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

冬至是立春以外,最被受到重视的节气,又称“冬节”、“贺冬”,约在每年12月22日左右。冬至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在南回归线上,使得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晚最长。
在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日照多而白昼长是为阳,因此冬至是阴消阳长转化的关键节气,因此也被称为“一阳节”。
古人视冬至如过年般重要,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吃汤圆庆团圆,把汤圆做成红色与白色以寓意阴阳交泰。吃过冬至汤圆象征着年长一岁。

小寒是一年中气温最低的节气,在每年1月5日到7日之间,这时正值“三九”前后。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象征着小寒后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需要多加御寒保暖。
冬至到小寒期间由于天寒,最容易罹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疾病。这类患者群往往因病情加重,造成“中风”的情况上升。因此,在寒冬季节,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来说,要特别提高警惕,预防发作。
古人认为冬至到小寒期间是阴阳二气自然转化和交接的时候,也是激发身体阳气上升的最佳时间。所以居家我们可以选择艾灸神阙穴与党参羊肉粥作为养生保健。

艾灸神阙穴
神阙穴就在我们肚脐的位置,古人认为是五脏六腑的根本,为任脉、冲脉循行的地方,是连接人体先天与后天的要穴。艾灸神阙穴可以益气补阳、调和气血,对身体非常有好处,有效提升来年健康的状况。
艾灸神阙穴方式如下:
把艾条点着后,以肚脐为中心,熏灼肚脐周围。注意不要烫到皮肤,有温热的感觉即可。每天一次,每次15到20分钟。

党参羊肉粥
中医“本草纲目”记载羊肉“补中益气,主治虚劳寒冷、五劳七伤”,是这段寒冷期间最好的食疗选择,能补气益血,健脾温肾。
药材:羊肉100克,党参30克,黄耆15克,枸杞10克,粳米50克,大枣7枚。
做法:将羊肉去皮切细,再加入党参、黄耆、枸杞、大枣,取适量水煮成汤汁,去渣取汁后再放入粳米熬煮成粥即成。

大寒,约在每年的1月20日左右,此时太阳位于黄经300°,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虽然寒冷却让人充满期待,因为过完这个节气就是立春了,俗话说:“最喜大寒无雨雪,太平冬尽贺春来”。大寒也位于农历12月16日准备吃尾牙的日子,丰盛的飨宴加上惊喜的礼物,大家祝福来年有新的气象和好彩头。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15°,约为每年2月4日前后。立春表示着春天的开始,以立春作为起始点一直到立夏这段期间,都被称为春天。古代以农立国,所以立春是一整年最重要的日子,古代天子和百官要迎春,平民百姓则要整修农具,准备下田播种,期待万物萌发有个丰收的一年。

大寒到立春期间,年终尾牙各种交际应酬邀约又不断,加上过节的气氛容易放松心情大啖美食,年后的肥胖问题就容易发生。平时喜欢大鱼大肉,饮食过量、胀气、胃痛、腹泻等肠胃问题的朋友,更要小心火锅、年糕与油腻年菜带来的负担。除了控制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外,中药里的山楂、陈皮和厚朴,冲泡后当温开水饮用,也有助于消除胀气和去油解腻。在此提供茶饮——陈皮山楂茶作为参考。

陈皮山楂茶
陈皮芳香醒脾,降逆止呕,可以增进肠胃的运作,减少胃肠胀气;厚朴行气燥湿,改善肠胃环境;山楂善于消除油腻及肉食积滞,是治疗消化不良的圣品。
材料:陈皮9克、厚朴9克、山楂6克。
作法:将所有药材放入纱布包绑紧,投入1000c.c.水中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熬约30分钟,放凉后即可食用。三餐饭后各一杯。
注意:多吃山楂容易有饥饿感,宜酌量食用。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个节气,约在每年2月19日之间,这时太阳到达黄经330°。来自中国大陆的冷空气和南方的暖湿气流,形成滞留锋面,于是带来丰沛的雨水,为春天万物的生长带来好消息。

