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腑的生理與病理

臟腑學說是研究人體臟腑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係的學說,是中醫理論的主要組成部分。

臟與腑:
臟是指心、肝、脾、肺、腎等五臟。
腑是指小腸、膽、胃、大腸、膀胱、三焦等六腑。
中醫的臟與腑不僅是一個解剖學的觀念,重要的是生理、病理功能的概括,因此其含義與現代醫學的臟器不同。

一、 心與小腸
(一) 心主血脈、其華在面、開竅於舌。
(二) 心藏神
(三) 心主汗
(四) 心與小腸相表裏。
小腸主化物,分別清濁。

二、 肝與膽
(一) 肝藏血、主筋、其華在爪、開竅於目。
(二) 肝主疏泄、主怒。
(三) 肝與膽相表裏。
膽主貯藏膽汁與思維。

三、 脾與胃
(一) 脾主運化、主四肢肌肉、其華在唇、開竅於口。
(二) 脾統血、主升、喜燥惡濕。
(三) 脾與胃相表裏。
胃主受納、胃氣主降、喜濕惡燥。

中醫臟腑的生理與病理 (二)

一、 肺與大腸
(一) 肺主氣、合皮毛、開竅於鼻。
(二) 肺主肅降,輔助心臟
(三) 肺與大腸相表裏
大腸主排泄糟粕、吸收部分水分。

二、 腎與膀胱
(一) 腎藏精、主骨、其華在髮、開竅於耳。
(二) 腎主水、納氣、寓有元陰元陽。
(三) 腎與膀胱相表裏。
膀胱主貯存和排泄尿液。

三、三焦與心包絡
三焦
(一) 部位
(二) 功能
(三) 病變

心包絡
心的外圍組織,保護心臟。

四、氣、血、精、津液
氣、血、精、津液是生命物質活動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來源於先天的腎氣和後天的飲食和空氣,由五臟六腑生化和支配。又反過來滋養全身,保證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