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直性脊椎炎

僵直性脊椎炎是慢性、进行性、独立性、全身性疾病。

从现代医学来看,僵直性脊椎炎的发病原因及病理机制至今仍不清楚,目前还没有一种西药能制止其发展,手术治疗只是矫正畸形,改善功能,而不是治疗疾病本身,不能抑制疾病的病理进展。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僵直性脊椎炎发病机制是清楚的、有脉络可循的。中医治疗僵直性脊椎炎有许多优势,一是方法多,有内治法、外治法,可服汤药、丸药,可针灸、推拿;二是疗效较满意,可以缓解临床症状,甚至可以逆转、康复。

中医分析致病原因

僵直性脊椎炎属于中医痹证──肾痹范畴,中医古籍对此病早有记载。从中医的病因病机来看,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点:

1. 肾虚督滞
僵直性脊椎炎的基本病因是肾气、肾精亏虚,或禀赋不足,或称先天虚损,先天遗传,或是后天失于调养,五脏六腑、气血均虚,导致肾气、肾精亏虚。肾之精气不足,会导致督脉空疏,这是内在病本所在,若再加上外在因素使得督脉瘀滞,便会逐渐发展成僵直性脊椎炎。所以“益肾通督法”是治疗僵直性脊椎炎的基本原则。

2. 腰部外伤或长期坐卧姿不良
《景岳全书․风痹》曰:“盖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久痹,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外力因素所导致的督脉瘀滞,以外伤性损伤最为严重。另外长期坐卧姿不良,亦会使脊椎脱位偏移,督脉气血瘀滞不通。

3. 外感六淫
《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感受六淫外邪也可发为僵直性脊椎炎。其病变过程是渐进性,先是在表、在卫分,继而邪气进入经络、血脉、筋骨,出现肌肉、关节的疼痛、肿胀、僵硬,久而不愈内舍脏腑,先为四肢,后累及脊柱。

治疗分明显期及隐匿期

中医治疗僵直性脊椎炎依照疾病特性分期,分为明显期及隐匿期,而明显期又分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

一、 明显期
․急性发作期
病势来的快而猛,腰骶疼痛甚,多伴有口干舌燥,便秘,烦躁,或有低热等症状。此阶段须服用清热解毒利湿的方药治疗。
․缓解期
在急性发作期结束后,仍有余热或余毒内伏,毒热为患,最易伤阴;久服清热解毒药,也易伤阳。故此阶段须服养阴清热或温阳解毒方药治疗。

二、 隐匿期
以发病缓慢渐进为特征,临床症状表现不典型、不具体,容易误诊。早期的症状主要为腰痛、晨僵、下肢关节疼痛。这阶段的治疗原则是“益肾通督”,可服用补肾阳、肾阴,再加上打通督脉瘀滞的方药治疗。

“三分吃药,七分锻炼”是治疗僵直性脊椎炎的重要法则。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种慢性的终身病,是逐渐发展而成的。它的发展是逐渐破坏脊椎的关节、韧带,使其僵硬。

在脊椎发炎的过程中,由于发炎会破坏组织,组织一旦被破坏,待炎症缓解后,必生长一些新肉芽,把灵活的关节、韧带长在一起,失去活动能力,它就僵硬了。如果经常活动脊椎关节,它就不会长在一起,等炎症好了,脊椎关节仍能活动自如。

另外,透过脊椎关节的活动,还可以使不正常的椎间关节、脊椎强直恢复正常,以达到脊椎生理结构和功能的平衡正常。所以说身体的锻炼调养,胜过于吃药。

推荐:适合现代人的传统气功

对于僵直性脊椎炎患者而言,由于身体的疼痛明显,不适合做激烈的运动,中国传统的气功锻炼,就是一个最好的调理身体的方法。透过气功的锻炼,可以疏通经络,调整阴阳气血,打通督脉瘀滞。

外在的致病原因不可轻忽

僵直性脊椎炎虽然有遗传的可能性,但笔者认为外在因素的刺激,如外感六淫及腰部外伤或长期坐卧姿不良,才是致病的关键。笔者的胞弟曾于大学时期发生车祸受伤,二年后被诊断出腰部僵直性脊椎炎。他每天晨起腰痛严重,需半小时以上才能下床。其后经脊椎整复,及坚持每天服用中药一年多后而告痊愈。

语重心长的叮咛

本病病重根深,胶固缠绵,反复发作性强,应当有耐心、有恒心持续治疗。千万不要以不痛就歇,一痛就治。不要专治疼痛,应该治本,使肾精充盛,督脉通畅才是治本之道。要经常服用中药治疗,最低也要服用一年甚至二年以上的药物。

另外,僵直性脊椎炎的患者“千万不可睡软床”(包括软垫弹簧床、沙发床、乳胶床),因为睡软床容易使脊椎弯曲或扭转变形,加重病情。应该在硬板床上加铺一层薄垫子,以床面柔软舒适,不改变脊椎生理曲度,有利于全身肌肉充分放松、消除疲劳为目的即可。

属于免疫性疾病的僵直性脊椎炎,在西医的治疗上一般而言选项不多,但除了服用止痛、抗风湿药物外,保持关节的灵活度也是治疗重点之一,比如健走和背部运动,就是最典型的运动方式。研究指出,身体活动量低的患者,疾病的活性上较高,因此维持病人的运动更需要注意。

研究学者Camilla Fongen的团队,对149位僵直性脊椎炎的病患进行研究,其中疾病高活性的占54%,结果显示,僵直性脊椎炎高活性疾病的患者,每周的运动量(包括走路与激烈运动),远低于低活性疾病的患者与健康的人。

对于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医师通常在单纯使用药物止痛外,也需配合运动复健,避免病情恶化。此外,家人的关怀也是相当重要的,若能给于适时的关心与陪伴,共同努力,将对病情大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