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肥胖
中醫觀點:肥,多肉也
肥胖←→體格壯碩
肥人:體型不大、脂肪堅實、肌肉強悍→短小精幹型
胖人:脂肪多或肉多之人,也可能是水腫、脹氣
肉人:體型豐滿、上下勻稱、沒有贅肉→健美型
膏人:脂肪過多→現代的肥胖
基本上,中醫認為肥胖是由於身體積聚痰濕。這些都是臟腑失調,津液代謝失常,凝結或停滯於體內某些部位的病理產物。
脾臟負責消化吸收,是痰濕產生的源頭。
進食過多甜點或運動太少,導致脾臟受損,則運化水液和養份之功能減退,水穀精微不能生化精血,因而屯積成膏脂痰濁,遂成肥胖。
中醫是以整體觀念來認識肥胖,醫師診症時除了解表面因素,更專注內在變化,例如臟腑病變的相互影響,及病理傳變等。
根據中醫理論,肥胖是多方面影響的結果,其中脾、胃、肝、腎及肺臟共同參與發展。
脂肪:
脂肪:儲存能量、保持體溫、保護臟器、固定臟器
過多→過胖、代謝症候群 過少→營養不良、危及健康
肥胖人特質:
1.肥胖人多為虛:古書謂“人之形,骨為君也(主要構造)!肉為臣!肥人柔勝於剛,陰勝於陽,因為肉多於骨頭故肥人多氣虛證”。
2.肥胖人多濕:古書謂“肥白人多痰”“肥人濕多”,臨床上常見脾虛濕阻證之肥胖者,其發生原因,就是因為人體津液之運化轉輸,及消化吸收功能異常而造成。
3.肥胖人多痰濁,肥胖人多見血瘀:肥胖人常見氣虛,也就是氣虛不足以推動血液,而造成血液瘀滯,且肥胖人多痰濕,阻鬱氣機運行,也可以發生血瘀,容易中風。
中醫藥療法:
1.脾虛濕阻型:肥胖、浮腫、疲乏無力、肢體困重、尿少納差、尿少納差、脈沉細,舌苔薄膩、舌質淡紅,治宜健脾益氣,除濕消胖。
2.胃熱濕阻型:肥胖、頭腫、眩暈、消穀善飢、肢重、口渴、脈滑數,舌苔為黃而膩、舌質紅,治宜清胃泄火治療。
3.氣滯血瘀型:肥胖、胸協苦滿、月經不調、閉經、大便乾硬、 失眠、脈弦細, 舌質暗紅,治宜舒肝理氣,化瘀消胖。
4.陰虛內熱型:肥胖、頭昏眼花、頭脹、頭痛、五心煩熱、脈細數、舌苔薄、舌尖紅,治宜滋陰降火,補腎消胖治療。
從飲食著手:
1.定時:三餐固定時間用餐,晚餐盡量7點前
2.定量:八分飽,少吃消夜
3.定性:五穀、蔬果常吃,油炸、刺激性食物少吃
地中海飲食:
1. 底層(每日的攝食):蔬果、穀類、橄欖油、豆類、核果、種子。
2. 中層(常吃):以食用乳製品、魚類、海產,來攝取蛋白質,取代一般紅肉。並建議使用蒸、煮方式,少用油炸。
3. 頂層(少吃):家禽、蛋類、紅肉(豬肉、牛肉)、甜點。
平時保養:
一.運動:
333:每週至少三天從事運動,每次30分鐘以上,運動強度達每分鐘心跳130次以上
二.按摩:
摩腹法:右手掌心緊貼於右腹部大橫穴上,左手掌心緊貼於右手背上,兩手同時向下用力順時針方向揉按腹部,經過中脘、左大橫、氣海,共揉按36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