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炎如何治療?

腎臟內有許多球狀的結構,我們稱為腎絲球,它是由許多微血管網狀結構所組成的過濾器,可以將全身的血液進行選擇性過濾作用,像是一些對身體沒有用的代謝廢物、水分等物質就會經由此過濾而與排泄出體內,在正常情形下,腎絲球會阻止蛋白質與血球的排出。

當細菌、代謝廢物、有毒物質、免疫細胞、或是一些不明原因,使腎絲球發炎之後,這就是腎絲球腎炎了!會使腎絲球的正常過濾功能喪失,有毒的物質、多餘的水分無法排除,不該被排出的蛋白質、血球卻從被破壞的腎絲球孔洞中不斷流失,這就造成了腎絲球腎炎的症狀…水腫、高血脂、血尿、蛋白尿、尿毒症、高血壓……。

西醫對於腎絲球腎炎的治療,一般是以利尿劑、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化學治療藥物…等等,來依症狀治療水腫、發炎的情形。但是由於這些藥物的副作用不少,以及造成腎絲球發炎破壞的基本原因並沒有辦法處理,所以常常會演變成糖尿病、高血脂、肥胖、滿月臉、青春痘、失眠、骨質疏鬆、股骨頭壞死、消化性潰瘍、容易感染、高血壓、鈉鹽滯留及水腫、荷爾蒙失調,甚至是尿毒症、慢性腎衰竭等等腎臟破壞的終點。

中醫認為腎絲球腎炎,疾病特點是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所以治療上必須要注意標本兼顧。

臨床上常見的體質分型如下:
1.風水泛濫型: 面目浮腫、擴及全身,小便少,可伴隨發熱、肢體關節痠痛,另可兼見類似感冒的咽喉痛症狀。 治療:散風宣肺,利水消腫。
2.肺腎氣虛型: 疲倦、自汗出、易感冒、腰膝痠軟無力。 治療:益氣固表,補腎利水。
3.脾腎氣虛型: 面色少華,肢體倦怠,食慾差,頭暈耳鳴,腰痠乏力,水腫緩慢,尿蛋白持續難退。 治療:健脾益氣,滋腎利水。
4.脾腎陽虛型: 面色蒼白,面部虛浮,倦怠無力,怕冷,腰痠,全身浮腫腎,下肢按之凹陷,小便少、大便稀溏。 治療:健脾溫腎,利水消腫。
5.腎虛濕熱型: 長期使用類固醇,面紅體胖,心煩不寐,大便秘結,肢體浮腫,頭暈腰痠,口甘苦,皮膚生瘡。 治療:滋腎清熱,利水消腫。
6.陰虛內熱型: 腰膝痠軟,手足心熱,心煩失眠,頭暈目眩,口渴,小便色暗紅,小便紅血球增加。 治療:滋陰清熱,固腎消腫。
7.正虛夾瘀型: 全身虛浮,腰膝痠軟,皮膚搔癢,泛惡嘔吐,頭痛頭暈,煩躁,小便量少,口中有尿臭味。 治療:扶正固本,化瘀瀉濁。

腎絲球腎炎的病情變化複雜,必須隨著病程不同、體質不同,加以不同調理,絕對不是單純使用利尿劑、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可以克服,如果您不想只是等著要洗腎,建議您要加入中醫調理,才能有絕處逢生的機會。

脈象的顯現是多重因素,錯綜複雜的組合,例如﹕心臟收縮力的強弱、快慢、節律,血液的速度、黏稠度、血容量的多少,血管壁的硬度、血管的阻力大小,以及血壓的高低,都會引起脈象的變化。

中醫脈學,只能意會,難以言傳。一般而言,基本的脈象就有廿八種,而且每種脈象各有多種不同的可能涵意,加上患者左右手每個位置都代表不同臟腑的反映,所以真正精通這門學問的,還真的是屈指可數。底下略述常見的八種脈象,或可略窺一二﹕

一、浮脈﹕輕按就能感覺到脈動,多見於感冒、頭痛、發燒的病人。但瘦子、皮下脂肪薄的人,也可能是這種脈。
二、沈脈﹕重按才能感覺到脈動,多見於貧血、失血、脫水、月經量少及容易疲倦的病人。但青壯年、肌肉壯實、皮下脂肪厚的人,也可能是這種脈。
三、遲脈﹕脈動次數每分鐘少於60下,多見於甲狀腺功能低下、心臟病及中氣不足的病人。但訓練有素的運動員,也可能是這種脈。
四、數脈﹕脈動次數每分鐘多於90下,多見於火氣大、體內有慢性發炎、甲狀腺機能亢進及內分泌失調的病人。但運動後或某些藥物也可能形成這種脈。
五、虛脈﹕輕按、重按都是虛弱無力,多見於心臟衰弱、心搏出量小、突然的大出血、嚴重的嘔吐或腹瀉的病人。
六、實脈﹕輕按、重按都是強而有力,多見於身體壯碩又發燒的實熱症病人。但身體強壯的正常人,或喝酒、喝濃茶,情緒興奮的人,也可能是這種脈。
七、緩脈﹕脈象和緩,往來和勻、不急不徐,象徵血管壁柔順、血流充盈,是正常的脈象。但這也只是相對的,因為什麼是絕對的正常,很難有一個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標準。
八、結代脈﹕脈跳會突然停止而不規律,多見於心律不整的病人,探究其潛在的病因,卻也非常複雜。

再者,干擾脈象的因素非常多,諸如飢餓時脈多虛弱,飽食或酒後脈多實數,劇烈活動或情緒波動時,脈亦實數,休息或心情抑鬱時,則脈較緩慢。臨床上,有時甚至會出現脈象與病症不搭的情況,因此古人有「捨脈從證」的說法。

由於脈學高深莫測,而且充滿神秘感,「指下」難明的玄機很容易流於「嘴上」天花亂墜的玄談。傳聞坊間有利用脈診即斷言患者的輸卵管不通,有子宮肌瘤、腎臟結石、肝硬化…,花樣之多,不一而足,不少患者還真的被嚇出一身病來。

總之,中醫診病必須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縱使中醫脈學博大精深,但切脈在四診之中,也只是敬陪末座,若要單以脈診來「鐵口直斷」,不免以偏概全,發生誤謬。即便臨床經驗極為豐富的醫師,也未必盡信脈象,因為醫學終究不是「摸骨」算命,多方觀察檢測才能達到良好的診治效果。有人過度誇大脈診的功能,這難免有故弄玄虛、譁眾取寵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