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常用診法

提 要

察舌、驗齒、辨斑疹白痞是臨床上診察溫病的重要方法和一大特色。經由本章的學習,要重點掌握溫病常見舌象、斑疹的辨析方法,特別是各種舌象和斑疹的 表現及其診斷意義。同時要熟悉對發熱、神志異常、痙、厥脫等證的辨析。對於溫病過程中所出現的白痞和驗齒方面的內容,在臨床表現和診斷意義等方面則應有所 了解。
在相似臨床表現方面,可以多進行比較,注意其中的鑑別要點,做到”同中求異”。

前言

溫病的常用診法也不外望、聞、問、切四診範圍。
由於溫病的臨床表現有其特殊性,所以形成了辨舌、驗齒、辨斑、疹、白痞及辨發熱、汗出異常、神志異常、痙厥等一套較為獨特的診斷方法。熟練而正確地運用溫 病常用診法,可以為確定溫病病因、病證性質、病變部位、邪正消長(因、位、性、勢)、病名和病證診斷(名證診斷)等提供依據,是進行溫病衛氣營血辨證、三 焦辨證的基礎。

一、辨舌

辨舌,又稱舌診,是溫病診斷中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
在溫病過程中,其變化既迅速又明顯,凡臟腑虛實、氣血盛衰、津液盈虧、邪正消長、病情輕重、病位淺深、預後好壞等等,都可能反映在舌象上。
舌象的變化主要為舌苔和舌質兩個方面,舌診則主要觀察其形態、色澤、潤燥、動態的變化。

(一)舌苔

舌苔是由胃氣薰蒸而形成的。在溫病過程中,由於發熱、傷津和脾胃功能失常等原因。舌苔的變化主要反映衛分和氣分的病變,尤其是病邪的性質和津液的盈虧。

白苔 薄者主表,病屬衛分,多見於溫病初起,病變尚輕淺。
厚者主裡,病屬氣分,多見於濕熱為患,如濕溫之濕重熱輕證。
财 潤者主津傷不甚 / 燥者則津液已傷
溫病主要白苔有以下幾種:

苔薄白欠潤,舌邊尖略紅 為溫病初起邪在衛分的徵象,多見於風溫初起。
苔薄白而乾,舌邊尖紅 較薄白欠潤苔更為乾燥,而舌邊尖之色更紅。為溫病邪未解、肺津已傷的徵象;也可見於素體津液虧損而又外感風熱者;還可見於外感燥熱而邪在肺衛者。
苔白厚而粘膩 苔白厚布滿全舌,垢膩潤澤,舌上多附粘涎。為濕熱相搏、濁邪上泛的徵象,多見於濕溫病過程中濕阻氣分而濕濁偏盛的病證。
苔白厚而乾燥、舌質紅 脾濕未化而胃津已傷的徵象。也可見於胃燥肺氣受傷之證。
苔白膩而舌質紅絳 舌苔滿布、光滑細膩,質紅絳;為濕遏熱伏之徵象,多屬氣分病變;熱毒已入營分而又兼有濕邪未化者也可見到此種舌象。
白苔滑膩厚如積粉而舌質紫絳 苔如白粉堆積,滿布無隙,滑潤粘膩,刮之不盡,舌質則呈紫絳色。為濕熱穢濁郁閉膜原之徵,病多兇險,多見於溫疫病。
白苔如鹼狀 為溫病兼有胃中宿滯挾穢濁郁伏之徵,舌苔垢白厚粗濁而板滯,有如石鹼狀灰白色,多見於濕熱性質溫病。
白砂苔 又名水晶苔。為邪熱迅速化燥入胃,苔未及轉黃而津液已大傷之象。其舌苔白厚而燥裂如砂石,捫之糙澀。
白霉苔 為穢濁之氣內郁而胃氣衰敗之徵象,預後多屬不良。其舌滿生白衣,有如霉狀,或生糜點,或如飯粒樣附著,或如豆腐渣樣,刮之易去。常見於濕溫、伏暑等濕熱性質的溫病,或溫病久治不愈,胃氣大傷者。(按:似屬黴菌感染,多見於免疫力極差之病人,可生於整個口腔而不限於舌面)
黃苔
      黃苔多由白苔轉化而來,為邪熱進入氣分。有厚薄潤燥之分,並須觀察是否兼有白苔。常見的黃苔有以下幾種:
  • 薄黃苔:苔薄黃不燥,為邪熱初入氣分,津傷不著;如苔薄黃而乾燥,為氣分熱甚,津液已傷。
  • 黃白相兼苔:黃苔微帶白色或有部分白苔末轉黃色,為邪熱己入氣分,但表邪尚末盡解之徵象,其苔一般較薄而乾燥,如為較厚膩之苔,其白色屬濕甚之象,不是表邪末除的表現。
  • 苔黃乾燥:黃苔不甚厚而乾燥,為氣分邪熱熾盛,津液受傷的徵象。
  • 苔老黃燥裂:其苔色深黃,焦燥起芒刺,苔有裂紋,為陽明腑實證之徵象。
  • 黃膩苔或黃濁苔:為濕熱內蘊之象,多屬溫病濕熱流連於氣分。
灰苔 溫病的灰苔有潤燥兩大類,所主病證各。其灰而燥者多從黃燥苔轉化而來,主熱盛陰傷;其灰而潤滑者多從白膩苔或黃膩苔轉化而來,主痰濕或陽虛。

