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與發病
提 要
溫病分為新感溫病及伏邪溫病。
新感溫病是指感邪後立即發病,且病發於表的一類溫病,屬新感溫病的有風溫、秋燥、暑溫、大頭瘟、爛喉痧等。
伏邪溫病則是指感邪後未即時發病。邪氣伏藏,逾時而發,病發於裡的溫病,屬於伏邪溫病的主要病種有春溫、伏暑等。
臨床區別新感伏邪的主要依據:
1. 是根據發病初起證候是表熱還是裡熱
2. 是根據初起證候特點與時令之邪的致病特點是否一致
3. 是根據病勢發展趨向及病機傳變規律。
一、病因
六淫中的風熱病邪、暑熱病邪、濕熱病邪、暑濕病邪、燥熱病邪、伏寒化溫的溫熱病邪等總稱為溫邪。此外,癘氣、溫毒、瘧邪等,也具有溫熱性質特點,仍屬溫邪範圍。
溫邪的共同特性主要有:
溫熱性質顯著,致病後出現發熱及相關的熱象
從外侵襲人體,從口鼻或皮毛而入,致病迅速
致病與時令季節密切相關,故又稱為時令溫邪,或簡稱時邪 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影響及轉化,如熱灼成燥,熱蒸濕動,寒郁化熱等
不同的溫邪入侵部位有別,如風熱病邪首先侵犯手太陰肺經,暑熱病邪侵犯足陽明胃,濕熱病邪多困足太陰脾等
常見溫邪的致病特點:
(一) 風熱病邪致病特點:
1. 多從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 易損傷肺胃陰津 先傷肺陰,進一步則傷胃陰
3. 既易消退,又易逆傳內陷
(二)暑熱病邪致病特點:
1. 傷人急速,徑犯陽明 葉天士:”夏暑發自陽明。”
2. 暑性酷烈,耗氣傷津 《素問.舉痛論》:”炅則氣洩””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洩,故氣洩”。
3. 易直中心包,閉竅動風 王孟英:”暑是火邪,心為火臟,邪易入之。”
4. 易於兼夾濕邪,郁阻氣分
(三)濕熱病邪致病特點:
1. 易傷脾胃,以脾胃為病變中心
2. 困阻清陽,閉郁氣機
3. 粘膩淹滯,傳變較慢,難於速祛
(四)燥熱病邪致病特點:
1. 病變以肺為主,首犯肺經
2. 易燥傷津液,燥勝則乾,熱盛則傷津,燥熱病邪易燥傷肺胃陰津
3. 易從火化,燥熱病邪亢盛時可從火化
(五)溫熱病邪(伏寒化溫即春溫)致病特點:
1. 邪氣內伏,病自裡發
2. 裡熱熾盛,易動風動血
3. 易耗傷陰液,後期多肝腎陰傷
溫熱病邪不是溫邪的同義概念,而是溫邪中之一種。
(六)溫毒病邪致病特點:
1. 攻竄流走 內攻臟腑,外竄經絡、肌腠,上衝頭面,下注宗筋、陰器
2. 蘊結雍滯 溫毒病邪客於脈絡,可致局部血脈阻滯,毒瘀互結
(七)癘氣(雜氣之一種)致病特點:
1. 致病力強 癘氣致病常常無分老幼,眾人觸之即病。
2. 多從口、鼻而入,有特定的病變部位 所謂專入臟腑經絡,專發為某病。
3. 傳染性強 癘氣具有強烈的傳染性,易引起流行。
4. 病重多變 癘氣為病嚴重,病情兇險。傳變迅速,症狀複雜多變。
5. 具有物種的選擇性。
二、發病
溫病發病學的內容包括發病因素、感邪途徑及發病類型等。
(一)發病因素
1. 體質因素 《景岳全書》:”瘟疫乃天地之邪氣,若人身正氣內固,則邪不可干,自不相染。” ,體質因素還包括發病後的轉歸。
2. 自然因素 包括環境及地域因素
3. 社會因素 包括經濟、營養、體能、衛生習慣、設施,防疫制度等。
(二)感邪途徑
溫邪感染於人的途徑主要有:
1. 空氣相染,從呼吸道入侵
2. 飲食相染,從口入侵 可直犯脾胃及腸道而發病
3. 接觸相染,從皮毛入 與具傳染性者直接接觸,邪從皮毛而入,染易其人
(三)發病類型 依臨床表現,分為發於表的新感溫病及發於裡的伏邪溫病
1. 新感溫病 指感邪後立即發病的一類溫病,臨床表現符合時邪致病特點。
围 特點:初起病邪在表,一般無裡熱證。以發熱、惡寒,無汗或少汗,頭痛,咳嗽,苔薄白,脈浮數等衛表證候為主。
2. 伏邪溫病 伏邪溫病又稱伏氣溫病,簡稱”伏邪”。指感邪後未即發病,邪氣伏藏,逾時而發的溫病。陰精不足的體質易患伏邪溫病。
