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吐剂

涌吐剂

  《内经》有云:“其高者,因而越之。”为后世吐法之张本。《伤寒论》以汗、吐、下、和、温、清方法以治伤寒。张子和善用汗、吐、下三法以治有余实证,名重当时,后世誉为金元四大家,信非偶然。其“邪去正自安”之学术思想,至今仍为医界所称颂。故涌吐剂为十剂之一,流传至今。近世以吐法治病者,百不逮一。盖病者畏其狼藉,医者虑其争讼。且世风不古,医者多独善其身,古法日见湮殁矣。近代冉雪峰氏,为之喟然兴叹,然孤掌难鸣,势必已成定局。聊备瓜蒂散、急救稀涎散、参芦饮、盐汤探吐等三方一法,以备不时之需焉。

  第一节 实证涌吐剂

  瓜蒂散

  汉·张仲景《伤寒论》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

  稀糜,去滓。取汁合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主治】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

  【方论选萃】

  金·成无已:瓜蒂味苦寒,《内经》曰:湿气在上,以苦吐之。寒湿之气,留之胸中,以苦为主,是以瓜蒂为君;赤小豆味酸涩,《内经》曰酸苦涌泄为阴,分涌膈实,必以酸为佐,是以赤小豆为臣;香豉味苦寒,苦以涌泄,寒以胜热,去上膈之热,必以苦寒为辅,是以香豉为使。酸苦相合,则胸中痰热涌吐而出矣(《伤寒明理论》)。

  明·吴昆:胸中多痰,便是实证,与虚烦不同。痰热交淫,故令头痛。经曰:苦能涌泄。瓜蒂,苦物也,故用之在上则涌胸中实痰。陶隐君曰:燥可去湿,赤小豆之属是也,此用之为佐,亦是燥其湿痰之意。是方也,吐痰诚为快利,诸亡血虚象,则又在所禁矣(《医方考》)。

  明·李中梓:华佗曰:四日在胸,可吐之,迎而夺之之法也。《千金方》曰:气浮上部,胸中满者吐之。经曰湿气在上,以苦吐之。瓜蒂苦寒,是以为君。经曰:“酸苦涌泄为阴。”赤小豆味酸,是以为臣。香豉苦寒,苦以涌泄,寒以胜热,是以为使。吐中駃剂,重亡津液之药也(《删补颐生微论》)。

  明·方有执:瓜蒂苦寒,能吐顽痰而快膈,小豆酸平,善涌风涎而逐水,香豉能起信而潮汐,故佐二物而主治。稀糜,则又承载三物者之舟航,此所以为吐虚风虚寒之对药也(《伤寒论条辨》)。

  清·柯韵伯:瓜为甘果,两熟于长夏,清胃热者也,其蒂,瓜之生气所系也,色青味苦,象东方甲木之化,得春升生发之机,故能提胃中之气,除胸中实邪,为吐剂中第一品药,故必用谷气以和之。赤小豆甘酸下行而止吐,取为反佐,制其太过也。香豉本性沉重,糜熟而使轻浮,苦甘相济,引阳气以上升,驱阴邪而外出。作为稀糜,调二散,更快吐而不伤神,仲景制方之精义。赤豆为心谷而主降,香豉为肾谷而反升,既济之理也(《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

  清·汪讱庵:此足太阳、阳明药也。胸中痰食与虚烦者不同,越以瓜蒂之苦,涌以赤小豆之酸,吐去上焦有形之物,则水得舒畅,天地交而万物通矣。当吐而胃弱者,改用参芦(《医方集解》)。

  清·王晋三:瓜蒂散乃酸苦涌泄重剂,以吐胸寒者,邪结于胸,不涉太阳表实,只以三物为散,煮作稀糜,留恋中焦以吐之,能事毕矣。瓜蒂性升,吐苦而涌,豆性酸敛,味苦而泄,恐其未必即能宣越,故复以香豉汤陈腐之性,开发实邪,定当越上而吐矣(《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吴谦等:凡胸中寒热,与气、与饮郁结为病,谅非汗、下之法所能治,必得酸苦涌泄之品,因而越之,上焦得通,阳气得复,痞硬可消,胸中可和也。瓜蒂极苦,赤豆味酸,相须相益,能除胸胃中实邪,为吐剂中第一品也。而佐香豉粥汁合服者,借谷气以保胃气也。服之不吐,少少加服,得快吐而即止者,恐伤胃中元气也。此方奏功之捷,胜于汗、下,所以三法鼎立,今人不知岐伯、仲景之精义,置之不用,可胜惜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清·费伯雄:高者因而越之,经有明训,即吐法也。后人视为畏途,久置不讲。殊不知痰涎在胸膈之间,消之匪易。因其火气上冲之势,加以吐法,使倾筐倒箧而出之,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瓜蒂散之类是也。且吐必有汗,故并可治风、治黄。惟注中“食填太阴,欲吐不出”二话,须与申明。盖饮食必先入胃,食填太阴者,非既出胃而入脾也,乃胃气窒塞,使脾气不通耳。又必新入之食,尚为完谷,故可用吐,若经宿之后,将为燥粪滞于胃中,便宜攻下,岂可尚用吐法乎!(《医方论》)。

