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概要
外科統治腫瘍、潰瘍、金瘍、折瘍。凡生於人體外部,有局部病灶存在,感覺器官可以直接診察到的瘡傷,都屬外科。
分類
- 癤:皮膚上病灶淺表,紅腫局限的化膿疾病。
- 癰:病灶位於皮下、肌肉之上的體表器官,紅腫無頭稱外癰。生於內臟,稱內癰。
- 疽:紅色腫塊上有多個膿頭稱「有頭疽」。深部組織的化膿性疾病,漫腫無頭稱「無頭疽」。由火毒阻於多個相鄰毛竅而生。
- 脫疽:因脈絡閉塞以致肢端壞死脫落的疾病。多因脾腎陽氣不足,不能溫煦四末,久則脈絡閉塞,肢趾因無氣血濡養而壞死。
- 疔:包括多種性質和化膿性疾病。疔者如丁釘之狀;其形小,其根深。疔重於癤。
- 發:皮膚瀰漫性紅腫疼痛。
- 痰:津液凝聚而成。
- 流痰:發生於骨與關節的疾病。因化膿時常向鄰近流竄,潰破後膿液稀薄如痰,故稱流痰。致病因素多由先天不足,骨骼柔嫩,或素體肺陰不足,陰虛火旺,灼津為痰。
- 癭:生於頸前結喉之下的腫塊。多因長期鬱悶,肝失條達,氣機鬱滯,絡脈失宣,津液凝聚成痰;痰凝結於頸前,漸成癭腫,日久癭瘤腫大且硬,不易消散。
- 瘤:氣血留結不散、長期不消、不破潰的腫塊。根據所在部位,分為氣瘤、肉瘤、筋瘤、血瘤、骨瘤、脂瘤等。
- 岩(癌):腫塊堅硬如石。
- 瘡:一切體表淺顯的外科疾患。
- 痔:孔竅中的贅生物。
- 漏:瘡口久不癒合,膿水淋漓如漏。
- 流注:膿毒隨氣血流行停注。因誘因的不同,分為餘毒流注、暑濕流注、瘀血流注。
- 瘰癧:脖子兩側皮下的慢性瘡瘍。 好發於兒童與青年。
- 丹毒:皮膚紅腫疼痛,色赤如丹,境界清楚,狀如雲片。
- 疳:黏膜上發生的淺表潰瘍。
- 癬:皮疹有明顯輪廓,像苔蘚樣高出於皮膚表面。
辨證
- 辨陰證、陽證
局部 陽證 陰證 皮膚顏色 紅赤 蒼白、青暗或皮色不變 皮膚溫度 熱 冰涼、怕冷或溫度不變 腫脹形勢 高腫 平塌下陷 腫脹範圍 根盤收束 根盤散慢 腫脹硬度 腫硬適度 堅硬如石或柔軟如棉 疼痛感覺 緊張、劇烈、拒按 不痛、痠楚或麻木 病灶深淺 皮膚、肌肉、血脈 筋骨 膿液 稠厚 稀薄 癰、疽、疔、癤、丹毒、流注等屬陽證;癭、瘤、癌、脫疽、瘰癧、流痰等屬陰證。部份疾病,其屬陰屬陽,可以互相轉化。
- 辨經絡
- 人體各部所屬經絡
- 正中屬督脈經,兩旁屬足太陽膀胱經。
- 面部、乳部:屬足陽明胃經(乳房屬胃經,乳外屬足少陽膽經,乳頭屬足厥陰肝經)
- 耳部前後:屬足少陽膽經和手少陰三焦經。
- 手足心部:手心屬手厥陰心包經,足心屬足少陰腎經。
- 背部:總屬陽經(因背為陽,中行為督脈之所主,兩旁屬足太陽膀胱經)。
- 臀部:外側屬手三陽經,內側屬手三陰經。
- 腿部:外側屬足三陽經,內側屬足三陰經。
- 腹部:總屬陰經(因腹為陰,中行為任脈之所主)。
- 目部為肝經所主,耳內為腎經所主,鼻內為肺經所主,舌部為心經所主,口唇為脾經所主。
- 辨腫瘍、潰瘍
- 辨善證、惡證善證有五:
心善精神爽,言清舌潤鮮,不燥不煩渴,_寐兩安然。
肝善身輕便,不怒不驚煩,指甲紅潤色,溲和便不離。
脾善唇滋潤,知味喜加餐,膿黃稠不穢,大便不稀乾。
肺善聲音響,不喘無嗽痰,皮膚光潤澤,呼吸氣息安。
腎善不午熱,口和齒不乾,小水清且白,夜臥靜如仙。惡證有七:
一惡神昏憒,心煩舌燥乾,瘡色多紫黑,言語自呢喃。
二惡身筋強,目睛正視難,瘡頭流血水,驚悸是傷肝。
三惡形消瘦,瘡形陷又堅,膿清多臭穢,不食脾敗難。
四惡皮膚槁,痰多韶不圓,喘生鼻煽動,肺絕必歸泉。
五惡時引飲,咽喉若燎煙,腎亡容慘黑,囊縮死之源。
六惡身浮腫,腸鳴嘔呃繁,大腸多滑泄,臟腑敗之端。
七惡瘡倒陷,如剝鱔一般,時時流污水,四肢厥逆寒。五善見三則吉,七惡有二即凶。
治法
內治法-消法、托法、補法
- 解表法