    常見的灰苔有以下幾種:

  1. 灰燥苔:多伴有舌苔焦燥起刺,為陽明腑實而陰液大傷之徵。
  2. 灰膩苔:為溫病兼夾痰濁濕邪內阻的徵象,若伴有腑痞脘悶,渴喜熱飲,或吐痰涎沫等,則為痰濕內盛的表現。
  3. 灰滑苔:為溫病後陽虛有寒之徵象,多伴有舌質淡、肢冷、脈細或吐瀉等症。 濕溫病後期由濕勝而戕傷陽氣演變為寒濕之證時, 可見此舌苔。
黑苔
    溫病而見黑苔,往往是病情危重的標志。常見的黑苔:

  • 黑苔焦燥起刺,質地乾澀蒼老:苔黑而乾,中心較厚,焦燥起刺,捫之糙澀無津。為陽明腑實,陰津耗損之徵。屬熱結腸腑,應下失下,而致陰液耗竭的危重病證。
  • 黑苔、薄而乾燥或焦枯:其苔黑乾燥無津,但較薄而無芒刺,如舌體色絳而枯萎不鮮,為溫病後期,邪熱深入下焦,腎陰耗竭的徵象。若見苔黑乾燥而舌質紅,兼有心中煩不得臥,為真陰欲竭而壯火復熾之徵,所謂:津枯火熾。
  • 遍舌黑潤:其舌遍體黑潤而無明顯苔垢,為溫病兼夾痰濕之徵象。每見於胸膈素有伏痰而復感溫邪者,多伴有發熱、胸悶、渴喜熱飲等症而無其他險惡徵象。
  • 舌苔乾黑,舌質淡白無華:濕溫病熱入營血,灼傷陰絡,大量下血,氣隨血脫時可見此種舌象。
  • 黑苔滑潤而舌淡不紅:舌苔色黑而潤滑多津,舌淡不紅, ,轉化為寒濕之象。

(二)舌質

溫病過程中,邪熱深入營血、耗血動血時,舌質必變。故舌體的色澤、形態,可以辨熱入營血的病候,也能反映出邪熱的盛衰和臟腑、營血、津液的盈虧。

紅舌 指比正常人舌色稍深且滿舌紅赤之舌,多為邪熱亢盛或漸入營分的標志。溫病邪在衛分、氣分時,舌質亦可變紅,但多見於舌邊尖,覆在苔下,與熱入營分後全舌發紅而每無苔者有所不同。溫病主要的紅舌有以下幾種:
(1) 舌尖紅赤起刺:心火上炎之徵,多見於紅絳舌之早期。
(2) 舌紅中有裂紋如人字形,或舌中生有紅點:為心營熱毒極盛之象。
(3) 舌質光紅柔嫩,望之似潤,捫之乾燥:為邪熱初退而津液未復之象。
(4) 舌淡紅而乾,其色不榮:此為紅舌中一種特殊的舌象,即比正常舌色更淡的一種舌色。多為心脾氣血不足,氣陰兩虛之徵象。多見於溫病後期邪熱已退而氣陰未復的病證。
絳舌 絳是深紅色。多由紅舌發展而來,是病變更為深重,常代表邪熱已入心營。溫病常見的絳舌有以下幾種:
(1) 純絳鮮澤:多為熱入心包之徵。
(2) 絳而乾燥:為邪熱入營,營陰耗傷之象。
(3) 絳而舌面上有大紅點:為心火熾盛,熱毒乘心之徵。
(4) 絳而有黃白苔:為邪熱初傳入營而氣分之邪未盡之象。
(5) 絳舌上罩粘膩苔垢:多熱在營血而兼夾有痰濕或穢濁之氣。此時每易發生痰濁蒙蔽心包而有神志異常的症狀。
(6) 舌絳光亮如鏡:又稱鏡面舌。舌上無苔,色絳而光亮如鏡面,乾燥無津,為胃陰衰亡的徵象。
(7) 舌絳不鮮,乾枯而萎:為腎陰耗竭之徵象,病情多危重,多見於溫病後期。
紫舌 紫舌比絳舌其色更深而暗。
紫舌多從絳舌發展而來,反映病候更為深重。溫病常見的紫舌有以下幾種:
(1) 舌焦紫起刺:又稱楊梅舌,因其舌體紫紅而有點狀顆粒突起於舌面,狀如楊梅,為血分熱毒極盛之徵象。常為熱盛動血或動風的先兆。
(2) 舌紫晦而乾:其色如豬肝,故又名豬肝舌,為肝腎陰竭之徵象。屬危重病候,預後多不良。
(3) 舌紫而瘀暗,捫之潮濕:為內有瘀血之徵象。常見於素有瘀傷宿血而又感受溫邪者,可伴有胸脅或腹部刺痛等症狀。
紫舌在溫病中出現,多屬危重病證,但如為素有瘀血而見紫舌者,又當別論。

