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薷
香 薷《名医别录》
来源 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海洲香薷Elsholtzia splendens Nakai ex F.Maekawa.干燥的地上部分。
海洲香薷
香薷/香薷段(底部)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50cm。茎黄紫色,四棱形,被短柔毛,叶对生,卵状三角形或披针形,基部楔形,下部边缘具疏锯齿;两面被短柔毛,下面密布腺点,凹陷,穗状花序,顶生,苞片广卵形,边缘有睫毛,萼钟形,外被白色短硬毛,5齿裂近相等,花冠玫瑰红色,外密被长柔毛,上唇直立,下唇中列片最大,圆形;雄蕊4,二强,小坚果长圆形,黑棕色,花期9月,果期10月。
主产于江西,河北,河南,安徽等地。
采制 夏秋季采收,果实成熟后割取全草,晒干、切段生用。
药材 长30-50cm,基部紫红色,上部黄绿色或淡黄色,全体密被白色柔毛,茎方柱形,直径1-2cm,节明显,节间长4-7cm。质脆,易折断,叶多皱缩或脱落,叶片展平后可见背面凹下的腺点,茎顶有果穗,宿萼钟状,淡紫红色或灰绿色,先端5裂,密被茸毛,小坚果4,近圆球形,具网纹,气浓清香,味凉,微辛。
香薷段 长约5cm的段,茎方形,节明显,叶对生,还可见顶生花穗,茎切面方形,中央有白色的髓。
性味归经 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应用
1.用于阴暑证。本品辛温发散,入肺经能发汗解表而散寒,其气芳香, 入于脾胃又化湿祛暑而和中,故香薷善治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 伤暑湿,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呕吐腹泻的阴暑证,常配伍厚朴、扁豆 同用,如香薷饮。
2.用于水肿脚气。本品辛散温通,善于发越阳气,入肺启上源,以利 水消肿。用于小便不利及脚气水肿者,可单用或配伍健脾利水的白术同 用,如薷术丸。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利水退肿须浓煎。
使用注意 本品辛温发汗之力较强,表虚有汗及阳暑证当忌用。
古代药经
《别录》:“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滇南本草》:“发汗,温胃,和中。”
《本草纲目》:“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然暑日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 之用麻黄,气虚者尤不宜多服。”
药理 本品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香薷二醇、甾醇、酚性物质、黄酮甙等。 挥发油有发汗解热作用,能刺激消化腺分泌及胃肠蠕动。此外,有利尿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