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皮膚保養
時序進入冬季,原本因為夏季氣溫高而產生惱人的汗斑、濕疹與油脂分泌旺盛而產生的痘痘,到了這個季節,好像應該會減少一些,結果實際上卻與大家想像的恰好相反。
北部的冬天常常是溼溼冷冷的,寒流一來,又是乾燥的冷空氣,濕度變化很大;另外因為氣溫低,穿得厚重,洗澡洗得過熱或泡溫泉,冷熱溫差也相當驚人;還有年節一到,免不了大魚大肉、冬令燉補、甚至飲酒應酬等,這些狀況都容易造成我們皮膚的「適應不良」,尤其如果原本就有皮膚疾病例如:異位性皮膚炎、慢性濕疹、脂漏性皮膚炎、慢性蕁麻疹等的朋友們,也常是皮膚問題復發的時候。
傳統醫學認為,我們人體就像一個小宇宙,裡面的各種生理活動,會與外界大自然環境相呼應,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指的就是人體能量的調節。當自然萬物在冬天都趨向潛藏、休眠、緩慢,人體的能量也會有往體內聚藏的傾向,就像種子靜靜的蟄伏於土壤中,任務是等待春天的萌芽。當體內能量的平衡狀態,受到了擾動,失去了平衡,除了反應在體內器官、循環系統與免疫系統的改變之外,皮膚也常常是「嗆聲抗議」的一群。
臨床上可見到有些人,原本皮膚就比較乾燥,但喜歡洗很熱,洗熱水澡或泡湯之後,手臂大腿內側就一整片又癢又脫皮,愈抓它就愈紅癢,平常可能臉色較蒼白、唇色淡、要比別人穿得更多件才能禦寒。這一群人,除了注意水溫避免太熱、洗完必須塗抹較為滋潤的乳液之外,要避免生冷飲食,烹調時可以放些薑片,內服藥則選用當歸飲子之類的方劑來處理。
還有位上班族抱怨,脖子和腋下的溼疹又發作了,不但起了紅疹,抓破還有流水,細問之下,原來接連幾場尾牙與餐敘,不但酒喝得多,海鮮也吃得不少,再加上幾鍋燒酒雞、羊肉爐、薑母鴨,身子暖呼呼的很暢快,皮膚卻癢得受不了,睡眠也受到影響,接著口臭、口乾、便秘都來了。這一群人,往往比較怕熱而不怕冷,面色紅潤,小便顏色較黃,體質原本就比較熱,飲食一定要注意清淡,避免熱性食物,避免酒類。平時可以吃些薏仁、瓜類、根莖類來調節,內服藥則選用消風散之類的方劑來處理。
有些人則是在接連一二週的陰雨天氣之後,便來門診報到,腹部、腰部與腿部的皮膚起了疹子,有時很癢有時又沒感覺,但是入夜之後通常症狀比較明顯,可能還伴隨腰或腿的關節痠痛、腹部悸動的不舒服感覺、或甚至排便稀稀水水 不成型。這一群人因為體內的熱能不足,遇到外界的潮濕與寒冷便無法適應,平時更要避免生冷瓜果與冷飲,可以喝些薑湯,注意營養,加強一些紓緩的運動如太極拳或瑜珈。內服藥則選用真武湯之類的方劑來處理。
另外也有些人,在寒流來襲時便特別不舒服,說如果包得暖暖的就沒事,但若一吹到冷風,在一陣發抖的同時,暴露在外的皮膚(例如臉頰、頸部、手腕手掌),也會發癢。癢的程度不厲害,皮膚也很少變紅,但會伴隨很煩燥的感覺,偶爾也影響睡眠,有些還會有後頸或肩部緊繃甚至疼痛的症狀。這一群人,體表的循環比較不良,要注意保暖,是可以熱敷改善的,適度運動到微微出汗,也會有幫助。內服藥則選用葛根湯之類的方劑來處理。
傳統醫學對於皮膚疾病的治療特點,除了緩解局部的搔癢、紅腫、脫屑等症狀之外,更重要的,是找出體內失衡的關鍵點,包括了患者相關的疾病必須一併處理,以及找出患者體質的特性,然後應用天然藥物,或是針灸,將整體的不平衡,調整往平衡的方向。現代醫學在皮膚科的外用藥,對於症狀的緩解確實有不可磨滅的重要性,門診中也常常遇到久受皮膚病所困擾的患者,同時使用 皮膚科的藥膏,與內服中藥的治療。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適當的配合,可望為更多的患者帶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