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神剂
安神剂
凡能和胃宁神、清心宁神、养心宁神、重镇安神、交通心肾、开心益智之剂,均称之为安神剂。
《内经》有云:“心主血脉,神之本也。”“南方色赤,入通于心。”故心以血为体,火为用也。又心属离火,火性炎上,水吸之以向下,肾属坎水,水性下趋,赖命门之火,温煦蒸腾,水化为气,得能上交于心,如此坎离既济,水火交恋,心神安泰矣。若外邪扰动心神,而有梦遗失精,筋惕肉瞤等症,须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方,谐和营卫、和解少阳而安神舍,其方辑入解表、和解剂中。若感邪之后,余邪未净,或痰湿中阻,胃不和则卧不安者,半夏秫米汤方,和胃宁神;若内热滋扰,心烦不寐者,酸枣仁汤、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等方,合宜而用;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方,辑入清热剂中。杂事冗繁,心阳过动,水不济火,而为烦躁不寐,心悸怔忡者,朱砂安神丸补心之体,泻心之用,正与病机相契;卒受惊恐,而为心悸不寐者,磁朱丸、生铁落饮、真珠母丸三方,相机而用;若心神过用,伤及肾阴,心火妄动,而为心悸不寐者,黄连阿胶汤,滋阴泄热,恰是对证;若劳脑用心,心神过用,伤及肾阴,而为心肾不交之证,而见心悸不寐者,天王补心丹;若心力交瘁,寤难成寐,记忆力薄者,孔圣枕中丹、琥珀多寐丸,相因而用;若既无痰火扰动,又非心虚血少,无故觉热从上冲,而为不寐者,交泰丸;又有妇人脏躁,性喜悲伤欲哭,如有神灵所附者,甘麦大枣汤。宁神诸剂之用,大率如此,临证尤须园机治法,方随病转,庶可得心应手焉。
第一节 重镇安神剂
朱砂安神丸
(清心宁神法)
金·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
朱砂五钱,另研,水飞为衣 甘草五钱五分 黄连去须净,酒洗,六钱 当归去芦,二钱五分 生地黄一钱五分
上药除朱砂外,四味共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黍米大,以朱砂为衣。每服十五丸或二十丸,食后津唾咽下;或温水、凉水少许送下亦得。
【主治】心火上炎,灼伤阴血,心神烦乱,怔忡,失眠多梦。
【方论选萃】
金·李东垣:热淫所胜,治以甘寒,以苦泻之。以黄连之苦寒,去心烦,除湿热为君;以甘草、生地黄之甘寒泻火补气,滋生阴血为臣;以当归补其血不足,朱砂纳浮溜之火,而安神明也(《医学发明》)。
明·吴昆:忧愁思虑,则火起于心,心伤则神不安,故苦惊;心主血,心伤则血不足,故喜忘;心愈伤则忧愁思虑愈不能去,故夜不能寐。苦可以泻火,故用黄连;重可以镇心,故用朱砂。生地惊心,当归养血。炙甘草者,所以益脾,脾是心之子,用之欲其不食气于母故尔。
梦中惊悸者,心血虚而火袭之也。是方也,朱砂之重,可使安神;黄连之苦,可使泻火;生芐之凉,可使清热;当归之辛,可使养血。乃甘草者,一可以缓其炎炎之焰,一可以养气而生神也(《医方考》)。
清·叶仲坚:经曰:神气舍心,精神毕具。又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舍也。且心为君主之官,主不明则精气乱,神太劳则魂魄散,所以寤寐不安,淫邪发梦,轻则惊悸怔忡,重则痴妄癫狂耳。朱砂具光明之体,赤色通心,重能镇怯,寒能胜热,甘以生津,抑阴火浮游,以养上焦之元气,为安神之第一品。心苦热,配黄连之苦寒,泻心热也,更佐甘草之甘以泻之。心主血,用当归之甘温,归心血也,更佐地黄之寒以补之。心血足,则肝得所藏而魂自安;心热解,则肺得其职而形自正也(《古今名医方论》)。
清·张石顽:凡言心经药,都属心包。惟朱砂外禀离明,内含真汞,故能交合水火,直入心脏。但其性徐缓,无迅扫阳焰之速效,是以更需黄连之苦寒以直折其势,甘草之甘缓以款启其微,俾膈上之实火虚火,悉从小肠而降泄之。允为劳心伤神,动作伤气,扰乱虚阳之的方,岂特治热伤心包而已哉?然其奥又在当归之辛温走血,地黄之濡润滋阴,以杜火气复炽之路。其动静之机,多寡之制,各有至理,良工调剂之苦心,岂可忽诸(《张氏医通》)!
清·陈修园:此方用朱砂之重以镇怯,黄连之苦以清热,当归之辛以嘘血,更取甘草之甘以制黄连之太过,地黄之润以助当归所不及。方意颇纯,亦堪节取(《时方歌括》)。
现代·冉先德:本方为心火上炎,阴血被灼,导致神明失安,惊悸不寐者而设。方中朱砂为君,色红入心,重镇安神;当归、生地为臣补血养心;黄连为佐,味苦性寒,直折心火;甘草为使,以缓急迫。合奏镇心安神,养血清火之效。本方重用朱砂为主药,故一名朱砂安神丸(《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现代·时逸人:血热内扰,发为心神烦乱。朱砂、黄连、生地清热凉血,以安心神,当归补血,甘草和中。此为清热、安神之剂。如失眠者,加熟枣仁、知母以安神清热,更为有效(《时氏处方学》)。
【近代验证】
例一 治夜游症案(选自《中医杂志》1981:11;62)
龙某某,男,14岁,学生。每于睡梦中惊起,启门而出,跌仆于田野荒丘,仍然沉睡。诊时见患儿神态如常,自觉心烦耳鸣,夜卧而出并不知觉,唯多梦易惊而已。舌红苔黄,脉弦数。今火扰心而心烦;火升木亢而耳鸣;火热扰于心肝,则神失守而魂飘荡,于是梦寐恍惚,变幻游行。治当清心泻火安神,镇肝定魂。予朱砂安神丸合磁朱丸。
处方:生地60克 黄连18克 当归30克 甘草15克 煅磁石30克 建曲18克。
研末和蜜为丸,如黄豆大,外以朱砂9克为衣。早晚各服一次,每服30丸。服完二料丸剂,其病竟瘳。
例二 李天杰治经期发狂案(选自《四川中医》1986;(9):7)
郑某某,女,15岁,学生。5日前在烈日下劳动,恰遇月经初潮,归后经断。以后每于经前数日感发热,失眠,口干口苦,时鼻出血,行经时心烦躁扰,摔盆砸碗,兴奋多言,詈骂家人。经净后突然如常人。就诊时正值经期,诊见:形瘦面红,手心灼热,头发蓬乱,目光逼人,言多好怒,坐立不安,唇红额汗。舌红,苔黄,脉数。
处方:黄连20克 生地30克 生甘草10克 当归12克 栀子18克 朱砂2克(l日冲服1克)。
二诊:4剂后,上方稍加增减改为每月经前服4剂,连服3次,共服16剂,狂病得安。
例三 李天杰治胸痛案(选自《四川中医》1986;(9):7)
王某某,女,22岁。久因婚事不遇,常感心烦,胸前热痛有梗阻感,进食时尤为明显,快餐多食则欲吐。诊见:形体瘦,手心汗出。舌质红瘦,苔薄黄,脉细数。
处方:黄连、柴胡各12克 生地、炙甘草各20克 当归15克 朱砂1克(1次冲服)。
二诊:6剂尽,诸症悉除。
【按语】
经云:“心主血脉,神之本也。”又云:“南方色赤,入通于心。”故心火炎上,则有心烦虑乱,怔忡不寐等症。方中生地、当归补心体,黄连泻心用,朱砂重可镇怯,宁心安神,甘草调和阴阳,冀其水火之既济耳。
生铁落饮
(清心涤痰法)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
天冬去心 麦冬去心 贝母各三钱 胆星 橘红 远志肉 石菖蒲 连翘 茯苓 茯神各一钱 元参 钩藤 丹参各一钱五分 辰砂三分
