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法
望診
望全身
望神
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
望色
色是臟腑氣血的外在表現。以鮮明、榮潤、含蓄為佳。
望形體
觀察病人體質強弱和體形的肥瘦,以及頭、背、腰、膝、骨的異常表現。有〝肥人多濕〞,〝肥人多痰〞,〝瘦人多火〞,〝瘦人多勞嗽〞之說。
望姿態
觀察病人坐、臥、行、立的動態。
望局部
望頭面部
頭、髮、面、目、鼻、耳、口、唇、齒、咽喉、頸項。
望軀幹四肢
胸、腹、背、腰、四肢、皮膚、二陰。
頭:諸陽之會,內藏腦髓,是精明之府,為腎所主。
頭形過大或過小 先天不足,腎精虧損
囪門高突 邪火上攻,或腦髓有病
囪門逾期不合,頸項軟而不能立 腎氣不足、髓海空虛
髮:血之餘、腎之外榮
頭髮乾枯稀疏、易落 精血不足
突然片狀脫髮 血虛受風
久病髮落 精氣虧虛
髮漸白而脫落 老人-精血漸衰
青壯年-血分燥熱或精血不足
面:臟腑氣血的外榮。
白色 虛證、寒證
黃色 濕證、虛證
紅色 熱證
青色 寒證、瘀血或驚風證
黑色 腎虛、水飲或瘀血證
望舌
望舌質:神,色,形,態。
望舌苔:
苔質:厚薄,潤燥,腐膩,剝落,有無根。
苔色:白,黃,灰,黑四種苔色。
望苔、質合參:
望排出物
望痰涎
望嘔吐物
聞診
聽聲音 – 語言、呼吸、咳嗽、嘆息、嘔吐、呃逆和噯氣
聞氣臭 – 病體氣臭、口氣味、排出物氣味。
問診
一般情況
問主訴和現病史
對五味的偏嗜,也可測知臟氣的偏盛偏衰:好食甘者脾虛,好食辛者肺病,好食酸者肝虛,好食鹹者腎虛,好食苦者心病。
《十問歌》: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
問寒熱
問頭身
問口渴與飲水
問飲食與口味
問二便
問耳鳴、耳聾
問睡眠
問婦女病
問小兒病
問既往史、家族史和個人生活史
切診
脈診
六綱脈:浮、沉、遲、數、滑、澀。
浮脈主表證,沉脈主裡證,遲脈主寒證,數脈主熱證,滑脈主虛證,澀脈主實證。
遍診:應用不便,已不常用。切按全身可以觸摸到的動脈,包括頭(上)、手(中)、足(下)三部,每部各分天、地、人三候。
三部診法:應用不便,已不常用。頭部的人迎(以候胃氣),腕部的寸口(以候十二經),足部的跗陽(以候胃氣)。病情危篤寸口無脈時,常診人迎、跗陽來斷胃氣的存亡。
寸口診法:把腕後分為寸、關、尺三部,每部又分浮、中、沉三候,合起來稱三部九候。
兩手各有寸、關、尺,共為六脈。
左手 右手
寸 關 尺 寸 關 尺
心、膻中 肝、膽 腎、膀胱 肺、胸中 脾、胃 腎、命門、大腸
常見的病脈有28種,歸類如下:
脈名 性質 診斷 相似脈
浮脈 脈來浮在皮膚,輕按即應於指下,重按稍減而不空虛 外感表證 孔脈,散脈
沉脈 輕取不得,中取始得,重按明顯 裡證 伏脈,牢脈
遲脈 脈來遲慢,一息不足四至 寒證 緩脈
數脈 脈來急速,一息四至以上 熱證 疾脈
虛脈 指下空虛,軟弱無力 氣血兩虛 短脈
實脈 脈來應指充實,長大堅實有力 實虛 長脈
滑脈 往來流利,應指圓滑 痰飲,氣滯,實熱 動脈
細脈 脈來如線,細軟無力,應指明顯 濕病;或氣血兩虛 濡脈,微脈,弱脈
洪脈 脈體闊大,充實有力,來時盛大,去時稍衰 陽熱亢盛 ?
弦脈 硬而端直 肝膽疾病 革脈,緊脈
代脈 脈緩時止,不能自還,良久復動,止有定數 臟氣衰敗,病勢險惡 促脈,結脈
按診
按肌表:察寒熱、察潤燥、察腫脹、察瘡瘍。
按頭頸
按胸腹:心下滿而痛者為「結胸」,屬實。心下滿,按之濡軟而不痛的為「痞氣」,屬虛。
按手足
手足俱寒:陽虛寒盛。
身熱而手足不溫:熱厥證
身涼而四肢厥冷:寒厥證
手背熱甚:外感發熱
手心與小腹熱甚:內傷發熱
手心熱甚於額者:虛熱纏綿
額熱甚於手心:表熱
小兒高熱指尖發涼:驚厥。
按腧穴:膽病可在膽俞出現壓痛,肝病在肝俞和期門穴有壓痛,肺病在肺俞可摸到結節, 胃痛可在胃俞和足三里穴有壓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