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心源
清 黃元御
作者:黃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載,號研農,別號玉楸子,山東省昌邑縣黃家辛戈人,明朝洪熙年間少保、戶部尚書、光祿大夫黃福忠宣公十一世孫。生於清康熙四十四年乙酉(公元1705年)九月,卒於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九月,享年五十三歲。
序
自敘
醫有黃帝、岐伯、越人、仲景四聖之書,爭光日月。人亡代革,薪火無傳,玉楸子憫後世作者不達其意,既解《傷寒》、《金匱》,乃於己巳二月作《四聖心源》,解內外百病,原始要終,以繼先聖之業。創辟大略,遇事輟筆。庚午四月,北游帝城。十一月終,南赴清江。 辛未二月,隨駕武林。四月還署,研思舊草,十得其九,厥功未竟。八月十五,開舟北上,再客京華。壬申十月,作天人之解,續成全書。癸酉二月,解長沙藥性,五月刪定《傷寒》,七月筆削《金匱》,八月修溫疫痘疹,成於九月十七。 維時霖雨初晴,商飆徐發,落木飄零,黃葉滿階。玉楸子處蕭涼之虛館,坐寂寞之閑床,起他鄉之遙恨,生故國之綿思。悲哉﹗清秋之氣也,黯然遠客之心矣,爰取《心源》故本,加之潤色。
嗟乎﹗往者虞卿違趙而著《春秋》,屈原去楚而作《離騷》,古人論述,往往失地遠客,成於羈愁鬱悶之中。及乎書竣業就,乃心獨喜,然後知當時 之失意,皆為后此之得意無窮也。同使虞卿終相趙國,屈原永宦楚邦,則《離騷》不作,《春秋》莫著,迄於今,其人已朽,其書不傳,兩人之得意,不如其失意 也。
當世安樂之人,其得天者誠濃,然隙駟不留,尺波電謝,生存而處華屋,零落而歸山丘,身與夕露同 ,名與朝華並滅,荊棘狐兔之中,樵牧歌吟之下,其為安樂者焉在﹗竊以為天之濃安樂之人,不如其濃羈愁之士,丈夫得失之際,非俗人之所知也。
顧自己巳,以至壬申,歷年多矣,元草未就,是天既長與以窮愁之境,而不頻假以蕭閑之日。帝眷之隆,何可恃也,良時非多,勖之而已。
癸酉九月甲戌昌邑黃元御
後序
醫學盛於上古,而衰於後世。自黃岐立法,定經脈,和藥石,以治民疾,天下遵守,莫之或貳。於是有和、緩、扁鵲、文摯、陽慶、倉公之徒相繼而起,各傳 其術,以博施當世,而方藥至張仲景而立極。厥後皇甫謐、王叔和、孫思邈祖述而發揚之。起廢痼,潤枯斃,含生育物,絕厲消 ,黃岐之道於斯為盛。自唐以降,其道日衰,漸變古製,以矜新創。至於金元,劉完素為瀉火之說,朱彥修作補陰之法。海內沿染,競相傳習,蔑視古經,傾議前 哲,攻擊同異,辨說是非。於是為河間之學人,與易水之學爭,為丹溪之學人,與局方之學爭。門戶既分,歧途錯出,紛紜擾亂以至於今,而古法蕩然矣。
夫醫雖藝事,而拯疾痛,系生死,非芝菌星鳥之術,可以詭誕其辭也。陰陽有紀,五行有序,脈絡有度,非博辨橫議所能推移其則也。一病之作,古今如一,非風俗政令有時代之異也。
一藥之入,順逆俄頃,非百年必世可虛遁其說也。然而宋元以來,數百年間,人異其說,家自為法。按之往籍,則判若水火,綜其會通,則背若秦 越,夫豈民有異疾,藥有異治哉?或俗學廢古,惡舊喜新,務為變動,以結名節,凡在學人,莫不皆然,而醫其一也。故脈訣出而診要亡,本草盛而物性異,長沙之 書亂而傷寒莫治,劉朱之說行而雜病不起,天下之民,不死於病而死於醫,以生人之道,為殺人之具,豈不哀哉﹗故凡藝或可殊途,唯醫必歸一致,古經具在,良驗 難誣,有識之士,不能不是古而非今矣。
余少好醫學,博覽方籍。讀黃氏《素靈微蘊》、《傷寒懸解》,其於黃岐秦張之道,若網在綱,有條不紊。於是乃求其全書,積二十年不可得。歲在己丑,承乏館陶貢士張君蘊山為掖校官,得其書六種,錄以畀余,乃得究其說,而益嘆其學之至精。長沙而後,一火薪傳,非自尊也。
余既刊《素靈微蘊》、《傷寒懸解》、《長沙藥解》,而《四聖心源》為諸書之會極,乃複校而刊之。粗舉源流正變,以引伸其說。世之為醫者,能 讀黃氏書,則推脈義而得診法,究藥解而正物性,傷寒無夭札之民,雜病無膏肓之嘆。上可得黃岐秦張之精,次可通叔和思邈之說,下可除河間丹溪之弊。昭先聖之 大德,作生人之大衛,不亦懿哉﹗若乃規囿習俗,膠固師說,未遑研究,駭其偏矯,失後事之良資,為下士之聞道,則非余之所敢知矣。