用生铁落,煎熬三炷线香,取此水煎药,服后安神静睡,不可惊骇叫醒,犯之则病复作,难乎为力。凡狂症,服此药二十余剂而愈者多矣,若大便闭结,或先用滚痰丸下之。
【主治】治痰火上扰之癫狂。
【方论选萃】
现代·谢海州:狂者,发作刚暴,骂詈不避亲疏,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逾垣上屋,此痰火结聚所致,或伤寒阳明邪热所发。痰火,生铁落饮主之。
本方服后可安神静睡,不可惊骇叫醒,犯之则病复作,难乎为力。凡狂症,服此方需二十剂以上,若大便秘结,或先用滚痰丸(青礞石、沉香、黄芩、大黄)下之。
本方天麦冬清心化痰;贝母、胆星、橘红,清热化痰;远志、菖蒲、茯苓、茯神安神定志,元参、连翘、钩藤、丹参、养阴散风;辰砂镇痉,总之本方安神定志,息风化痰(《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近代验证】
例一 茹十眉治癫狂案(选自《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
毛某,女,25岁
初诊:1974年4月16日。患者于年初由于受惊,彻夜不眠,继而言无伦次,哭笑无常,捶胸号叫,坐立不安。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治疗两个多月无效,前来门诊。脉弦细数,舌质红,边尖起刺,证属因惊恐而长期不眠,引动肝胆之火上扰心神,日久损及心阴。方拟重镇安神,兼清心肝邪火,用生铁落饮合百合地黄汤加减:(嘱西药全部停服)
生铁落60克 生地12克 麦冬9克 远志肉6克 淮小麦30克 百合12克 甘草6克 熟枣仁9克 陈胆星9克 合欢皮15克 首乌藤30克 辰灯芯0.5克 白金丸9克(分吞) 七剂
二诊:夜能入睡,神志较清,舌红见减,脉细数。
原方去辰灯芯,续服七剂。
三诊:神清气爽,谈笑自如,自诉胸闷,叹气较适,脉细,舌尖红。以后守原方用丹参、黄连、太子参、萱草等加减调理,随访至1978年5月未发。
【按语】
颠狂躁扰,无有宁时,多由痰火扰乱心神致病,故其治以清心涤痰为务。贝母、陈星、连翘、茯苓神、远志、橘红清心涤痰,安神定志;丹参、元参、天冬、麦冬养心血、滋心液,壮水以济火也;钩藤、辰砂,一以平肝熄风,一以重镇宁神;石菖蒲开心孔而通九窍,复其神明之用焉。
珍珠母丸
(原名真珠丸)
(柔肝潜阳法)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
真珠母未钻真珠也,三分,研如粉,同碾 当归洗,去芦,薄切,焙干后秤 熟干地黄酒洒,九蒸九曝,焙干各一两半 人参去芦 酸枣仁微炒,去皮研 柏子仁各一两,研 犀角镑为细末 茯神去木 沉香 龙齿各半两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辰砂为衣。每服四、五十丸,金银、薄荷汤下,日午、夜卧服。
【主治】治肝经因虚,内受风邪,卧则魂散不宁,状若惊悸。
【方论选萃】
宋·许叔微:绍兴癸丑,予待次四明,有董生者,患神气不宁,每卧则魂飞扬,觉身在床而神魂离体,惊悸多魇,通夕无寐,更数医不效……予曰,以脉言之,肝经受邪,非心病也。肝经因虚,邪气袭之,肝藏魂者也,游魂为变。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肝主怒,故小怒则剧……故予处此二方以赠,服一月而病悉除。此方大抵以真珠母为君,龙齿佐之,真珠母入肝经为第一,龙齿与肝相类故也。龙齿、虎睛,今人例作镇心药,殊不知龙齿安魂,虎睛定魄,各言类也……余谓治魄不宁者,宜以虎睛,治魂飞扬者,宜以龙齿,万物有成理而不失,亦在夫人达之而已(《普济本事方》)。
清·徐大椿:肝虚热炽,热盛生风,心气不降,不能藏魂,而梦寐不安,故惊悸不寐焉。珠母益阴潜热,龙骨安魄定魂,人参扶元气以生津,熟地补肝阴以济火,柏仁养心气,枣仁养心神,当归养血荣肝,茯神安神定志,犀角清血分之风,沉香降九天之气,朱砂镇心安神以宁梦也。蜜丸薄荷汤下,使肝虚顿复,则魂魄自安。而梦寐亦宁,何惊悸之不痊哉?此清补宁神剂,为肝虚热炽惊悸之耑方(《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清·张山雷:此方治肝风,是专治肝阳自动之风。珠母、龙齿沉重潜阳,其色皆青,故专于平肝降逆。许氏以此方列为中风门之第一方,盖亦知是病之为内因,非潜镇清热不可。枣、柏、茯神清养摄纳,辅佐亦最得力,参、归、熟地则为滋养阴虚者设法。苟无热痰上涌,是为培本之上策。惟犀角专清心火,凡治肝风内动,宜易羚角。此方大旨,本以镇摄内动之风阳……惟在魂梦不宁之病,则确是气火升浮,神不守舍,谓是肝阳,欲是至理……而是方药物,涵敛虚阳,摄纳浮火,滋液宁神,标本俱到,堪称无上神丹。要之次等病状,均是阳气浮越,神经震扰,已非脏腑之病,惟病本于肝,亦是可信(《中风斠诠》)。
近代·冉雪峰:查此方以润为补,以补为通,培育生机,斡旋正气,为镇静剂中之最缓和者。珍珠乃老蚌壳部分泌珠素,多年孕育而成,气血荣周,壳际骨脉潜通,其壳之道路,不啻骨部一种特殊神经。近科学研究,蚌所分泌珠素,与壳内光辉之质相同,故用珍珠母,不啻实用珍珠。功能泻热潜阳,安神定惊,明目去翳,好颜色,鹿载橘而角班,泽藏珠而川媚,气化相感,爱力相袭,与神经合而为一,为镇静神经灵异之品。佐犀角、龙齿,龙、犀均灵物,其齿其角,均精华凝聚,质重能升,气清而降。再佐沉香,既藉其香以醒豁,又藉其沉以下纳。方共十药,半数俱为补药,地黄、当归,滋养肝肾,二仁、茯神,涵濡心脾,纯以补益为运化之本。全方无一暴悍峻厉,攻伐泄泄之品,在镇静剂中,实为最清纯,最平缓之方,血少精亏,虚风上僭,此为合拍。主治条文,因虚受风,须知此方非外感风邪所宜。所谓魂散不守,状如惊悸,皆脑神经病变。此方可疗脑充血之虚证,脑贫血之实证(《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按语】
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体不足则用有余,气有余便是火,内风多从火出。肝风上冒,则头目昏眩,旁走四肢,手足麻木。肝血不足,浮阳飞越,魂梦不安。许氏此方,真珠、龙齿镇摄浮阳;熟地、当归养血柔肝;枣仁、柏子仁、人参、茯神甘 酸柔润,养肝体以柔肝用,补心体以定神志。若以羚羊易犀角,则凉肝熄风之力倍增,于病机更为熨帖矣。近代用治高血压病、子痫、精神神志疾病,效大力宏。
磁朱丸
(原名神曲丸)
(重镇宁神法)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神曲四两 磁石二两 朱砂一两
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丸,日三次。
【主治】治两目昏花,视物模糊,心悸失眠,耳鸣耳聋,及癫病等症。
【方论选萃】
明·王肯堂:磁石辛咸寒,镇坠肾经为君,令神水不外移也。辰砂微甘寒,镇坠心经为臣,肝其母,此子能令母实也,肝实则目明。神曲辛温甘,化脾胃中宿食为佐,生用者,发其生气;熟用者,敛其暴气也。服药后俯视不见,仰视渐睹星月者,此其效也。亦治心火乘金,水衰反制之病,久病累发者,服之则永不更作(《证治准绳·类方》)。
