痺病門
周痺
周痺患定無歇止,左右不移上下行,似風偏廢隻手足,口眼無斜有痛疼。
〔註〕:
周痺,或痛或腫,或手或足,患有定處,痛無歇止,或從上病及於下,或從下病及於上;而不似眾痺,痛有歇止,左右相移流走也。
周痺或兩手,或兩足,或隻手足,或偏廢不仁、不用,而似中風,但不口眼喎斜,身有疼痛也。
痺病生死證
痺在筋骨痛難已,留連皮脈易為功,痺久入藏中虛死,藏實不受復還生。
〔註〕:
痺在筋骨,則受邪深,故痛久難已。痺在皮脈,則受邪淺,故易治也。凡痺病日久,內傳所合之藏,則為五藏之痺。
若其人中虛受邪,則難治多死。其人藏實而不受邪,復還於外,則易治多生。
假如久病皮痺,復感於邪,當內傳肺而為肺痺,若無胸滿而煩、喘咳之證,則是藏實不受邪,餘藏倣此。
痺入藏府證
肺痺煩滿喘咳嗽,腎脹尻踵脊代頭,脾嘔痞鞭肢懈墮,心煩悸噫恐時休,數飲臥驚肝太息,飲祕脹瀉在腸究,胞祕沃痛鼻清涕,三焦胃附膽無憂。
〔註〕:
久病皮痺,復感於邪,見胸滿而煩、喘咳之證,是邪內傳於肺,則為肺痺也。
久病骨痺,復感於邪,而見腹脹,尻以代踵,足攣不伸,脊以代頭,傴僂不直之證,是邪內傳於腎,則為腎痺也。
久病肌痺,復感於邪,而見嘔涎、心下痞鞭,四肢懈墮之證,是邪內傳於脾,則為脾痺也。
久病脈痺,復感於邪,而見心煩、心悸、嗌乾、噫氣,有時則恐之證,是邪內傳於心,則為心痺也。
久病筋痺,復感於邪,而見喜飲小便數多,夜臥則驚太息之證,是邪內傳於肝,則為肝痺也。
久痺不已,復感於邪,藏實不受而傳府者,凡見喜飲小便祕,不脹則瀉,不瀉則脹之證,是邪內傳於大小腸,則為腸痺也。
凡見少腹胞中,按如沃湯狀而痛,小便祕澀,鼻流清涕之證,是邪內傳於膀胱,則為胞痺也。
三焦之痺附於膀胱,從水道也。胃痺附於大、小二腸,從傳化也。膽為清淨之府,不受痺邪,故曰無憂也。
小續命湯 增味五痺湯
痺虛加減小續命,痺實增味五痺湯,麻桂紅花芷葛附,虎羊耆草二防羌。
〔註〕:
痺虛,謂氣虛之人病諸痺也。宜用加減小續命湯。風勝,行痺,倍防風。寒勝,痛痺,倍附子。濕勝,著痺,倍防己。
1.皮痺,加黃耆或桂枝皮。
2.脈痺,加薑黃或加紅花。
3.肌痺,加葛根或加白芷。
4.筋痺,加羚羊角或加續斷。
5.骨痺,加虎骨或加狗脊。
6.有汗,減麻黃。
7.便溏,減防己。
8.寒勝,減黃芩,加乾薑。
9.熱勝,減附子,加石膏,加減治之。
痺實,謂氣血實之人病諸痺也。宜用增味五痺湯。即麻黃、桂枝、紅花、白芷、葛根、附子、虎骨、羚羊角、黃耆、甘草、防風、防己、羌活也。行痺,以羌活、防風為主。痛痺,以麻黃、附子為主。著痺,以防己、羌活為主。
1.皮痺,以黃耆、桂枝皮為主。
2.脈痺,以紅花、桂枝為主。
3.肌痺,以葛根、白芷為主。
4.筋痺,以羚羊角為主。
5.骨痺,以虎骨為主。增味於五痺治之可也。
木通湯 附子五苓散 蒼朮五苓散
三痺木通長流水,濕加防己風羌防,寒痺附麻分汗入,胞腸五苓附子蒼。
〔註〕:
三痺,謂行痺、痛痺、著痺也。宜用木通一味,不見水者二兩,以長流水二碗,煎一碗,熱服取微汗,不愈再服,以愈為度。
1.若其痛上下、左右流走相移者,加羌活、防風以祛風邪。
2.其痛,苦甚者,有汗加附子,無汗加麻黃,以去寒邪。
3.其痛,重著難移者,加防己以勝濕邪,其所應加之藥,不可過三錢,弱者俱減半服。
胞痺,宜用五苓散加附子。
腸痺,宜五苓散加蒼朮,以利寒飲也。五苓散方在《傷寒門》。
三痺湯 獨活寄生湯
三痺十全無白朮,牛秦續杜細獨防,獨活加桑除耆續,入藏乘虛久痺方。
〔註〕:
三痺,謂三痺湯。即十全大補湯無白朮,加牛膝、秦艽、續斷、杜仲、細辛、獨活、防風也。
獨活,謂獨活寄生湯。依三痺湯方,加桑寄生,除去黃耆、續斷也。
此皆治五痺不已,乘虛入藏,反留連日久,調理痺病之方也。
黃耆益氣湯
黃耆益氣虛皮痺,皮麻不知癢與疼,補中益氣加紅蘗,味秋芩夏桂加冬。
〔註〕:
氣實麻木,用小續命湯加麻黃治之。
氣虛麻木,用黃耆益氣湯。即補中益氣湯,加紅花、黃蘗也。
1.秋加五味子。
2.夏加黃芩。
3.冬加桂枝皮。
蠲痺湯 加味升陽散火湯
蠲痺冷痺身寒厥,附歸耆草桂羌防,肌熱如火名熱痺,羚犀升陽散火湯。
〔註〕:
蠲痺湯,即附子、當歸、黃耆、炙草、官桂、羌活、防風。治痺病,而身寒無熱,四肢厥冷,名曰冷痺也。
加味升陽散火湯,即《內傷門》升陽散火湯加羚羊角、犀角。治痺病而肌熱如火,名曰熱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