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朮

本品爲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朮的根莖,主産地爲浙江和安徽,以浙江的嵊縣、新昌地區産量最大,而以浙江於潛所産品質最佳,特稱爲「於朮」,但其野生白朮早已絕迹,現多爲該地栽培品,仍以氣清香,甜味強而辣味少,折斷面黃白色,有雲頭,質堅而無空心者倍受推崇。

白朮味甘苦,性溫,歸脾、胃經。歷代醫家對於白朮的補脾胃之功頗多讚譽,如《本草求真》說它「爲脾臟補氣第一藥也」。《本草經疏》也認爲「其氣芳烈,其味甘濃,其性純陽,爲安脾之神品」。還有說「白朮補脾胃之藥,更無出其右者」,或曰「白朮,乃扶植脾胃之要藥也,脾虛不健,術能補之,胃虛不納,術能助之」。

古之醫家爲何如此重視白朮健脾之功而認爲它有養生延年之效呢?中醫認爲,脾爲後天之本,脾健則能運化水穀,輸布津液以營養肌膚。白朮具有益氣健脾的功效,能振奮脾陽,增強機體的消化與吸收功能,這樣就能使攝入的營養物質得以吸收,從而達到補養身體,延年益壽之目的。尤其自唐代以來,白朮一直被視爲補益之品,《新修本草》就有白朮「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饑」之說。清朝宮廷的補益長壽方中,白朮佔有重要位置,如慈禧太后常服的13個長壽補益方中,白朮的使用頻率爲69%,僅次於茯苓而居第二位。現代研究終於發現,白朮含有對身體有補益作用的維生素A,並證明白朮具有強壯作用和調節腸道功能的作用。無怪乎名醫張錫純強調:「白朮爲後天資生之要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