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的中醫診治與護理
肺炎是指肺實質的急性炎症,以寒戰、高熱、咳嗽、咯痰、胸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由於肺臟直接與外界相遇,又為血液循環必經的重要器官,容易成為各種致病因素的侵襲而發病。
引起肺炎的原因主要是細菌感染(其中以革蘭氏陽性球菌感染為主,約占80%以上),其次為病毒、病原體、立克次體、真菌類等。此外,如物理、化學因素及變態反應等都可導致肺炎的發生。
中醫認為肺炎是以肺系為病變中心的外感熱病,屬於中醫的風熱犯肺,痰熱咳嗽範圍。中醫學認為肺炎是以肺系病變為中心的外感熱病,常見的病因有外邪犯肺,痰熱瘀血壅肺,正氣虛弱等幾方面。
一、外邪犯肺 肺開竅於鼻,直接與外界相通,又外合皮毛而主肌表。若寒溫失調,則溫熱及風寒、風熱、燥熱之邪易從口鼻直接侵犯肺臟,或侵襲肌衰,以致邪鬱於肺,清肅失常而發為肺炎。
二、痰熱壅肺 外邪犯肺,鬱而化熱,或臟腑有積熱,上蒸於肺,邪熱灼津為痰,痰熱壅盛,閉阻肺氣而發為肺炎。
三、正氣虛弱,衛外不固 邪之所奏,其氣必虛。老年、病後體虛,或勞累過度,或稟賦不強,正氣虛弱;衛外不固,以致外邪乘虛侵犯皮毛,內舍於肺,肺氣閉鬱而發為肺炎。
綜上所述,外邪直接侵犯肺系,痰熱內阻,正氣虛弱,復感外邪是導致肺炎的基本原因。邪熱阻肺,痰阻氣道,肺失清肅是導致肺炎咳、痰、喘的主要病理機轉。
臨床特徵
肺炎是以肺為病變中心,大多發病急驟,初起可見表衛症狀,主要表現為突然寒戰,隨即發高燒,體溫可達39~40℃間,呈稽留熱型。年老體弱者發熱可不高,或不發熱。可伴有頭痛,全身肌肉痠痛,心跳加快,脈數有力。炎症會波及胸膜,引起胸痛,並隨呼吸和咳嗽胸脅痛疼;並隨著呼吸而疼痛加重。
初起為刺激性咳嗽帶少量黏痰,而後就呈黏液膿痰,痰中可帶血或呈鐵銹色。部分患者可有明顯的消化道症狀,如惡心、嘔吐、腹脹、腹瀉等症狀。病情嚴重者,可出現胸悶氣急,神志恍惚,嗜睡,譫妄或昏迷等。
患者氣促顯著,鼻翼扇動,皮膚乾燥,面色微青紫,部分患者口唇和鼻子周圍有泡疹。早期肺部體徵不明顯,僅有輕度濁音、呼吸音減低和胸膜摩擦音。實變期則有典型體徵,如叩音濁、語音震顫增強,出現支氣管呼吸音或濕囉音等。
辨證論治
肺炎的病理演變是由表入裡,由實轉虛的過程。急病的初起,邪犯肺衛,主要表現為惡寒發熱,咳嗽,胸痛等症。中期表邪入裡,或由寒化熱,為邪熱亢盛階段,邪氣實,正氣還不甚虛,臨床主要表現為熱、痰、咳、喘等邪熱壅肺之證。病到中後期,可有邪熱內陷心包,熱入營血,或正氣虛,而為內閉外脫之變。病到後期,則表現為低熱、乾咳、手腳心熱,唇舌乾燥等肺胃陰傷的見證。
肺炎的治療,初起邪犯肺衛,治宜辛涼宣肺,清熱解毒繼則邪熱壅肺,治宜清熱解毒,宣肺化痰。邪熱內陷心包,熱入營血者,治宜清營透熱,解毒開竅。正氣虛脫者,當益氣救脫。後期肺胃津傷,宜甘涼生津,清肺化痰。以上這是中醫對肺炎的常用治則。若兼有熱結便秘,或夾濕濁者,則通腑、化濁之法亦不可缺。
以下為肺炎的中醫臨床辨證論治證型:
(一)邪犯肺衛
臨床症狀:發熱,惡寒,頭痛,周身痠痛,咳嗽,胸悶或隱痛,口渴,舌邊尖紅,苔薄白或黃,脈浮數。
症狀分析:風熱外襲,衛氣抗邪則發熱。衛氣鬱阻,肌腠失於溫養則惡寒。頭為諸陽之會,風熱侵襲,經氣不利,則頭痛身痛。風熱犯肺,肺失宣降,故咳嗽,胸悶,隱痛,風熱灼傷津液則口渴。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數都為風熱侵犯肺衛之象。辨證以發熱,微惡寒,咳嗽,胸悶,脈浮數為診斷要點。
治療法則:宜以辛涼宣肺,清熱解毒。
參考方藥:以銀翹散加減銀花、連翹、荊芥、薄荷、杏仁、桔梗、蒲公英、魚腥草、前胡、大青葉、天花粉、黃芩、牡丹皮。
(二)邪熱壅肺