  救急稀涎散

  宋·《圣济总录》

  猪牙皂角如猪牙,肥实不蛀者,削去黑皮,四挺 白矾通莹者,一两

  上二味为细末,再研极细为散。如有患者,可服半钱,重者三字匕,温水调服下,不大呕吐,只有微涎稀冷而出,或一升、二升,当时省觉,次缓而调治。不可使大攻之,过则伤人。

  【主治】中风闭证,痰涎壅盛。症见喉中痰声漉漉,不能言语或不省人事,脉滑实有力。亦治喉痹。

  【方论选萃】

  明·吴昆:清阳在上,浊阴在下,则天冠地覆,无暴仆也。若浊邪风涌而上,则清阳失位而倒置矣,故令人暴仆。所以痰涎涌塞者。风盛气涌而然也。经曰: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故不与疏风补虚,而先为之吐其涎沫。白矾之味咸苦,咸能软顽痰,苦能吐涎沫;皂角之味辛咸,辛而利气窍,咸能去污垢。名之曰稀涎,固夺门之兵也。师曰:凡吐中风之痰,使咽喉疏通,能进汤液便止。若攻尽其痰,则无液以养筋,能令人挛急偏枯,此大戒也(《医方考》)。

  清·费伯雄:治上焦用涌吐之法,此义本之《内经》,而方则出于仲景。古人体气壮实,不妨用之,后世机心日开,嗜欲日甚,元气大伤,禀受甚薄,一经涌吐,汗而且喘,百变丛生。后人不敢轻用,盖亦慎重之道。即如稀涎散,性最猛烈,用以救猝急痰症,方足以斩关夺门,然尚有醒后缓投药饵,痰不可尽攻之戒,可知虚人及寻常之症不可轻用吐法也(《医方论》)。

  清·张秉成:夫风痰壅盛于上,有升无降,最为急候,当此之时,化之则不可化,降之又不能降,惟有用吐法引而越之,最为捷径。且吐之一法,自古有之,故仲景《伤寒论》中瓜蒂散、栀子豉汤,尚分别虚实而用。何况中风暴仆、痰涎壅盛,以及喉风卒发等证,皆起于一时,无暇缓治哉。凡人咽喉二窍,关系一身。喉通于肺,以司呼吸;咽通于胃,以纳水谷。若一旦风痰暴壅,其不致气闭而绝谷者几希矣。方中用皂角,辛咸而温,无微不入,无窍不达,有斩关夺门之功,具搜风涤垢之用;协自矾之酸苦涌泄,使风痰皆从上散,闭可通而食可进矣(《成方便读》)。

  第二节 虚证涌吐剂

  参芦饮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人参芦

  研为末,水调下一二钱,或加竹沥和服。

  【主治】治虚弱人,痰涎壅盛。

  【方论选萃】

  元·朱丹溪:人参补阳中之阴,芦反泻太阳之阳,亦犹麻黄根节不同(《丹溪心法》)。

  清·汪讱庵:此手太阴、足太阳药也。经曰:在上者因而越之。痰涎上壅,法当涌之,病人虚羸故以参芦代藜芦、瓜蒂,宣犹带补,不致耗伤元气也(《医方集解》)。

  第三节 探吐法

  盐汤探吐法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食盐

  用极咸盐汤三升,热饮一升,刺口令吐宿食使尽,不吐更服,吐迄复饮,三吐乃住,静止。

  【主治】宿食停滞,脘腹胀痛;或干霍乱、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或误食毒物尚停留在胃者。

  【方论选萃】

  清·汪讱庵:方极简易,而有回生之功,不可忽视(《医方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