清·王又原:经曰: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则目之能视者气也,目之所以能视者精也。肾惟藏精,故神水发于肾;心为离照,故神光发于心。光发阳而外映,有阴精以为守,则不散而常明;水发明而凝结,有阳气以为布,则洞悉而不穷。惟心、肾有亏,致神水干涸,神光短少,昏眊、内障诸证所由作也。磁石直入肾经,收散失之神,性能引铁吸肺金之气归藏肾水。朱砂体阳而性阴,能纳浮游之火而安神明。水能鉴,火能烛,水火相济,而光华不四射与?然目受脏腑之精,精资于谷,神曲能消化五谷,则精易成矣。盖神水散大,缓则不收,赖镇坠之品疾收而吸引之,故为急救之剂也。其治耳鸣、耳聋等症,亦以镇坠之功,能制虚阳之上奔耳(《古今名医方论》)。
清·柯韵伯:此丸治癫痫之圣剂。盖狂痴是心、肾、脾三脏之病。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心者,神明之主也;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即此谓也。然主何以不明也?心法离而属火,真水藏其中;若天一之真水不足,地二之虚火妄行,所谓天气者蔽塞,地气者昌明,日月不明,邪害空窍,故目多妄见,而作此奇疾也。非金石之重剂以镇之,狂必不止。朱砂禀南方之赤色,入通于心,能降无根之火而安神明。磁石禀北方之黑色,入通于肾,吸肺金之气以生精,坠炎止之火以定志。二石体重而主降,性寒而滋阴,志同道合,奏功可立俟矣。神曲推陈致新,上交心神,下达肾志,以生意智;且食入于阴,长气于阳,夺其食则已,此《内经》治狂法也,食消则意智明而精神清,是用神曲之旨乎!炼蜜和丸,又甘以缓之矣(《古今名医方论》)。
清·王晋三:瞳神散大,孙思通、倪微德、李东垣皆言心火乘肺,上入脑灼髓,以火性散溢,故瞳子散大。倪云忌用辛热,李云忌用寒凉,孙云磁朱丸益眼力,众方不及。磁石辛咸寒,镇摄肾精,令神水不外驰;朱砂微甘寒,收纳心经浮溜之火;磁石伏丹砂,水胜火也,故倍用磁石。《易》象曰:水在火上,乃为既济。第磁石入足少阴,朱砂入手少阴,手足经之走殊途,水火之气性各异,故倪曰微妙在乎神曲,非但生用化滞,发生气,熟则敛暴气,今以脾经之药配入心肾药中,犹之道家黄婆媒合婴姹,有相生相制之理(《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张秉成:治神水宽大渐散,光采不收,及内障拨后翳不能消,用此镇之。朱砂禀南方离火之气,中怀阴质,镇邪荡秽,随磁石吸引之,能下行入肾,自然神水肃清,而阴霾退避矣。用生曲者,藉以发越丹石之性,而助其建功也。用米饮下者,取谷气以和脾胃,使朱砂之入心,磁石之入肾,婴儿姹女,藉中立以既济之耳。上方之意,岂浅鲜哉(《成方便读》)。
近代·张锡纯:磁朱丸方,乃《千金方》中治目光昏眊,神水宽大之圣方也。李濒湖解曰:磁石入肾,镇养真阴,使肾水不外移;朱砂入心,镇养心血,使邪火不上侵;佐以神曲,消化滞气,温养脾胃生发之气。然从前但知治眼疾,而不知治痫风,至柯韵伯称此方治痫风如神,而愚试之果验,然不若加赭石、半夏之尤为效验也(《医学衷中参西录》)。
现代·冉先德:心肾不交,神明不安,故心悸失眠。肾窍于耳,出藏五液,上以明睛,肾精不足,故耳鸣、耳聋,视物昏花。治宜交通心肾,摄纳浮阳,镇心明目。方中磁石入肾,益阴潜阳,镇养真精;朱砂入心,镇养心血,安神定志。二药相配,使心火下交于肾,肾水上济于心,水火既济,则心悸失眠可愈。更用神曲,使金石药不得碍胃,谷化生精,共奏滋肾潜阳,镇心明目之效。因本方重镇安神,故亦可用于癫病治疗(《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近代验证】
例一 沈祖寔等治疗白内障(《中华眼科杂志》1957,7卷1期,1~6)
报告用成都同仁堂所制磁朱丸(神曲60克、磁石30克、朱砂60克),治白内障41例,共72眼,结果视力增进者计40眼(55.6%),维持不变者32眼(44.4%),无1例视力减退。所治72眼中,老年性白内障44眼,进步者31眼,无效者13眼;先天性白内障6眼,进步2眼,无改变4眼;并发性白内障18眼,进步8眼,无改变10眼;外伤性白内障4眼,进步2眼,无改变2眼。以老年性白内障疗效最好,有效率为70%。
第二节 宁心安神剂
半夏秫米汤
《灵枢·邪客第七十一》
半夏五合 秫米一升
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力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主治】失眠。
【方论选萃】
战国·伯高: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蹻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灵枢·邪客第七十一》)。
【按语】
中焦者,阴阳交通之道路也。客邪犯胃,痰湿中阻,妨碍阴阳交通之机,阳不入阴,阳盛而阴虚,故目不瞑。半夏辛温,足太阴阳明药也,利窍和胃而通阴阳,为除湿化痰,开郁止呕之圣药,故用以为君;秫米味甘性微寒,入手太阴、足阳明经,养肺阴而益脾胃,主阳盛阴虚,夜不得眠,一辛温而燥,一甘寒而润,二者相须相成,以为和胃宁神,交通阴阳之用耳。
酸枣仁汤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酸枣仁二升 甘草一两 知母二两 茯苓二两 芎藭二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主治】虚劳虚烦不得眠。
【方论选萃】
明·徐彬:虚劳虚矣,兼烦是挟火,不得眠是因火而气亦不顺也,其过当责心。然心火之盛,实由肝气郁而魂不安,则木能生火。故以酸枣仁之入肝安神最多为君;川芎以通肝气之郁为臣;知母凉肺胃之气,甘草泻心气之实,茯苓导气归下焦为佐。虽曰虚烦,实未尝补心也(《金匮要略论注》)。
清·喻嘉言:虚劳虚烦,为心肾不交之病,肾水不上交心火,心火无制,故烦而不得眠,不独夏月为然矣。方用酸枣仁为君,而兼知母之滋肾为佐,茯苓、甘草调和其间,芎藭入血分,而解心火之躁烦也(《医门法律》)。
清·尤在泾:人寤则魂寓于目,寐则魂藏于肝,虚劳之人,肝气不荣,则魂不得藏,魂不藏,故不得眠。酸枣仁补肝膹气,宜以为君,而魂既不为客,必有浊痰。燥火乘间而袭其舍者,烦之所由作也,故以知母、甘草清热滋燥,茯苓、芎藭行气除痰,皆所以求肝之治而宅其魂也(《金匮要略心典》)。
清·张石顽:虚劳不得眠者,肝虚而火气乘之也,故特取酸枣仁以安肝胆为主,略加芎藭调血以养肝,茯苓、甘草增土以荣木,知母降火以除烦,此平调土木之剂也(《张氏医通·卷二》)。
清·罗美:经曰:肝藏魂,人卧则血归于肝。又曰:肝者,罢极之本。又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故罢极必伤肝,烦劳则精绝,肝伤、精绝则虚劳虚烦不得卧明矣。枣仁酸平,应少阳木化,而治肝极者,宜收宜补,用枣仁至二升,以生心血,养肝血,所谓以酸收之,以酸补之是也。顾肝郁欲散,散以川芎之辛散,使辅枣仁通肝调营,所谓以辛补之。肝急欲缓,缓以甘草之甘缓,防川芎之疏肝泄气,所谓以土葆之。然终恐劳极,则火发于肾,上行至肺,则卫不合而仍不得眠,故以知母崇水,茯苓通阴,将水壮、金清而魂自宁,斯神凝、魂藏而魄且静矣。此治虚劳肝极之神方也(《古今名医方论》)。