道光十二年冬十一月陽湖張琦
序
宣素不知醫。辛丑歲初夏,先君篴樓公抱恙,群醫束手。遷延三閱月,勢益劇。適明府龔木民以《四聖心源》一帙見示,宣受而卒識之,嘆其說理精當,實為 醫家善本。急與醫者__,仿其意製方,以希一效。而疾已大漸無及,竊恨是書之不早見也﹗因念人子,當父母康強時,依依承順,輒取岐黃家言,庋置弗觀,及一 旦父母有疾,非不博求醫術,及弗獲效,則當父母床褥痛楚,呼天號泣,欲嚼舌嚙臂,以分親痛而不可得,亦已無如何。而醫者方坐視成敗,以其必不效之術,嘗試 於萬一,竟至不諱,則雲証固不治。
嗚呼﹗言及此痛,何如耶﹗昔張從正撰《儒門事親》十五卷,蓋謂儒者,能明其理以事親,當知醫也。是書作於昌邑黃氏,刻於陽湖張氏,因所傳未廣,爰與小摟弟校勘付梓,以廣其傳。區區抱恨私心,亦欲使天下仁人孝子,取是書而急識之,以善其頤養之方云爾。
道光壬寅三月丹徒趙克宣竹坪序
序
先君篴樓公,辛丑夏抱恙,延醫調治,仙草無靈。迨竹坪兄於木民龔明府處得《四聖心源》一編攜歸,與醫者討論,師其意以訂方,而病已不可為矣。為人子 而不知醫,此愚兄弟之抱憾終天而椎心泣血者也﹗伏念是編本昌邑黃氏所著,實稱善本,向曾刻於陽湖宛鄰書屋叢書中。宛鄰張氏集叢書十有十種,除詩、古文、詞 外,有黃氏所著《長沙藥解》、《傷寒懸解》、《素靈微蘊》,莊氏所著《慈幼二書》,並張氏自著《素問釋義》諸書,而《心源》一書,尤諸書中之至粹至精者。
夫醫雖小道,理極精深,用之得當,如濟世之航,用之不當,如傷人之刃,可不慎歟﹗近世庸工,藥性湯頭一經熟讀,自詡通人。及入病家,論實論 虛,猜寒猜熱,以人試藥,莫中病情。求其觀天時之變,察人事之宜,準古酌今,神而明之者,未易數覯。此矯其弊者,有勿藥中醫之說也。甚至逞其私智,立說著 書,伐陽滋陰,損人生氣。種種背妄,遺禍無窮,良可慨已﹗縱有一二依附聖經,強為詮釋,惜又穿鑿附會,龐雜不精,反令古聖之道,愈解而愈晦矣。是編宗黃 帝、岐伯、越人、仲景四聖人之心傳,而運以精思,達以卓論,抉天人之秘奧,闡順逆之精微,作述相承,獨標真諦,舉謬悠之說,一掃而空之,其為功豈淺鮮哉﹗ 愚兄弟不能早購是書以起先君之痼疾,而顧念世之人子或有願讀是書者,爰另梓流傳,以志終天之憾,且以見事親者之不可不知醫也。竹坪兄與宜悉心校讎,付諸剞 劂,謹敘其意,以為緣起云。
道光壬寅歲季春下浣丹徒趙克宜小樓序
昌邑黃先生醫書八種序
敘曰︰上古天真淳悶,嬰疾者少。然而黃帝、岐伯、俞跗、雷公之倫,即已勤求至道,惠濟寰宇。豈非風濕寒暑,天不能無偏行,疾痛癢 ,人亦何容不豫計也。三代之際,掌以專官,世宿其業,民無天枉。秦棄舊典,術遂淆亂,扁鵲、倉公,晨星落落。至於漢末,長沙崛起,上承往聖,醫乃有宗。魏 晉六朝,叔和、張之隱、居翊之微有發明,未言樞轄。唐宋而降,源遠末分,比之江同出岷而枝別三千,淺深泛濫,難以概焉。 國朝昌邑黃氏,慨念醫術紛歧,斯道將墜,一以黃、岐、盧、張四聖為標準,於是有《四聖心源》、《素靈微蘊》、《四聖懸樞》之作。又念長沙二書,鑽仰雖多, 明晦尚半,於是又有《傷寒懸解》、《傷寒說意》、《金匱懸解》之作。《神農本草》,不見《漢志》,中間地名,頗雜後代,病其非真,不無貽誤,乃複因長沙所 用之品,推求功用,為《長沙藥解》四卷。有未備者,別繹《大觀本草》諸書,補之為《玉楸藥解》八卷。 八種之書,昔遠詞文,義閎體博,末學粗工,卒難尋究。昧者未睹玄微,略循枝葉,輒疑黃氏意主扶陽,不無偏勝。不知黃氏之言曰︰足太陰以濕土主令,足陽明從 燥金化氣,是以陽明之燥,不敵太陰之濕。及其病也,胃陽衰而脾陰旺,濕居八九。胃主降濁,脾主升清,濕則中氣不運,升降反作,清陽下陷,濁陰上逆。人之衰 老病死,莫不由此。以故醫家之○首在中氣。中氣在二土之交,土生於火而火化於水,火盛則上燥,水盛則土濕。瀉水補火,抑陰扶陽,使中氣輸轉,清濁複位,卻 病延年,莫妙於此。此黃氏之微言也,神而明之,詎有偏勝患乎﹗
八種之書,刻於張氏《宛鄰叢書》,四種,余四種,無刻本。銘慮其久將佚也,幕友江右楊舍人希閔錄有全本,因更校刻,以廣其傳。上士十載悟 玄,下士見之,以為尚白,書之微惡,在人自領,何能相貸為縷陳乎。黃氏尚有《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懸解》,見《四庫提要》目中。今訪未得,殆 佚遺矣。
