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豆科植物內蒙黃耆、膜莢黃耆或其他同屬相近種植物的根。

【性味與歸經】甘,微溫。入脾、肺經。

【功效】補氣升陽,固表止汗,托瘡生肌,利水退腫。

【臨床應用】
1.用於氣虛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氣下陷、脫肛、子宮脫垂等症。黃耆健脾益氣,且具升陽舉陷的功效,故可用於氣虛乏力及中氣下陷等症。在臨床上用於補氣健脾,常與黨參、白朮等配伍;用於益氣升陽而舉陷,常與黨參、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2.用於表虛不固的自汗症。黃耆功能固護衛陽、實表止汗。用於表虛自汗,常與麻黃根、浮小麥、牡蠣等配伍;如表虛易感風寒者,可與防風、白朮同用。
3.用於氣血不足、瘡瘍內陷、膿成不潰或久潰不斂者。黃耆能溫養脾胃而生肌,補益元氣而托瘡,故一般稱為瘡癰要藥,臨床上多用於氣血不足、瘡癰內陷、膿成不潰、或潰破後久不收口等症。如用於瘡瘍內陷、或久潰不斂,可與黨參、肉桂、當歸等配伍;用於膿成不潰,可與當歸、銀花、白芷、穿山甲、皂角刺等同用。
4.用於水腫、腳氣、面目浮腫等症。黃耆能益氣而健脾,運陽而利水,故可用於水腫而兼有氣虛症狀者,多配合白朮、茯苓等同用。此外,本品又可與活血袪瘀通絡藥如當歸、川芍、桃仁、紅花、地龍等配伍,用於中風偏枯、半身不遂之症,有益氣活血、通絡利痺的功效。對於消渴病症,也可應用,常與生地、麥冬、天花粉、山藥等配伍。

【處方用名】生黃耆、綿黃耆、北口耆(生用,多用於固表、託瘡、利水、利痺等。)炙黃耆(蜜炙用,用於補氣健脾。)清炙黃耆(用麩皮拌炒至微黃色,用於補氣。)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
1.黃耆一藥,原名黃耆,始載於《本經》是一味臨床常用藥物。黃耆具有下列的特點,它不僅常與補養藥同用以益氣補虛;且常與袪邪藥同用以扶正袪邪。在益氣補虛方面,如配人參,則大補元氣;配附子,則補氣助陽;配白朮,則益氣補脾;配當歸,則補氣生血;配參、朮、升、柴,則補氣升陽。在扶正袪邪方面,如在玉屏風散中配白朮、防風,則補散兼施、固表止汗,治衛虛自汗,易感風寒;在四妙湯中配當歸、銀花、甘草,則內補托毒,治體虛癰瘡癤腫難愈者;在防己茯苓湯中配茯苓、防己、桂枝、甘草,則益氣運陽而利水,治皮水肢腫;在補陽還五湯中配歸、芎、赤芍、桃仁、紅花、地龍,則益氣活血、散瘀通絡,治半身不遂。諸如此類,可見它臨床應用的範圍至為廣泛。
2.本品與人參、黨參相比較,人參的補氣作用較強,且能生津、安神;黨參功專補肺脾而益氣;黃耆的補氣作用不及人參,但益氣升陽,固表內托,且能利水退腫的作用則為人參、黨參所不具。黃耆為補氣扶陽的藥物,故凡氣滯濕阻、食滯胸悶、熱毒瘡瘍、表實邪盛及陰虛陽亢等症,不宜應用。

【方劑舉例】補中益氣湯(《脾胃論》):黃耆、人參、白朮、當歸、升麻、柴胡、陳皮、甘草治中氣不足、清陽下陷、子宮下垂、脫肛,以及肢倦氣短、氣虛發熱等。【文獻搞錄】《本經》:「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補虛,小兒百病。」《大明本草》:「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血崩,帶下。」《珍珠囊》:「治虛勞自汗,補肺氣….實皮毛,益胃氣。」《本草備要》:「生用固表,無汗能發,有汗能止,溫分肉,實腠理瀉陰火,解肌熱,炙用補中益元氣,溫三焦,壯脾胃排膿內託。」

清‧黃宮繡纂‧本草求真
{補肺氣,實腠理}

黃耆〔專入肺,兼入脾〕味甘性溫,質輕皮黃肉白,故能入肺補氣,入表實衛,為補氣諸藥之最,是以有耆之稱。且著其功曰:生用則能固表,無汗能發,有汗能收。是明指其表實則邪可逐,故見無汗能發,表固則氣不外洩,故見有汗能止耳。

又著其功曰:熟則生血生肌,排膿內托。是蓋指其氣足,則血與肉皆生,毒化膿成,而為瘡瘍聖藥矣。至於痘瘡不起,陽虛無熱〔機曰:保元湯用黃耆,原出東垣治慢驚土衰火旺之法;今借此加減治痘,以其內固營血,外護衛氣,滋助陰陽,作為膿水,其證雖異,其理則同;故去白芍加生薑,改名曰保元湯。炙黃耆三錢,人參二錢,炙甘草一錢,生薑一片,水煎服之。〕,書言於耆最宜,皆是取其質輕達表,功專實衛,色黃入脾,色白入肺,而能升氣於表。又言力能補腎,以治崩帶淋濁,是蓋取其補中升氣,則腎受蔭,而崩帶淋濁自止。

然與人參比較,則參氣味甘平,陽兼有陰,耆則秉性純陽,而陰氣絕少;蓋一宜於中虛,而洩瀉痞滿倦怠可除,一更宜於表虛,而自汗亡陽潰瘍不起可治;且一宜於水虧而氣不得宣發,一更宜於火衰而氣不得上達之為異耳。

黃耆書言性畏防風,其功益大,蓋謂能以助耆達表,相畏而更相依,是以如斯。若使陽盛陰虛,上焦熱甚,下焦虛寒,肝氣不和,肺洪大者,則並戒其勿用矣。出山西黎城,大而肥潤箭直良;瘦小色黑堅硬不軟者,服之令人胸滿。〔震亨曰:宜服三拗湯以瀉。〕茯苓為使,惡龜甲、白鮮皮,反藜蘆,畏五靈脂、防風。血虛肺燥,搥扁蜜炙;發表生用;氣虛肺寒,酒炒;腎虛氣薄,鹽湯蒸潤,切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