清·王晋三:虚烦、胃不和、胆液不足,三者之不寐,是皆虚阳混扰中宫,心火炎而神不定也。故用补母泻子之法,以调平之。川芎补胆之用,甘草缓胆之体,补心之母气也;知母清胃热,茯苓泄胃阳,泻心之子气也。独用枣仁至二升者,取酸以入心,大逐其欲而收其缓,则神自凝而寐矣(《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张秉成:夫肝藏魂,有相火内寄。烦自心生,心火动则相火随之,于是内火扰乱,则魂无所归。故凡有夜卧魂梦不安之证,无不皆以治肝为主。欲藏其魂,则必先去其邪。方中以知母之清相火,茯苓之渗湿邪,川芎独入肝家,行气走血,流而不滞,带引知、茯搜剔而无余。然后枣仁可敛其耗散之魂,甘草以缓其急悍之性也。虽曰虚劳,观其治法,较之一于呆补者不同也(《成方便读》)。
近代·曹颜甫:酸枣仁汤之治虚烦不寐,予既屡试而亲验之矣。特其所以然,正未易明也。胃不和者寐不安,故用甘草、知母以清胃热。藏血之脏不足,肝阴虚而浊气不能归心,心阳为之不敛,故用酸枣仁以为君。夫少年血气盛,则早眠可晏起;老年血气衰,则晚眠而晨兴。酸枣仁能养肝阴,即所以安神魂而使不外驰也。此其易知者也。惟茯苓、川芎二味,殊难解说。盖虚劳之证,每兼失精、亡血,失精者留湿,亡血者留瘀。湿不甚,故仅用茯苓;瘀不甚,故仅用川芎。此病后调摄之方治也(《金匮发微》)。
【近代验证】
例一 杨作梅治夜游案(选自《临证录》)
某男,27岁。1967年秋初诊。
其母代诉:十几年来,患者不断在夜晚入睡之后,突然起床,不论冬夏都穿好衣服鞋袜,不言不语,也不开灯,便下床活动。有时扫地,有时擦擦桌椅。别人叫他,他也不答。约10~20分钟,他又脱衣而睡。次日问他,他说未曾起床。日子久了,习以为常。曾诊为梦游症。住在二楼,他一人独居一室。半夜起床后,常常先生火炉,然后开门,拿上桶担,下楼挑水,回来又把门关好,将水倒入缸里,又把铁壶灌满,放在火上。有时随即复睡,有时把水烧开,灌热水瓶。从未发现他吃喝过。干起活来轻手轻脚,从木碰撞,所以别人很难发觉。有时问他,仍一无所知。
患者自诉,除感经常头晕,有时心烦外,别无不适。但察其神色似有萎靡,表情略呈淡漠,寡语少言,目光无神。从无癫痫发作及癔病史。历经治疗效果不著。舌边、舌尖红而少苔,脉细弦而稍数。
辨证:肝阴不足,肾气上逆,火扰心神,伤阴生痰,以致魂不随神而动。
治法:养血安神,清热祛痰。方药:以酸枣仁汤加减。
炒枣仁30克 柏子仁15克 合欢皮12克 夜交藤12克 川芎10克 知母12克 茯神 12克 生龙骨12克 生牡蛎12克 朱砂末1.5克 分二次冲水煎服,5剂。
药后复诊,症脉似无改变。原方再进5剂。嘱其家人细为观察。服药10剂后,自述头晕、心烦大减。其母说,夜仍起床活动,但不外出。仍以原方稍变用量,续给5剂。
服药后,据称已不每夜起床活动,但过二至三夜仍犯一次。不过时间似短、活动亦少。嘱将上方连服半月,再来复诊。
又诊称:经细观察,近一周来,再未犯病,精神较前亦佳,有时还主动找人说话。遂嘱可间口服药1剂,继服10余剂,以巩固疗效。翌年夏季,其母告知患者已10月有余,末再复犯。
例二 章次公治不寐案(选自《章次公医案》)
翁男
中年以后之人,脉忌大忌弦。弦大则火浮于上,现代所谓血管硬化、血压亢进。用药纯温、纯凉,皆有流弊。今就寝辗转不能酣睡,精神兴奋太过使然,以酸枣仁汤为主。
酸枣仁12克 川芎6克 茯神12克 知母9克 甘草3克 当归9克 白芍9克 牛膝12克 鸡子黄一枚
二诊:药二服稍能静卧片时,既觉依旧辗转反侧,两脉皆弦。古人以为肝阴不足,虚火上炎,故两足常发冷。引火归原,即平其上部兴奋充血之义。
炮附片12克 生熟地12克 当归12克 牛膝18克 丹皮9克 知母9克 女贞子9克 旱莲草9克 桑椹子18克 煅珍珠母30克
另:琥珀2.4克 川贝6克 黄连3克 肉桂3克
共研末,分10包,卧前服1剂。
【按语】
《内经》有云:“肝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酸枣仁汤方,《金匮》以治虚劳虚烦不得眠。盖血虚营热,血不归肝,故虚烦不得眠耳。方中酸枣仁味酸平,入足厥阴、手少阴经血分,滋营气而敛心液,补肝之体;川芎辛温,血中气药,上行头目,下行血海,则其舒肝达郁之用,不言自明矣,肝体得养,肝用得遂,则血能归于肝矣。知母苦寒,滋化源,泻肾火,止渴而除烦;茯苓甘淡,性上行而下降,通心气以交肾,则魂梦自安矣。肝苦急,急多甘以缓之,甘草缓肝急而补中虚。铢两悉称,此经方之法度,最须留意焉。
定志丸
(养心宁神法)
宋·杨倓《杨氏家藏方》
人参去芦头 白茯苓去皮 石菖蒲 远志去心 龙齿 酸枣仁微炒 铁粉别研 麦门冬去心,焙干 朱砂飞过 乳香别研 麝香别研 琥珀别研,各等分
上为细末,次入朱砂、铁粉同研匀,绞生地黄汁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别用朱砂为衣。每服二十丸,食后、临卧温熟水送下。
【主治】怔忡健忘,精神恍惚,睡卧不宁,一切心疾。
天王补心丹
(养心宁神法)
明·薛己《校注妇人良方》
人参去芦 白茯苓去皮 玄参炒 丹参炒 远志去木炒 桔梗各五钱 五味子烘 当归身酒洗 麦门冬去心 天门冬去心 柏子仁炒 酸枣仁炒,各二两 生地黄四两,酒洗
上为末,炼蜜丸如椒目大。白滚汤下。
【主治】主心血不足,神志不宁,津液枯竭,健忘怔仲,大便不利,口舌生疮等症。
【方论选萃】
明·李中梓:心者,神明之官也。忧愁思虑则伤心,神明受伤则主不明而十二官危,故健忘怔忡。心主血,血燥则液枯,故大便不利。舌为心之外候,君火炎上,故生疮。是方以生地为君者,取其下入足少阴以滋水主,水盛可以伏火。况地黄为血分之要药,又能入手少阴也。枣仁、远志、柏仁,养心神者也。当归、丹参、玄参,生心血者也。二冬助其津液,五味收其耗散,参苓补其虚气。以桔梗为使者,欲载诸药入心,不使之速下耳(《删补颐生微论》)。
明·吴昆:心者,神明之脏,过于忧愁思虑,久久则成心劳。心劳则神明伤矣,故忽忽喜忘;心主血,血濡则大便润,血燥故大便难,或时溏利者,心火不足以生脾土也;口内生疮者,心虚而火内灼也。人参养心气,当归养心血,天、麦门冬所以益心津,生地、丹、玄所以解心热,柏仁、远志所以养心神,五味、枣仁所以收心液,茯苓能补虚,桔梗能利膈。诸药专于补心,劳心之人宜常服也(《医方考》)。
清·柯韵伯:心者主火,而所以主者神也。神衰则火为患,故补心者必清其火而神始安。补心丹用生地黄为君者,取其下足少阴以滋水主,水盛可以伏火,此非补心之阳,补心之神耳,凡果核之有仁,犹心之有神也。清气无如柏子仁,补血无如酸枣仁,其神存耳。参、苓之甘以补心气,五味之酸以收心气,二冬之寒以清气分之火,心气和而神自归矣;当归之甘以生心血,玄参之咸以补心血,丹参之寒以清血中之火,心血足而神自藏矣;更假桔梗为舟楫,远志为向导,和诸药入心而安神明。以此养生则寿,何有健忘、怔忡、津液干涸、舌上生疮、大便不利之虞哉(《古今名医方论》)?
