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條文討論
在 《金匱要略》的部份,收集的範圍更大一些,除了「煩」或「煩躁」的條文之外,也考慮與「情緒相關」的部份章節, 如百合病。 先把結論提出。
綜合了下面整理的相關章節條文,發現主要包括幾個病因:
1、濕、水、痰飲、濕熱
2、陰虛、陰不濟陽、熱擾
3、瘀血、宿食 接下來,逐一討論。
一、痙濕暍 出現煩的條文,主要在「濕」的部份。通常是「疼」和「煩」同時出現。 因此,病因在於「 濕」導致身體骨節疼痛而煩。 原文如下:
• 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納藥鼻中則愈。
•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濇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朮湯主之。
•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二、百合病 百合病篇雖然沒有直接出現「煩」或「煩躁」的文字,但參考首條描述症狀,似乎與情緒問題相關,因此一併收集起來。
參考《本經疏證》百合: 「… 能補中益氣,復大小便俱通,知無與百合併者矣…」 「… 設使陽不化陰,大小便不利焉,其治固無與於百合矣。若陰不濟陽,雖化而不能出,則舍百合其誰與歸…」 「 … 是以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默,欲臥不得臥,欲行不得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欲,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皆心中輾轉不適之狀;口苦,小便數,身形如和,其脈微數,皆心中熱鬱氣免之徵,以此例之邪氣腹滿心痛。蓋有若合符節者,而治法始終不外百合,則以心本不任受邪。心而竟為邪擾,則不責將之謀慮不審,即責相之治節不行。今邪阻於上而不下行,為肺之不主肅降,無能遁矣…」
因此知道「百合」能補中益氣,使陰得以濟陽,肺得以肅降,使土生金,金化水,進而通利大小便。
故推論百合病的病因應是誤治後產生的一系列「陰不濟陽」的問題。
原文如下:
• 論曰: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默然,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欲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每溺時頭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時頭不痛者,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頭眩者,二十日愈。其證或未病而預見,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見者,各隨證治之。
• 百合病,見於陰者,以陽法救之;見於陽者,以陰法救之。見陽攻陰,復發其汗,此為逆;見陰攻陽,乃復下之,此亦為逆。 • 百合病,不經吐、下、發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黃湯主之。
• 百合病變發熱者,百合滑石散主之。 • 百合病,一月不解,變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 百合病,渴不差者,用後方主之。 • 百合病,發汗後者,百合知母湯主之。
• 百合病,下之後者,滑石代赭湯主之。 • 百合病,吐之後者,用後方主之。
【註】百合病不應吐而吐之,不解者,則虛中,以百合雞子湯清而補之也。
三、瘧 參考註解:「癉瘧,即『內經』所謂但熱不寒之癉瘧也;溫瘧,即『內經』所言先傷於風,後傷於寒,熱多寒少之溫瘧也。」 在「癉瘧」和「溫瘧」的條文,都有出現「煩」,因此推論為「熱」擾之故。
原文如下:
• 師曰: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則熱而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若但熱不寒者,邪氣內藏於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消鑠肌肉。
• 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四、虛勞 虛勞篇的煩,描述的是「手足煩熱」和 「虛煩」。 觀察小建中湯,為桂枝湯倍芍藥加飴糖,其中芍藥補脾陰,飴糖「能使火靜而水生」「 飴糖之柔潤芳甘,正合脾家土德」《 本經疏證》。 酸棗仁湯,「煩心不得睡,水不上濟於心也」 「 棗為脾果,其仁入腎而宣水決矣。」《 本經疏證》。
因此,推論此處的煩為「陰虛」之故,脾陰虛或涉及腎陰虛。
原文如下:
• 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 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湯主之。
五、咳嗽 咳嗽病提到「喘而躁」、「煩躁而喘」,喘和煩躁同時出現,主要是「水」引起。
原文如下: • 上氣喘而躁者,屬肺脹,欲作風水,發汗則愈。 • 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六、五臟風寒積聚 本篇提到與「煩」或精神情緒症狀有關主要在「心藏傷」「心氣虛」,以及「脾中風」提到「腹中煩重」,未見出方。
原文如下: • 心傷者,其人勞倦,即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煩,發熱,當臍跳,其脈弦,此為心藏傷所致也。 •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屬於心,心氣虛者,其人則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陰氣衰者為癲,陽氣衰者為狂。
• 脾中風者,翕翕發熱,形如醉人,腹中煩重,皮目瞤瞤而短氣。
七、驚悸吐衄 本篇提到「煩滿」,有「瘀血」為其病因。 原文如下: • 病人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脈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欬者,必吐血。 • 病者如熱狀,煩滿,口乾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陰伏,是瘀血也,當下之。 【註】此承上文互詳證脈,以明其治也。如熱狀,即所謂心煩胸滿,口乾燥渴之熱證也。其人當得數大之陽脈,今反見沉伏之陰脈,是為熱伏於陰,乃瘀血也。瘀血者當下之,宜桃核承氣、抵當湯、丸之類也。
八、痰飲 本篇則是因「痰飲」導致「欬 」和「煩」。 原文如下: • 夫有支飲家,欬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歲,宜十棗湯。
九、水氣 本篇「煩躁」出現在心水和黃汗,主要為「水氣」病。 原文如下:
•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 • 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臥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 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脈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衝咽,狀如炙肉,當微欬喘,審如師言,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沉而緊,沉則為水,緊則為寒,沉緊相搏,結在關元,始時當微,年盛不覺,陽衰之後,榮衛相干,陽損陰盛,結寒微動,腎氣上衝,咽喉塞噎,脇下急痛。醫以為流飲,而大下之,氣擊不去,其病不除;後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穀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與葶藶圓下水,當時如小差,食飲過度,腫復如前,胸脇苦痛,狀若奔豚,其水揚溢,則浮欬喘逆。當先攻擊衝氣,令止,乃治欬,欬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當在後。