咸豐十一年四月一日長沙徐樹銘
序
嗚呼﹗醫學之壞,至今日而極矣。其鬻術者無論也,即有一二嗜古之士,欲以涉獵方書,研求醫理,而謬種流傳,往往守一先生之言,以為標準。俗學茫昧, 千手一律,殺人如麻,不可殫記。有詰而難之者,曰︰吾之學,朱、張、劉、李之學也,吾之方,固出自景岳《八陣》、葉氏《指南》之所傳也,然而不愈者,有命 焉,非醫之咎也。噫﹗雖予亦以為非醫之咎也,何則彼其耳目錮蔽已深,性靈 沒日久,雖欲自拔而不能,亦大可哀也已。余自束發,侍先父母疾,即喜翻閱醫書。初師喻嘉言昌,又師陳修園念祖,十年無所得。道光戊申,江西陳廣敷溥以玉楸 黃先生《醫書八種》抄本相餉。其源不盡出自醫家,而自唐以後,談醫者莫之能及,二千年不傳之絕學,至是始得其真。爰取《四聖心源》、《素靈微蘊》,鋟板行 世,一時醫風,翕然丕變。
今湘鄉左君菊農繼明毅然以昌明醫學為己任,費 錢一千有奇,重刊其全部,而以校讎之役相屬。其嘉惠來學之心,可謂習 矣。夫菊農亦嘗從事於朱、張、劉、李、景岳《八陣》、葉氏《指南》之說者,而一旦棄之如遺。何今之自命為名醫者先入以為主,抵死而不悟﹗讀此書曾不汗流浹 背,一發其羞惡是非之良,不亦慎乎﹗或曰︰朱、張、劉、李,古大家也,張景岳、葉天士,亦近今之名手也,斯與黃氏,優劣惡從而辨之?不知黃氏所傳者,黃 帝、岐伯、越人、仲景四聖之心法,彼則背而馳焉。異端曲學,足以害道,辭而辟之,大聲疾呼,吾黨之責也。譬之儒家,《素問》、《靈樞》,醫之六經也,《傷 寒》、《金匱》,醫之四子書也。若黃氏之羽翼仲景,方之朱子,何多讓焉﹗宗黃氏即以宗仲景,不宗仲景,黃岐之法不立,不宗黃氏,仲景之法不明。昌黎有言︰ 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讀。段師琵琶,須不近樂器,十年乃可授,吾願世之好學深思者,將後世一切非聖之書,視之如洪水猛獸,而一以仲景為歸,涵濡既久,漸漬而 化焉。若涉迷津,臻彼岸,導歧路,騁康莊,有不自旋其面目而捐棄故伎,如菊農之勇者,無是人也。黃氏尚有《周易懸象》、《素問懸解》、《靈樞懸解》若干 卷,《四庫全書提要》存目中已著錄。聞其昌邑裔孫珍藏甚密,儻更有大力者搜而傳之,於以康濟群生,補救劫運,豈非醫林之盛事哉﹗
同治元年月四朔日湘潭後學歐陽兆熊序
序
余癸亥在資州,患失眠疾,醫者言,人人殊,各盡所學,迄未霍然。甲子因公赴長沙,遇左君繼明,為治頗效。見其為人主方輒有驗,詢之始知寢饋於黃氏醫 書者有年。其書理明辭達,迥異諸家,因攜以入蜀。乙丑秋,權渝郡錫韋卿觀察及同官諸君子咸善是書,相與醵金鏤版,以廣其傳。至是告成,爰弁數言,以志緣 起。
同治丙寅八月長沙黃濟識
黃氏遺書序
醫者,生人之術也,不善用之,則之生而之死。昔仲景痛宗族之淪亡,患醫者之不研求經旨,著《傷寒》、《金匱》諸書。方術家奉為神明,競相祖述。顧其 文詞簡古,理解深微,猝難尋求,又為王叔和亂其篇第,旨趣隔越,加以庸工罔識,私智穿鑿,別立異說,枝葉橫生,訛謬百出,遂使學人去此昭昭,即彼昏昏,幾 成痼疾。蓋自宋元以來,斯道榛蕪極矣。國朝龍興,間運遂開,古來絕學,自晦昧而就高明,如日再中。即方術一家,亦 乎抗衡往哲,標準來茲。若吳江徐靈胎、錢塘張隱庵、吳門葉天士、閩中陳修園諸人,皆有廊清推陷之功,羽翼闡揚之力,而集其大成者,尤推昌邑黃坤載先生。先 生著書,以地元為主,以扶陽抑陰為義。窺其旨趣,蓋原本大《易》,合符《河》、《洛》、約契《參同》,所謂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者。於仲景之學,不啻親承謦 咳而面聆緒言也。
夫死病而藥生之,醫莫不有是心也,乃生病而藥死之,夫豈醫者之本意,抑亦誤於其所讀之書而已。先生痛心疾首,於謬種之流傳,而獨以超悟析此微言,其有功於仲景,豈鮮哉,抑其有德於生民,豈有涯 哉﹗
彭器之觀察服膺是書,謀鋟版於蜀,以廣其傳,並丐余一言以為重。余惟先生之書,凡有識者,皆知其不可祧。特恐學人襲謬承訛,不肯捐棄故技,故特表章之,庶幾知所從事云爾。
時同治七年歲在戊辰八月之吉完顏崇實序
重刻黃氏遺書序
