芡實
屬於睡蓮科植物,生於池沼湖泊中,夏季抽莖長梗,梗端開紫花,不多日即結實,名芡實,俗稱雞頭果。其性平,味甘澀,入脾腎二經,具有益腎固精,補脾止泄的作用,常用來治療腎虛遺精,滑精早泄,尿頻,遺尿,白濁,脾虛便溏腹瀉,婦人帶下病等。
芡實在中國自古即被作爲養生藥物,列入《神農本草經》之「上品」,認爲它能「補中,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久服輕身不饑,耐老神仙」。當然,「神仙」不足以信,「耐老」是說它有抗衰老的功效。《藥性論》中指出:「嬰兒食之不長,老人食之延年。」這裏「不長」是因爲芡實「多食壅氣,最難消化」,易傷小兒脾胃之氣而影響兒童生長發育。「延年」則與「耐老」同一意思。由此可見芡實乃中老年人養生妙品。從中醫理論來講,腎爲先天之本,脾屬後天之本,芡實既補脾,又益腎,先天後天皆受補益,故爲養生保健之物。正如明代醫家繆希雍所言:芡實「補脾胃固精氣之藥也,精氣足,脾胃健,則久服能耳目聰明,輕身不饑,耐老神仙,所自來矣。」現代研究認爲,芡實含有對人體有益的五大營養素,並且容易消化,確實具備作爲補益藥的物質基礎。
至於服食芡實的方法,也頗重要,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是採用蒸熟後細嚼慢咽法,而多數醫家則喜用芡實煮粥法,或曰「芡實粉粥固精氣,明耳目」,或曰「糯米合芡實作粥食,益精強志,聰耳明目,通五臟,好顔色」,或曰「雞頭粥益精氣,強志意,利耳目」等,均屬經驗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