十、黃疸 參考註解「病疸者,濕熱也。今濕淫於內,則胸滿煩喘」,此處病因為「濕熱」。 另一條註解云「穀疸屬胃熱,脈當數,今脈遲,脾藏寒也。寒不化穀,所以雖饑欲食,食難用飽,飽則煩悶,胃中填塞健運失常也。」,此處病因為「脾寒,食飽則胃中填塞健運失常」。 原文如下: • 師曰:病黃疸,發熱、煩喘、胸滿、口燥者,以病發時,火劫其汗,兩熱相得,然黃家所得,從濕得之,一身盡發熱而黃,肚熱,熱在裡,當下之。 • 陽明病,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小便必難,此欲作穀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十一、下利 梔子豉湯為「熱擾胸膈」之證。 原文如下: •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子豉湯主之。
十二、蚘蟲病 烏梅丸為「寒熱錯雜」之證。 原文如下: • 蚘厥者,當吐蚘,今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藏寒,蚘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蚘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蚘。蚘厥者,烏梅丸主之。
十三、產後 枳實芍藥散「煩滿不得臥」,證為「氣結血凝」。 大承氣湯「煩躁」,證為「宿食熱結」。 原文如下: • 產後腹痛,煩滿不得臥,枳實芍藥散主之。 • 產後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不大便,煩躁發熱,切脈微實,再倍發熱,日晡時煩躁者不食,食則譫語,至夜即愈,宜大承氣湯主之。熱在裡,結在膀胱也。 • 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竹皮大丸主之。
十四、婦人 藏躁「喜悲傷欲哭」,用甘麥大棗湯,處理「脾胃陰虛」。 溫經湯症狀「手掌煩熱」為「陰虛」、有「瘀血」。 原文如下: • 婦人之病,因虛、積冷、結氣,為諸經水斷絕,至有歷年,血寒積結胞門。寒傷經絡,凝堅在上,嘔吐涎唾,久成肺癰,形體損分。在中盤結,繞臍寒疝,或兩脇疼痛,與藏相連,或結熱中,痛在關元,脈數無瘡,肌若魚鱗,時著男子,非止女身。在下來多,經候不勻,令陰掣痛,少腹惡寒,或引腰脊,下根氣街,氣衝急痛,膝脛疼煩,奄忽眩冒,狀如厥癲,或有憂慘,悲傷多嗔,此皆帶下,非有鬼神。久則羸瘦,脈虛多寒,三十六病,千變萬端,審脈陰陽,虛實緊弦,行其鍼藥,治危得安,其雖同病,脈各異源,子當辨記,勿謂不然。 • 婦人藏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 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裡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乾燥,故知之。當以溫經湯主之。
《傷寒論》中出現「煩」或「煩躁」的條文整理
因為上篇整理了憂鬱症現代醫學的概念,本想試著整理一下和憂鬱症有關的傷寒條文,但發現…好難啊。最主要是因為憂鬱症的症狀很多,有心理症狀、有生理症狀,很難從條文來做分類整理。 所以,退一步來做,先掌握幾個比較能下手整理的症狀。當然,不見得這些症狀就代表憂鬱症或憂鬱情緒,只是提供參考而已。
首先,先把「煩」,或「煩躁」的條文找出來,再找出相關處方。(以醫宗金鑑版條文為主) 太陽上篇 水氣內停–五苓散 火熱傷陰–白虎加人參湯 水熱結胸–大陷胸湯 太陽中篇 風邪–桂枝湯 寒邪–麻黃湯 水氣–五苓散 氣血虛弱–小建中湯 胃虛–甘草瀉心湯 熱擾胸膈–梔子系列處方(包括梔子豉湯、 梔子厚朴湯、 梔子乾薑湯) 太陽下篇 外感熱鬱–大青龍湯 火熱傷津–白虎加參湯 陰盛革陽–乾薑附子湯 陽虛液竭–茯苓四逆湯 陽明病 宿食、熱結–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 少陽病 少陽樞轉不利–小柴胡湯 兼太陽表證–柴胡桂枝湯 兼痰結–柴胡桂枝乾薑湯 兼陽明裡實–大柴胡湯 少陰病 陽亡陰竭–白通加豬膽汁湯 陽明厥陰寒證–吳茱萸湯 陰虛水熱互結–豬苓湯 陰虛火旺–黃連阿膠湯 陰虛有熱–豬膚湯 厥陰病 寒熱錯雜–烏梅丸 痰涎阻胸–瓜蒂散 壞病 中焦寒證–甘草乾薑湯 樞轉不利兼心神浮越–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心陽虛損兼心神浮越–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其實發現幾乎六經都有出現「煩」的條文,在東升西降中的每一個環節,陽虛、陰虛、火結、熱結、水結、痰結、宿食、風寒外感、少陽樞轉,都需要留意。
下篇整理《金匱要略》相關條文。
值得一提的是,整理發現如果出現「躁」,通常都與「煩」一同出現,少數單獨出現「躁」的條文整理如下:
1、厥陰病 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2、壞病 。 病者,謂不當汗,而汗,不當吐而吐,不當下而下,即當汗、吐、下而過甚,或當汗、吐、下而失時,皆為施治失宜,所以成壞病也。凡三陰三陽,若汗、若吐、若下,若溫針、火燻、火熨、火灸、火劫等法,致諸壞病者,有汗後亡陽,眩冒振惕,魄汗不收;有下後虛中,結胸痞硬,下利不止;有吐後煩亂腹滿,有溫針失血驚狂,甚至陽毒斑狂,陰躁欲死,神昏譫語,循衣摸床之類是也。其論散見諸篇,今合為一集,以便後學。其中或有掛漏,是在能三反者。
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躋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
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圊血,名為火邪。 附上相關條文 太陽上篇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稍稍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者,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餘處無汗,躋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
結胸證悉具,煩躁者亦死。 。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卻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與五苓散。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者;若水以潠之洗之,益令熱被卻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則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如上法。
