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
- 中藥:中醫藥理論指導下,認識和使用的藥物。
- 草藥:民間口耳相傳、使用之藥物。草藥是中藥數量發展的主要來源。
- 中藥學:研究中藥基本理論和各種中藥的來源、採制、性能、功效、臨床應用及其他有關知識的一門學科。
- 本草:古代介紹中藥的著作,一般皆稱為「本草」。〝本〞的意義,有多種說法,大多數人認同的說法,藥中以草本類最最眾,以其為主也。
藥物產地、採集與炮製根及根莖類,常在秋末或春初採集。全草、莖枝和葉類,在植株充分成長、枝葉茂盛或開花時期收採。花類在含苞待放或初放時採集。果實種子類,通常在果實成熟時摘採。樹皮、根皮類在春夏之交,植物生長茂盛,內皮漿液豐富時剝取。
炮製是藥材在使用前或製成各種劑型前的加工處理過程。其目的是:減低藥物的毒性及副作用,提高藥效,改變藥性,擴大治療範圍,便於製劑和貯藏。常用的炮製方法有:
炒、炙、炮、鍛、煨、蒸、煮、水飛。理(理論)法(法則)方(方劑)藥(藥物)。
中藥的性能
- 四氣(也稱四性:寒、熱、溫、涼)
寒涼藥多具有清熱作用,適用於熱性病證;溫熱藥多具有散寒作用,適用於寒性病證。 - 五味(即辛、甘、酸、苦、鹹,另有淡味與澀味)。
辛味藥有發散、行氣的作用。
甘味藥有滋補、緩急、潤燥的作用。
苦味藥有燥濕、泄降的作用。
酸味和澀味藥有收斂固澀的作用。
鹹味藥有軟堅的作用。 - 生降沉浮─生浮的藥上行而向外,沉降的藥主下行而向內。
- 歸經─歸是指藥物作用部位的歸屬,經是人體的臟腑經絡。說明藥物功效的適應範圍。有直接歸經、間接歸經、相關歸經、病機歸經、定向歸經五種歸經方法。氣味的定性,升降浮沉的定向,以及歸經的定位,構成中藥”三位一體”的藥性基礎。
- 四氣(也稱四性:寒、熱、溫、涼)
中藥的應用
- 配伍:兩種以上藥物配合應用。 藥物七情:單行、相須 (類似藥相伍以提高療效)、相使(一藥為主,其他藥物配合提高主藥療效)、 相畏(被相殺藥減低毒性)、相殺、相惡 (降低療效)、相反(增強毒副作用)。
- 配伍禁忌
《經驗方》:
“貝母、半夏并瓜蔞,白蘞、白及 反烏頭,
細辛、芍藥(有赤、白芍)五參輩(人、丹、沙、玄、苦五參),偏與蔾蘆結冤仇;
大戟、芫花并海藻,甘遂以上反甘草;
記取歌中十九反,末使同行真個好。”
《儒門事親》:
“本草言明十八反,半蔞貝蘞及攻烏,
藻戟遂芫俱戰草,諸參辛芍叛蔾蘆。”
《醫學入門》:
“相反藥只十八味,逐一從頭說與君。
人參芍藥與沙參,細辛元參與紫參,
苦參丹參并前藥,一見藜蘆便殺人。
白芨白蘞并半夏,瓜蔞貝母五般真,
莫見烏頭與烏喙,逢之一反疾如神。
大戟芫花并海藻,甘遂以上反甘草,
若還吐蠱與翻腸,尋常犯之都不好。
蜜蠟莫與蔥相見,石決明休見雲母,
藜蘆莫使酒來浸,人若犯之都是苦。“ - 妊娠禁忌
- 水銀、砒霜、鉤吻、輕粉、斑蝥、瓜蒂等屬劇毒藥,對人體損傷極大。
- 大黃、巴豆霜、芫花、大戟、牽牛、木通等峻下瀉利之品,能造成盆腔充血,甚至墮胎。
- 麝香、紅花、牛膝、莪朮、薑黃、蠶衣等對子宮,尤其妊娠子宮有興奮收縮作用。而川芎等用小量則興奮,大量則麻痺。
- 天花粉、芫花、甘遂、莪朮、薑黃、水蛭、槐角、川芎等分別具有終止妊娠、引產、抗早孕等作用。
- 桃仁、郁李仁、苦參、酒等所含的某些活性成份有致胎兒畸形作用。
- 劑量
藥性平和無毒的藥物,用量稍多。
單位藥用量宜大、複方用量宜小。
重病、急病用量宜偏大。 - 煎服法
- 煎藥法:
煎煮方法:先煎、後下、包煎、另燉或另煎(貴重藥物)、沖服(不煎)。
一般藥煎汁二次,滋補藥煎三次。
煎藥器具:瓦罐、砂鍋為宜,忌用鐵鍋。
煎藥前先將藥浸泡30分鐘左右。滋補藥用文火煎,發汗解表藥用急火煎。 - 服藥法:湯劑一般每日一劑,分二次服。病重者,不受此限。