清·汪讱庵:此手少阴药也。生地、元参,北方之药,补水所以制火,取既济之义也。丹参、当归,所以生心血。血生于气,人参、茯苓所以益心气。人参合麦冬、五味,又为生脉散,益心主脉,肺为心之华盖而朝百脉,补肺生脉,所以使天气下降也。天冬苦人心而寒泻火,与麦冬同为滋水润燥之剂。远志、枣仁、柏仁,所以养心神,而枣仁、五味酸以收之,又以敛心气之耗散也。桔梗清肺利膈,取其载药上浮而归于心,故以为使。朱砂色赤人心,寒泻热而重宁神。读书之人,所当常服(《医方集解》)。
清·王晋三:补心者,补心之用也。心藏神。而神之所用者,魂、魄、意、智、精与志也,补其用而心能任物矣。《本神篇》曰: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当归、柏子仁、丹参流动之药,以悦其魂;心之所忆谓之意,人参、茯神调中之药,以存其意;因思虑而处物谓之智,以枣仁静招乎动而益其智;并精出入者调之魄,以天冬、麦冬、五味子宁静之药而安其魄;生之来谓之精,以生地、元参填下之药定其精;意之所存谓之志,以远志、桔梗动生于静而通其志。若是,则神之阳动而生魂,魂之生而为意,意交于外而智生焉;神之阴静而生魄,魄之生而为精,精定于中而志生焉,神之为用不穷矣,故曰补心(《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徐大椿:血虚挟热,虚热生风而心神失养,故怔忡、惊悸不已。生地、元参壮水制火,枣仁、柏仁养心安神,人参助心气,当归养心血,天冬、麦冬清心润燥,茯神、远志渗湿交心,丹参理心血,五味收心阴,少佐桔梗载药上行,俾诸药入心。若心火太旺,加黄连以直折之。此是心虚挟热惊悸、怔忡之耑方。炼蜜为丸,朱砂为衣,使火降神宁,则虚风自熄,而心悸诸证无不痊矣(《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清·陈修园:小篆心字篆文,只是一倒火耳。火不欲炎上,故以生地黄补水,使水上交于心;以元参、丹参、二冬泻火,使火下交手肾;又佐参、茯以和心气,当归以生心血,二仁以安心神,远志以宣其滞,五味以收其散;更假桔梗之浮为向导。心得所养,而何有健忘、怔忡、津液干枯、舌疮、秘结之苦哉(《时方歌括》)?
清·张秉成:夫心为离火,中含真水,凡诵读吟咏,思虑过度,伤其离中之阴者,则必以真水相济之。故以生地、元参壮肾水,二冬以滋水之上源,当归、丹参虽能入心补血,毕竟是行走之品,必得人参之大力驾驭其间,方有阳生阴长之妙。茯苓、远志泄心热而宁心神,去痰化湿,清宫除道,使补药得力。但思虑过度,则心气为之郁结,故以柏子仁之芳香润泽入心者,以舒其神,畅其膈。枣仁、五味收其耗散之气,桔梗引诸药上行而入心。衣以朱砂,取其重以镇虚逆,寒以降浮阳,且其色赤属离,内含阴汞,与人心同气相求,同类格从之物也(《成方便读》)。
清·费伯雄:蜜丸,弹子大,朱砂为衣。一方有石菖蒲四钱,无五味子;一方有甘草。此方原为心血不足,怔忡健忘等症而设,故收敛之药不嫌太重,有桔梗载药上浮,远志开通心气,二味已足。减去石菖蒲者为是,否则开泄太猛,非虚人所宜也(《医方论》)。
【近代验证】
例一 雍履平治紧张性头痛案(选自《中医杂志》1995;(2)118)
陈某,男,18岁,学生。l年前自觉两额及巅、枕部窜痛,经服安定、卡马西平、镇脑宁、正天丸等中西药,似效非效。患者心情焦躁。查脑电图、头颅CT,均无异常,然头痛日渐加重,被迫停学。视患者忧郁貌,精神萎靡,懒言,不时蹩额皱眉。自述两额痛而头皮发紧,间或窜至巅项及耳后,每当阅读用脑时头痛加剧。询之发病于临考之时,心情紧张,升学心切,夜读劳心,少寐多梦,心烦头痛。舌红,少苔,脉细数。饮食尚可,二便正常。证属肝失舒展,心脾两虚,血不荣脑。遂用天王补心丹以补心益脑,滋阴养血。
处方:生地黄30克 五味子10克 当归身15克 麦冬15克 天冬15克 柏子仁15克 酸枣仁15克 太子参30克 玄参10克 丹参10克 白茯苓10克 远志10克 桔梗6克。
水煎1日3次服。
二诊:服药5剂,睡眠已安,头痛见减。再投原方5剂,并加服天王补心丹丸剂(河南宛西制药厂,浓缩剂),每次服8粒,1日3次。
三诊:头痛已止,诸症悉除。续投天王补心丹3瓶,连服1月,以巩固疗效。后闻病愈已返校复读。
【按语】
心属离火,肾属坎水,坎离既济,则心神安泰,目能交睫矣。杂事冗繁,心神过用,暗吸肾阴,水亏于下,火炎于上,而成水火不交之否,遂有不寐、怔忡之疾。大便不利,津枯液涸显然,口舌生疮,心火上炎耳。薛氏取玄参、生地之甘凉柔润,毓养肾阴;天冬、麦冬甘寒润肺,滋水之上源,俾金水相生,则泉源不绝,自能上交于心矣;当归、丹参补心体,枣仁、柏子仁、远志、怡心神;坎离既济,须赖媒合黄婆,人参、茯苓,复中州上下斡旋之用耳。义理明、构思巧、选药精,其流传之广,岂偶然欤。
附方一:
柏子养心丹
(交通心肾法)
《体仁汇编》
柏子仁四两 枸杞子三两 麦门冬 当归 石菖蒲 茯神各一两 玄参 熟地黄各二两 甘草五钱
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至五十丸。
【主治】治营血不足,心肾失调,精神恍惚,怔忡惊悸,夜睡多梦,健忘盗汗。
附方二:
平补镇心丹
(交通心肾法)
宋·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熟干地黄 生干地黄 干山药 天门冬 麦门冬去心 柏于仁 茯神各四两(一本七两) 辰砂别研为衣 苦梗炒,各三两 石菖蒲节密者,十六两 远志去心,以甘草煮三四沸,七两 当归去芦,六两 龙骨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饭饮吞下,温酒亦得,渐加至五十丸。宜常服。
【主治】丈夫、妇人心气不足,志意不定,神情恍惚,夜多异梦,忪悸烦郁,及肾气伤败。血少气多,四肢倦怠,足胫酸痛,睡卧不稳,梦寐遗精,时有白浊,渐至羸瘦。
孔圣枕中丹
(开心益智法)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龟甲 龙骨 远志 石菖蒲各等分
上为末。食后服方寸匕,一日三次。
【主治】好忘;癫久不愈。
【方论选萃】
清·汪讱庵:此手足少阴经药也。龟者介虫之长,阴物之至灵者也;龙者鳞虫之长,阳物之至灵者也;借二物之阴阳,以补我身之阴阳,借二物之灵气,以助我心之灵气也;远志苦泄热而辛散郁,能通肾气,上达于心,强志益智;菖蒲辛散肝而香舒脾,能开心孔而利九窍,去湿除痰;又龟能补肾,龙能镇肝,使痰火散而心肝宁,则聪明开而记忆强矣(《医方集解》)。
【近代验证】
例一 王琦治小儿遗尿症案(选自《湖北中医杂志》1988;(5):19)
