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學說
藏象學說綱要
祖國醫學的藏象學說,是討論人體的解剖、生理和病理知識的學說。一部份和現代醫學的解剖、生理和病理知識有相似的地方,但大部分是不相同的。
本課程介紹藏象學說的最基本內容,適用於本院推拿專業、針灸專業與中藥專業等有關課程。在此網頁中,因限於篇幅,僅為綱要性質的介紹。
「藏」,也可寫作臟,就是人體內部的臟器;「象」是某種現象的反映,能夠為人們所覺知的。藏、象合起來的意思就是人體臟器的生理或病理的活動,反映在體表的現象。所以中醫藏象的主要內容,是研究正常和異常情況下人體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和它們的特點。
臟腑
臟腑是五臟六腑的一個總稱,也是人體內部的主要器官,臟和腑有一定的區別。「臟腑」二字,古人寫作「藏府」,「藏」是隱藏的意思,如礦藏、庫藏;「府」是聚的意思,凡東西聚集起來的地方就叫做府。中醫認為五臟的功能最重要,它的作用是儲藏精氣,所以稱它為「藏」;六府的功能比較次要,它的作用是出納轉輸,所以稱它為「府」。五臟是指肝、心、脾、肺、腎,六腑是指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此外還有一個心包絡,它是心的外衛,在功能和病變上,也與心臟相一致,因此它與五臟往往相提並論。
五臟的生理功能
「肝」
肝為將軍之官:古人把肝比作一國的將軍,有防禦外侮,考慮對策,抵抗疾病侵犯人體的功能。
肝能藏血:人在休息靜臥時,血液歸於肝內貯藏著,當活動需要時,則又還復運行於臟腑經絡之中,因此肝能藏血,似乎有調節血量的作用。臨床上如有些因暴怒引起的吐血,就認為是由於「肝不藏血」所致,在治療時常於止血藥中加些平肝的藥物,往往能收到一定的效果。另外,肝本身也很需要血液來滋養,肝血不足能引起「肝陽」或「肝火」上亢。
肝能統率全身的筋:古人認為肝能統率一身的筋(筋約相當於現代所說的肌腱),所以肝和四肢關節的屈伸運動有密切關係,在臨床上遇到病人出現有四肢抽搐拘攣、角弓反張等症狀時,就認為是肝和筋的病變。
肝與目有密切關係:古人認為肝開竅於目,肝的某些病理變化可從眼睛的變化上觀察出來。如臨床上急性發作的紅腫疼痛的眼睛毛病,多數屬於「肝火上升」;慢性發作的眼花目眩或兩眼乾燥,多數屬於「血不養肝」,治療時都是以治肝為主。
「心」
心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我國最早的醫書《內經》上載稱:「心者,生之本。」說明心是人體生命的中樞,心臟的健康與否,關係到整個人體的安危。
心藏神:心總管人體的一切臟腑和四肢百骸,以及精神意識活動等,所以心的作用是最重要的。
心能推動全身血液運行:心是全身血液運行的一種動力,血液能周流全身不息,全賴心的活動。
心與舌有密切關係:古人認為心開竅於舌,某些心臟的病理變化,可以從舌頭的變化反映出來。如舌質發紅發紫,舌尖糜爛,表示心有熱;舌質淡白,表示心血不足等。
「脾」
脾是管理人體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脾屬於土,因為土是變化生長萬物的根本發源地,一切生物都依靠土地上生長出來的東西來養活。脾也一樣,脾是人體主要的消化吸收器官,脾健康時,能很好的消化吸收營養,再把它供給全身,如果脾的功能不良,就不能把飲食物很好的消化吸收,人就要逐漸消瘦虛弱,在臨床上會出現食欲不振、腹脹腹瀉或肌膚腫脹等症狀,所以中醫稱脾是後天的根本。
脾能統率全身的血液:脾具有統攝血液在正常脈管內運行的功能,如果脾的功能不正常,血液就會不循常道,成為出血的病變,所以臨床上對一些慢性出血的病人用健脾方法來治療,療效很好。
脾與肌肉、四肢、以及口唇有密切關係:因為脾是管理消化吸收營養物質的,脾的功能良好,那麼養料吸收好,人的肌肉就豐滿,因而四肢舉動有力,口唇紅潤;若脾的功能不良時,養料吸收不好,就會出現肌肉瘦削,唇色蒼白,四肢舉動無力等症狀。
「肺」
