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於胃、十二指腸潰瘍之治療與保健

胃或十二指腸粘膜被腐蝕,形成瘡面,就是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胃或十二指腸潰瘍,乃一般所說的消化性潰瘍,是一種復發率相當高的慢性疾病,雖然不足以致命,但卻會經常困擾病人的生活。它常伴有高機率的合併症,須特別注意。

病因病理

由於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發病原因和症狀差不多,其原因與高級神經活動的關係十分密切。

我們都知道,人體的一切器官,都是受大腦管理的,胃和十二指腸也不例外。如果大腦皮層受到某些有害的刺激,例如憂愁、恐懼、憤怒、精神緊張、情緒不穩,或者是過度勞累等等,都會使大腦皮層的機能降低。

在大腦皮層機能降低的同時,比較低級的神經中樞的機能反而亢進,結果就引起胃和十二指腸的功能不正常,引起胃酸過多,分泌增加,胃部肌肉緊張性加強,胃蠕動增加,供應胃和十二指腸血液的血管發生痙攣等等,導致部份的胃粘膜或十二指腸粘膜被消化而形成潰瘍病。

當胃或十二指腸形成潰瘍以後,因為它不像其他的皮膚破損或粘膜損傷那麼容易癒合;由於胃液胃酸的消化與刺激,潰瘍多半會轉變成慢性潰瘍病的疼痛對大腦皮層來說是一種不良的刺激,它可能會加重大腦皮層的神經功能紊亂,並且進一步的加重潰瘍病的症狀,形成惡性循環。這也就是潰瘍病之所以會反復發作,不易癒合的道理。

至於造成消化性潰瘍比較合理的解釋是,消化性潰瘍的病人胃壁或十二指腸分泌粘液的功能較差,因而對胃酸的防禦功能減弱,使具有侵蝕作用的胃酸能日漸消蝕胃壁或十二脂腸,造成疼痛與潰瘍。

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都以男性較多。十二指腸潰瘍以十五到四十五歲的人為多,胃潰瘍則會隨年齡增加而增加。十二指腸潰瘍病人的胃酸分泌通常較正常人多,但胃潰瘍病人則胃酸分泌並不多,有些甚至會比常人低。這只是對兩種潰瘍作大致的分辨,也常有例外。

潰瘍病的發作或復發,還有一些誘因,如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或食進過多刺激性食物、酒、辣椒、咖啡及一些藥物如阿斯匹靈(Aspirin)、可體松(Cortison)、Prednisolone等等,都能使潰瘍病復發惡化,因此潰瘍病病人不宜這些藥物。

臨床症狀

消化性潰瘍常見的症狀就是疼痛。疼痛的部位是在上腹部正中略偏左側。尤其是在空腹時或胃部受到機械性刺激,如蠕動、痙攣、壓力時,都會使產生疼痛。除了疼痛以外,病人有時還會有吐酸水,心口處有些灼燒感覺,噁心、嘔吐、食慾不振、肚腹發脹、噯氣、常有飢餓感、便秘等現象。

消化性潰瘍的合併症很多,十二指腸潰瘍以解黑便為主要臨床症狀,胃潰瘍則以吐血為主。十二指腸潰瘍性出血在季節轉變時最容易發生,而胃潰瘍受季節的影響則不大。依據西醫的統計,大約百分之二十至二十五的病人,在消化性潰瘍的病程中有一次或多次出血,而且相隔時間有愈來愈近的傾向,病人應該格外小心注意。

大部分十二指腸潰瘍的病人都有上腹部疼痛的病史,其特點是空腹是較痛,且常在半夜裡痛醒,食物、牛乳或抗酸劑可以減輕疼痛,出血後疼痛就隨著消失(如果出血後仍然覺得疼痛就應該疑及潰瘍發生穿孔,須立即就醫),病人的個性多較緊張、富有進取心、容易焦慮。

另一方面,胃潰瘍的病人年齡較大,常在飯後疼痛,甚而使病人不敢多吃而導致體減輕,往往在嘔吐之後,疼痛就大為減輕。而且胃潰瘍引起的出血往往較十二指腸出血所引起者更為嚴重,這是因為較大的血管(如胃動脈的分支)受到侵蝕的原故。

消化性潰瘍發生出血後,潰瘍處的血凝塊有助於止血作用,由於空腹時胃的收縮可能使凝血塊掉下,妨礙止血,因此在出血後立即進食以防止胃的“飢饑收縮”可能有助於病人的恢復。

要診斷潰瘍病,可通過作胃液分析,大便潛血反應試驗(Occult Blood)、X光線鋇餐檢查、胃鏡檢查等等,以明確診斷,再行治療,千萬不可隨便服藥。

中醫辨治

潰瘍病在中國醫學上是屬於「胃脘痛」的範圍。胃脘痛又稱胃痛。因胃脘部靠近心窩處發生疼痛,所以又叫「心下痛」。多因常期飲食不節或精神刺激而發病。初則肝胃不和,胃氣鬱滯;久則氣滯血瘀,損傷胃絡,由氣及血而成此症。