陈某,女,l1岁。患儿5岁前每2日遗尿1次,5岁后约3~4日发作1次。曾先后在多家医院诊治,西医检查未发现有发有异常,服缩泉丸治疗1月后遗尿减少至1周1次,但继续服用疗效无明显提高。伴夜寐多梦,常干梦中哭闹,醒后方知遗尿。舌红,苔薄白,脉细数。小便常规正常。给予孔圣枕中丹加覆盆子治疗:
处方:炙远志50克 菖蒲50克 龙骨150克 龟板120克 覆盆子100克。
上方研末以蜜糊丸,每次2克,每日3次。
二诊:连服3周后遗尿即止,观察3月未发。
例二 王琦治梦游症案(选自《湖北中医杂志》1988;(5):19)
王某,男,7岁。患儿半年前因打碎热水瓶受到惊吓,1周后家长多次发现其半夜起床走动,后于某精神病院诊为梦游症。服药治疗(药名不详)2月后好转,现已停药近4月。l周前又因惊吓而作梦游。患儿发育正常,烦躁不安,喜凉饮。舌苔薄白,脉细弦。以孔圣枕中丹加莲子治疗。处方:莲子100克,孔圣枕中丹药物用量服法同上例。
二诊:治疗10余日后即不再发生梦游,观察2月正常。
例三 王琦治小儿学习障碍症案(选自《湖北中医杂志》1988;(5):19)
李某,男,9岁。患儿学习成绩极差,不愿读书,拒绝做作业,上课时多小动作,在儿科诊为儿童学习障碍症。患儿喜动,性情急躁,形体较瘦,常见梦语,梦中磨牙。舌红,苔薄白,脉细数。治以孔圣枕中丹加益智仁100克。按前法服药近1月,家长诉说患儿上课时已能注意听讲,夜寐也安,成绩有所提高,继与原药五日1次,每次2克。
二诊:连服近3月后,患儿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按语】
此方《千金》原名孔子大圣知枕中方。《医方集解》更名孔圣枕中丹。乃心肾同治,开心益智之法也。方中龟甲味咸微甘,入足少阴肾经。《纲目》治腰脚痠痛,补心肾。《本草汇》云“强筋骨,益心智”。龙骨甘温微寒,入手足少阴、足厥阴经。《别录》言其“养精神,安五脏”。佐以远志、菖蒲,一辛苦,一芳香,通肾气而开心窍。药仅四味,主从标本,条理井然,非《千金》不能为也。
黄连阿胶汤
(泄热敛阴法)
汉·张仲景《伤寒论》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想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主治】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者。
【方论选萃】
明·许宏:少阴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者,乃寒极热变也。热烦于内而然。故用黄连为君,黄芩为臣,以除内热而阳有余;以阿胶、鸡子黄之甘,以补阴不足为佐;芍药之酸,以敛阴气而泄邪热为使也(《金镜内台方义》)。
清·王旭高:此少阴传经之热邪,扰动少阴之阴气,故心烦不得卧。以芩、连直折少阴之热,阿胶、鸡子黄滋少阴之阴,交合心肾。第四者沉阴滑利,恐不能留恋中宫,故再佐芍药之酸敛,从中收阴,与四逆汤收摄亡阳,一水一火,为不同矣(《王旭高医书六种》)。
清·柯韵伯:此少阴之泻心汤也。凡泻心必藉连、芩,而导引有阴阳之别。病在三阳,胃中不和而心下痞硬者,虚则加参、甘补之,实则加大黄下之;病在少阴,而心中烦不得卧者,既不得用参、甘以助阳,亦不得用大黄以伤胃也。故用芩、连以直折心火,用阿胶以补肾阴,鸡子黄佐芩、连,于泻心中补心血,芍药佐阿胶,于补阴中敛阴气。斯则心肾交合,水升火降,是以扶阴泻阳之方,而变为滋阴和阳之剂也(《伤寒来苏集》)。
清·吴仪洛:此汤本治少阴温热之证。以其阳邪暴虐,伤犯真阴,故二三日以上,便见心烦不得卧。所以始病之际,既用芩、连大寒之药,兼芍药、阿胶、鸡子黄以滋养阴血也。然伤寒六七日后,热传少阴,伤其阴血者,亦可取用。与阳明府实用承气汤法,虽虚实补泻悬殊,而祛热救阴之意则一耳(《成方切用》)。
近代·张山雷:次心血既虚,而浮阳不藏,因烦热而寤寐不安。仲景此条之少阴病,似以手少阴心立论,非足少阴肾之虚火。故以阿胶养心液,鸡子黄宁心神,而芩、连泻其实热,芍药收摄阴气。然肾阴虚而相火扰之,亦足以使心烦不卧,则此固两少阴虚热之主方。阿胶、鸡子黄,益阴即所以制阳亢,沈尧封谓子烦为阴虚火甚者,亦未始非两少阴同有之病也(《中风斠诠》)。
近代·何廉臣:少阴伤寒,有传经直中之分,直中者多从水化,浅则麻附细辛汤,深则四逆汤证。传经者多从火化,今因津枯热炽,舌里燥而不得语,急急以黄连阿胶汤,泻南补北,确是对证处方(《重订通俗伤寒论》)。
【近代验证】
例一 丁学屏治室上性心动过数案(选自《临证治验录》)
汤某某,男,73岁。门诊号40861。1990年11月23日初诊:75年至今罹患室上性心动过数。开始半年一发,近半年来,三、四天或四、五天发作一次,发作时收缩压50毫米汞柱。ECG示室上性心动过速,室率166次/分。杂事冗繁,心神过用,暗吸肾阴,水不济火,心阴不足,心阳浮越,心悸阵作,发则惶惶不可终日,脉数疾无伦。舌红边紫,苔光。脉左手弦滑,右手濡滑。治以滋养心阴,潜摄浮阳。
炙甘草9 太子参15 麦冬9 北沙参12 大生地12 陈阿胶9,烊冲 小川连3 杭白芍15 东白薇15 柏子仁12 淮小麦30 大枣10枚 生龙骨15,先煎 苍龙齿18,先煎 七帖
11月30日复诊:七天之中,心悸发作一次,瞬间即逝,胸次已舒。舌红渐淡,边缘紫。已生茸茸薄苔。方已应病,治守前法。
原方加泽兰叶9克,随访至今,仅感短暂心悸。每届冬令,以膏滋方调理。
例二 治心烦不眠案
洪某某,女24岁,学生,门诊号139575
过分浏览、诵读劳心,常夜卧难寐,假寐多梦,头弦,心悸,惊惕,喉干,神疲。舌质红绛,苔薄,脉虚弦带数。
弦乃肝阳上亢,数系心火独胜,肝心俱胜,神魂何从安有!火旺灼阴,五志火动,阴津被耗,无以上承,虚火既炎,诚难下降,少火变为壮火,谷不食气。水火既失互济,阴阳各偏其位,致生此证。治宜养气阴以交水火,泻心阳而安神明。
黄连4.5克 黄芩4.5克 白芍9克 阿胶6克(烊冲) 女贞子9克 旱莲草9克 琥珀4.5克 石斛9克 龙齿15克 鸡子黄一个(搅冲) 两剂
复诊:服药后夜寐颇安,头弦,心悸,神疲稍减,唯口干,舌质红绛尤在。药能应病,毋庸更改,前意扩充,照上方加麦冬9克、北沙参9克
二诊:服上方三剂后,已能安寐,精神颇佳,口干亦止,舌绛略退。原方再服一剂,以资巩固。
例三 曾月根治少阴伤寒案(选自《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病者:曾丽常,年三十四岁,兵菅军需长,住广东五华文共薮。
病名:少阴伤寒。
原因:辛苦异常,日夜劳瘁,一经感寒,邪传少阴,即从火化。
症侯:一身手足壮热,不能语言,舌黑且燥。