昌邑黃坤載先生,學究天人,湛深《易》理,其精微之蘊,托醫術以自見。著《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四聖心源》、《四聖懸樞》、《素靈微蘊》等書,凡八種,一掃積蒙,妙析玄解,自仲景以後,罕有倫比。其宗旨言︰中皇轉運,沖氣布 ,水木宜升,金火宜降而已。
蓋乾坤之運,一闔一辟,陰陽之用,一消一長,易道易簡,理固如是,即醫亦豈有殊理哉﹗且惟聖人,為能法天,自大賢以下,則皆法也,夫豈不用 天,天在地中故也。黃泉黑壤,深潛九幽,而一陽自地而發,生五行,附地而旋轉,而變化,裁成之道在此矣。余嘗取先生所言証之《靈樞》、《素問》及《傷 寒》、《金匱》諸書,意皆符合,特古人未嘗顯言,至先生始揭其秘耳。
先生虛明研慮,嘗自負古人無雙。曩時讀仲景書,幾乎一字不解,迨其後一旦大悟,遂成此八種。夫以先生之虛明,而猶有所不解,其不解,殆非猶 夫人之不解矣。以先生之研慮,而猶有待於悟,其所悟,殆非猶夫人之所悟矣。乃至於既悟而所言之理,固猶夫人之所知也,然不能不推先生為獨知。
《老子》曰︰知常曰明。又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在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之,不足為道。然則讀先生是書者,可於此而 得其微意所在矣。夫《易》言天道,而寄其用於卜筮,先生明《易》,而著其理於醫術,天下事何淺之非深,何遠之非近,豈獨醫為然哉﹗器之觀察將刻是書,嘉惠 學人,以複初略嘗從事於此,屬為序言,爰述大旨。至其精微所在,不可得而陳也。
同治七年歲次戊辰九月之吉吳郡顧複初序
重刻黃氏醫書序
古今醫書,汗牛充棟,讀不勝讀,尤刻不甚刻也。不善讀者,狃於所習,失之於偏,則其誤猶在一己,不善刻者,茫無所擇,失之於濫,則其害將遍天下。夫 刻書者豈嘗有意貽害哉,其心方以著書立說,皆有利於人世,而詎知適以成害耶。且天地間之可以生人者,無不可以殺人者也。聖人體天地好生之心,製為種種生人 之具,後世浸失其意,遂往往至於殺人。兵刑其大端,而醫術則亦非細故也。
上古醫藥未興,其民多壽,後世方書日繁,其民多夭,其故何哉?蓋醫藥非所以生○特補天地之或有所憾,而人乃恃有醫藥,每無疾而致疾,有疾而 又不慎其疾,此殺人之所以多也。夫神農著《本草》者,而後世讀《本草》,輒各主所見,其說不同。越人著《難經》,而讀《難經》者,複不求甚解,而其旨益 晦。聖人以生人之心著書,故其書駁而精,世人以售術之心著書,故其書 而辨。彼淺陋者勿論已,即專門名家,赫赫在人耳目者,亦不免有自炫其術之見。此仲景氏《金匱》一書,能以生人為心,故遂獨有千古。而昌邑黃氏宗之,微言創 義,暢發其旨,亦可謂獨得千古之秘者矣。顧其書不甚傳,陽湖張氏求其全集,積二十年乃得刊行於世,於是遠近始稍有知之者。夫學儒不宗六經,而好騁百氏之 說,其學卑,習醫不宗仲景,而墨守一家之言,其術謬。譬如聖人製兵與刑,辟以止辟,刑期無刑,皆生人之心也。自姑息之政行,嚴酷之吏起,而生意凋敝矣。予 既讀黃氏之書,而猶恐其行之不遠也,複命次兒汝琮鋟版多印,以寄四方。願好言醫者,家置一編,即欲藉以售術,亦庶幾不失宗旨也夫。
同治七年十二月江夏彭崧毓撰
卷一 天人解
昔在黃帝,咨於岐伯,作《內經》以究天人之奧。其言曰︰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然則善言人者,必有驗於天矣。天人一也,未識天道,焉知人理﹗
慨自越人、仲景而後,秘典弗著,至教無傳。嘆帝宰之杳茫,悵民義之幽深,徒托大象,不測其原,空撫渺躬,莫解其要。人有無妄之疾,醫乏不死之方,群稱乳虎,眾號蒼鷹。哀彼下泉之人,念我同門之友,作天人解。
陰陽變化
陰陽未判,一氣混茫。氣含陰陽,則有清濁,清則浮升,濁則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則為陽,降則為陰,陰陽異位,兩儀分焉。清濁之間,是謂中氣,中氣 者,陰陽升降之樞軸,所謂土也。樞軸運動,清氣左旋,升而化火,濁氣右轉,降而化水。化火則熱,化水則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氣溫,升而 不已,積溫成熱,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氣涼,降而不已,積涼成寒,而化水矣。