臨床症狀:發高燒,咳嗽,胸痛,呼吸氣促鼻煽,咳痰黃稠,或痰中帶血或咯鐵銹色痰,咽乾口渴汗出,面赤或青紫,舌紅苔黃,脈洪大或滑數。
症狀分析:風熱之邪由表入里,塞塞肺氣,邪正交爭劇烈,所以有高熱產生;肺失宣降,故咳嗽,胸痛,氣促鼻煽。
肺熱灼傷津液而為痰,所以咳痰黃稠,或鐵銹色痰。熱傷肺絡則痰中帶血。熱灼傷津液所以口乾舌燥。舌質紅苔黃,脈洪大或滑數都是痰熱內阻之象。辨證以高熱,咳嗽,胸痛,氣促,痰黃稠為診斷要點。
治療法則:宜清熱解毒,宣肺化痰。
參考方藥:麻杏石甘湯合葦莖湯加減。麻黃、杏仁、石膏、葦莖、冬瓜子、桃仁、銀花、魚腥草、蒲公英、天花粉、甘草、連翹、丹皮、虎杖、黃芩。
胸痛嚴重者加鬱金袪瘀止痛;痰中帶血加白茅根、側柏葉涼血止血;煩渴者加知母、天花粉清熱生津;大便秘結者加大黃。
(三)熱入營血
臨床症狀:可見高熱不退,咳喘,煩躁不安,神昏譫語,口唇發紫,面色青紫,或衄血,舌質紅或絳,舌苔黃厚,舌苔少而乾,脈細數。
症狀分析:痰熱壅肺,蘊鬱成毒,所以高熱。肺失宣降則咳嗽。邪熱內傳營血,血行受阻,則面口唇青紫。熱擾心神,輕者煩躁不安,重者神昏譫語。熱傷血絡則衄血,也就是鼻出血。舌紅絳鋒舌苔少,脈細數都是熱入營血之象徵。辨證以高熱,咳喘,煩躁,口唇青紫,舌紅絳,脈細數為要點。
治療法則:清營透熱,解毒開竅。
參考方藥:溫病條辨中之清營湯加滅。水牛角、生地、麥冬、玄參、丹參、銀花、連翹、黃連、桔梗、竹茹、菖蒲、蒲公英、太青葉、牡丹皮、魚腥草。
(四)正氣虛脫
臨床症狀:高熱突然下降,面色蒼白,汗出淋漓不停,或冷汗出,四肢厥冷,精神淡漠,或昏憒不語,呼吸急促,喉間有痰鳴聲,舌質暗淡,脈微欲絕。
症狀分析:熱毒熾盛,氣陰大傷,正不勝邪,邪毒內陷,所以高熱突然下降,面色蒼白,陽氣外越,衛外不固,故汗出淋漓不停。四肢失於溫養則厥冷。陽氣外越,心神失養,所以精神淡漠,嚴重者昏憒不語。痰阻氣道,所以呼吸喘促,喉間痰鳴聲。舌質暗淡,脈微欲絕都是正氣虛脫之象。臨床辨證以面色蒼白,汗出四肢冷,氣促痰鳴,舌淡,脈微欲絕為診斷要點。
治療法則:宜以益氣斂陰,回陽救逆為宜。
參考方藥:參附湯合生脈散加減人參、附子、麥冬、五味子、龍骨、牡蠣、炙甘草。厥脫解除後,仍以清熱解毒、宣肺化痰的方法治療。
(五)氣陰兩虧,痰熱除證
臨床症狀:咳嗽,痰少而黏,低熱,手腳心熱,或有盜汗,咽乾口渴,舌質紅舌苔少,脈細數。
症狀分析:肺炎後期,邪熱逐漸消退,正氣虧虛,痰熱未盡消除,肺失宣肅,所以咳嗽,痰少而黏。肺胃津液損傷則咽乾口渴,手足心熱,盜汗,舌質紅舌苔少,脈細數都是陰虛內熱之象徵。臨床辨證以咳嗽痰少,手足心熱,咽乾口渴為診斷要點。
治療方法:宜以益氣養陰,清肺化痰為宜。
參考方藥:清燥救肺湯加減治之。沙參、麥冬、生地黃、天花粉、杏仁、桑葉、批杷葉、黃芩、地骨皮、蒲公英、魚腥車。
潮熱嚴重者加青蒿、鱉甲;盜汗重者加浮小麥、牡蠣。
護理要點
1.肺炎發作期一般是須要住院治療,臥床休息。讓病人進食一些較易消化的食物,鼓勵病人多飲用開水。
2.隨時多注意觀察病人的病情變化,如呼吸,血壓,脈博,體溫,痰色,尿量,神志,舌質,舌苔等症狀,並詳細紀錄。
3.若病患高溫時,應以物理降溫法,以冰帶置於膻中處(於兩乳中間之膻中穴),或睡冰枕降溫。可在醫師的指導下幫病者刮沙背部夾脊兩旁及尺澤穴,或少商放血可以加速退熱。
4.病人應當少量多餐,因外感邪氣易損傷脾胃而造成脾胃機能紊亂。所以藥指導病人食用容易消化之半流體食物,如燕麥粥,蛋花湯,藕粉湯或果汁等。
5.在肺炎的恢復期可煮食用百合一兩、杏仁三錢、粳米二兩加少許冰糖食用,可固肺養肺。或以百合一兩、蓮子二兩、瘦豬肉三兩一起煎煮二小時後,喝湯吃肉,理可幫助肺炎恢復。
6.因肺炎是肺實質性病變,所以老年人及小孩病患,應配合西醫補充體液,施打點滴或緊急配合抗生素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