诊断:脉微细而数,论中微细为少阴病之提纲,数者热也。凡操劳者病入少阴,从热化者多,从寒化者少,今一身手足壮热,所谓火旺生风,风淫末疾也。少阴肾脉夹喉咙,萦于舌底,其火一升,故舌强不能言。舌黑者,现出火极似水之色也。
疗法:黄连阿胶汤主之。方用黄连、黄芩之大苦大寒以折之,白芍之苦平以降之,又取鸡子黄定离中之气,阿胶填坎中之精,俾气血有情之物交媾其水火,则壮热退而能言,热退而舌不黑矣。
处方:黄连四钱 阿胶三钱 黄芩一钱 白芍二钱鸡子黄二枚
上四味先煮三味去滓,内阿胶烊化尽,后内鸡子黄,温服。
效果:初服二剂,病势渐平,再服一剂,诸证皆退。惟两脚拘挛,后服白芍五钱、甘草三钱,二剂而瘥。以芍药、甘草含有人参气味,血得补则筋有所养,筋舒别拘挛自除。
【按语】
《伤寒论》一书,专论寒邪胜复之大法也。麻黄、桂枝,治寒之胜气;白虎、承气,治寒之复气。黄连阿胶汤治少阴邪从火化,亦寒之复气也。是方为邪热伤阴,虚阳外浮者,立一法门。后世之大、小定风珠,三甲复脉汤等方,莫不由此脱胎。方中阿胶、鸡子黄涵育真阴;芍药和营敛阴;黄连、黄芩清心肺膈上之热。合而成方,以为滋阴泄热之用。药仅五味,法已完备。此经方之典范,犹绳墨之不可废也。
交泰丸
(交通心肾法)
明·韩懋《韩氏医通》
川黄连五钱 肉桂心五分
上为末,炼蜜为丸,空心淡盐汤送下。
【主治】心肾不交,怔忡无寐。
【方论选萃】
清·何廉臣:韩飞霞制此方,善治怔忡不寐,能交心神于顷刻。汪春圃合灵枢半夏秫米汤,治阴亏阳盛,脉左寸浮洪,两尺沉细,每日晡后发热微渴,心胸间怔忡如筑。至晚辄生懊檂,欲骂欲哭,昼夜不能寐,诸药不效,一剂即得酣睡。毛慎夫仿交泰丸法,用北沙参三钱,细生地三钱,麦冬钱半,归身钱半,远志八分,生白芍钱半,辰茯神三钱,炙甘草五分,川连二分,肉桂一分,以甘澜水先煮粳米一两,去渣,将汤煎药;治心肾不交,昼夜不寐,交睡则惊恐非常,如坠如脱,叫呼不宁,时悲时笑等证,尝用之而奏效。余定其方名曰:心肾交泰汤(《重订广温热论》)。
【近代验证】
例一 交泰丸治失眠案(选自《北京医学院学报》1975;3:162)
应用本方治疗神经官能症失眠50例,显效17例,有效21例,总有效率为76%,无一例恶化。其方法是将黄连、肉桂各等分,或黄连三份。肉桂二份研末和匀装胶囊,每囊重0.3克,每服四粒,睡前半小时服用。一般热象不著者用黄连、肉桂各等量所做成的胶囊;热象较著心火亢盛用3:2所构成的胶囊。典型病例:陈某某,男,35岁,技术员。五、六年来早醒不眠,夜寐不实,一夜之间醒达十余次,仅能睡眠四小时左右,脉弦细尺弱,苔根黄。服本丸后当晚夜眠即较酣,一夜仅醒3~4次,继续服药,睡眠时数延长至7~9小时。
琥珀多寐丸
(镇心怡神法)
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
真琥珀 真羚羊角细镑 人参 白茯神 远志制 甘草各等分
上为细末,猪心血和炼蜜为丸,如芡实子大,金箔为衣。每服一丸,灯心汤嚼下。
【主治】健忘恍惚,神虚不寐;肝阳上潜,心神不守,惊悸怔忡。
甘麦大枣汤
(补心缓急法)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甘草三两 小麦一升 大枣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主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
【方论选萃】
明·徐彬:小麦能和肝阴之客热,而养心液,且有消烦利溲止汗之功,故以为君;甘草泻心火而和胃,故以为臣;大枣调胃,而利其上壅之燥,故以为佐。盖病本于血,心为血主,肝之子也,心火泻而土气和,则胃气下达。肺脏润,肝气调,燥止而病自陈也。补脾气者,火为土之母,心得所养,则火能生土也(《金匮要略论注》)。
清·尤在泾:小麦为肝之谷,而善养心气;甘草、大枣甘润生阴,所以滋脏气而止其躁也(《金匮要略心典》)。
清·王晋三:小麦,心谷也。经言心病宜食麦者,以苦补之也。心系急则悲,甘草、大枣甘以缓其急也,缓急则云泻心。然立方之义,苦生甘是生法,而非制法,故仍属补心(《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陈修园:此为妇人脏躁而出其方治也。麦者,肝之谷也,其色赤,得火色而入心;其气寒,秉水气而入肾;其味甘,具土味而归脾胃。又合之甘草、大枣之甘,妙能联上下水火之气而交会于中土也(《金匮要略浅注》)。
清·莫枚士:此为诸清心方之祖,不独脏躁宜之,凡盗汗、自汗皆可用。《素问》麦为心谷,《千金》曰麦养心气(《经方例释》)。
清·顾松园:此方以甘润之剂调补脾胃为主,以脾胃为生化气血之源也,血充则燥止,而病自除矣(《顾松园医镜》)。
现代·冉先德:脏燥,指喜悲伤欲哭,精神恍惚,烦闷急躁,或作痉挛,或惊狂如癫痫,种种神态失常状态,以妇人较为多见。本病乃怯老之病,多由肝气抑郁和心气不足所致,治宜和中缓急,养心宁神。方中甘草甘缓和中,以缓急迫,深合内经“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意;小麦甘寒,补养心气,兼能宁神;大枣甘平,补益中气,坚老除烦;三药相配,共奏甘润缓急,养心宁神之效(《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近代验证】
例一 程门雪治头痛案(选自《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
庄某,男,37岁。
初诊:1965年4月13日。肝升太过,右降不及,烦躁不宁,头痛偏右,眩晕不清,筋脉拘挛,夜寐不安,大便艰,脉虚弦,苔薄腻,甘麦大枣合百合地黄汤加味。
百合15克(先煎) 生地12克 淮小麦30克 炙甘草3克 炒枣仁9克(研) 川贝母6克 合欢花6克 红枣四枚 珍珠母15克(先煎) 五剂
二诊:前诊用百合地黄、甘麦大枣合法,尚合度,烦躁不寐,头痛偏右,眩晕已差,筋脉拘挛依然如故。仍守原法加重。
百合30克(先煎) 生地12克 淮小麦30克 炙甘草4.5克 炒枣仁9克(研) 珍珠母15克(先煎) 红枣四枚 牡蛎15克(先煎) 五剂
例二 徐仲才治眩晕(气阳不足型)案(选自《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
张某,女,33岁。
初诊:1975年2月26日。患者二、三年来夜寐不安,心烦易怒。疲劳后则发头晕,伴有恶心呕吐,甚至昏倒;情绪激动后易出汗。目前临晚怕冷神疲,纳谷减少,口不渴,苔薄,脉细带数。此乃心神不宁,肝气失调,阳气不振,既不能卫外为固,复不能消谷于中。治予甘麦大枣汤加味,养心宁神,温阳镇潜。
炙甘草9克 淮小麦30克 熟附片12克(先煎) 磁石30克 龙骨30克 桂枝6克 生白芍9克 钩藤15克(后下) 合欢皮15克 大枣七枚 七剂
