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技巧与禁忌

谈拔罐技巧与禁忌

黄小姐一向有强烈经痛及贫血的困扰,同事认为她是体内瘀血循环不良,造成血液生成障碍,提议帮她采用“拔罐”疗法来“活血化瘀”。初次拔罐,她却因紧张感到疼痛而出现了冒冷汗、晕厥的情况。

黄小姐的个案便是典型“晕罐”的现象。所谓“晕罐”与针灸“晕针”的原理相似。往往见于患者紧张或平日身体虚弱而勉强拔罐。处理的方式则应先将罐子取下,喝杯温水,让患者平卧,即可慢慢恢复。

“晕针”“晕罐”必效?虽然在针灸古籍中,有所谓“晕针必效”,气血交泰的记载。表示在晕针与苏醒期中,全身神经均经由大脑皮质给予通盘的调整,病痛因而解除。但临床上对此说法仍有保留,尚待相关研究加以验证。 近期报章媒体的频频报导,让“拔罐”成了民间保健的新兴运动。这种常见于中医的疗法,因为具有非侵入性、操作方便的优点,带动坊间师徒相授的风潮。但近期一则〈男子疑似因背痛拔罐致命〉新闻见于报端后,却也引起民众对“拔罐”的安全性有了疑虑。

简单来说拔罐算一种“先破坏再建设”的治疗艺术。主要作用是刺激旧病灶,启动身体反馈机能,来达到自我疗能的效果,适合于结实体质或旧病灶经久不愈者。倘若运用于受伤的急性期,让局部再度发炎,则可能造成二度伤害,最常见是刚挫伤或急性腰扭伤不久后,直接于患部拔罐,会加深病情。拔罐有“宣泻气血”的功能,虚弱体质的人应该慎用,所以拔罐,虽操作简便,但也不是所有的疾病皆宜。

拔罐三不原则

这次疑似拔罐疼痛导致心脏衰竭的致死,应属个案,但也提醒民众在拔罐前,要谨记“急性期、过敏期、行经妊娠期”三不原则,特别有左后背疼痛(疑似心绞痛病兆)、心血管病史、血友病、孕妇、高热痉挛及老人、幼童,都应避免采用拔罐疗法。

“轻、松、舒、缓、休”聪明养生

至于一般体质的民众如何正确使用“拔罐”疗法呢?拔罐是利用温热或抽气等方法进行“负压吸引”,藉此促进患部肌肉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只要谨记“轻、松、舒、缓、休”五字诀,就能聪明养生无负担。

1.无论采坐姿、平躺、侧卧或趴着,姿势要舒适。

2.手法要轻,避开心区、腋下、鼠蹊部等血管、淋巴管密集处。

3.拔罐不宜太紧。部位应以色泽红润、无硬块为宜。红紫、暗红都是组织过度瘀积现象。

4.初次拔罐疗程时间2~10分钟为度。一周施行一次,视适应状况缓步增加。

5. 拔罐后在局部涂抹消炎药膏,防止皮肤感染细菌,要稍事休息,喝杯温开水,避免受凉。

要强调的是,拔罐虽是人人可以操作的疗法,也是源自传统医学的经络气血系统循环的理论,因此,民众只要谘询合格中医师,在完整的问诊中,了解自己是否有“拔罐”的潜在风险;同时可配合药物、针灸等疗法多管齐下,走出病痛,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