惊蛰,古称“启蛰”,在每年3月6日左右,是二十四节气命名中最具有视觉感和想像力的节气名。此时寒冷的东北季风冷气团开始变弱,遇上渐强暖湿的西南气流,两种气团交会,形成锋面雷雨,划出春天的第一道春雷,雷声惊醒寒冬蛰伏沉睡的动物昆虫,重返草木萌动的新绿大地。

雨水到惊蛰期间,正值万物生命力最旺盛之际,所以养生重点要顺应春天阳气初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按照中医五行属性,春属木,与肝经相应,肝经主控人体的生长,是生物激素变化最旺盛的时候。

拉筋伸展松筋骨
此时借藉着体内阳气的上升,人体的新陈代谢非常旺盛,可以在这个时候多做拉筋伸展的动作。在此提供简单的龙骨拉筋操,它具有疏肝解郁,通经活络的功效。示范步骤如下:
1.自然站姿,双脚分开与肩同宽。
2.双手自然下垂交叉,身体打直,目视前方,此为身体初始中心位置。
3.双手手臂向上向后伸直,身体后仰,抬头向上直到感觉紧绷。尽量伸展躯干及
手臂肌群。
4.心中默数4个8拍后,低头回覆向下,身体前弯,依照颈关节、胸关节、腰
关节弯曲的顺序,双手手臂向前向下伸直。
5. 心中默数4个8拍后,身体慢慢回到初始中心位置,依序重复动作。

换季需防范过敏问题

此节气,由于空气中的湿气和过敏原增加,过敏性的疾病也会增多,皮肤容易出现发痒和湿疹,过敏性鼻炎患者的病情也会加重;加上体内血气旺盛,易于上火,容易有眼压升高,结膜充血的现象。在此提供茶饮──菊花陈皮茶作为参考。
◎菊花陈皮茶
功效:清肝祛风,理气健脾,对于换季过敏患者有稳定的作用。
材料:菊花9克、陈皮9克、甘草6克。
作法:将所有药材放入纱布包绑紧,置入1000c.c.的水中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熬约30分钟,放凉后即可食用。三餐饭后各一杯。

春分,约在每年的3月21左右,是一年中最美丽的节气。古语说:“春分者,阴阳相半,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在赤道,使得南、北半球受到日照的时间相同。全世界每个角落的昼夜时长相等,加上气候温和,自古就被订为祭祀的好时节。不论是国家元首的祭天,还是家家户户的拜土地公,都希望能事事顺利,祈求一年的平安健康。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结合节气与节日的节气,也是中国大陆、香港等地唯一根据节气而定的休假日。清明约在每年4月5日前后,古书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表示虽然有时细雨纷纷,但是气候已接近初夏,逐渐春暖花开、草木萌芽茂盛,大地景色清爽明朗。

清明由寒食节衍生而来,寒食扫墓的习俗逐渐移到清明之中。我国将“清明节”订为国定假日,许多民众选在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为重要而普遍的文化习俗。
春分到清明期间,正属于春季当令的时节,养生保健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按中医五行的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此时养生应珍惜春天的“萌发”特性,借着人体的阳气上升,新陈代谢的旺盛,让春阳蕴藏的气机得以宣达运行。
饮食调养方面要考虑,如果肝气过旺,就会对肠胃产生不良的影响,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因此要注意少吃生冷的食物,多吃一些养肝护肝的食物,像是绿叶蔬菜类、韭菜、菠菜都很适合;在精神调养方面,春天不能让情绪抑郁,平时可以在庭院种些花卉、摆上盆景,既可以美化环境,又能赏心悦目,让情志生机盎然。

户外散步舒活筋骨
此外,春天气候宜人,适合外出散步,万万不可在家闭门不出,更不可在家坐卧太久,中医认为“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伸展一下筋骨,是这段期间的养生要领。