二诊:1975年3月5日。药后睡眠较安,精神好转。活动后也不觉疲劳,又无呕恶昏倒现象,怕冷除,胃纳增,苔薄,脉象转缓(由原来90次/分左右减为76次/分),唯心烦易怒如前。原方加黄连片十片分吞,以泻心火。十剂。
1977年9月3日随访,据述上方连同初诊方共服三十五剂,多年顽疴,霍然而愈,两年余未复发。
例三 叶熙春治脏燥案(选自《叶熙春医案》)
姜女,34岁。7月。绍兴。
素体阴虚,又加情志郁结,寐况不佳,由来多时,食少便秘;迩因受惊,昨起突然哭笑无常,呵欠频作,躁烦心悸,彻夜难眠。口干舌绛,脉来弦细而数。宗《金匮》法。
甘草二钱 淮小麦一两 生熟枣六各三钱杵 大生地六钱 野百合四钱 麦冬三钱 辰茯神四钱 炒柏子仁四钱打 肥知母三钱 广郁金二钱 石菖蒲一钱二分 大枣十只
二诊:前方连服五剂,寐况好转,大便通润,情志已趋稳定,呵欠不作,躁烦心悸亦差。再宗原法出入。
甘草钱半 淮小麦一两 青龙齿四钱杵,先煎 辰茯神四钱 麦冬三钱 炒柏子仁三钱杵 广郁金二钱 炒枣仁四钱杵 大生地六钱 生白芍二钱 大枣八只
例四 龚志贤治愈遗尿案(选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二》)
欧某某,男,10岁。
初诊:1965年冬月。
主诉:患遗尿已七年,每夜1~2次。伴见烦渴思饮,食欲不佳,尿频短不畅,日十数行,常不到下课即须小解,强忍不尿则小腹坠胀作痛。
诊查:形体瘦弱,舌苦白腻,脉濡数。
辨证:为脾虚中阳不运,膀胱气化失常,致日间小便短频,夜则遗尿。
治法:拟健脾除湿,和中利水之甘麦大枣汤加花粉、瞿麦治之。
处方:淮小麦50克 炙甘草6克 大枣10克 天花粉18克 瞿麦12克 车前草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上下午各一次服。五剂。
二诊:服药一剂后,每次尿量增多,尿次减少,夜仍尿床一次。服药二剂,夜不遗尿,至今已连续三天未再遗尿,此数年来未有之幸事也。更方拟补中益气汤加减五剂善其后,隔日一剂。半年后随访,遗尿之证已愈,心情舒畅,食欲大增,形渐胖壮,学业长进。
例五 颜德馨治阵发性摇头不止案(选自《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
王某,女,28岁。
患者阵发性头部摇动及上肢抽动已半年,因在外医治无效而转来住院。来院时发作频繁,发则头部摇动不已。伴有上肢抽动,摇至神怠无力方很小休,经针灸及服药治疗无效。患者头部摇动不止,伴有四肢酸楚,入夜乱梦,呓语喃喃,脉弦滑,舌紫不泽,产后血虚瘀滞,筋失所养,血虚生风之象。
(l)甘麦大枣汤加丹参15克、铁落30克、龙骨18克、牡蛎18克、山羊角30克、全蝎末1.5克(吞);
(2)血府逐瘀汤,两方参差服用,住院29天症状消失,恢复工作,随访良好。
例六 杨善栋治女子梦交案(选自《四川中医》1991.5)
王某某,女,33岁。丈夫去世,常精神抑郁,胸闷常太息,终日神志恍惚,失眠健忘,纳食不香,以至近2~3个月来常出现梦中与爱人交合。形体日渐消瘦,神疲乏力,月经闭止。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数。证属肝郁化火伤阴,营阴暗耗。神不守舍。治拟疏肝解郁,养心宁神。方用甘麦大枣汤加味治之,
处方:炙甘草10克 淮小麦30克 大枣10枚 柴胡12克 远志9克 黄连6克 炒枣仁 合欢皮各15克 生龙骨 生牡蛎各3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服药10剂,自感心情欣快,纳食增加,夜能入眠,梦交消失。后继以安神补心丸调服,以资巩固。
例七 李华忠治大月份引产后性情失常案(选自《浙江中医杂志》1995.1)
徐某某,33岁,农民。心烦意乱,整日关门闭户,面壁而卧,似睡非睡,闻声音响动则烦,饮食懒进,不理家务,已3月有余。其夫谓其病前性情爽朗,直言快语,手脚勤捷,患病后与前判若两人,少忤其意轻则独坐独卧,暗自抽泣,重则摔盘掷碗,无名火起。询其病起何时何因,称3月前因计划外怀孕5个月,行引产术后,心中惕惕不安,如被人追捕,剑突下如揣兔,突突而动,按之亦不可歇,坐卧不宁,夜不能寐,昼则神思恍惚,懒于劳作。3月来易医数处,皆谓神经衰弱,中西药物并进,间有小效,终则无效,精神病院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服药10多日无效,病情有加剧之势。阅其病历,所用中药不外当归、熟地、白芍、枣仁、麦冬、龙骨、牡蛎等养血安神之属,何以不效,必有其故。细观其面,虽神情悲伤淡漠,但绝无血虚之病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查心电图正常。因思患者妊娠5月,实属不易,虽被说服引产,其实心中不甘,情志抑郁,肝郁化火伤阴,灼伤内脏阴液,发为脏躁。于是投以甘麦大枣汤加味,
处方:甘草 大枣各15克 小麦50克 生地 熟地 白芍 苏梗各10克
3剂。
二诊:3日后,见其喜形于色,云服药后美睡一大觉,醒后顿觉心中豁然开朗,四肢酸懒消失,效不更方,续进5剂痊愈。
例八 史宪莹治产后盗汗案(选自《四川中医》1989.9)
袁某某,女,35岁。产后失血过多(出血量达1500毫升)而发生盗汗诸症。他医投止盗汗片、钙剂、多种维生素参合治之罔效,后又用桂枝龙骨牡蛎汤等10余剂均木见好转,迁延至诊时2月有余。诊见:面色晄白,心悸少寐,气短神疲,肢体倦怠,纳差,入夜即盗汗淋漓,湿透衣被;醒后汗止肢体湿凉。舌淡,苔白簿,脉虚弱。证属产后血虚,心神失养。投甘麦大枣汤加味。
处方:炙甘草15克 淮小麦 黑豆各100克 大枣10枚 桂枝10克
每日1剂,分3次于饭前服。
二诊:服8剂后,其症大减,盗汪明显减少,继服10剂病愈。
【按语】
甘麦大枣汤方,《金匮》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者。蒲辅周、程门雪、张耀卿诸前辈,推重备至。程师门雪谓:脏躁一症,歌哭不常,多言多语如有神灵依附之状,在孕妇谓之脏躁,即非孕妇亦多有之。大概虚体汗出过多所致,故时邪之后每每见此症。否则忧郁过度亦能致此也,与经言五精相并,并于肺则悲,并于心则喜,并于肾则恐云云,甚为相合,而尤以悲伤欲哭为主症,均以甘麦大枣汤主之,此方极灵验非常,实不二之妙法也。盖麦为心之谷,诸药多甘,甘以缓诸急。经云肺系急则悲……此本方之要妙也。药简力专,非寻常意想可及,《伤寒》、《金匮》方之可贵,实非后贤制之可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