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的中醫療法
凡是大便次數比平常增加,及大便水分增加或硬度減少即為腹瀉。腹瀉少於兩週的稱為急性腹瀉,若症狀已拖過兩週,即成為慢性腹瀉。
腹瀉是小兒科患者中,僅次於上呼吸道感染第二個常見的疾病。每年全世界嬰兒超過四百萬,因為感染性腹瀉而死亡,尤其在開發中國家,腹瀉是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見其嚴重性。
絕大多數的兒童腹瀉是屬於急性腹瀉,而且多半是病毒或細菌感染所致。常見的感染源有:輪狀病毒、類諾華克病毒、沙門氏菌、痢疾桿菌等。特別是病毒感染,常會引發俗稱的「腸胃型感冒」或「感冒引起拉肚子」的症狀。像輪狀病毒是大家所熟知的,特別在6個月至兩歲的嬰幼兒最容易感染,在冬天也最為常見。
一般而言,病毒性腸胃炎的嘔吐症狀會比較明顯,大便也以水樣居多,不太會有血絲便;細菌性腸胃炎則比較會有血絲或黏液狀物質,症狀多半較為嚴重。此外,某些藥物的使用,如抗生素,或者吃太多高滲透壓的食物,如太甜的果汁飲料,也有可能造成小孩腹瀉。
中醫對於小兒腹瀉的治療,常見的有以下四種:
一、傷食瀉:多因飲食不潔而起,症狀有常欲嘔吐、不思乳食、脘腹脹滿、伴有腹痛、痛則腹瀉、瀉後痛減、糞便酸臭。應以保和丸加減來消食化積。
二、風寒瀉:多因感受風寒而起,症見腹瀉清稀、夾有泡沫、臭氣不甚、腸鳴腹痛或兼有惡寒發熱。應以藿香正氣散加減來疏風散寒。
三、濕熱瀉:多因感染而起,症見腹瀉水分較多、糞色深黃而臭、或見黏液、腹痛陣陣、食慾不振、或伴噁心、或有發燒、口渴、小便量少色黃。應以葛根黃芩黃連湯合六一散加減來清熱利濕。
四、脾虛瀉:屬於慢性腹瀉,多見食後腹瀉、色淡不臭、時輕時重、面色萎黃、肌肉消瘦、神疲倦怠。應以參苓白朮散加減來健脾益氣。
當小孩腹瀉時,切記不要自行加鹽巴於開水讓他服用,以免造成高鈉血症;也不要只給開水喝,以免造成水中毒。年紀較大的兒童,可給予清淡飲食,亦即要少油、少糖、少鹽,如白稀飯、陽春麵條或白吐司搭配一些清淡菜餚等。等症狀更為改善之後,如蒸魚、蒸蛋、水果、青菜等也可視情況而酌量給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