(三)舌態

舌態即舌體的形態,其變化可以反映出邪正虛實情況,在溫病的辨證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其主要的舌態有以下幾種:

舌體強硬 為氣液不足,絡脈失養所致,每為動風驚厥之兆。
舌體短縮 為內風擾動,痰濁內阻舌根之徵象。
舌捲囊縮 指舌體捲曲,兼有陰囊陷縮,為病已深入厥陰的危重徵象。
舌體痿軟 指舌體痿弱無力,不能伸縮或伸不過齒,為肝腎陰液將竭之徵象。
舌斜舌顫 為肝風內動之徵象。
舌體脹大 如兼黃膩苔垢滿布者,為濕熱蘊毒上泛於舌之徵象。如舌體腫大,其色紫晦者,為酒毒衝心之徵象。

二、辨斑診白痘[?](疱疹)

[暫缺]

三、辨常見脈象

[暫缺]

三、辨神色

[暫缺]

四、辨常見症狀

溫病過程中,由於衛氣營血和臟腑的病理變化,會產生多種症狀。而同一症狀又可由不同的病因、病機引起,仔細辨識溫病中常見的臨床症狀,有助於探求溫病的病因、病機,是準確辨證的一個重要環節。以下為幾個常見症狀之辨析:

(一)發熱

      發熱是各種溫病必具的症狀。溫病發熱是由於感受溫邪後,機體對溫邪的一種全身性的反應,為正氣抗邪、邪正相爭的表現。

 

    溫病的發熱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1. 發熱惡寒 指發熱同時有惡寒。如見於溫病初起,發熱重而惡寒輕,伴見口微渴、咳嗽、咽痛、苔薄白邊尖紅、脈浮數者,為邪在肺衛之徵象。
      此外,暑熱熾盛於陽明,裡熱蒸迫而逼津液外出,汗大出則氣隨汗洩而致腠理疏鬆時,亦可有背微惡寒,亦與表證之發熱惡寒不同。
    2. 寒熱往來指惡寒與發熱交替出現,定時或不定時發作。為熱郁半表半裡,少陽樞機不利之徵象。 另有表現為寒熱起伏。即惡寒與發熱此起彼伏,連綿不斷,多為濕熱穢濁郁閉膜原之徵象,其寒熱之勢多呈惡寒重而熱象相對較不顯著。
    3. 壯熱指熱勢熾盛,通體皆熱,不惡寒但惡熱,為邪入氣分,邪正劇爭,裡熱蒸迫之徵象。一般當邪熱盛於陽明時可表現為壯熱。
    4. 日哺潮熱指發熱於下午為甚。日哺即申時,相當於午後3~5時。日哺潮熱是熱結腸腑、陽明熱結的標志,多伴有便秘、苔焦黃等腑實證。 但如潮熱伴見口乾而漱水不欲咽,下腹部硬痛,舌見瘀斑或青紫,脈細澀,則屬瘀熱蓄積於下焦;如午後低熱較著,手足心熱,心煩盜汗,舌紅而光,脈細數者,當 屬陰虛而虛熱內生。
    5. 身熱不揚指身熱稽留而熱象不顯,即自覺熱勢不盛,初捫體表不覺很熱,但捫之稍久則覺灼手。為濕溫病邪在衛氣,濕重於熱,熱為濕遏,濕蘊熱蒸之徵象。身熱不揚亦可表現為下午熱勢稍盛,並伴有汗出熱不解,渴不欲飲,胸悶脘痞,身重納呆,苔白膩,脈濡緩等症狀。
    6. 發熱夜甚指發熱入夜更甚,為熱灼營陰之徵象。
    7. 夜熱早涼指至夜發熱,天明時熱退身涼,多伴見熱退無汗。為溫病後期,餘邪留於陰分之徵象。
    8. 低熱指濕溫病後期熱勢低微,手足心熱甚於手足背,為溫病後期陰傷虛熱之徵象。如兼見口渴欲飲,不欲食,舌絳光亮者,為胃陰大傷,虛熱內生;如兼見手足心熱甚於手足背,舌質枯萎者,為肝腎陰虛,邪少虛多之證。