宽心茶饮疏肝解郁
在此提供─道茶饮“开心美人茶”作为参考,其功效能帮助疏肝解郁,治疗头胀、头痛、情绪不定及经期紊乱等。
材料:玫瑰花12公克、香附9公克、枸杞9公克、薄荷6公克 。
作法:薄荷先以药袋包装,将玫瑰花、香附、枸杞放入保温杯或保温瓶中,加入600c.c.热水,再放入薄荷药袋即可。

谷雨 ,约在每年在4月20日前后,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代表“雨生百谷”,此时因雨水增多,丰沛的雨水灌溉滋润了谷类农作物的生长,刚好符合农民春耕完毕的需求。谷雨前后,气温变化无常,时冷时热,所以出门最好带着轻薄的外套和雨具,预防天候的剧烈变化。

立夏 与立春、立秋、立冬一样,是四季开始的日子,标志着夏天的到来。立夏约在每年的5月6日左右,此时太阳到达黄经45度,大自然和农作物进入生产的旺季,古谚说:“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欣欣向荣”。立夏正值春夏过渡之际,大多有雨,在细雨纷纷和艳阳高照的情景下,生物争奇斗艳的情形让人目不暇给。

春夏交际之时旧疾易复发

所谓“百草回芽,旧病萌发”,每到春夏交际之时,就是各种宿疾发作的时候。由于谷雨到立夏阳气越来越旺盛,人体头、胸部的血流会上冲,不少人就会出现心悸、眩晕等症状。加上谷雨前后降雨机会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更容易出现过皮肤敏和呼吸道疾病等情形。如此不稳定的气候也会影响到人体的神经系统,使人感到紧张、烦躁、导致神经痛发作,例如:风湿痛、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

•睡前薰香疏通全身经络
俗话说:“立夏养好心,无病一身轻。”这个时间正是保养心气最重要的一个时节。中医认为“心主神明。”我们可以利用睡前半小时,在卧室点上带有茶树、香茅、薄荷、艾叶的精油,让整个人沉浸在淡淡的薰香之中。呼吸时,香薰可以疏通全身的经络,让循环畅通。也能帮忙安神、静气,提高睡眠的品质和呼吸的通畅。

•3分钟保养元气呼吸法
天气晴朗时可以到户外走走,找棵树下用3分钟的时间练习简单的呼吸法,为身体提供充足的氧气。方法如下:双手自然下垂,吸气时,轻松由鼻吸入,让肺部和腹部稍稍地鼓起,双手手心向前,自然往后伸张;然后屏住呼吸5秒钟,再缓缓呼出废气,肺部和腹部慢慢地凹下,双手自然往前交叉压住腹部帮助吐气。藉着这样的“吐陈纳新”动作,来增强心肺功能,保养元气。

药草薰洗筋骨舒畅止酸痛

在此提供一帖疏筋止痛薰洗方作为参考。当你在旧疾复发之时,它能帮助你舒缓肌肉和及关节疼痛,促进四肢的气血循环。

材料:桂枝12克、独活8克、鸡血藤8克 、防风8克。
作法:将所有药材放入锅中,加入2000c.c. 的水,大火煮开沸腾后,转小火煎煮10分钟后待凉。泡澡或泡脚时,再适量加入水中。

小满,约在每年5月21日前后,这时早稻开始结穗,出现小粒、满满的谷实。所以古谚说:“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小满也开始进入梅雨季节,大量的雨水提供万物的滋润,让农民朋友辛勤种下的五谷杂粮得到丰收。

芒种拥有特殊的节气名,约在每年的6月6日左右。在这个时节,农作上因为气温的升高和雨水的涵养,“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加上遇到端午佳节,炎热的夏季正式宣布到来。
小满到芒种的期间,由于日光时间的拉长,新陈代谢的加快,人体容易感到疲倦,平时要多多补足睡眠。所谓夏日炎炎正好眠,夏日午后若能小睡片刻,就能有利于体内元气的恢复。
加上雨水较多,身体容易充满了湿气。潮湿发霉的感觉会使皮肤病患者症状加重,像是荨麻疹、汗疹、湿疹等等。以中医的观点来说,皮肤的问题,要从体内排除湿气来手。除了正确就医外,平时可以多吃一些清热利湿的食材,例如:冬瓜、薏仁、绿豆、芹菜、荸荠、木耳、莲藕。此外,情绪的不稳定也会影响到皮肤的情形,流汗后也要多沐浴更衣,使皮肤保持洁净干爽,情绪上才不会觉得“湿湿黏黏”的不愉快。在此提供饮品-红豆茯苓莲子汤作为参考:

红豆茯苓莲子汤
莲子具有去除湿气的功效,茯苓可以利水消肿,再搭配红豆补益元气,于此节气饮用能帮助体内水分作有效的利用与分布,是一道值得推广的养生甜点。
材料:红豆、茯苓、莲子各9公克。
作法:水滚后将莲子放入,转小火焖煮直至莲子熟软,再加入红豆、茯苓、冰糖调味,放凉后即可食用。

大暑,约在每年7月22日附近,此时太阳辐射位于黄经120°,因为地表热量蓄积的关系,为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期,古人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的说法。所谓的“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依照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可以利用大暑前后最热的三个庚日,作慢性、过敏性疾病及寒冷体质的调理。
立秋,约在每年在8月8日前后,太阳位于黄经135°,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温度开始转凉,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每下一次雨,天气凉快一次,因而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
大暑的时候,气会走到京门,过了大暑之后,气又会往阴交走(立秋走到阴交),在这两穴之间夹杂着腹腔重要的消化器官,像是胆囊、胰脏、十二指肠、小肠、大肠等。当天气温度出现剧烈变化时,如果又贪凉或是嗜吃烧烤、重口味的食物,体内环境将会无法顺利协调,容易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的症状,所以这段期间特别要注意肠胃型的感冒或是中暑。
此时建议民众应“多喝水、保持凉爽、提高警觉”,加上多按摩京门、阴交这两个穴道,就可以有效地活化我们的肠胃及预防中暑。在此提供茶饮-藿香紫苏茶作为参考。
藿香紫苏茶
药材:藿香12克、紫苏12克。
做法:将所有药材放入保温杯中,冲入1000c.c. 热水,焖 5分钟后待凉一点即可饮用。三餐饭后各冲泡一杯。
功效:清暑芳香、化浊去湿。

处暑,约在每年的8月23日前后,处暑的“处”是“终止”的意思。由于太阳到达黄经150°,热能威力逐渐减弱,地表温度将持续下降。所以处暑表示“夏天的暑热将正式结束”。虽然处暑过后天气即将转凉,但因这时中午炎热,早晚阴凉,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更要让人小心。

白露,约在每年9月8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165°。因为夜晚水气凝结在清晨时会形成许多露珠,加上传统五行中,秋令属金,其色属白,所以将这个时节命名为“白露”。进入“白露”后,晚上就会感到一丝丝透骨的凉意。俗语说:“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意思就是说,处暑仍然炎热,每天会流汗还须用一盆水洗澡,但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后,就不要再赤身裸体,以免着凉。

处暑时,气会走到“四满穴”,白露时气会走到“水道穴”,这两穴分别属于中医的“肾经”和“胃经”。所以这段期间容易有腹腔和骨盆腔不舒服的症状。加上季节转换快速,衣物穿着不蔽体,又习惯吹凉饮冰下,就会有肠胃受寒、腹泻、肠痛、下肢抽筋、水肿、泌尿道感染的情形。

白露不受凉保暖按摩法
改善方法除了根据天气变化增添衣物、晚上睡觉注意覆盖腹部外,还可以“按摩肚脐”作为日常保健。古人说:“脐为五脏六腑之本,元气归脏之根”,按摩方法是先将双手掌心搓热,然后上下重叠放在肚脐周遭,按“顺时针方向”绕圈揉按15下。