太陽中篇 。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 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 。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梔子系列,每條都有煩) 。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太陽下篇 。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太陽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十餘日,振慄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硬,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不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榖氣下流故也。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陽明病 。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
(1)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
(2)若加溫鍼,心怵惕煩躁不得眠。
(3)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
(4)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5)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利其小便故也。 。 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穀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太陽病吐之,但太陽病當惡寒,今反不惡寒,不欲近衣,此為吐之內煩也。 少陽病 。 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脇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脇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欬者,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脇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中嗢嗢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鬱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燥煩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 太陰病 。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繫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太陰中風,四肢煩痛,陽微陰濇而長者,為欲愈。 少陰病 。
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雖煩下利,必自愈。
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 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燥不得臥寐者,死。
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
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踡,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欬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少陰病,惡寒而踡,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豬膚湯主之。 厥陰病 。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當吐蚘,今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蚘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蚘。蚘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 。 傷寒,熱少厥微,指頭寒,默默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脇煩滿者,其後必便血。 。 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 合病併病 。 二陽併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濇故知也。 差後 。 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差,人強與穀,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穀則愈。 壞病 。 病者,謂不當汗,而汗,不當吐而吐,不當下而下,即當汗、吐、下而過甚,或當汗、吐、下而失時,皆為施治失宜,所以成壞病也。凡三陰三陽,若汗、若吐、若下,若溫針、火燻、火熨、火灸、火劫等法,致諸壞病者,有汗後亡陽,眩冒振惕,魄汗不收;有下後虛中,結胸痞硬,下利不止;有吐後煩亂腹滿,有溫針失血驚狂,甚至陽毒斑狂,陰躁欲死,神昏譫語,循衣摸床之類是也。其論散見諸篇,今合為一集,以便後學。其中或有掛漏,是在能三反者。
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裡俱虛,陰陽氣並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鍼。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燥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稍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鍼者,四逆湯主之。
問曰:證像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乾,兩脛拘急而譫語。師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後如師言,何以如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形像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厥逆,咽中乾,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
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脇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微數之脈,甚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 。 榮氣微者,加燒鍼,則血留不行,更發熱而躁煩也。 。 火逆下之,因燒鍼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