      目前對溫病中的發熱,在溫病診斷意義上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如對體溫與熱象的關係,一般認為,用體溫表測得的結果大致上可以反映溫病患者熱勢的高低, 但不是確定熱勢的唯一依據。有的患者體溫雖高,熱象卻不顯著,以手撫之初不覺甚熱,病人也無煩渴表現,故不屬於壯熱而是身熱不揚。又如溫病後期,有些患者 體溫可正常而自覺五心煩熱,手足心熱,小便短赤,此時仍診斷為虛熱之象。因而體溫的測定雖有參考意義,但仍須結合患者的其他臨床表現進行綜合分析。在臨床 上還可利用肛趾溫差來診斷熱厥證。如有報導對住院的感染性中毒性休克病人進行肛趾溫的測定,並與其他病人和正常人對照,認為可以較客觀地反映真熱假寒的本 質,較準確地判斷厥逆的程度。避免主觀感覺可能造成的誤診。其診斷熱厥的指徵為肛溫高、趾溫低,構成顯著的肛趾溫差,為陽盛於內而陰鬱於外的表現。並認為 在低溫季節肛趾溫差大於7.5℃者,高溫季節大於6.0℃者,結合病史及臨床表現等即可診斷為熱厥。又提出趾溫在休克時下降,肛趾溫差增大,說明病情加 重;而當趾溫明顯上升,肛趾溫差縮小時,表示病情好轉,因而可以作為指導抗休克治療及判斷預後的重要參考。

(二)汗出異常

汗液為水谷精微所化生。正常人在天氣溫暖時,氣血趨向體表,腠理疏洩,故常有汗,而當天氣寒冷時,陽氣內藏,氣血趨於裡,故少汗或無汗。在正常情況 下,汗出具有潤澤肌膚,調和營衛,發散多餘陽熱而調節體溫,排除有害物質的作用。在溫病過程中,由於感受外邪而致腠理開合失司,或陽熱亢盛而迫津外洩,或 津液虧損而致汗源不足等原因,均可出現汗出之異常。臨床上經由對溫病過程中汗出異常的辨察,有助於了解邪熱的輕重淺深和津液正氣的盛衰,正如章虛谷說:” 測汗者,測之以審津液之存亡、氣機之通塞也。”
溫病的汗出異常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無汗 如見於溫病初起,伴有發熱、惡寒、頭痛、苔薄白等症狀,為邪在衛分,邪郁肌表,閉塞腠理所致。如見於溫病極期,伴有身熱夜甚,煩躁,舌 絳,脈細數等症狀。為邪在營血,劫爍營陰,津液不足,無作汗之源所致。此外,在溫病初起時,也有衛氣同病或衛營同病者,此時雖可見氣分或營分證表現,但其 無汗必伴有惡寒、頭痛等其他表證表現,仍屬邪郁肌表,閉塞腠理所致。
時有汗出 指汗隨熱勢起伏而時出。一般表現為汗出熱減,繼而復熱,為濕熱郁蒸之象,多見於濕溫病和暑濕之證。體虛外感風寒所致的中風也可見時有汗 出,但中風兼有惡風、周身酸楚,苔薄白,脈浮緩等症狀,而濕熱郁蒸則有濕熱蘊郁中焦的氣分見證,兩者的表現和病機各不相同。正如吳鞠通所說,”若係中風, 汗出則身痛解,而熱不作矣;今繼而復熱者,乃濕熱相蒸之汗。濕屬陰邪,其氣留連,不能因汗而退,故繼而熱。”
大汗 指全身大量汗出。溫病過程中每可見大汗,

  • 如伴壯熱,大渴,脈洪大等症,為陽明氣分熱熾,蒸騰內外,迫津外洩所致;
  • 上證如兼背微惡寒,脈洪大而芤等症狀,為熱盛陽明而兼有氣陰不足。
  • 如驟然大汗,淋漓不止,並見氣短神疲,甚則喘喝欲脫,唇乾齒燥,舌紅無津,脈散大等症狀,為津氣外脫的亡陰徵象。
  • 如冷汗淋漓不止,並見膚冷肢厥,面色蒼白或青慘,神氣衰竭,語聲低微,舌淡無華,脈微欲絕等症狀,為氣脫亡陽徵象。
戰汗 指病人先全身戰憟,繼之熱甚,並見全身大汗,汗出後熱勢驟降。為邪氣留連氣分,邪正相持,正氣奮起鼓邪外出之徵象。在戰汗欲作時,常可見四肢厥冷、爪甲青紫、脈象沉伏等先兆。