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陰陽之升降,陰陽即中氣之浮沉。分而名之,則曰四象,合而言之,不過陰陽,分而言之,則曰陰陽,合而言 之,不過中氣所變化耳。四象輪旋,一年而周。陽升於歲半之前,陰降於歲半之後。陽之半升則為春,全升則為夏,陰之半降則為秋,全降則為冬。春生夏長,木火 之氣也,故春溫而夏熱。秋收冬藏,金水之氣也,故秋涼而冬寒。土天專位,寄旺於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時,則在六月之間。土合四象,是謂五行也。
五行生剋
五行之理,有生有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其相生相剋,皆以氣而不以質也,成質則不能生剋矣。
蓋天地之位,北寒、南熱、東溫、西涼。陽升於東,則溫氣成春,升於南,則熱氣成夏,陰降於西,則涼氣成秋,降於北,則寒氣成冬。春之溫生夏 之熱,夏之熱生秋之涼,秋之涼生冬之寒,冬之寒生春之溫。土為四象之母,實生四象,曰火生土者,以其寄宮在六月火令之後,六月濕盛,濕為土氣也。其實水火 交蒸,乃生濕氣,六月之時,火在土上,水在土下,寒熱相逼,是以濕動。濕者,水火之中氣。土寄位於西南,南熱而西涼,故曰火生土,土生金也。
相剋者,製其太過也。木性發散,斂之以金氣,則木不過散;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氣,則火不過炎;土性濡濕,疏之以木氣,則土不過濕;金性收斂,溫之以火氣,則金不過收;水性降潤,滲之以土氣,則水不過潤,皆氣化自然之妙也。
臟腑生成
人與天地相參也。陰陽肇基,爰有祖氣,祖氣者,人身之太極也。祖氣初凝,美惡攸分,清濁純雜,是不一致,濃薄完缺,亦非同倫,後日之靈蠢壽夭,貴賤貧富,悉於此判,所謂命秉於生初也。
祖氣之內,含抱陰陽,陰陽之間,是謂中氣。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氣左旋,則為己土,中氣右轉,則為戊土。戊土為胃,己土為脾。
已土上行,陰升而化陽,陽升於左,則為肝,升於上,則為心。戊土下行,陽降而化陰,陰降於右,則為肺,降於下,則為腎。肝屬木而心屬火,肺 屬金而腎屬水。是人之五行也。五行之中,各有陰陽,陰生五臟,陽生六腑。腎為癸水,膀胱為壬水,心為丁火,小腸為丙火,肝為乙木,膽為甲木,肺為辛金,大 腸為庚金。五行各一,而火分君相,臟有心主相火之陰,腑有三焦相火之陽也。
氣血原本
肝藏血,肺藏氣,而氣原於胃,血本於脾。蓋脾土左旋,生發之令暢,故溫暖而生乙木,胃土右轉,收斂之政行,故清涼而化辛金,午半陰生,陰生則降,三 陰右降,則為肺金。肺金即心火之清降者也,故肺氣清涼而性收斂。子半陽生,陽生則升,三陽左升,則為肝木。肝木即腎水之溫升者也,故肝血溫暖而性生發。腎 水溫升而化木者,緣己土之左旋也,是以脾為生血之本。心火清降而化金者,緣戊土之右轉也,是以胃為化氣之原。
氣統於肺,凡臟腑經絡之氣,皆肺氣之所宣布也,其在臟腑則曰氣,而在經絡則為衛。
血統於肝,凡臟腑經絡之血,皆肝血之所流注也,其在臟腑則曰血,而在經絡則為營。營衛○經絡之氣血也。
精神化生
肝血溫升,升而不已,溫化為熱,則生心火,肺氣清降,降而不已,清化為寒,則生腎水。水之寒者,六腑之悉凝也,陰極則陽生,故純陰之中,又含陽氣, 火之熱者,六腑之盡發也,陽極則陰生,故純陽之中,又胎陰氣。陰中有陽,則水溫而精盈,陽中有陰,則氣清而神旺。神發於心,方其在肝,神未旺也,而已現其 陽魂,精藏於腎,方其在肺,精未盈也,而先結其陰魄。《素問》︰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出入者,謂之魄。蓋陽氣方升,未能化神,先化其魂,陽氣全升,則 魂變而為神。魂者,神之初氣,故隨神而往來。陰氣方降,未能生精,先生其魄,陰氣全降,則魄變而為精。魄者,精之始基,故並精而出入也。
形體結聚
肝主筋,其榮爪,心主脈,其榮色,脾主肉,其榮唇,肺主皮,其榮毛,腎主骨,其榮發。