補益藥宜在食前服;對胃腸有刺激的藥,宜食後服;驅蟲藥,宜空腹服; 安神藥,宜睡前服;截瘧藥,宜瘧發前二小時服。
- 煎藥法:
中藥的分類
- 解表藥─能發散外邪,解除表證之藥。大多味辛。
- 辛溫解表藥: 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羌活、白芷、紫蘇葉、生薑、香薷。
- 辛涼解表藥:薄荷、蟬蛻、牛蒡子、淡豆豉、桑葉、菊花、葛根、柴胡、升麻。
- 湧吐藥:大多有毒。瓜蒂、常山、膽礬、藜蘆。
- 清熱藥:
- 清熱瀉火藥:石膏、知母、蘆根、天花粉、竹葉、梔子,夏枯草、淡竹葉,鴨蹠草、西瓜。
- 清熱燥濕藥:黃連、黃芩、黃柏、龍膽草、苦參、三顆針、馬尾連。
- 清熱解毒藥: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青葉、穿心蓮、牛黃、蚤休、魚腥草、射干、半邊蓮、土茯苓、馬勃、馬齒莧、白頭翁、秦皮、綠豆、半枝蓮、山豆根、敗醬、紅藤、白鮮皮、半枝蓮、雞骨草、龍葵、白英、蛇莓、鳳尾草、六月雪、雪膽、金蓮花、蒟蒻、橄欖、萬年青。
- 清熱涼血藥:犀角、生地黃、玄參、牡丹皮、赤芍、紫草。
- 清虛熱藥:青蒿、銀柴胡、地骨皮、白薇、胡黃蓮。
- 瀉下藥
- 攻下藥:大黃、芒硝、番瀉葉、巴豆、蘆薈。
- 潤下藥:火麻仁,郁李仁。
- 峻下逐水藥:甘遂、大戟、芫花、牽牛子、商陸、續隨子。
- 袪濕藥
- 袪風濕藥:獨活、威靈仙、蒼耳子、秦艽、防己、桑寄生、五加皮、虎骨、木瓜、白花蛇、海風藤、雷公藤、穿山龍、夏天無、老鸛草。
- 芳香化濕藥:蒼朮、厚朴、藿香、佩蘭、白豆蔻、草豆蔻、砂仁、草果。
- 利水滲濕藥:茯苓、豬苓、澤瀉、薏苡仁、車前子、滑石、木通、通草、金錢草、海金沙、石韋、萆解、茵陳蒿、葫蘆、冬瓜皮、赤小豆、玉米鬚、螻蛄。
- 溫裡藥:附子、烏頭、肉桂、乾薑、細辛、吳茱萸、高良薑、花椒、丁香、小茴香、八角茴香。
- 理氣藥:橘皮、青皮、枳實、佛手、木香、香附、烏藥、沉香、鬱金、延胡索、川楝子、薤白、荔枝核、甘松、八月札、玫瑰花、綠萼梅、九香蟲。
- 消食藥:山楂、麥芽、穀芽、神麴、雞內金、萊菔子。
- 驅蟲藥:使君子、苦楝根皮、檳榔、雷丸、鶴虱、貫眾、榧子、鶴草芽。
- 止血藥:大薊、小薊、地榆、苧麻根、紫珠、槐花、白茅根、側柏葉、仙鶴草、羊蹄、百草霜、藕節、白及、棕櫚、三七、茜草、蒲黃、艾葉、卷柏。
- 活血袪瘀藥:川芎、乳香、沒藥、延胡索、鬱金、薑黃、莪朮、三稜、丹參、虎杖、益母草、雞血藤、桃仁、紅花、五靈脂、牛膝、穿山甲、地鱉蟲、水蛭、降香、澤蘭、月季花、自然銅、王不留行,劉寄奴、蘇木、乾漆、毛冬青、馬鞭草、水紅花子、石見穿、鬼箭羽、夜明砂。
- 化痰止咳平喘藥
- 化痰藥: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白芥子、皂莢、桔梗、前胡、白前、旋覆花、瓜蔞、貝母、天竹黃、竹茹、竹瀝、浮海石、昆布、黃藥子、胖大海、豬膽汁、明黨參、羅漢果、荸薺、鳳凰衣。
- 止咳平喘藥:杏仁、百部、紫菀、款冬花、馬兜鈴、枇杷葉、桑白皮、葶藶子、白果、洋金花、華山參、鐘乳石、滿山紅。
- 安神息風藥
- 安神藥:硃砂、龍骨、磁石、酸棗仁、柏子仁、遠志、琥珀、合歡皮、靈芝、紫石英
- 息風藥:羚羊角、玳瑁、紫貝齒、牡蠣、石決明、決明子、珍珠母、鉤藤、天麻、全蠍、白殭蠶、蜈蚣、地龍、羅布麻、生鐵落。
- 開竅藥:麝香、冰片、石菖蒲、蘇合香。
- 補虛藥
- 補氣藥:人參、西洋參、黨參、太子參、黃耆、白朮、山藥、扁豆、甘草、大棗、飴糖、蜂蜜。
- 補血藥:當歸、熟地黃、何首烏、白芍、阿膠、龍眼藥。
- 補陰藥:南沙參、北沙參、麥冬、天冬、石斛、玉竹、黃精、百合、枸杞子、桑椹、山茱萸、墨旱蓮、女貞子、龜板、鱉甲、黑脂麻。