溫病過程中發生戰汗往往是疾病發展的轉折點。
财 如戰汗後,熱退身涼,脈象平和,為正能勝邪,病情向愈之佳象,
财 如戰汗後,身熱不退,煩躁不安,為病邪未衰;
财 如戰汗後,身熱驟退,但冷汗淋漓,肢體厥冷,躁擾不於或神情萎頓,脈急疾而微弱,此為正不勝邪,病邪內陷而陽氣外脫之象。
此外,還有全身戰憟而無汗出者,多因中氣虧虛,不能升發托邪所致,預後甚差,正如吳又可說:”但戰而不汗者危,以中氣虧微,但能降陷,不能升發也。”

補充:戰汗的護理
财 米湯、開水均可作為汗源,尤於大汗出或欲發汗的患者尤為小心。
财 邪退正虛的處理原則:加強護理,以待陽氣來復;葉天士:欲令病人
财 邪盛正虛,不能祛邪外出者:當期再戰,多喝米湯、熱水。
财 正不勝邪、元氣欲脫,用參附湯回陽救逆。

ps:嘔吐:講臨床義意

(三)胸腹不適

      胸腹不適是指胸、脅、脘、腹等部位脹、滿、疼、痛,或脹痛並見,或但痛不脹,或但脹不痛。古代醫家對此非常重視,如王孟英說:”凡視溫證,必察胸脘。”診 察胸腹除了詢問病人有關胸腹的自覺症狀外,更應重視局部的切診。首先,當分辨部位,胸、脅、脘、腹等不同部位分布有不同的臟器,這些部位的疼痛、脹滿等情 況可以反映出相應臟器的病變。同時,在切診時,應注意局部的涼熱、軟硬、脹滿、壓痛、有無腫塊等情況。如應區分局部的柔軟或堅硬、拒按與否。一般說,如局 部捫之堅而拒按者屬實;捫之軟而喜按者屬虛。其次,要對局部進行叩診。一般說,叩之聲重濁者,多為實邪內阻,叩之如鼓者,多為氣滯不暢。胸腹脹痛多由氣機 失於調和而致,並與濕濁、積滯、瘀血等因素有關,診察時應根據脹痛部位、性質並結合其他症狀進行綜合分析。

 

    溫病過程中胸腹不適的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1. 胸部疼痛 如胸部疼痛,並見發熱、咳嗽,咳則胸痛尤甚,或深呼吸時胸痛加重,咯痰不爽等,為邪熱鬱於肺,脈絡失和,肺氣不利所致,主要見於風溫邪熱壅肺證。如胸部悶痛或如針刺,並見身灼熱,舌質紫暗而捫之濕,為素有瘀傷宿血在胸膈中,挾熱而搏,阻於肺絡所致。
    2. 胸悶脘痞 如並見身熱不揚,口不渴不飢,舌苔白膩等症狀,為濕熱阻遏氣機、濕蔽清陽之象,多見於濕溫等兼挾有濕邪的疾病。如以脘部痞滿為主症者,稱為痞證。其中如按 之軟而無壓痛者,多屬無形邪熱壅聚、胃氣不和;如按之較硬,有抵抗感而無壓痛者,多為邪熱壅聚而胃虛不運,胃氣壅滯所致。
    3. 胸脅疼痛 可並見發熱或寒熱往來,口苦,脈弦等症狀,多由膽腑邪熱熾盛或痰熱郁阻少陽所致。如右脅下疼痛,壓之尤甚,多屬肝膽之疾,或為氣滯、或為濕熱、或為瘀血,當綜合脈證全面分析。
    4. 胃脘滿痛 多由濕熱痰濁或食滯內阻,氣機郁滯所致。胃脘硬滿疼痛、按之痛甚者,為結胸證;如胃脘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則為大結胸證。如並見舌苔白膩者,多係痰濕郁阻;如並見舌苔黃濁者,為濕熱或痰熱所結。
    5. 脘腹脹痛 多為邪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氣機郁滯所致。如脘腹脹滿不甚,伴見身熱不揚,嘔惡,舌苔厚膩等症狀,多為濕熱中阻。如見滿腹脹痛,按之痛甚,多為有形實邪內結。
    6. 腹痛陣作 多由腸腑氣機阻滯引起。如因於濕熱與宿滯相搏,腸道傳導失司者,多見腹痛陣作,伴有便溏不爽,或如敗醬,或如藕泥,甚至大便閉結,舌苔黃膩或黃濁等症;若因於熱邪與食積搏結,則見腹痛欲便,便後稍覺鬆緩,伴有噯腐吞酸,惡聞食氣等症狀。
    7. 腹脹硬痛 多為熱結腸腑之象,多伴有腹部拒按,並見潮熱便秘,譫語神昏,舌苔焦黃或黑,脈沉實等症狀。
    8. 少腹硬滿疼痛 多為下焦瘀熱搏結,即蓄血證之象,常並見大便色黑,神志如狂,漱水不欲飲,舌質紫絳等症。此外,在溫病過程中適逢月經來潮,熱入血室,瘀熱相結,也可出現少腹硬滿疼痛,並可見寒熱往來,神志異常等症狀。