凡人之身,骨以立其體幹,筋以束其關節,脈以通其營衛,肉以培其部分,皮以固其肌膚。皮毛者,肺金之所生也,肺氣盛則皮毛致密而潤澤。肌肉 者,脾土之所生也,脾氣盛則肌肉豐滿而充實。脈絡者,心火之所生也,心氣盛則脈絡疏通而條達。筋膜者,肝木之所生也,肝氣盛則筋膜滋榮而和暢。髓骨者,腎 水之所生也,腎氣盛則髓骨堅凝而輕利。五氣皆備,形成而體具矣。
五官開竊
肝竅於目,心竅於舌,脾竅於口,肺竅於鼻,腎竅於耳。五臟之精氣,開竅於頭上,是謂五官。
手之三陽,自手走頭,足之三陽,自頭走足,頭為手足六陽之所聚會。五臟陰也,陰極生陽,陽性清虛而親上,清虛之極,神明出焉。五神發露,上 開七竅,聲色臭味,於此攸辨。官竅者,神氣之門戶也。清陽上升,則七竅空靈,濁陰上逆,則五官窒塞。清升濁降,一定之位。人之少壯,清升而濁降,故上虛而 下實,人之衰老,清陷而濁逆,故下虛而上實。七竅之空靈者,以其上虛,五官之窒塞者,以其上實。其實者,以其虛也,其虛者,以其實也。
五氣分主
肝屬木,其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聲呼,其液泣。心屬火,其臭焦,其味苦,其聲笑,其液汗,其色赤。脾屬土,其味甘,其聲歌,其液涎,其色黃,其臭香。肺屬金,其聲哭,其液涕,其色白,其臭腥,其味辛。腎屬水,其液唾,其色黑,其臭腐,其味鹹,其聲呻。
蓋肝主五色,五臟之色,皆肝氣之所入也,人心為赤,入脾為黃,入肺為白,入腎為黑。心主五臭,五臟之臭,皆心氣之所入也,入脾為香,入肺為 腥,入腎為腐,入肝為臊。脾主五味,五臟之味,皆脾氣之所入也,入肺為辛,入腎為鹹,入肝為酸,入心為苦。肺主五聲,五臟之聲,皆肺氣之所入也,入腎為 呻,入肝為呼,入心為言,入脾為歌。腎主五液,五臟之液,皆腎氣之所入也,入肝為淚,入心為汗,入脾為涎,入肺為涕。
五味根原
木曰曲直,曲直作酸。火曰炎上,炎上作苦。金曰從革,從革作辛。水曰潤下,潤下作鹹。土爰稼穡,稼穡作甘。火性炎上,上炎則作苦。水性潤下,下潤則 作鹹。木性升發,直則升而曲則不升,鬱而不升,是以作酸。金性降斂,從則降而革則不降,滯而不降,是以作辛。使坎離交 ,龍虎回環,則火下炎而不苦,水上潤而不鹹,木直升而不酸,金從降而不辛。金木者,水火所由以升降也。木直則腎水隨木而左升,金從則心火隨金而右降。木曲 而不直,故腎水下潤,金革而不從,故心火上炎。而交濟水火,升降金木之權,總在於土。土者,水火金木之中氣,左旋則化木火,右轉則化金水,實四象之父母 也。不苦、不鹹、不酸、不辛,是以味甘。己土不升,則水木下陷,而作酸鹹,戊土不降,則火金上逆,而作苦辛。緣土主五味,四象之酸苦辛鹹,皆土氣之中鬱 也。四象之內,各含土氣,土鬱則傳於四臟,而作諸味。調和五臟之原,職在中宮也。
五情緣起
肝之氣風,其志為怒。心之氣熱,其志為喜。肺之氣燥,其志為悲。腎之氣寒,其志為恐。脾之氣濕,其志為思。蓋陽升而化火則熱,陰降而化水則寒。離火 上熱,泄而不藏,斂之以燥金,則火交於坎腑,坎水下寒,藏而不泄,動之以風木,則水交於離宮。木生而火長,金收而水藏。當其半生,未能茂長,則鬱勃而為 怒,既長而神氣暢達,是以喜也。當其半收,將至閉藏,則牢落而為悲,既藏而志意幽淪,是以恐也。物情樂升而惡降,升為得位,降為失位。得位則喜,未得則 怒,失位則恐,將失敗悲,自然之性如此。其實總土氣之回周而變化也。己土東升,則木火生長,戊土西降,則金水收藏,生長則為喜怒,收藏則為悲恐。若輪樞莫 運,升降失職,喜怒不生,悲恐弗作,則土氣凝滯,而生憂思。心之志喜,故其聲笑,笑者,氣之升達而酣適也。腎之志恐,故其聲呻,呻者,氣之沉陷而幽菀也。 肝之志怒,故其聲呼,呼者,氣方升而未達也。肺之志悲,故其聲哭,哭者,氣方沉而將陷也。脾之志憂,故其聲歌,歌者,中氣結鬱,故長歌以泄懷也。
精華滋生
陰生於上,胃以純陽而含陰氣,有陰則降,濁陰下降,是以清虛而善容納。陽生於下,脾以純陰而含陽氣,有陽則升,清陽上升,是以溫暖而善消磨。水殼入 胃,脾陽磨化,渣滓下傳,而為糞溺,精華上奉,而變氣血。氣統於肺,血藏於肝,肝血溫升,則化陽神,肺氣清降,則產陰精。五臟皆有精,悉受之於腎,五臟皆 有神,悉受之於心,五臟皆有血,悉受之於肝,五臟皆有氣,悉受之於肺,總由土氣之所化生也。土爰稼穡,稼穡作甘,榖味之甘者,秉土氣也。五殼香甘,以養脾 胃,土氣充盈,分輸四子。己土左旋,穀氣歸於心肺,戊土右轉,穀精歸於腎肝。脾胃者,倉稟之官,水穀之海,人有胃氣則生,絕胃氣則死。胃氣即水穀所化,食 為民天,所關非細也。