- 補陽藥:鹿茸、巴戟天、肉蓯蓉、杜仲、續斷、狗脊、黃狗腎、紫河車、冬蟲夏草、胡桃仁、骨碎補、補骨脂、益智仁、菟絲子、韭菜子、胡蘆巴、陽起石、潼蒺藜。
- 收澀藥:五味子、五倍子、烏梅、浮小麥、石榴皮、蓮子、麻黃根、樁皮、訶子、肉豆蔻、禹餘糧、罌粟殼、赤石脂、蓮子、欠實、山茱萸、金櫻子、桑螵蛸、覆盆子、烏賊骨、刺蝟皮。
- 外用藥:硫磺、雄黃、砒石、輕粉、升藥、鉛丹、密陀僧、爐甘石、硼砂、白礬、皂礬、石灰、火硝、大蒜、斑蝥、蟾酥、硼砂、馬前子、蛇床子、露蜂房、木芙蓉葉,大風子、木槿皮、土槿皮、絲瓜絡、狼毒、樟腦、松香、兒茶、瓦愣子、守宮、象皮、蟲白蠟。
- 解表藥─能發散外邪,解除表證之藥。大多味辛。

學習重點
- 了解中藥知識初步積累及中藥學發展之歷史。
- 了解中藥之作用:功效及基本理論。
- 熟悉中藥炮制的目的及主要炮制方法,劑量的選擇及使用。
- 掌握重要(常用及具代表性)藥物的功效、性能、配伍應用、特殊用法。
中藥知識初步積累
歷代具代表性著作
秦漢時期:神農本草經。
簡稱〝本經〞或〝本草經〞。應成書於漢書藝文誌之後,張仲景之前。作者不詳。基於尊古而賤今之習俗,假托傳說人物黃帝與神農對話形式而成書。
內容重點。
(1)總論包含序例12條,說明中藥的基本理論。
(2)各論包含365味藥(一年365天,一天一味)。照毒性大小,補虛祛邪作用,將藥物分上、中、下三品。每味藥說明其性味功能。
學術價值:
(1)文獻價值:我國現存最早之藥學專著。
(2)理論價值:初步奠定了藥學理論之基礎。(序例含括採收、加工、真偽辨識、儲藏、配伍法度等,中藥歸類根據四氣、五味、毒性、歸經、升降浮沉,此書提及前三項。)
(3)實用價值:記載之藥物,大多樸實有驗,歷用不衰。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本草經集注。
作者陶弘景。基本內容包含730味藥(365 * 2) 。對神農本草13序例,給予詳細註釋。除了藥品對藥劑的選擇外,更提出病症對劑型的選擇:急症用湯劑、慢病用丸劑。對藥物辨識也有諸多貢獻。
書的內容有三部份:朱書〝本經〞,乃抄錄神農本草經。墨書〝別錄〞,取自名醫別錄,乃各家附經為說。行間小字乃陶弘景之註釋。
學術價值:
(1)首創按自然屬性分類之方法。(730味藥,分為玉石、草木、虫獸、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類。)
(2)確立綜合本草的基本格式,為後世本草學家所沿習使用。包括藥物性能功效應用,及對藥物本身之研究,如劑型、產地等。
隋唐時期:新修本草。
編修日期:唐顯慶四年(西元659年)。先後由長孫無忌(英國公),徐世勣領銜主編。故又稱〝英公本草〞。徐世勣,因功被皇帝賞姓「李」,又因李世民名字中有世字,徐世勣因而改名為李勣。
真正編撰新修本草的藥學專家為蘇敬。後因某一皇帝名字有敬字,後人改稱蘇敬為蘇恭。
新修本草收載藥物數目,因算法不同,有844, 851, 853三種說法。
學術價值:
(1)我國歷史上第一本官修本草。(國家標準)
(2)開創藥學書圖文對照之先例。(但圖、圖經部分都已失傳)
宋金元時期: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宋初:〝開寶本草〞,〝開寶重定本草〞,〝嘉祐本草〞,〝本草圖經〞(一稱〝圖經本草〞,為〝嘉祐本草〞之輔本) 。四本皆官修本草。
影響最大者,為私人編輯的〝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收及宋初官修本草之精華,且合併嘉祐與圖經本草,便於查閱。作者為唐慎微。(北宋時期)
藥品數量:1558, 1744, 1748 (不同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