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

蕁麻疹
你有皮膚癢癢的經驗嗎?皮膚紅疹成片抓一抓成條狀如蚊子叮後熱腫或局部小血管充血引發過敏反應。
發病原因可能是食蝦魚腥海味、辛辣發病,這是由於濕熱內蘊化熱動風郁于皮毛腠理所致。
臨床特點是發作迅速,無固定部位,消退亦快,不留痕跡,瘙癢強烈。
俗稱“風疹塊”,古代又稱隱疹,都是從發作的特點來命名的。開始發病時,皮膚突然瘙癢,隨後出現丘疹。
小的如米粒、扁豆,大的如桃核,甚至手掌大小,扁平而隆起,邊界清楚,稱為風團,周圍有紅暈,抓後造成隆起的劃痕和灼熱的感覺。
輕的幾個小時後自行消散,重的此起彼伏,一天發作好幾次,要一周方停止,一般急性蕁麻疹多伴隨咽乾、口渴飲不休、喉嚨痛等感冒症狀,甚至有些人平時皮膚正常、感冒后反而病情加重,揭示風熱襲肺,肺主皮毛腠理無法疏泄引起過敏反應。
本病的發生與體質密切相關,稟賦不足,營衛空虛是致病的主要內在因素,在此基礎上加上多種誘因,如外感風寒、風熱,引致風、濕、熱、邪蘊於肌膚而發;或飲食失宜,濕熱內蘊,又感風邪,內不得疏泄,外不能透達,鬱於皮毛腠理之間而發,或由於營血不足,血虛生風,或血中伏熱,常感受外風引發。
病理因素以風為主,「風盛則癢」,故皮膚奇癢。
蕁麻疹分急性及慢性,急性多在數日到 2 周內可愈,若反複發作持續 3 個月以上者為慢性蕁麻疹,可遷延數月至數年,呈連續發作有緩解期。
急性的治療以袪風、清熱、袪濕為主;
慢性治療則以養血滋陰為主,即中醫所說的「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中醫治療可分為血熱、血瘀、風寒外束,脾濕風邪犯肺、胃型
(1) 血熱型 : 疹塊呈紅色,如地圖塊或丘疹,有灼熱感、心煩口渴
(2) 風寒外束 : 風疹塊色淡紅,遇冷風吹或觸冷水後癢感加重,患者有關節痛
(3) 風熱型 : 搔癢明顯,抓後呈現隆起條索狀,夜間癢甚、口乾
(4) 血瘀型 : 病程較長,皮膚多呈現有黯沈色澤,夜間癢甚,有些婦女伴隨經來有血塊
(5)脾濕風邪犯肺、胃型 : 發病以顏面為主、口唇、眼皮浮腫,多伴有水腫體質 急性蕁麻疹一般經中醫治療多能獲得改善,但有些因情緒因素緊張、焦慮、營衛失調,造成慢性搔癢症狀,這時飲食禁忌極為重要,
根據研究,食用過多加工食品或食品添加物是造成現代人過敏加重的主因,少吃帶殼海鮮或由炸食物,不吃泡麵、魷魚、花枝、堅果皆能減少病情的惡化。
尋麻疹的食療
(1) 藥材,防風15克,蘇葉10克,白蘚皮15克,豬瘦肉30克,生薑5片。中藥用乾淨紗布包裹和豬瘦肉生薑一起煮湯
(2) 綠豆薏仁粥或綠豆薏仁甜湯亦可

單純皰疹 單純性皰疹亦稱為發熱性水皰,是由單純皰疹病毒所致的疼痛性感染,他可以在全身出現,但最常見於牙齦上、口腔外側、嘴舌外側、鼻子、頰或手指上。
水皰形成後,破損產生滲出液,其後產生黃白色的痂殼最終脫落。
在痂殼的下面產生新的皮膚。潰瘍通常持續7~10天。幾乎有90%的病人在其一生中至少會發生一次潰瘍。
單純皰疹中藥治療
1. 可用魚腥草、金銀花,馬齒莧等清熱解毒藥物療效明顯
2. 綠豆,蘆根,水煎飲;
3. 多飲綠豆湯
4. 此外,可用馬齒莧,煎水待涼,用紗布疊5~6層;浸透作濕敷,每次20分鐘,每日~3次。
5. 可用中藥(紫草,板藍根,連翹,生苡仁),煎水漱口,每周2次,以防複發。
單純性皰疹的預防:
1. 因為患者的皰疹;唾液;糞便中都有病毒存在,所以應減少接觸已患單純皰疹者,不要與其共同用一餐具,飯前便後要洗手。
2. 預防感冒發燒及過度疲勞.注意鍛練身體,提高自身免疫力,減少發病。
3. 不要同患有單純皰疹的病人接吻或共用器皿、毛巾及剃鬚刀。
4. 觸摸單純性皰疹後不應揉眼睛
5. 觸摸單純性皰疹後勿觸摸生殖器,否則可能產生生殖器皰疹。
6. 更換牙刷。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本病與中醫文獻記載的「疒 咅癗」、「癮疹」相似。如《醫宗金鑒‧外科心法》疒 咅癗:「此證俗名鬼飯疙瘩,由汗出受風,或露臥乘涼,風邪多中表虛之人,初起皮膚作癢,次發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
蕁麻疹的臨床特徵為身上發出凸起的粉紅或紅色斑塊,上端平坦、發癢、摸上去有點熱,斑塊直徑自四分之一吋至一吋半,有的更大。
嚴重者,斑塊面積較大而互相連接。此病常驟然發生並迅速消退,癒後則不留任何痕跡。