糟粕傳導
水穀入胃,消於脾陽,水之消化,較難於榖。緣脾土磨化,全賴於火,火為土母,火旺土燥,力能剋水,脾陽蒸動,水穀精華,化為霧氣,游溢而上,歸於肺 家,肺金清肅,霧氣降洒,化而為水,如釜水沸騰,氣蒸為霧也。氣化之水,有精有粗,精者入於臟腑而為津液,粗者入於膀胱而為溲溺。溲溺通利,胃無停水,糟 粕後傳是以便乾。
《靈樞‧營衛生會》︰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氣水變化於中焦,漚者,氣水方化而未盛也,及其已化,則氣騰而上,盛於胸膈,故如霧露,水流而下,盛於膀胱,故如川瀆。川瀆之決,由於三焦,《素問‧靈蘭秘典》︰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蓋三焦之火秘,則上溫脾胃而水道通,三焦之火泄,則下陷膀胱而水竅閉。《靈樞‧本輸》︰三焦者,足太陽少陰之所將,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 別入貫 腸,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以水性蟄藏,太陽寒水蟄藏,三焦之火秘於腎臟,則內溫而外清。水府清通,上竅常開,是 以氣化之水滲於膀胱,而小便利。若太陽寒水不能蟄藏,三焦之火泄於膀胱,膀胱熱癃,水竅不開,脾胃寒鬱,但能消榖,不能消水,水不化氣上騰,爰與谷滓並入 二腸,而為泄利。泄利之家,水入二腸而不入膀胱,是以小便不利。所謂實則閉癃者,三焦之火泄於膀胱也。
經脈起止
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是謂六腑,肝、心、脾、肺、腎、心包,是謂六臟,六臟六腑,是生十二經。經有手足不同,陽明大腸、太陽小腸、少陽 三焦,是謂手之三陽經,陽明胃、太陽膀胱、少陽膽,是謂足之三陽經,太陰脾、少陰腎、厥陰肝,是謂足之三陰經,太陽肺、少陰心、厥陰心主,是謂手之三陰 經。手之三陽,自手走頭。手陽明,自次指,出合榖,循臂上廉,上頸,入下齒,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手太陽,自小指,從手外側,循臂下廉,上頸,至目 內 。手少陽,自名哄AA循手表,出臂外,上頸,至目銳 。三經皆自臂外而走頭,陽明在前,太陽在後,少陽在中。
足之三陽,自頭走足。足陽明行身之前,自鼻之交 ,循喉嚨,入缺盆,下乳,挾臍循脛外,入大指次指。足太陽行身之後,自目內 ,上額,交巔,下項,挾脊,抵腰,貫臀,入中,出外踝,至小指。足少陽行身之側,自目銳 ,從耳後,下頸,入缺盆,下胸,循脅,從膝外廉,出外踝,入名指。三經皆自腿外而走足,陽明在前,太陽在後,少陽在中。
足之三陰,自足走胸。足太陰行身之前,自大指,上內踝,入腹,上膈。足少陰行身之後,自小指,循內踝,貫脊,上膈,注胸中。足厥陰行身之側,自大指,上內踝,抵小腹,貫膈,布脅肋。三經皆自腿裡而走胸,太陰在前,少陰在後,厥陰在中。
手之三陰,自胸走手。手太陰,自胸,出腋下,循 內前廉,入寸口,至大指。手少陰,自胸,出腋下,循 內後廉,抵掌後,至小指。手厥陰,自胸,出腋下,循 內,入掌中,至中指。三經皆自臂裡而走手,太陰在前,少陰在後,厥陰在中。
手三陽之走頭,足三陽之走足,皆屬其本府而絡其所相表裡之藏,足三陰之走胸,手三陰之走手,皆屬其本藏而絡其所相表裡之腑。手陽明與手太陰 為表裡,足陽明與足太陰為表裡,手太陽與手少陰為表裡,足太陽與足少陰為表裡,手少陽與手厥陰為表裡,足少陽與足厥陰為表裡。六陽六陰,分行於左右手足, 是謂二十四經也。
奇經部次
奇經八脈、督、任、沖、帶、陽蹺、陰蹺、陽維、陰維。督脈行於身後,起於下極之俞,並入脊裡,上至風府,入屬於腦,諸陽之綱也。任脈行於身前,起於中極之下,循腹裡,上關元,入目,絡舌,諸陰之領也。衝脈起於氣衝,並足少陰,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諸經之海也。
