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中醫觀
就傳統醫學理論而言,癌瘤的發病機理可歸納為下列幾項:
(一)氣滯血瘀:氣血是人體生理功能的一種表現,如果某種因素,引起氣的功能失調,出現氣鬱、氣滯、氣聚等,日久必然導致血瘀,積久則成塊。故古書《三因方》說:『氣血凝滯,結癭瘤』,《醫林改錯》則說:『肚腹結塊必有形之血』。
(二)痰結濕聚:如古代名醫朱丹溪所說:『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高錦庭所說:『癌瘤者,非陰陽正氣所結腫,乃五臟瘀血、濁氣痰滯而成』。蓋津液不化,與邪火熬灼,凝結為痰,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
(三)邪毒內蘊:不論毒邪入侵或情志抑鬱,日久皆能化熱化火,此邪熱火毒,蘊於體內,日久必發,形成癌瘤。
(四)臟腑功能失調,氣血虧虛:如張景岳所言:『脾腎不足及虛弱失調之人,多有積聚之病』,故在癌瘤病程中,因病邪日久,耗精傷血,損及元氣,面削形瘦者占多數。
中醫藥治療癌瘤患者,一般應配合手術及放射治療,在臨床上有下列幾項特點必須掌握住:
(一)重在健脾:古人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補腎雖為固本之舉,惟須緩圖,難收近功,健脾則為當務之急,唯有脾胃健運,水穀精微方得以化生不竭,充養周身。因此,時時顧及患者的胃氣,重用健脾益氣、和胃消食的藥物,往往能增進食慾,改善症狀,控制病灶發展,從而得到早日康復的效果。我們曾看到一些患者,即使正氣不虛,但若一味服用抗癌草藥,則常會戕害胃氣而難以堅持長期服藥,所以必須加入健脾和胃、寬中理氣之品,方使藥物得以受納,藥效得以發揮。
(二)重在滋陰:癌症患者手術、放療後常致陰虛津虧,容易口乾舌燥,面部麻木,身體覺有虛熱,兩耳似有東西塞住,大便秘結,小便少而黃,甚或皮膚、口腔潰爛,吞嚥困難。治療上宜用大劑滋陰生津之品,以滋陰和健脾方法配合使用。
(三)除邪務盡:如果餘邪未清,常會死灰復燃,難以收拾。因此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都需重視抗癌方藥的運用,以求防病治病。臨床上常看到有些患者在經過較長時間的治療,症情穩定、好轉後,就自行減少藥物劑量或中止治療,導致癌症的復發或轉移,不得不慎。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