臨床上主要有肝胃不和、脾胃虛寒之分。屬於肝胃不和的,如胃脘脹滿、痛連诖肋;兼有心煩、易怒、泛酸、嘈雜、口苦的為火鬱;若痛處固定而拒按,屎黑、脈澀的為血瘀。屬於脾胃虛寒的,症見隱痛喜按、泛吐清水、形疲肢冷、大便不實等。

潰瘍病在臨床上常見的症候有「肝胃不和」、「脾胃虛寒」兩大類。
治療方法,以內治法為主、針灸療法為輔。

一、內治法:

肝胃不和

症狀:有胃脘脹痛,痛連诖肋背後,食後痛甚,胸悶、噯氣、泛酸、口苦、舌苔薄白、脈弦而數或細。

按語:肝胃不和,最主要乃膽汁回流到胃而引起氫離子之滲透到胃壁細胞中造成潰瘍。

治療原則:疏肝泄熱,理氣調中,止痛。
處方:四逆散加減。柴胡十公克、白芍十公克、延胡索十公克、枳殼十公克、木香八公克、甘草六公克、梔子十公克、鬱金十公克、石斛十五公克、青皮六公克、烏賊骨十五公克、蒲黃十公克、五靈脂十公克。水煎服。

以上處方對於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皆有效,主要適用於肝氣鬱結日久化火,火性急迫,犯胃則灼痛;此乃潰瘍之痛;此種刺激會造成大腦皮層傳導紊亂,而造成煩燥易怒、吐酸、嘈雜、口乾、口苦。

在臨床上之應用必須要依辨證論治來加以增減處方,中醫藥在治療胃或十二指腸潰瘍大致上相同。另外有個簡單驗方對於潰瘍痛有相當高的療效,

處方如下:烏賊骨、浙貝母、甘草、延胡索一同研成細粉末,每次服用二錢,每日三次,在兩餐飯中間服用,也可在胃痛時服用。驗方中烏賊骨(又叫海螵蛸)必須要研細,烏賊骨含有磷酸鈣、碳酸鈣、膠質、有機物和氯化鈉等成份,有止痛、止血、制酸及收斂潰瘍創面等作用。

脾胃虛寒型:

症狀:有胃部隱痛,時輕時重,胃部覺冷,喜暖喜按,空腹時痛甚,食後疼痛減輕,多食又脹,或吐清水、口水多、大便溏、怕冷、精神容易疲勞倦怠、舌苔淡白、脈細或脈虛軟沈遲。

症候之分析:脾主四肢,陽虛則四肢欠溫、怕冷、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脾陽不振、消化功能減退、養分吸收不佳、氣血兩虛,故舌淡、脈虛軟或沈遲。另則脾腎虛寒,運化遲鈍,虛中挾實而發生痰濕或食積等兼症,挾有痰濕者可見胸脘痞悶、泛吐痰涎或清水、苔白膩;挾食積者可見納呆、噯腐、苔垢膩。此類胃痛日久不癒,進一步因脾虛統攝無權,也可形成出血,症見反覆出血、便黑、面色価白、唇舌無華、脈弱無力。

治療原則:宜溫脾健胃為主。挾濕痰者,佐以祛痰化濕;挾食積者,佐以消導和中;見出血者,宜加益氣止血之品。

處方:當歸、黃耆、桂枝、白芍、炙甘草、大棗、生薑或乾薑。水煎服。此方乃黃耆建中湯,方用黃耆以補中益氣,使潰瘍部位生肌癒合;小建中湯以溫脾散寒,增加腸胃消化吸收。若胃部冷痛明顯者加高良薑;

大便發黑去桂枝、乾薑,因為桂枝、乾薑皆為辛溫辛散的藥會使血液循環加快,對於有出血傾向者宜少用,以免出血情況加重。脾胃虛寒而出血者黃土湯相當好,但若病人有便秘或高血壓病史時就必須特別注意方中附子的用量。若挾濕痰者宜用香砂六君子湯,濕重加蒼朮、厚朴;挾食積者,宜保和丸消食積。

二、針灸療法

籾 體針療法:

主穴:中脘、內關、足三里、曲池。
備用穴:三陰交、肝俞、胃俞、太沖、內庭。以上穴位都用中等刺激。
耳針療法:取胃點、交感點、皮質下區、腹部、十二指腸點、神門。

飲食防護
潰瘍病人的飲食注意事項及預防:

1.潰瘍病人的食物,既要營養豐富,又要容易消化。要採取少量多餐的辦法,既不使胃部有過分負擔,又可使胃中經常有適量的食物中和胃酸。

2.不吃過冷、過熱、過酸、過硬的食物,不吃辛辣、油炸的食物,不喝濃茶、不喝酒。

3.定時進餐,細嚼慢咽,進食時要保持心情舒暢。

4.不可過度勞累或熬夜。

5.在季節轉換期,尤其秋、冬季要避免受涼;經常運動鍛鍊身體,增強體質,以提高抗病能力。

6.某些藥物如酸性製劑、止痛劑、腎上腺皮質激素、利血平等藥物,對潰瘍病的發作和惡化有影響,應避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