- 通裡法
- 清熱法
- 溫通法
- 祛痰法
- 理濕法
- 行氣法
- 和營法
- 內托法
- 補益法
- 養胃法
病類 | 病程 | 病機 | 病情 | 主要症狀 | 治療原則 | 方劑舉例 | 備註 |
腫瘍 | 初期 | 毒邪聚結 | 表證 | 寒熱疼痛 | 解表 | 銀翹散、牛蒡解肌湯 荊防敗毒散 |
總之,內治法初期宜消散,中期宜內托,後期宜補養。但在複雜情況下,常常數法合併使用。 |
裡證 | 口乾便秘 | 通裡 | 大承氣湯 潤腸湯 |
||||
陽證熱結 | 發熱汗出,紅腫熱痛 | 清熱 | 黃連解毒湯 五味消毒飲 犀角地黃湯 |
||||
陰證寒凝 | 形體惡寒,漫腫痠痛,不紅不熱,苔白,脈遲 | 溫經通暢,散寒化痰 | 陽和湯 | ||||
肝鬱氣滯 | 硬結腫痛不甚,皮膚多不紅不熱 | 疏肝解鬱行氣 | 逍遙散 | ||||
瘀血凝滯 | 結塊腫硬疼痛,皮膚多紅熱或青紫 | 和營祛瘀 | 桃紅四物湯 | ||||
中期 | 毒化成膿 | 陽證氣血實 陰證氣血虛 |
高腫欲化膿,或膿成不潰 瘡形平塌,難潰難腐 |
內托 | 膿透散 托裡消毒散 |
||
潰瘍 | 膿出毒泄 | 陽證一般向癒 | 腫勢漸消,痛楚亦減,全身症狀消失 | 不需內治 | |||
陰證或虛證 | 初潰膿少,或膿水清稀,或堅硬不軟 | 補托 | 托裡消毒散 | ||||
後期 | 生肌收口 | 氣血兩虛 | 潰後不散,膿水清稀,神疲,面晃脈虛 | 氣血雙補 | 八珍湯 | ||
陰虛 | 骨蒸盜汗,咽喉乾燥,脈細數,舌苔光剝 | 補陰 | 六味地黃湯 | ||||
陽虛 | 新肉難生,肌冷肉寒,自汗厥冷 | 補陽 | 附桂地黃丸、右歸丸 | ||||
濕濁中阻,胃失和降 | 胃納不振,胸悶欲惡,舌苔白膩 | 和胃化濁 | 二陳湯加竹茹、穀芽 | ||||
胃陰不足 | 陰虛,口乾少液,苔光質紅,胃納不香 | 清養胃陰 | 益胃湯 |
外治法-消法、托法、補法
- 藥物治療
- 手術療法
- 其他療法
病因 | 病程 | 治法 | 方法 | 陽證 | 陰證 | 備註 |
腫瘍 | 初期 | 消散 | 敷藥 | 如意金黃散、玉露散 | 回陽玉龍膏 | 介於陰陽之間者,亦可用沖和膏,若使用膏藥引起皮膚過敏,可改用油膏 |
膏藥 | 太乙膏、千捶膏 | 陽和解凝膏 | ||||
摻藥 | 紅靈丹、陽毒內消散 | 桂麝散、陰毒內消散 | ||||
碥鎌 | 安稜針刺血 | 禁忌 | ||||
艾灸 | 禁忌 | 艾灸、隔薑?灸、附子餅灸、豆豉餅灸 | ||||
化膿 | 排膿 | 手術 | 切開 | 切開,或火針烙法 | 減少病人痛苦,手術時可注射普魯卡因局麻 | |
摻藥 | 白降丹 | |||||
膏藥 | 咬頭膏、千捶膏 | |||||
潰瘍 | 潰破 | 提膿祛腐 | 拔法 | 藥筒拔法 | 膿出不暢,可加藥線引流法 | |
摻藥 | 升丹、九一丹、五五丹等 | |||||
熏洗 | 2~10%黃柏溶液 | |||||
漏管 | 擴創 | 掛線或切口 | 橡皮筋、藥製絲線、紙裹藥製絲線、或切開法 | |||
腐蝕 | 摻藥 | 三品一條槍、白降丹等 | ||||
胬肉 | 平胬 | 摻藥 | 平?丹 | 其他尚有手術剪去和絲線結紮法 | ||
出血 | 止血 | 摻藥 | 桃花散、如聖金刀散 | 其他尚有壓迫、冷凝、結紮、烙法等 | ||
收口期 | 生肌收口 | 摻藥 | 生肌散、八寶丹 | 潰瘍新肉已生,一時不能與皮膚黏連,或有袋膿,可加用墊棉法 | ||
膏藥 | 太乙膏 | |||||
藥膏 | 生肌玉紅膏、生肌白玉膏 | |||||
灸法 | 不用 | 附子餅灸火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