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瘡
濕瘡是指皮損多種,形態各異,總有搔癢靡爛、流滋、結痂等證候的皮膚疾患,相當於現代醫學的濕疹。是由多種 內外因素引起過敏反應的急性、亞急性或慢性皮膚病。
急性濕瘡與接觸性皮炎鑑別表
急性濕瘡 | 接觸性皮炎 | |
病因 | 複雜,不易查清 | 易找到致敏物 |
部位 | 多稱性泛發,屈則為多 | 局限在接觸部位 |
皮疹 | 多邊形邊界瀰漫不清 | 單一形態的皮疹。邊界清楚,可有明顯的腫脹和大水?。 |
形態 | 不定 | 有時與接觸物表面形態雷同 |
病程 | 較長,去除刺激後不易很快好轉 | 較短,去除原因後多易治癒 |
復發 | 易於復發 | 不再接觸致敏物質,一般不復發 |
慢性濕瘡與牛皮癬鑑別表
慢性濕瘡 | 牛皮癬 | |
病史 | 常由急性、亞急性轉變而來 | 多先感瘙癢而後發疹 |
部位 | 多在頭面,四肢屈側及外陰部 | 發於人體易受磨擦部位,如頸、尾?及四肢伸側 |
皮損 | 浸潤肥厚,色素沉著,邊界仍可有丘疹、丘?疹等 | 苔蘚樣變化明顯,或有色素減退。四周散在扁平有光澤的丘疹。 |
敏感 | 對多種物質過敏,受刺激後易引起急性發作 | 可耐受多種藥物 |
病程 | 反覆發作,有滲液病史 | 慢性 |
季節 | 常冬季加重 | 夏季易復發 |
臨床辨證
濕熱證 | 皮損潮紅、水泡、糜爛、流滋、邊界瀰漫、劇烈瘙癢、伴胸悶納呆、大便乾結、小溲黃赤、苔薄黃膩、脈象滑數。多是急性濕瘡。 |
血熱證 | 皮損以紅斑、丘疹、抓痕、血痂為主。瘙癢劇烈、脫屑不多、常伴有口乾舌紅、脈象細數。多是急性丘疹性濕瘡。 |
濕阻證 | 皮損色暗、淡紅或不紅、水泡不多,但濕水浸淫、常伴有胃納不香、飲食減少、面色萎黃、便溏溲乾、苔白膩、脈濡滑。多為亞急性濕瘡。 |
血燥證 | 濕瘡反覆發作、病程纏綿、數年不癒,常有人體消瘦,苔薄舌淡、脈濡細。相當於慢性濕瘡。 |
內治:
濕熱證 | 清熱利濕 | 萆檞滲濕湯合二妙丸加減 |
血熱證 | 涼血清熱利濕 | 鮮生地、赤芍、丹皮、黃連、生山梔、白蘚皮、地膚子、豨簽草、苦參片、海桐皮、生甘草等 |
濕阻證 | 健胃除濕 | 除濕胃苓湯加減 |
血燥證 | 養血祛風,清熱化濕 | 大生地、當歸、白芍、小胡麻、白蘚皮、地膚子、萆解、茯苓皮、蛇床子、生甘草等。 |
成藥驗方:
急性濕瘡 |
|
慢性濕瘡 | 當歸片五片,1日2次;加烏梢蛇片或地龍片,每次選一種,用五片,每日二次吞服。 |
外治:
-
急性濕瘡 - 糜爛流滋較多者,用10%黃柏溶液或蒲公英60克,野菊15克煎湯待冷後濕敷。
- 流滋不多者,用三黃洗劑外搽,一日5~6回;或青黛散乾撲,日用4~5次。
- 糜爛、膿包、結痂時,用黃連油或青黛散麻油調搽,一日3次。
亞急性濕瘡 三黃洗劑或青黛散麻油調搽 慢性濕瘡 - 青黛膏或皮脂膏外塗,伴有小腿青筋暴露者,另加用纏縛療法。
- 青黛膏加熱烘療法,每日一次。
- 20%貓眼草膏合80%青黛膏,調勻外搽,每日2次;或黃柏霜合膚輕鬆膏調勻外擦。
- 煙熏法熏療患部,每日1~2次。
- 乾燥作癢者,可用10%明礬水溫熱外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