照顾好脾胃山药茯苓饮
食疗部分,此时建议一道处暑健康养生饮──山药茯苓饮。
药材:山药12克、茯苓9克。
做法:将所有药材放入保温杯中,冲入1000c.c. 热水,焖 5分钟后待凉一点即可饮用。三餐饭后各冲泡一杯。
功效:和胃暖中,健脾利湿。

秋分 ,约在每年的9月23日前后,秋分的“分”就是“半”的意思,表示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因这时太阳到达黄经180°,直射赤道。所以古人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以后,太阳直射点会继续南移,气温会逐渐降低,所以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的说法。

寒露 ,约在每年10月8日之间。因太阳往南照射,到达黄经195度。气温较“白露”时更为低寒,晨起露水更多,原先地面上洁白晶莹的露水会凝结成霜,寒意更盛,因此取名为“寒露”。

中国医学在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当气候开始变冷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的时候,要以保养阴精为主,所以秋季养生重点在“养收”这个原则。

中医内经认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医学上发现,每到气候变冷的时候,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就会增加,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天气变冷、人们的睡眠时间增多有关。因为人体在睡眠时,血流速度会减慢,容易形成血栓。所以在秋季凉爽之时,起居的时间也应作相对应的调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达,避免血栓的形成,确保健康。

精神调养化解抑郁
另外,由于秋分过后日光照射时间减少,天气又渐冷;加上风起叶落,景物萧条,容易让人有凄凉的感觉,在临床上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多愁善感的忧郁心情。可以多作登山、慢跑、散步或练太极拳、八段锦,达到动静合一的精神调养,培养乐观豁达的心情,以减缓秋令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

秋燥养生百合莲子粥
五行中肺属金,金气又属燥,这个时节燥邪之气容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人体容易出现咽干、喉痛、咳嗽、鼻燥、皮肤干燥等秋燥的症状。这段期间饮食的调养要以“滋阴润燥”为原则。
在此提供秋季药膳粥-“百合莲子粥”作为参考。
药材:百合30公克、莲子20公克、粳米100公克、冰糖适量。
做法:莲子先煮15分钟,再放入百合、粳米煮沸后,转小火煮至粥稠,再加入适量冰糖稍炖即可。
功效:养阴润肺,健脾和胃。

霜降 ,约在每年10月23日前后,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高山地区的气温会降至零度以下,空气中的水气也在地面凝结成白色的结晶体,称为霜。所谓的霜降就是指“初霜”。俗语说“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不耐寒的植物将停止生长,萧瑟中带着宁静,呈现一片深秋的景象,是欣赏秋枫红叶的好时机。

立冬,是冬季的开始,约在每年的11月7、8日之间,这时太阳位于黄经225度。
冬这个字含有“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当一年的节气走到立冬,就进入了藏伏避寒的时刻。象征一年即将结束,要先预作准备,在寒冬中养精蓄锐,等待明年春天再展开活力。

实用穴位保健法
从霜降到立冬的这段过渡时节,容易罹患呼吸道、心脑血管和腹泻等消化道疾病,同时也是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复发的高峰期。大家除了要注意添衣保暖,预防感冒外,每天抽空动手按摩几个穴道,也可以有效缓和不舒服的情况。

.迎香穴
位置:位于鼻翼两侧和法令纹的交界。
按摩方式:沿着鼻子两侧,慢慢搓按至眉心,上下来回持续约20次,感觉发热即可。
功效:改善过敏性鼻炎、预防感冒、流鼻水。

2.合谷穴
位置:在双手虎口往食指高起的肉丘处。
按摩方式:以另侧的拇指,以均匀力道旋转按压穴道处,感觉酸麻即可。
功效:改善头面部症状和胃肠消化道不适。

手脚不再冷冰冰
霜降节气后,女性朋友和老年人也容易因气血不顺而出现“手脚冰冷”的毛病,
每天利用时间将双臂自然张开、合拍,或作作抬腿运动。当手脚寒冷症状明显时,可以将双掌微微含住,从手肘关节朝手掌的方向轻拍,或由膝关节朝脚掌的方向轻拍,能帮助打通经脉,活络气血,迅速改善不适的情形。