围 特點:病發即顯現出一派裡熱證候,若無外感激發,一般無表證。 初起以灼熱、煩躁,口渴,尿赤,舌紅等裡熱內郁證候為主要表現。
围 其傳變趨向是:伏邪由裡達表,則邪勢衰退,病情好轉;或伏邪迸一步內陷深入,病情加重。伏邪溫病病情較重,病程較長。
以上兩種發病類型,屬於一般發病規律和證候類型,臨床上也有特殊表現者,例如新感溫病的暑溫,初病多在陽明,而少表證。
新感與伏邪概念是根據感邪後是否立即發病而相區別,但實際上對發病的遲早難於確定,主要還需通過對臨床表現的分析,以明確溫病初起病發於表或病發於裡,病發於表者為新感溫病,病發於裡者多係伏邪溫病。
新感與伏邪比較表
新感 伏邪
成因 感邪後立即發病 感邪後邪氣伏藏、逾時而發
病機轉變 初起病邪在表,或從表解,或自表入裏,由淺至深 伏邪自裏而發,或由裏達表,或進一步內陷深入,或邪透不盡,則病難速癒。
證候特點 初起即現表證,而無裏熱證 初起即為裏熱證,如無外感引發,則無表證
治療 初起以解表透邪為主 初起以直清裏熱為主
三、歷代醫家對溫病病因和發病的認識(參考)
(一)病因方面
有多種致病因素學說。
《內經》提出的寒邪與毒氣。 贯
王叔和《傷寒例》提出”時行之氣” 贯
《肘後方》《諸病源候論》等提出癘氣、乖戾之氣 贯
金元時期的六淫化火,明清時期的雜氣等。
影響較大者為「六淫化火說」及「雜氣學說」
1. 六淫化火說
以金元劉完素為代表。六淫中的火與暑屬性為熱,其他如風、濕、燥、寒諸氣在病理變化中,皆能化火生熱,同時火熱也是產生風、濕、燥之源。劉完素強調火熱為病及在病機上提出六經傳變,俱是熱證,非有陰寒之證,確立溫病以寒涼清熱為主的治法,奠定病因病機學基礎。
2. 雜氣學說
雜氣學說為明末醫家吳又可首先提出,影響很大,宗者接踵,如戴北山、楊栗山、劉松峰等,均繼承其學說,並有所發展。
贯 雜氣是多種致病因素的總稱,雜氣無形可求,無象可見,無聲無臭,其來無時,其著無方。
贯 其”非風,非寒,非暑,非濕”而有別於六淫。
贯 雜氣又非時行之氣,不可以年歲四時為拘,五運六氣所能定。
雜氣特性:
雜氣中的不同病原,可分別引起不同的疾病。吳氏:各隨其氣而為諸病焉。
不同的病原,具有種屬感受特異性。吳氏:”然牛病而羊不病。雞病而鴨不病,人病而禽獸不病,究其所傷不同,因其氣各異也。”
不同的病原對臟腑經絡具有特異的定位作用。謂:”適有某氣專入某臟腑經絡,專發為某病。”,如吳又可所論述的溫疫,病邪盤踞於膜原;楊栗山論治的溫疫,病變部位在三焦等。
多從口鼻而入。從口鼻而入者為”天受”。直接接觸受染的,則為”傳染”。
雜氣具有強烈的傳染性,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如吳氏稱由雜氣引起的溫疫,有”盛行之年”,”衰少之年”,”不行之年”等不同程度的流行。
雜氣傳變迅速,形式多種複雜。吳氏言傳變雖有九種,但其趨向,大凡不出表裡之間,出表為順,內陷為逆。只要膜原伏邪未盡,傳變就不會終止。
針對雜氣尋求特殊方藥冶療。乘人氣血未亂,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至危殆,投劑不要掣肘。吳又可指出:能知以物制氣,一病只須一物之到,而病自已,不煩右臣佐使之煩勞矣。又指出:因邪而發熱,但能治其邪不治其熱,而熱自己。可見強調特效方藥的應用。
雜氣具溫熱屬性,易於耗傷陰津。
雜氣學說突破了”百病皆生於六氣”的傳統觀點,還說明溫疫發生和流行的特點,提示防治措施要積極、有效,以控制溫疫的傳播和蔓延。
(二)發病方面
兩個主要學說:伏邪(或稱伏氣)與新感學說
1. 伏邪溫病說
《素問.金匱真言論》:”藏於精者,春不病溫”,指出了寒邪在冬不藏精的條件下郁而化熱,至春發為溫病。
又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亦為伏邪學說的的要點。
