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易筋經
一、 易筋經是一種導引:
易筋經是古人流傳下來的一種導引養生功法,其最早應可溯自兩千多年前的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一書。
其中《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提及:”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
意思是說,當時居住在中央地區的人,因為地勢平坦而濕潤,生產物質富饒,人們因而好逸惡勞,所以易生痿弱無力,厥逆寒熱等疾病,這種病適合用導引和按摩法治療。
漢代名醫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提到:”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
”那什麼才叫導引呢?簡單的說,就是”導氣令和,引體令柔。”(《莊子.刻意》李頤注),它是結合呼吸運動、肢體運動、意念的活動,將呼吸導成深、長、細、勻的呼吸,將身體四肢鍛練成柔韌結實的軀體。
這也就是易筋經中所提:”易筋以堅其體”的意思。所以易筋經的十二個動作,要配合呼吸,才合乎導引的要求。
二、易筋經是一種動功:
由於易筋經雖流傳久遠,但文字及圖片,最早見於清朝,且文字敘述精簡,並且每個動作,僅有一張圖畫代表其動作的要領。
但如果仔細推敲體會,易筋經的文字敘述裏面不少含有”動”的意味存在。
如掌托天門式的”兩拳緩緩收回處,用力還須挾重看”,摘星換斗式的”鼻端吸氣頻調息,用力收回左右眸”,出爪亮翅式的”推手向當前”、”用力收回處”等,九鬼拔馬刀式的”自頭收回,弗嫌力猛”,臥虎撲食式的”屈伸左右腿相更”,打躬式的”兩手齊持腦,垂腰至膝間”,掉尾式的”推手至地”、”起而頓足”、”左右伸肱”等等,均可看出”動”的意味。
所以易筋經應是可從頭連串至尾的動功。
三、易筋經的「逢動必旋,逢作必繞」:
要讓身體筋骨舒展,就必須動作的配合,而「逢動必旋,逢作必繞」是導引養生功法不同於其它運動的顯著特點之一。
但這種旋繞並非毫無章法的胡亂旋繞,十二經絡易筋經必須按照經絡的走向分佈做旋繞的動作,才可擠壓那位於各”分肉之間”的經絡。
這正如旋擰濕毛巾比單純的擠壓濕毛巾,使水更容易流出的道理一樣。
以心易筋經為例,只有手腕的向內旋繞,才有運動到心經的路線;小腸易筋經是透過轉身及手腕的內旋動作相配合,才可運動到位於手臂後側及肩胛的小腸經路線。
四、易筋經是形、意、氣的結合:
十二經絡易筋經是依十二經絡次序的運動,要活動這十二經筋,必須用形來帶動,所以像胃易筋經必須提腳跟,三焦易筋經必須「昂頭胸作探前勢」等,都是以形導經及以形導氣來加強對所屬經絡的刺激,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十二經絡易筋經的另一特點是必須與”意”結合,如心包易筋經的「左從右出」及「右從左出」,注意力必須結合心包經的路線(沿手臂內側中線至中指)結合呼吸,做拖出及收回的動作。
如此可以精神高度集中,排除一切雜念,同時氣息調暢,所以說易筋經是一種身心皆修的養生功法。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困擾多年的疑難雜症,練了易筋經後不藥而癒的原因。