肺管理一身之氣,並有呼吸的功能:這裡的氣一方面是指空氣,由呼吸吸入肺內;另一方面又指從脾吸收轉送到肺的水谷之氣,這兩種氣在肺部結合成為另一種「真氣」。「真氣」是人體功能活動的根本動力,人依靠它才能生存,真氣絕滅了,人也就死亡,所以是很重要的。
肺與鼻有密切關係:古人認為肺開竅於鼻,因為鼻是呼吸出入的門戶,肺有病變,往往會影響到鼻,如感冒咳嗽時常會引起鼻塞。
肺與皮毛有關:皮毛是指肌表皮膚和汗毛毛竅而言。肺臟與肌表皮膚汗毛毛竅有很密切的關係,一般平時容易患傷風感冒的人,他的皮膚紋理一定很疏鬆,容易受風寒的侵襲,在感冒後會引起咳嗽氣急的症狀;另外在治療感冒咳嗽氣急的病人時,中醫在早期都是通過皮毛發汗的方法來治療,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都可說明肺與皮毛存在著內外的緊密關係。
肺與聲音有關:中醫認為肺是發音的器官,肺部有了病變,往往會影響到聲音,如一般傷風咳嗽,常見聲音嘶啞。
「腎」
腎能藏精。精有兩種。後天之精,是指飲食物經過脾的消化吸收後的營養物質,一部分供給全身的需要,另一部分就貯藏在腎內,以備人體不時的需要,這就是後天之精。先天之精,是指腎臟本身的精氣,它的作用有二,一是能夠生育繁殖後代,一是主宰人體生長發育和衰老的生命過程。所以中醫稱呼腎是先天的根本。
腎與骨、骨髓有關:中醫認為骨和骨髓的充實與否,與腎氣的盛衰有很大關係。臨床上有些傴腰曲背不能伸直,二足軟弱不能站立的骨痿症,就是由於腎虧不能營養骨髓所引起,治療時要給以補腎的藥物。
腎與腦有關:由於腎與骨髓有關,而骨髓最後都要會合於腦,中醫稱腦為髓之海,因此腎與腦就間接地發生了關係。臨床上遇到腦力衰退,頭眩健忘病人,給以補腎藥物可以見效,理論根據就在這裡。
腎開竅於耳:這在臨床上也可以證明,例如腎虛的患者常伴有耳鳴的症狀,有些耳聾患者,給以補腎藥物,可以收效。可見腎與耳有密切關係。
「心包絡」
心包絡是心的外衛,其作用主要在保護心臟,使心不致直接受疾病的侵犯,因為古人認為心象一國的君主,不能受疾病侵犯,若侵犯到心,人就要死亡,所以有病都是心包在代替心受病。此外古人認為心包還能代替心臟行使某些職能,所以它的功能和心臟差不多。
五臟之間的關係
人體五臟之間,有著密切的相互關係,五臟之間既是相互依存,相互助長,又是相互制約,相互尅制的,這樣才保持人體正常的平衡狀態。古代醫家為了說明這個道理,就運用了五行學說,把五臟分屬於五行,用五行相生相尅的理論來說明臟與臟之間的關係,任何一個臟器發生了功能過於亢進或不足,都會引起尅或被尅的關係,而出現病態。例如肝木太過就要尅制脾土,臨床上會出現腹痛泄瀉的症狀,治療時應該用尅制肝木、充實脾土的藥,才能使偏勝糾正過來。又脾土的功能如果不足,不能制水,水就停留在體內不易運化出去,臨床上會出現水腫便溏的症狀,治療時要用健脾利水的藥,使脾恢復制水的功能,就可使病證消失。這些都是從五行生尅來說明五臟之間的病變影響,從而應用於臨床實踐的。
六腑的生理功能
「膽」
膽在人體的功能,主要是能決定人的思維活動和個性。一般人也有這樣的概念,對於做事縮手縮腳,優柔寡斷的人,就說他是膽小;對於做事有魄力,富有決斷力而勇敢的人,就認為這人膽大。可見膽和人的思想活動有一定關係。
六腑之間的關係
人體六腑之間,主要是一種傳化關係,飲食物由胃到小腸,再到大腸;三焦和小腸都可把津液輸送到膀胱。六腑之間,也和五臟之間一樣,存在著五行相生相尅的關係。
「小腸」
小腸的主要功能是分別清濁,食物在胃內經過初步消化後,進入小腸,小腸就進一步把清的和濁的分別開來。所謂清的是指飲食物中的精華部分,吸收後可供營養五臟,並貯藏起來;濁的是指糟粕無用的東西,把它傳入大腸去排泄,並把糟粕中的水分吸收歸於膀胱,所以小腸有病主要表現在小便和大便方面。
「胃」
胃能接受飲食。飲食物經口入胃,暫時停留,作為貯留場所,經過一段時間,它就排空了,以後又可再吃,好像永遠不會裝滿似的。所以中醫稱它為水谷之海,形容胃的容量好像海一樣可以接受許多東西而不會滿溢。胃有初步消化飲食物的功能:飲食物入胃後,經過胃的蠕動腐熟,可以起到初步的消化作用。
「大腸」
大腸是傳導的器官,起著傳遞轉輸的作用,在小腸中不被吸收的濁物,由大腸變成糞便排出體外。
「膀胱」