(四)神志異常

      在溫病過程中出現神志異常是邪犯心神所致,多屬病情危重的表現。因其產生的原因較為復雜,來勢急驟而變化迅速,故必須細察明辨。

 

      心藏神,主神明思維,而心包絡代心行令,所以一般認為溫病過程中的視志異常其病位在心包絡。如葉天士說”吸入溫邪,鼻通肺絡,逆傳心包絡中,震動君主,神 明欲迷。”而心神又賴血液滋養,與心主血脈的功能密切相關,正因為心主血屬營,所以當邪熱入侵營血分時,必然會擾亂心神。而導致神志異常。此外,明代的醫 家李時珍又提出”腦為元神之府”,其與人的神志活動有著直接的關係,這與”心藏神”的理論可以互參。正如何廉臣所說:”蓋以腦為元神之府,心為藏神之臟, 心主神明,所得乎腦而虛靈不昧,開智識而省人事,具眾理而應萬機”。所以溫病患者神志異常的病理基礎實與心腦受邪熱侵犯直接相關。由於邪熱之性暴烈,攻竄 升騰,易內陷犯及營血、內臟,若犯及心腦,必損及神明而致神志異常(此一區塊應可分割出來,如馬建中老師所別立的心包一證,獨立於衛、氣、營、血四證之 外)。

 

      此外,溫病的神志異常還每與濕、痰、瘀等病理因素有關。因濕為陰邪,其性重濁粘滯,濕與溫相合蒙蔽於上,濁邪害清,也可以使神明失用而神志異常;或因邪熱 煉液成痰,或濕熱內蘊而聚濁成痰,痰濁與邪熱相搏內阻心竅,也可使神明失用而神志異常;再有因熱傷血脈致瘀,或宿瘀與熱相搏,瘀熱內閉心竅,而導致神明受 損、神志異常;還有因機體正氣虛衰而心神失養, 也可以造成神志異常。

 

    溫病過程中的神志異常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1. 神志昏蒙 指表情淡漠,神呆寡言,意識模糊,時清時昧,似醒似寐,時有譫語,甚時可見嗜睡如昏,但呼之能應。為濕熱釀痰蒙蔽心包,擾及心神之徵象。可伴見苔垢膩等濕熱痰濁症狀。
    2. 神昏譫語 簡稱昏譫。指神志不清,意識喪失,語無倫次或胡言亂語等表現。多為熱擾心包或邪熱閉於心包之徵象。如見心煩不安,時有譫語,而身熱夜甚,或斑疹隱隱,舌絳 無苔者,為營熱擾心所致;如見昏譫似狂,身灼熱,斑疹顯露,吐血、便血者,則為血熱擾心所致;如見神昏而體熱肢厥,舌謇語澀,舌純絳鮮澤者,為熱陷心包, 擾亂神明所致。此外,如見神昏譫語,語聲重濁,身潮熱,便秘或熱結旁流,腹滿硬痛,舌苔黃燥焦厚者,則為熱結腸腑,胃熱擾心的氣分病變;但若伴見肢厥,舌 謇語澀,神昏較甚者,亦需注意有熱結腸腑而伴熱陷心包之證。
    3. 昏饋不語 指意識完全喪失,沉迷不語,呼之不應,甚至對外界各種刺激全無反應,是神志異常中昏迷程度最深者。多為熱閉心包,或邪熱夾痰閉阻心包,或瘀熱閉阻心包之 象。其中有屬於內閉而兼外脫者,則可見肢體厥冷,面色灰慘,舌淡無華,脈微欲絕等症,此種神昏又稱為神散,係心神失養,神無所倚而致神志異常。本證除了可 見於內閉外脫證外,在汗、瀉、亡血太過時,均可因陰竭陽脫而致神散,屬於危篤之證。
    4. 神志如狂 指神志昏亂,躁擾不安,妄為如狂。多為下焦蓄血,瘀熱擾心所致,並可伴見少腹硬滿疼痛,大便色黑,舌質紫暗等症。
      除此以外,在溫病後期,由於餘邪與營血相搏,阻遏神明,也可出現神識不清,喃喃自語,或昏沉默默不語。

蒙、擾、閉、脫四字,從病機的角度,做為綱領來概括

指濕蒙心包,蔽擾神明:指氣分濕熱釀成痰濁,神志時清時寐,似醒似寐,邪在氣分,只蒙蔽神志,伴見濕熱的身熱不揚及汗出熱減,繼而復熱,苔厚膩或白或黃,舌紅不絳。
指邪熱擾亂心神:那些部位的邪熱可以擾心,營熱、血熱,煩躁而時有譫語,伴見營分的其它特點,斑點隱隱、身熱夜甚…;如為瘀熱擾心則指溫 病中的熱入血室及下焦的蓄血證,如婦人之熱入血室,通常是神昏譫語,如狂發狂;如為胃熱擾心,是陽明熱盛傷絡所成,亦見神昏譫語,語聲重濁,如在甕中言。
是指熱閉心包,心神昏亂,神志表現是神昏譫語而語言謇澀,舌絳鮮澤、四肢厥冷、而胸腹灼熱。
指內閉外脫,為熱邪內閉心包,消鑠津液,陰液消耗殆盡,陰陽不能互相維繫,離決而脫,因陽脫而心神失養,神昏不語,意識障礙而至語言的障礙,進而行為的異常等是整個的內涵。