冬令调养好时机
“霜降”后是开始冬令调养的好时机,俗话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饮食以保暖润燥、健脾养胃为原则,少吃生冷坚硬的食物。可以多吃些苹果、蜂蜜、大枣、芝麻、核桃、山药、洋葱、荸荠等果谷来加强肠胃道的温暖保健。在此提供节气茶饮“参耆温阳饮”作为参考。
参耆温阳饮
此方可以温阳补血、改善循环,适合气血不足、容易手脚冰冷者。
药材:党参3钱(9公克)、黄耆3钱(9公克)、当归3钱(9公克)。
做法:将所有药材放入保温杯中,冲入1000c.c. 热水,焖 5分钟后待凉一点即可饮用。三餐饭后各冲泡一杯。

小雪 ,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浪漫的时候,约在每年的11月21到23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240度。此时在中国大陆的黄河流域气温开始下降,飘下浅浅细细的雪花,因为是初雪,雪量不大,所以叫做“小雪”。在这个时节,各处都像洒上糖霜般的雪白宁静。自古以来,白雪带有祥瑞的意思,所以俗话说:“小雪雪满天,来岁必丰年”
大雪 ,在每年的12月6到8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255度。此时大陆北方地区受到冷空气的影响,大雪纷飞,引起地面的积雪。虽处于亚热带,但有时大陆冷气团发威,寒流一到,依旧是冷得牙齿打颤,全身发抖。所谓“小雪小寒;大雪大寒”就是这个意思。
小雪和大雪的来临,表示着天气将越来越冷,由于温度的下降,人们的活动会变得越来越少,在身体缺乏活动的状态下,逐渐地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冬季常会出现中医所谓“体寒”的疾病,比如说:疲劳倦怠、精神耗弱、脑及心血管动脉硬化、慢性肾炎、腹泻腹痛、伤风感冒、气喘、手脚冰冷等疾病。

寒冬养生技巧
如果在寒冷的冬天我们能够掌握一些养生技巧,如注意保暖、早睡晚起等,并利用药膳食补和穴道按摩,给身体注入一些能量,就能秉持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让虚弱的身体强壮滋养起来。
1.注意身体的保暖:室内温度最好保持在22度左右,平时可藉由电热毯、热水袋让身体保持温暖。另外,避免“寒从脚下起”保暖最好戴一条围巾,再穿一双厚底鞋。
2.做到早睡晚起:传统养生学认为人们在冬季应该早睡晚起,有利于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积蓄,对健康有益。冬季早睡晚起可避免低温和冷空气对人体侵袭而引发的呼吸系统疾病,也可以避免因为严寒刺激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3.多吃黑色食物:小雪、大雪时节,天气干冷,人体内寒气旺盛,在这个时节最需要补充一些充满能量的食物,黑色的食物就是最好的选择,像是:黑木耳、黑芝麻、黑米、黑豆、黑枣等,不仅可以补养肾气还可以润肺生津,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
4.按摩肾经穴道:按照中医四季养生的原则,冬季应以保养肾经为主。其中“太溪穴”是肾经上的原穴,所谓原穴就是指生命的原动力。每天只要坚持揉按刺激“太溪穴”,就能够调动身体的原力,保持温暖、藏精固气。气血才会上达于面,下行于足。

“太溪穴”的位置:在双足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按摩方式:正坐或平放足底的姿势,用手指按揉约30下。按揉时会有酸痛胀
麻的感觉。

小雪后温热进补
小雪开始是冬令进补的好时机,中医养生讲究身体有形与无形物质的“气阴双补”,在此提供一道药粥作为参考──党参枸杞粥。
党参枸杞粥
药材:党参15克,枸杞10克,粳米100克,冰糖少许。
做法:将党参、枸杞洗干净,与粳米用小火煮10分钟,加入冰糖和适量的水,熬煮成粥即成。
功效:补血健脾、填精益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