膀胱管理排泄小便。膀胱是貯藏小便的府庫,滿了就排出,臨床上如果出現小便失禁或小便不通,都與膀胱有關。另外,小便和津液(津液,一般指體內的正常水液,有時指水谷消化後含有營養物質的液體,有滋養全身的功能)也有一定關係。在大汗淋漓或劇烈吐瀉時,體內津液喪失甚多,則小便減少。反之,天冷無汗或大量飲水時,體內津液增多,小便也多。因而也有“膀胱主藏津液”之說。
「三焦」
由上、中、下三個部分組成。歷來對三焦的形態和功能有很多爭議。一般說來,三焦總的功用約有兩方面:(1).流通氣血:能使來自飲食物的精華部分如氣血、津液等,得以周流於肌膚和腑臟之間;(2).疏通水道:三焦能流通水液,將多餘的水分向下輸送到膀胱,好像行水的溝渠一樣。
五臟六腑的相互關係
五臟六腑都是相互配合,各成配偶關係,即肝配膽,脾配胃,心配小腸,肺配大腸,腎配膀胱,心包絡配三焦。它們二者不論在生理上或病理上,都是不可分割的。臟有病,必然會影響到它所配合的腑。所以在臟與腑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
肝與膽的配合關係
膽附著在肝的下面,二者關係密切,肝膽有互相接濟的功能,所以肝有病往往影響到膽,在治療時,平肝的藥也可以瀉膽,瀉膽的藥也可以平肝,可以通用。在臨床上有些病人出現寒熱、脅痛、胸滿、口苦、嘔吐等症狀,不易分清是屬於肝還是屬於膽的病變,常通稱為肝膽經有熱,事實上細分的意義也不大,因為二者的治療基本上是一致的。
脾與胃的配合關係
胃主納食,消化飲食物,脾主運化,轉輸飲食物的精華,二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營養和吸收,輸送任務,缺一不可,所以任何一方有病,都會互相影響。例如:胃如果有病,不能進食,脾就無從完成它轉輸精華的任務。脾有病,胃雖然能進食,也無法運化,只能傳送到腸子裡直接排泄掉,在臨床上就會出現腹瀉的症狀。
心與小腸的配合關係
心有病變時,往往影響到小腸,也發生病變,如舌赤,舌尖糜破,一般屬於心火,但常伴有小便短赤,小便出血等小腸熱的症狀,所以在治療上要採用清心火利小便的方法,使心和小腸的熱,全部從小便下泄。
肺與大腸的配合關係
肺病可傳到大腸;通利大腸,也能治療肺部病變。在臨床上對於一些痰涎壅塞肺部的喘息症病人,在治療上用瀉下的藥物後,宣通肺氣,就能治癒。
腎與膀胱的配合關係
津液變成小便,要通過腎的氣化作用,才能下輸膀胱,得到正常的排泄。所以臨床上遇到小便不通,就可治以溫化腎和膀胱之氣,使氣化功能恢復,小便就通了。
心包絡與三焦的配合關係
三焦為臟腑的外衛,心包絡是心的外衛,共同起著保衛主要臟器的功能,兩者有著密切的關係。
祖國醫學的臟象學說,主要是說明人體內部臟器的生理、病理特點,以及內部相互之間的聯繫;一部分內容相當於現代醫學的解剖、生理、病理範疇。雖然不如解剖、生理、病理描述得那麼細緻而有系統,但是中醫的這些理論,主要是從臨床經驗觀察中得出的結論,因此對臨床實踐仍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中醫就是按這些指導原理診治疾病,而能收到很好的療效,所以值得進一步加以研究。
奇恆之腑
除五臟六腑以外,人體中還有一些臟器稱為「奇恆之腑」。這是因為它們的形狀象六腑而功能象五臟。奇恆之腑包括腦、髓、骨、脈、膽和女子胞六個,其中膽和六腑的膽是重複的;骨、腦、髓已在腎一節中提過;脈的功用主要是容納血液而使之周流全身,循環不息,為心所主管。現重點把女子胞作如下介紹。
女子胞即子宮,其功用為主月經及懷胎。關於月經的生理,在《內經》中就已有了很全面的記載,其大意是:女子在十四歲左右開始來月經,以後平均每月來一次,到四十九歲左右月經停止。對於這一過程,總的認識是:女子在幼年時,其腎氣一直都是充足的,因而不斷的生長發育,到了十四歲左右,已更充盛了,它使充脈和任脈(都是屬於奇經八脈,詳後“經絡”部分)與子宮的通道相通,並使其充滿血液,排出體外,就是月經。當經血排出後,充任二脈就變得空虛,需要體內血液逐漸的補充,約一個月後,充任二脈再度充滿血液,就可再來月經,這就是一個週期。如此一直延續到四十九歲左右,由於腎氣日趨衰退,得不到充足的氣血供應,於是充任二脈也都衰退閉塞,月經也就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