(五)痙

痙是指肢體拘攣強直或手足抽搐。在溫病過程中出現痙證,多為肝風內動所致,也是一種病情危重的標志。此外,在動風發痙時每伴有神志不清、四肢厥冷,即厥的表現,所以痙厥又常並稱。以下討論者係以痙為主。
肝為風木之臟,主筋脈,當溫病邪熱(心營、血熱邪、肺熱、陽明熱邪)熾盛薰灼筋脈(實),或陰液虧損而致筋脈失養時,均可造成筋脈拘急或抽搐而成痙證(虛),即所謂肝風內動。
根據痙證的產生原因不同,溫病痙證有實風與虛風之不同:
1. 實風內動 其痙證發作急劇,抽搐頻繁有力伴見發熱,可表現為手足抽搐,兩目上視,牙關緊閉,頸項強直,甚則角弓反張,同時可見壯熱,神昏,脈洪數或弦數有力等症狀。為邪熱熾盛,熱極生風,筋脈受邪熱燔灼所致。
财 實證動風可見於氣、營、血分邪熱盛階段,如伴見壯熱,渴飲,有汗,苔黃燥者,多為陽明熱盛引動肝風;
财 如伴見身高熱,咳喘,汗出者,為肺金邪熱亢盛,肝火無所制而肝風內動所致,即所謂”金旺木囚”;
财 如伴見身灼熱,發斑疹或吐血、便血,神昏譫語者,則為心營熱盛或血分熱盛而引動肝風。
邪熱內陷足厥陰肝經而致肝風內動,往往也同時伴有邪熱陷於手厥陰心包經而出現神昏譫語,此時痙厥並見,每統稱其病機為熱陷厥陰。除熱為本,息風為標(菊花、鉤藤)。
2. 虛風內動 其痙證多見於溫病後期,多表現為抽搐無力,或僅為手足、手指徐徐蠕動。或口角微微顫動、抽搐,同時可伴見低熱,顴紅,五心煩熱,消瘦,神疲,口乾,失語, 耳聾,舌絳枯萎,脈細無力等症狀。為邪熱耗傷肝腎真陰,筋脈失於濡養所致的水不涵木、虛風內動之證。
治則:填補下焦真陰兼佐以息風之品。薛雪:養血為本,息風為標(三甲)

腎精虧損,兼夾有痰、濕、及經絡之瘀者為半虛半實之中風。常見於某些溫病之後期,舌苔厚膩,神志不清,而四肢僵硬。治須養陰、活血、滌痰、通絡。

(六)厥脫

厥脫是溫病發展過程中較為常見的危重證候之一。厥脫實際上包括了厥與脫兩種證候。厥證,一是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即為昏厥,二是指四肢清冷不溫,即為肢 厥,其原因正如《傷寒論》中所說:”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脫證則是指陰陽氣血嚴重耗損後,元氣不能內守而外脫。在溫病過程中,發生脫證的原 因較為復雜。如其中有的是由熱毒熾盛,灼耗陰液,陰竭而元氣無所依附而致;有的是由邪閉太甚而素體正虛,以致邪陷正脫;或由大汗、劇瀉、亡血而致陰竭陽脫 或氣隨血脫,形成脫證。因昏厥內容在神志異常中已作了討論,所以這裡重點討論以肢厥和脫證為主要表現的病證。在臨床上大致可劃分為以下幾個類型:

熱厥 指胸腹灼熱而四肢清冷,並伴有煩躁譫語,氣息粗大,汗多,尿短赤,便秘,或有神志昏迷,喉間痰鳴,牙關緊閉,舌紅或絳,苔黃燥,脈沉實或沉伏而數。為熱毒熾盛,郁閉於內,氣機逆亂,陰陽氣不相順接,陽氣不能外達四肢所致。
寒厥 指身無熱,通體清冷,面色蒼白,汗出淋漓,或下利清谷,氣短息微,精神萎靡,舌質淡,脈沉細微欲絕。為陽氣大傷,虛寒內生,全身失於溫煦所致。
陰竭 又稱亡陰。指身熱驟降,汗多氣短,肢體尚溫,神情疲倦或煩躁不安,口渴尿少,舌光紅少苔,脈散大無力或細數無力。為邪熱耗傷陰液,或因 汗、瀉、亡血太過而致陰液大傷,陰竭而元氣無所依附所致,也稱為氣陰外脫。本證可與熱厥並見,或由熱厥發展而來,也可在溫病過程中由大汗、劇瀉或大出血後 而造成。
陽脫 又稱亡陽。指四肢逆冷,全身冷汗淋漓,面色蒼白,神情淡漠或神識朦朧,氣息微弱急促,舌淡而潤,脈微細欲絕。為陽氣衰竭不能內守而外脫之象。本證可與寒厥並見,或由寒厥發展而來;也可由陰竭而致陽氣外脫,從而形成陰陽俱脫之證。
      溫病的症狀表現十分繁多,以上僅舉了幾個較常見而又較具代表性的症狀,至於其他溫病症狀的診斷要點可參考有關的中醫診斷書籍。

