 小建中湯.(桂枝, 芍藥, 灸甘草, 生薑, 大棗, 飴糖)或
配合補中益氣湯調補脾胃, 益氣升陽 , 治脾胃氣虛, 少氣懶言, 肢體倦怠乏
力, 治療久瀉久痢之症.
5. 寒溼傷脾: 腹瀉清稀如水樣, 腹痛, 腸鳴, 口乾不欲飲, 苔白膩,脈濡, 此乃寒溼困脾 ,
脾失健運, 治則以散寒化溼, 健脾止瀉 , 方劑可用藿香正氣散加減 (藿香 ,
蘇梗, 桔梗, 陳皮, 法半夏 , 茯苓 大腹皮, 川厚朴, 蒼朮, 白朮, 生薑 ),
或配合蔘苓白朮散治療脾胃氣虛夾溼症, 以益氣健脾 和胃滲溼, 治療四肢
乏力,形體消瘦、飲食不化, 面色萎黃之症.
6.氣滯血瘀: 以氣滯為主者, 脘腹脹悶痛, 痛引少腹, 得噯氣或矢氣, 則脹痛稍減, 遇惱怒
則加劇 ,脈弦, 苔薄白, 二肋脇疼痛, 此乃肝氣鬱結, 宜疏肝解鬱, 治療以
柴胡疏肝湯加減(柴胡, 芍藥, 川芎, 香附, 陳皮, 枳殼, 甘草…….).
或以血瘀為主者 , 痛處較劇 , 痛處不移, 舌質青紫, 脈弦或澀, 治療以少腹
逐瘀湯加減(當歸, 川芍, 赤芍, 生蒲黃, 五靈脂 没藥, 延胡索, 肉桂, 乾薑,
小茴香), 女生月經來臨的腹痛, 當屬此一類型, 可配合溫經湯, 溫經散寒.
活血袪瘀, 治療女生月經的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