帶脈起於季脅,回身一周,環腰如帶,諸經之約也。陽蹺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於風池,主左右之陽也。陰蹺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交貫衝 脈,主左右之陰也。陽維起於諸陽會,維絡於身,主一身之表也。陰維起於諸陰交,維絡於身,主一身之裡也。陽蹺、陰維者,足太陽之別。陰蹺、陽維者,足少陰 之別。
凡此八脈者,經脈之絡也。經脈隆盛,入於絡脈,絡脈滿溢,不拘於經,內溉臟腑,外濡腠理,別道自行,謂之奇經也。
營氣營運
水穀入胃,化生氣血。氣之剽悍者,行於脈外,命之曰衛。血之精專者,行於脈中,命之曰營。
營衛營運,一日一夜,周身五十度。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脈六動。一息六動,人之常也,一動脈行一寸,六動脈行六寸。
《靈樞‧脈度》︰手之六陽,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陰,從手至胸,長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 陽,從足至頭,長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陰,從足至胸,長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蹺脈從足至目,長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 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脈、任脈,長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平人一日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一息脈行六寸,十息脈 行六尺。一日百刻,一刻一百三十五息,人氣半周於身,脈行八丈一尺,兩刻二百七十息,人氣一周於身,脈行十六丈二尺,百刻一萬三千五百息,人氣五十周於 身,脈行八百一十丈。
營氣之行也,常於平旦寅時,從手太陰之寸口始。自手太陰注手陽明,足陽明注足太陰,手少陰注手太陽,足太陽注足少陰,手厥陰注手少陽,足少 陽注足厥陰,終於兩蹺、督、任,是謂一周也。二十八脈,周而複始,陰陽相貫,如環無端。五十周畢,明日寅時,又會於寸口。此營氣之度也。
衛氣出入
衛氣,書行陽經二十五周,夜行陰臟二十五周。
衛氣之行也,常於平旦寅時,從足太陽之睛明始。晴明在目之內 ,(足太陽之穴也。)平旦陽氣出於目,目張則氣上行於頭,循項,下足太陽,至小指之端。別入目內 ,下手太陽,至小指之端。別入目銳 ,下足少陽,至小指次指之端。上循手少陽之分側,下至名指之端。別入耳前,下足陽明,至中指之端。別入耳下,下手陽明,至次指之端。其至於足也,入足心, 出內踝,下入足少陰經。陰蹺者,足少陰之別,屬於目內 ,自陰蹺而複合於目,交於足太陽之晴明,是謂一周。如此者,二十五周。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於是內入於陰藏。其入於陰也,常從足少陰之經而注於腎,腎注 於心,心注於肺,肺注於肝,肝注於脾,脾複注於腎,是謂一周。如此者,二十五周。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於是外出於陽經。其出於陽也,常從腎至足少陰之經而 複合於目。
衛氣入於陰則寐,出於陽則寤。一日百刻,周身五十,此衛氣之度也。《難經》營衛相隨之義,言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相附而行,非謂其同行於一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