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芥
荆 芥《本经》
别名 假苏、四棱杆蒿、香荆芥。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地上部分。
荆芥
药材 花穗为荆芥穗,长2-9cm,直径约7mm,淡棕色或黄绿色,炒炭后呈黑褐色,称芥穗炭,香气减弱,味涩,药材切横断称荆芥咀,长约1cm,切面纤维状,黄白色,中间有海绵状白心。
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30~100cm,有香气。茎方形,被短柔毛,基部略带紫色,上部多分枝。叶对生,3~5羽状深裂,裂片条形或披针形,长1.5~2cm,宽1.5~4mm,两面被柔毛,下面具腺点;近无柄。轮伞花序多花,集成顶生长2~13cm间断的假穗状花序;萼狭钟形,被毛,萼齿三角状披针形;花冠青紫色,2唇形,长超过花萼,下唇中裂片先端微凹,基部爪状变狭;雄蕊4,二强。小坚果矩圆状三棱形,有小点。花果期6~9月。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主产河北、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
采制 夏、秋季花开到顶、穗绿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性味归经 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效 发表散风,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应用
1.用于外感表证。本品辛散气香,长于发表散风,且微温不烈,药性和缓,表寒表热皆可用之。用治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者,常与防风、羌活、独活等药同用,如荆防败毒散;治疗风热感冒,头痛目赤,每与辛凉解表药银花、 连翘、薄荷等药配伍,如银翘散。
2.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本品轻扬透散,祛风止痒,宣散疹毒。用治表邪外束,小儿麻疹不透,常与蝉蜕、薄荷、紫草等药同用,如透疹汤; 配伍苦参、防风、赤芍等同用,又治风疹瘙痒,或湿疹痒痛,如消风散。
3.用于疮疡初起兼有表证。本品散风解表,兼有消疮之功,故可用于疮疡初起,偏于风寒者,常配伍羌活、川芎、独活等药同用,如败毒散;偏于风热者,每与银花、连翘、柴胡等药配伍,如银翘败毒散。
4.用于吐衄下血。本品炒炭长于理血止血,可用于多种出血症,治血热妄行,吐血、衄血,常配伍生地黄,白茅根、侧柏叶等凉血止血药;治便血、痔血,每与地榆、槐花、黄芩炭等同用;治妇女崩漏下血,可配棕榈炭、血余炭、莲房炭等固崩止血药。
用法用量 煎服,3~10g,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 用;止血宜炒用。
古代药经
《本经》:“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下瘀血,除湿痹。”
《本草纲目》:‘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目中黑花及生疮阴、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化学成份 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d-薄荷酮(d-menthone)、dl-薄荷酮、1-胡薄荷酮(I-pulegone)、d-柠檬烯、荆芥甙A、B(schizonepetoside A,B)。
药理 荆芥水煎剂可增强皮肤血液循环,增加汗腺分泌,有微弱解热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作用,对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和人型结核杆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荆芥炭有止血作用,荆芥甲醇及醋酸乙酯提取物均有一定的镇痛和抗炎作用,后者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