【病因】
蕁麻疹的病因十分複雜,約75%以上的患者找不到發病原因,尤其是慢性蕁麻疹。本病一般分為急、慢性兩類:
(一)急性蕁麻疹:多因稟賦不耐,又食魚蝦等葷腥動風或不新鮮食物;或因飲食失節,胃腸食滯,飲酒過量,復感風寒、風熱之邪;或七情內傷,營衛不和,衛外不固,汗出當風,風邪鬱於皮毛腠理之間而發病;也有藥物過敏而誘發的。

(二)慢性蕁麻疹:多因情志不遂,肝鬱不舒,鬱久化熱,傷及陰液;或因有慢性疾病,平素體弱,氣血不足;或產後受風;或因皮疹反覆發作,經久不癒,氣血耗損;或脾肺兩傷,衛氣虛弱,加之風邪外襲,以致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鬱於皮膚腠理之間,邪正相搏而發病。

【辨證論治】
一、風寒型:
症 狀:皮疹色淡紅,遇冷或吹風皮疹加重,得熱則減輕,多冬春發病。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緊。
治 法:疏風散寒,調和營衛。
代表方劑:桂枝麻黃各半湯加減。

二、風熱型:
症 狀:發病急,風團色紅,灼熱劇癢,遇熱則加劇,得冷則減輕,多夏秋發病。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
治 法:疏風清熱。
代表方劑:消風散加減。

三、氣血兩虛型:
症 狀:風團色澤淡紅或者與膚色相同,反覆發作,遷延數月至數年,或勞累後復發,神疲乏力,面色少華,夜寐不佳。舌質淡,苔薄,脈細緩。
治 法:益氣養血,袪風止癢。
代表方劑:當歸飲子加減。

四、脾胃不和型:
症 狀:皮疹色淡紅,狀如雲片,出疹時常伴有腸胃症狀,如納呆、噁心、嘔吐、腹痛、泄瀉。舌質淡紅,苔白膩,脈緩。
治 法:調和脾胃,健脾袪風。
代表方劑:健脾袪風湯(白朮、蒼朮、茯苓、陳皮、木香、烏藥、生薑、荊芥、防風、羌活)加減。

五、衝任不調型:
症 狀:風團色澤淡紅,主要分佈在下腹、腰骶和大腿等區域,皮疹在月經前加重,月經後逐漸消失,常伴有經痛或月經不調。
治 法:調攝衝任。
代表方劑:四物湯合二仙湯加減(當歸、川芎、仙靈脾、菟絲子、旱蓮草、女貞子、丹參、益母草)。

基本上,本病初發多屬實證,久病則多屬虛證,而風邪是本病的主要外因。因此治療時當以袪風為主,並根據挾寒、挾熱不同,酌用散寒或清熱之法。
病久屬虛,根據氣血虛損的情況,酌以補氣補血。
若有腸胃不適的情形,則加以調整腸胃。
總之,治療時應把握住「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和「風血同治,氣血同治」等大原則,在使用袪風藥的同時,酌加氣分及血分藥,必可增加療效。
此外,臨床治癒後,亦應繼續服藥一段時間,以鞏固療效。治療期間及恢復期,均應注意飲食禁忌,以避免病情復發。

【外治法】
1.晚蠶砂、馬鞭草、豨薟草、蒼耳子等煎水熏洗。
2.樟樹葉、香菜、浮萍、兩面刺等煎水熏洗。
3.將蘇打粉或玉米澱粉或膠質燕麥加入浴水中浸泡。浸泡時,水溫不宜過熱。(此法有助止癢)

【飲食宜忌】
1.忌食:巧克力、蛋、核仁、海鮮、竹荀、芋頭、香菜、花生、酒、草莓、芒果、龍眼、荔枝及含有食物防腐劑、染色劑和添加劑之食品。
2.宜食:清熱解毒利濕之品,如:綠豆、冬瓜、絲瓜、薏苡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