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毛茛科植物芍藥除去外皮的根。

【性味與歸經】苦、酸,微寒。入肝經。

【功效】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肝陽。

【臨床應用】
1.用於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以及自汗、盜汗等症。白芍能養血斂陰,治婦科疾患,常與當歸、熟地黃、川芎等藥配合應用。本品如與桂枝同用,能協調營衛,用以治療外感風寒、表虛自汗而惡風;與龍骨、牡蠣、浮小麥等藥同用,可斂陰潛陽,用治陰虛陽浮所致的自汗、盜汗等症。
2.用於肝氣不和所致的脅痛、腹痛,以及手足拘攣疼痛等症。白芍功能養血而柔肝,緩急而止痛,故可用於肝氣不和所致的胸脅疼痛、腹痛及手足拘攣等症。治脅痛,常與柴胡、枳殼等同用;治腹痛及手足拘攣,常與甘草配伍;如治痢疾腹痛,可與黃連、木香等同用。
3.用於肝陽亢盛所引起的頭痛、眩暈。白芍生用,能斂陰而平抑肝陽,故可用於肝陽亢盛的頭痛、眩暈等症,常與桑葉、菊花、鉤藤、白蒺藜等同用。

【處方用名】炒白芍(用麩皮拌抄至微黃用,多用於養血、斂陰)。生白芍(生用,多用於平肝)。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白芍養血平肝,長於斂陰;赤芍涼血活血,長於散瘀。故於補血、養陰及調經方中,常用白芍;於清熱涼血及活血袪瘀劑中,常用赤芍。

【方劑舉例】芍藥湯《活法機要》:芍藥、黃連、黃芩、大黃、擯榔、當歸、甘草、木香、肉桂治痢疾下膿血,腹痛,裡急後重。

【文獻摘錄】《本經》:「主邪氣腹痛,除血痺,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本草綱目》:「上下痢腹痛後重。」《本草備要》:「補血,瀉肝,益脾,斂肝陰,治血虛之腹痛。」《本草正義》:「補血,益肝脾真陰,而收攝脾氣之散亂,肝氣之恣橫,則白芍也;逐血導瘀,破積泄降,則赤芍也。故益陰養血,滋潤肝脾,皆用白芍;活血行滯,宣化瘍毒,皆用赤芍。」

清‧黃宮繡纂‧本草求真

{入肝血分歛氣}
白芍〔耑入肝〕有白、有赤。白者味酸微寒無毒,功耑入肝經血分歛氣。緣氣屬陽,血屬陰;陽亢則陰衰,陰凝則陽伏;血盛於氣則血凝而不行,氣盛於血則血燥而益枯;血之盛者,必賴辛為之散,故川芎號為補肝之氣;氣之盛者,必賴酸為之收,故白芍號為歛肝之液,收肝之氣,而令氣不妄行也。至於書載功能益氣除煩,歛汗安胎〔同桂枝則歛風汗,同黃耆、人參則歛虛汗。〕,補癆退熱,及治瀉痢後重,痞脹痛〔為肝膽二經之處,用此則能理中瀉火〕,肺脹噯逆,癰腫疝瘕,鼻目濇〔用此益陰退火而自治〕,溺閉〔杲曰:白芍能益陰滋濕而停津液,故小便自利,非因通利也。〕,何一不由肝氣之過盛,而致陰液之不歛耳。〔杲曰:四物湯用芍藥,大抵酸濇者為收歛停濕之劑,故主手足太陰收歛之體。元素曰:白芍入脾經,補中焦,乃下利必用之藥;蓋瀉利皆太陰病,故不可缺此。得炙甘草為佐,治腹中疼痛,夏月少加黃芩,惡寒加桂,此仲景神方也。其用凡六,安脾經,一也,治腹痛,二也,收胃氣,三也,止瀉利,四也,和血,五也,固腠理,六也。〕

是以書言能補脾肺者,因其肝氣既收,則水不土,土安則金亦得所養,故脾肺自爾安和之意。〔杲曰:經曰,損其肝者緩其中,即調血也。〕產後不宜妄用者,以其氣血既虛,芍藥恐伐生氣之意也〔馮兆張曰:產後芍藥佐以薑桂,製以酒炒,合宜而用,有何方之可執哉。倘腹痛非因血虛者,不可誤用,蓋諸腹痛宜辛散,而芍藥酸收故耳。又曰:今人用芍藥,則株守前人一定之言,每於產後冬月,兢兢畏懼;及其芩連梔子,視為平常要藥,凡遇發熱,不論虛實輒投,致令虛陽浮越,惜哉!〕;然用之得宜,亦又何忌〔同白朮補脾,同參耆則補氣,同歸地則補血,同芎藭則瀉肝,同甘草止腹痛,同黃連止瀉痢,同防風發痘疹,同薑棗溫經散濕。〕,如仲景黑神散、芍藥湯,非皆產後要藥耶,惟在相症明確耳。出杭州佳,酒炒用。惡芒硝、石斛,畏鱉甲、小薊,反藜蘆。赤芍,其義另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