晉.王叔和《平脈篇》首創”伏氣”之名。並在《傷寒例》中提出了”寒毒”伏藏的部位問題。稱”中而即病者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
唐.王燾《外台秘要.溫病論》認為不獨伏寒化溫,且感冬月溫暖之氣,亦可伏而後發。他稱:”其冬月溫暖之時,人感乖候之氣,末遂發病。至春或被積寒所折,毒氣不得洩,至天氣喧熱,溫毒始發,則肌膚斑爛也。”。
金元.劉完素認為伏邪溫病四時皆有,不只發生於春夏兩季,擴大了伏邪溫病的範圍,《傷寒醫鑑》:”冬伏寒邪,藏於肌肉之間,至春變為溫病,夏變為暑病,秋變為濕溫,冬變為證傷寒。”
明.王肯堂《證治準繩.雜病.諸傷門》說:”暑氣久而不解,遂成伏暑。”確定了暑邪內伏及伏暑病名。
清代有伏邪溫病學說的專著,如劉吉人《伏邪新書》、柳寶詒《溫熱逢源》等,晚清何廉臣指出凡伏邪皆是火。
伏邪學說的基本內容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伏邪屬性及伏藏條件:伏氣學說認為,寒邪、暑邪(包括暑邪夾濕)是伏藏的主要病邪。伏藏條件是正氣虧虛,病邪得以入侵,如柳寶詒《溫熱逢源》:其傷人也,本因腎氣之虛,始得入而據之。
病邪伏藏部位:歷代醫家認識不一,歸納起來大約有:1肌膚(王叔和:寒毒?於肌膚);2肌骨(巢元方);3膜原(吳又可、蔣寶素等);4少陰腎(柳寶詒);5邪伏部位隨體質因素不同各異(雷少逸);6邪伏部位三綱鼎立說(喻嘉言)。
引發因素:伏藏邪氣,逾時而發,是受多種因素激發引動所致。諸如:
围 氣候引發。如春季溫暖,陽氣升發,引動在裡伏熱。
围 再感時令之邪激發,習稱新感引動伏邪。
围 其它因素。吳又可:”感之淺者,邪不勝正,未能頓發,或遇飢飽勞碌,憂思氣怒,正氣被傷,邪氣始得張溢。”
此外古人尚對伏邪發出途徑亦有一定的認識,如認為春溫的伏邪多從少陽發出,也有的醫家則認為伏邪必從經氣之虛處而出。
伏邪傳變:被激發的伏邪,一是由裡達表,症狀逐漸減輕,愈後較好,如柳寶詒《溫熱逢源》說:”伏溫由陰而出於陽。於病機為順。”二是伏邪進一步深入內陷,病情逐漸加重。甚至惡化,預後較差,多為逆證,如柳寶詒說:”若病發於陰而即潰於陰,不達於陽,此病機為逆。”並指出預後差的因素是:”邪氣郁伏不達者,一也;正虛不能托邪者,二也;陰氣被爍涸者,三也。”
臨床表現:伏邪發病,裡熱外達,充斥肆逆,病發即見一派裡熱證候,如無外感激發。一般無表證;如由外感引發者,則可同時伴見表證。伏邪為病,一般病情纏綿,病勢較重,變證較多,病程較長,難於速愈。
治療原則:針對郁熱傷陰,採取清、養、透的原則。清,指直清裡熱;養,指養陰托邪;透,係領邪外達。其中以清洩裡熱為主。正如王履《醫經溯洄集.傷寒溫病熱病說》說:”法當清裡熱為主,而解表兼之(注:指新感引動伏邪),亦有治裡而表自解者。”柳寶詒也說:”一面洩熱,一面透邪,凡溫邪初起,邪未離少陰者,其治法不外是矣。”
2‧新感溫病說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所稱”民癘溫病”之溫病實為新感溫病。 围
張仲景:”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風,身熱而渴也。” 围
晉.王叔和《傷寒例》說;”其冬月有非節之暖者,名曰冬溫。”其感而即病的冬溫實際也屬新感。 围
宋代.郭雍《傷寒補亡論》:”冬傷於寒,至春發者謂之溫病;冬不傷寒而春自感風寒溫氣而病者,亦謂之溫。”,溫病分為伏邪和新感兩類實導源於此。
汪石山:”又有不因冬月傷寒,至春為病溫者,此特春溫之氣。可名曰春溫,如冬之傷寒,秋之傷濕,夏之中暑相同。此新感之溫病也。” 围
時至清代,新感溫病說為多數學者所贊同,並認為溫病中多數屬於新感。但葉天士、吳瑭、王士雄等既承認新感,又不否定伏邪,在對不同溫病發病機理的闡述時,每根據具體情況而分別運用伏邪學說或新感學說。 围
現代對伏邪和新感學說在理解其實質的基礎上,也可靈活運用於溫病發病機理的分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