 

    對溫病的診斷目前主要仍是用傳統的四診方法。但在臨床上,還有大量的現代實驗室檢查方法,這些檢查結果雖然尚不能直接用來指導中醫的辨證論治,然而對於溫病的診斷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如

  • 血液檢查見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顯著升高,多提示熱毒熾盛。
  • 在溫病發展過程中,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的升降情況,又每可作為熱毒盛衰的參考指標。在溫病中見血中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減少。多為革蘭氏陰性桿菌或病毒感染,中醫辨證對其中往往有屬於濕熱性質溫病者。
  • 在溫病過程中,見血中血紅蛋白及紅細胞數明顯減少,每提示氣血虧虛。
  • 在溫病過程中,如發現血液濃縮。每可提示陰液耗損。
  • 見血小板計數下降,結合凝血每原時間和出凝血時間延長,纖維蛋白原定量減少等有關檢測指標的改變,多可提示邪熱已深入營血分。
  • 尿液檢查發現有大量白細胞、膿細胞,多提示為濕熱蘊阻下焦,每伴有發熱,小便短赤澀痛等症狀;
  • 如經治療後臨床症狀已消失而尿液檢查仍有較多白細胞、膿細胞,又常提示下焦濕熱未盡;
  • 如在溫病中尿檢發現有較多紅細胞,除了有可能是濕熱蘊阻下焦而灼傷血絡外,還應警惕邪熱深入營血分、迫血妄行之重證。
  • 大便隱血試驗呈陽性,則又提示消化道出血,若見於濕溫病中應警惕濕熱化燥入血而損傷腸絡。
  • 肝功能檢查如發現黃疸指數、血清轉氨每等項目增高,多提示有肝膽濕熱蘊阻,而這些指標的增高幅度又往往可作為濕熱輕重的參考標志之一。
  • 免疫血清學檢查和細菌學檢查對病原體的確定,有時也可作為溫病病因辨證的參考。如革蘭氏陰性桿菌中的許多病菌:大腸桿菌、痢疾桿 菌、傷寒(副傷寒)桿菌和其他沙門氏菌屬的病菌,在致病後多表現為濕熱性質的溫病,病位多以脾胃為中心。而革蘭氏陽性球菌中的一些病菌,如金黃色葡萄球 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等引起的溫病,則多表現為溫熱性質,每出現熱毒壅盛的證候。
    然而,對溫病證候性質的確定,主要仍需根據四診收集的資料,特別是全身的綜合表現予以辨證,實驗室檢查的結果只是提供某些參考。

    作為四診傳統方法的”延長”,現代醫學還有一些檢查方法被應用於溫病的臨床實際。其中測血壓為脫證的早期診斷提供了較為簡便、可靠的檢查方法。

  • 收縮壓與舒張壓均低於正常最低值(5.6~12.OkPa),或血壓下降值達原有基礎血壓的25%以上,或脈壓差小於 2.67kPa,提示可能有周圍循環衰竭、急性心功能不全等情況,此時即使未出現明顯的面色蒼白、汗出淋漓、四肢厥冷等症狀,也要注意脫證的發生,及時採 取救治措施。
  • 血壓的測定,也是判斷所用固脫藥物是否奏效的客觀指標。所以對溫病重證患者必須嚴密觀察其血壓的變化情況。
  • X線檢查在溫病診斷中也甚常用。溫病初起,出現發熱,惡寒,咳嗽,胸痛等症狀,頗似風熱感冒,經由X線胸透發現肺部有大片均勻致密陰影者,一般應診斷為風溫而非感冒。一些小兒、老年體弱者,在患風溫後,肺係症狀可能不典型,經由胸透也有助於發現肺熱病變。
  • 溫病過程中作必要的心電圖檢查,有助於及早發現心肌病變,從而可在某些脫證症狀出現之前就能及時用藥;又如進行必要的超聲波檢查,可及時發現肝膽等病變;進行肝、腎功能的檢查可及時發現肝、腎的病變等等。
    這些檢查對於溫病的中醫辨證也都有一定的參考和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